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未來
2008-10-05
管理大未來
合寅管理顧問簡文良
從埃克森美孚公司退休下來後的時間裡,嘗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與生活方式。一方面是覺得終生學習是一種積極的生活的態度,可以讓日子過得比較有充實有意義一點;另一方面為也是想一圓自己以前很想深入瞭解,卻囿於時間無法深入的領域-經營管理。要深入這個領域,必要的功課之一,就是要盡可能多讀一些國內外的經營管理的書籍。在這種因緣之下,我也開始上一些經營管理的課程及讀一些相關的經營管理的書籍。第一本的書籍是同學介紹的“管理大未來”,好久沒這樣把一本書從頭到尾看到完了,對自己的成就感到高興。欣慰之餘,覺得應該跟石油情報雜誌社的廣大讀者分享我對於這本書的心得,讓我們大家都可以一起隨著與這個世界的前端潮流趨勢一起成長。
乍看“管理大未來”的書名,會有些不解與好奇,大未來指的是什麼?又要如何管理? 等到看到書的英文名是“The Future of Management”,茅塞頓開,問題就不再是個問題,清楚多了。原來它是講”管理“的未來式的一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Gary Hamel,中文翻譯成“蓋瑞。哈默爾”,哈默爾於去年10月曾來臺灣參加這本書在台上市簽名會。哈默爾被譽為“全世界第一流的策略大師”,目前仍任職於英國的倫敦商學院,是全球最有威望的管理學先驅之一。
整本書的論述著眼於現有的管理理論,事實上近30年並沒有太大的進展。現在的管理理論絕大部分的工具與技術,都是上個世紀出生的人發明的。那些管理學的先驅們,把複雜的工作分解成可不斷重複的小動作,發展出標準化的職務說明書與工作方法;創造出生產計畫與守則;駕馭複雜的成本會計與利潤分析;建立異常報表與制度以及繁複的財務控制方法;設計出激勵導向的薪酬制度並創立人事部門;他們也為資本預算創造出複雜及精密的控制工具。這些管理理論,追求的是公司的運作效率,確實帶給了企業很大的成長空間,在現代通訊及網路技術的輔助下,大組織的全球化、同步化也變得成為事實。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也付出了一些慘痛的代價。譬如,現代管理學的機制將原本各自不同想法與意見的人馴服,讓人們遵守標準與原則而行,卻也浪費了人們無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組織的運作固然因而變得更有秩序,卻也失去了靈活變通的能力。
哈默爾先生舉了很多的例子在說明現行制度因循傳統管理學的理論所帶給公司的負面衝擊。印象比較深刻的是IBM在1990年代末期成長趨緩的故事。IBM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很大的企業,但到葛斯納(Lou Gerstner)1993年接掌IBM總裁後,他發現到IBM取得的專利雖然一直都是全美最多的,卻沒辦法將這些高超的技術轉化成新商機,對公司的成長做出貢獻。在有一次他閱讀公司月報表時,發現有一個他自己曾參與開發的一個計畫被終止了,而中止該計畫的原因就只是要完成當季的獲利目標而已。他開始懷疑這個可能就是IBM成長困難的原因。接下來5個月內,他成立一個由12名資深主管組成的專案小組深入挖掘成長疲軟的病根。
專案小組的分析指出,每當有主管終於鼓足勇氣展開新事業時,IBM為這個新事業所設定短期的目標和數十億的事業群並沒有兩樣,因此新事業為了取得資金,不得不許下高遠不切實際的財務報酬目標,於是新事業幾乎無法達成原始目標,預算持續被緊縮,終至一敗塗地的地步。高的新事業陣亡率,導致無法招徠優秀的一流人才,只願停留在其他歷史悠久的事業單位內。這正是IBM一直無法成長的根本原因,每個部門只注重短期的獲利。因制度面的原因,限制了創新成長的動力。
假如你是葛斯納,你會如何作解決公司的危機呢?
現行制度面有瑕疵,就要想辦法讓管理方法更具彈性,為了因應這些棘手問題,IBM發展出一套旨在孕育"新興事業機會”(Emerging Business Opportunity,EBO)的管理新流程。這EBO流程經一再的演變已變成一套嚴謹的更有深度的方法,幫IBM帶來更大的成長動力。IBM的例子,就是管理面上的一個創新,創新給IBM更大的成長動能,更持久的續航力。
創新是21世紀管理上的熱門話題,創新是未來企業長期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力量。創新有許多種: 有營運的創新,產品/服務的創新、策略性的創新,當然還有管理的創新,這些創新都會帶給企業成長的動力。但以管理的創新在價值的創造力與競爭優勢上更具影響力。
我們現行的組織大都是階層式或矩陣式的組織,運行結果就是官僚體系與制度的僵化,那麼我們可能在組織上的創新會是什麼? 這本書提出了有人已在嘗試格子狀的組織。沒有階層式高低組織,而是扁平式的格子狀的組織結構,不以資深為領導條件,卻以誰能提出令人信服跟從的方案為主要根據。新進人員的晉用,不再由公司的主導,而是由每一個格子裡的所有的人共同決定。公司方面只要能提供所需的一些資源配合如資金,物流與激勵制度就可以。格子裡的人為了同一的信念做事,所以主動性很強,成功率就會很高。為了印證這些論點,"管理大未來"這本書舉了健全食品公司,高爾公司(Gore)及谷歌(Google)等三家公司的實例,讓你了解打破傳統不是不可能的事。
我看後的整體印象是,企業要成長,財務的透明化是關鍵基礎,然後就是要不斷的創新。而創新的點子可來自於所有員工,而不是僅僅是在少數經營幹部身上。如何創造一個員工可以自由表達創意及試行的激勵機制 ? 是一個可以著墨的課題
個人覺得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假如你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絕對值得你買來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