陳熙樞學堂-全架構經營學(四):優化與創新的永續競爭力
2016-01-05
儘管文化管理企業界普遍陌生,但卻無時無刻都在累積及深化,既不易察覺也少有人質疑。如果不刻意注重這項究源管理,公司將處於對錯夾雜的慣性循環之中,而企業主本身的領導風格、決策思維、文化內涵定性、傳達能力、貫徹意志等之優劣,就成為企業表現良窳的決定性力量。然此種接近自然反應的決策模式,能一以貫之者實屬罕見,尤其當產經環境、人事異動、產業型態、市場競爭、世代傳承等出現較大變動時,企業風險將面臨極大考驗。
沒有具體的企業文化,缺乏有效的文化管理,公司實際上即處於失根風險,而所謂失根風險就是企業發展方向難以定位,往往會因外在因素而隨機改弦易轍,使得前後政策出現相互矛盾,不但同仁無法從終而一,消費者印象也將產生模糊與改變,導致先前努力功虧一簣。企業文化內涵自應須隨時代轉變而有所調適,但卻非短期應變措施所應更動。
文化管理的目的,不但能確保企業文化生根,更可因企業文化的宏揚而造就競爭對手無法仿效的獨特發展。為推動文化管理, 大型企業因員工數眾多、業務複雜度也較高,應由部門主管與行企公關單位組成非常態編組之「文化管理委員會」,針對內、外部事宜定期召開文化循跡會議。較小型公司則由企業主或最高主管定期審視有無背離企業文化,必要時則可召開幹部會議檢討之。
文化管理範疇相當廣,包括文化耕建、文化苗圃、文化地圖、文化生根、文化宣導、文化推廣、文化策略、文化行銷、文化創新、文化檢視、文化繁衍以及文化調修等要項, 這些工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企業優化與創新。有人質疑文化管理是否會產生一言堂, 其實不然,反倒會在企業文化之大纛下,打造出團隊共識與對願景的共同追求。
擁有具體陳述之企業文化,肯定優於文化混淆的公司,但深耕文化管理當能使企業減少許許多多的溝通時間,以及因溝通不良所引起之內耗與損失,並可高效率去除早已存在的冗事。企業經營講究的是面面俱到, 誰的經營地圖缺塊越大,誰的風險及不穩定度就越高。很遺憾位居「大樹理論」最重要的企業文化,始終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更別遑論文化管理形同鞏固搖錢樹的重要性了。
筆者從去年開始協助許多公司重建或統合企業文化,親眼目睹文化內涵宣導後的諸多改變,諸如企業主變得更為睿智更有定見、擁有更多屬於自己活用的時間、更能思考公司與同仁的未來發展、更能打造和諧與團結之工作氛圍、且因文化價值觀的鞏固而減少許多曾經偏移的損失。他們看到實質業績的提升,看到盈餘比營收成長更大的事實,看到快樂朝氣且更具效率的同仁,也看到公司的璀璨未來。國內企業界正面臨傳子或傳賢的世代交棒課題,車油二界與保修廠店自不例外,領著成就光環準備榮退的創辦人或企業主,本該高高興興去過閒雲野鶴之清閒歲月,或退居幕後擔當輔導與鼓勵的腳色,但卻有不少事與願違之遺憾案例,尤其是事業傳子者, 輕則經過一陣磨擦後相互妥協,以眼不見為淨的方式交棒,嚴重者則造成親子漸行漸遠,甚至演變成不惜結束之憾事。
成就一個值得交棒的事業並不簡單, 但親子二代生活與教育背景差異甚大,觀念與價值判斷不同也屬正常,經營管理及用人方式有異更是稀鬆平常。想於親子二代求取安心交接棒,除了及早培養接班能力與安排接班掌控外,最能避免企業交棒風險的正是企業文化的傳承,先將上一代奉為圭臬的文化精神與價值觀,予以明確的具體文字化, 再與下一代進行成功經驗與事業願景進行溝通,當較不會發生事業巨變或逆轉的憾事。
樹長得好必是根部紮得深,企業想要健全發展當是文化內涵夠牢靠。我曾花過相當時間研究國內外的成功企業,以及盛極而衰甚至走進歷史的公司,其興衰原因雖然多不勝數,但最明顯也最多數的就是企業文化與文化管理的差異,特別是成功企業鮮少例外。不論企業或組織常講傳統,但傳統如無組織或企業文化來規範,將因人為而崩解,此種情況相信大家一點都不陌生。
目前國內企業幾乎普遍缺乏具體陳述的企業文化,這個粗估超過九成五甚至更高的現況事實,大家之所以不以為意的是仍然可以獲利,還有反正同業們都少了這個缺塊,但您不會知道的是經營管理技術何時將會轉變,而且快速改變。開創事業的目的當然希望榮耀賺錢,也期待能成為永續甚至幸福企業,如果這個觀念大家認同,做對的事情與做應該的事, 不是越快越好,越積極就越有機會嗎?
血汗公司遭致員工與社會反感迭遭批判,但台灣有多少夜以繼日的血汗老闆有苦自吞!企業主普遍承擔太多往下代理的事,卻忙碌到沒有時間去規劃與掌握公司之未來, 也因此造成企業利潤及商機的無謂減損,長期而言,這是極為可觀但也可惜之龐大數字,而我們卻可能忽略了時代進步的試煉與挑戰。先進經濟大國早就積極致力於企業文化統合與文化管理深耕,經濟快速起飛的中國也已奮力跟進,讀者們不妨 Google 一下當可捏出一把冷汗,而這股風潮勢必很快延燒到台灣。為了企業能夠自行強化,我所研發的全架構經營學,將可協助您當行業的領航者,其起點正是企業文化統合與文化管理深耕。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