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車汽油引擎中產生的油泥積垢之個案探討
2005-03-08
乘用車汽油引擎中產生的油泥積垢之個案探討
吳世榮
最近的兩三年來,我們經手了好幾個乘用車汽油引擎產生嚴重油泥的故障個案。綜合所有搜集的資料背景,這些個案可約略區分成兩個主要類型,分別是:兩三年車齡的較新車種及六七年以上高車齡的車輛。在廠牌方面則包括歐系的高級車種,以及日系各暢銷可靠車種都在個案之列。
由於好些個案車輛尚屬於兩三年內的新車,加上車主基本上都是有相當經驗的老手,少數案例鬧到沸沸揚揚,甚至傳言將付諸消保單位或準備步上公堂,筆者從潤滑保養的立場作深入的分析探討,基本上車輛本身品質應無可慮之處,車主的使用方面也無法苛求,這是環保科技、社會進步、都市發展等等複雜因素造成的結果,短期間內並不容易有完全根除之道,當然從潤滑的角度,我們也根據有限的知識經驗,提出改善的建議,以供作參考。
接下來回到個案的探討,首先我們要瞭解車輛的基本車況資料及運轉操作狀況。由於某些細節不易取得,我們儘量以維修保養記錄為主要參考。
車齡 |
較新車種三年以下車齡 |
較高齡車七年以上 |
附註 |
用途 |
1.一般自用車
2.計程出租車
3.教練場用車 |
包含各類用途車輛以自用車為主 |
|
駕駛里程數 |
1,一般自用車每年約8,000-12,000 公里(或月平均里程700-1,000公里)
2, 計程車每日里程數可達300公里
3,教練場用車基本上是慢速停停開開極為嚴苛的駕駛,里程數不予特別記錄 |
月平均里程數900-1,000公里最為常見(有兩案例月平均里程數分別只有600和650公里) |
|
維修保養 |
車齡較新,大都回原廠作保養 |
小部分進口車尚回原廠保養,多數車輛按車主的習性交由熟識的保養廠 |
|
換油間隔 |
多數按原廠的建議每10,000公里,極少部分15,000公里 |
平均每5,000公里至10,000公里 |
|
問題如何發現 |
運轉不順,引擎高溫,換油時排出舊油量極少且較黏稠 |
運轉不順,引擎高溫,換油時排出舊油量極少且較黏稠 |
|
使用油品資料 |
原廠建議的高品級油品 |
保養廠建議的高品級油品,少數購自車用精品店家賣場 |
因時日已久,大都無法取得生產日期批號相關資料 |
問題探討及調查
問題:
這些車輛在引擎搖臂蓋凸輪軸部分發現嚴重的油泥聚集,油泥少者1-2 厘米厚,有些甚至厚達10厘米。由於這些車主大多將車輛送回原廠作定期保養或者送交可靠的維修廠家,而且有部分車齡僅僅兩年而已。 面對愛車的慘狀,驚訝之餘紛紛質疑維修及零件部品的品質,更有將茅頭指向車廠要求負全責者。
油樣搜集和檢驗分析:
正確取得適當的油樣來作檢驗分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很遺憾的是 大部分的案例都無法取得適當的油樣作專業的檢驗分析。 主要是當發現引擎積垢嚴重,拆卸後郤未將舊油抽取保存。部分提供油泥供作檢驗因數量不足,其結果並不具代表性,僅有極少數案例其油樣經詳盡的檢驗分析,從中歸納判斷可能的緣由。
舊油分析結果:
如上所述,由於無法適當取得引擎的舊油作檢驗分析,常常僅就極微量的油泥並無法作有效的分析。另外,我們也曾嘗試用紅外線光譜分析(IRScan) 勉強來對有限 的樣本作分析,但也受限於樣本,其結果並不具意義。
滑油相關資料:
其次確定油品的品級是否合乎原廠要求,並排除偽劣品的可能性。在這些經手的案例中,使用的油品品質都是符合美國石油學會(API)相當高的級數,並無可慮之處。只是因時日較久,大都無法取得原包裝上所列的生產批號記錄,所以無法從原出廠報告上著手分析。
問題如何發現以及之前的徵兆:
多數的案例車主表示,起初的一二周到一二個月之間注意到引擎運轉不順,認為可能是應送交保養的訊息,部分有高溫的現象則從冷卻水及系統方面先行檢查,有些則甚至無法正常駕駛而送入保養廠洩油拆檢,才發現事態嚴重。
行車狀況與日常檢點:
我們從車齡和里程數可以確定,這些車輛皆屬於極為嚴苛的駕駛車況,雖然大都按一般習慣及原廠建議作定期保修,然而似乎都忽略了引擎潤滑油量的日常檢查。 因為當油泥積聚的同時,油底殼的油量相對降低,更不足以應付高溫的考驗。
研判分析本案引擎及搖臂蓋黑色油泥積垢產生的原由
短程行駛和停停開開的駕駛狀況下,引擎的溫度較一般正常行駛為低或冷卻不良燃燒不全,這是通稱的嚴苛行駛車況。吹漏氣體混合著引擎油從曲軸箱經搖臂蓋時會冷凝沉積於該處, 這些含水氣的褐色乳狀液包覆在搖臂機構的表面,會降低引擎的熱傳效果。 如果該車時而有機會高速長程行駛,上述沉積油泥會被引擎油沖洗乾淨,水份在高溫運作時蒸發,而其它積垢則溶於油中帶至油底殼或由濾芯帶走。但如果持續的嚴苛行駛車況,滑油噴灑在這些油泥層上而非凸輪機構的金屬上,油泥層扮演著隔絕熱傳導的效果,所以凸輪機構中的高溫無法有效被帶走,積垢的情況和高溫會益加嚴重。同時因為部分滑油形成油泥,引擎中滑油量相對減少,更不足以應付更高溫的狀況,如此惡性循環大量積垢由是而生。
對於這些長期嚴苛駕駛狀況的引擎,縮短換油里程是必要的步驟。同時定期查驗油尺確定滑油量,如有異常的滑油消耗,應找出是否自油封漏油或是其他因素,並作為先期的預防處理以避免導致難以收拾的局面。這些個案都有相同的現象,滑油幾乎已降至油尺底限甚至更低且已有相當時日,但駕駛者並未察覺,更不用說適時適量的補充。
搖臂黑色油泥形成的研討
搖臂蓋黑色油泥的形成
搖臂蓋裡頭為什麼會產生黑色油泥的積聚,我們先從引擎運轉時相關組件的方面說明。 當一部引擎運轉時,曲軸箱內有冷凝水分及吹漏氣體的存在,這些吹漏氣體是未完全燃燒的混合氣自燃燒室下竄而來,其中含有燃油、壓縮空氣、及燃燒廢氣等。 而低溫冷車,停停開開的車況都會加劇這個現象的產生。當引擎達到正常 工作溫度或高速巡航的運轉時,引擎的高溫會將水分及燃油汽化,再經由通風系統(Crankcase Ventilation)裝置將之帶出曲軸箱。早期的引擎設計,當我們起動引擎後,冷車時所下竄的未完全燃燒混合氣,會被通氣孔蓋導入的空氣將之由引擎下的通氣管排出(該處因流動空氣形成低壓吸力有助於排氣)。 然而隨著環保的日益嚴格和能源的有效應用,曲軸箱正壓通風裝置(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導入引擎的設計,下竄到曲軸箱的這些未完全燃燒混合氣 經由搖臂蓋被帶入進氣岐管重新混合燃燒。 另有控制閥以控制適當的空氣流量, 防止怠速時過多的空氣流量造成混合比問題,導致空轉不良。曲軸箱正壓通風裝置同時也讓引擎油暴露在大量的NOx及水污染條件下攪拌,加速黑色油泥的形成。越是先進的引擎,環境污染控制越嚴格,而因為嚴苛車況所帶來的問題更加難以避免。
概述搖臂蓋黑色油泥形成的三個原由:
首先引擎油在嚴苛的操作下,滑油劣化加速。下述為乘用車引擎各種嚴苛車況說明:
1. 短程行駛:一般而言,低於10公里都歸於短程行駛,尤以市區車況,因引擎低於正常溫度工作,加上高燃油比導致油泥形成。同時冷凝水無法順利蒸發而混合在引擎油裡頭,形成乳化油的現象。
2. 長期怠速和停停開開的車況:尤其是市區塞車情況,高燃油比使得燃燒不全,副產品增加而形成積垢。
3. 渦輪增壓引擎:高溫高動力的嚴苛車況,加速滑油氧化和積垢。渦輪增壓的 高溫需依賴滑油作冷卻,不當的操作會使滑油焦化變質。
4. 當然高負重的引擎,操作溫度相對升高,滑油也直接受到衝擊。
再者曲軸箱正壓通風裝置(PCV)可能因積垢而作動不良或堵塞。短程行駛與經常怠速的車輛,其曲軸箱 正壓通風裝置(PCV)系統應加強檢修保持正常狀況。 PCV系統積垢的可能因素:
1. 乳化油泥 - PCV系統在引擎運轉中是屬於較低溫的部份。吹漏氣體中的水份冷凝於此並和引擎油形成乳化層的油泥。
2. 滑油裡的碳氫成分經硝化及氧化產生黑色油泥 - 引擎油使用中硝化產生,這造成粘度上升,不溶物及酸性物質增加。這些硝化生成物在短程行駛的車況下,會形成油泥積垢。持續的高溫烘烤著這些油泥積垢可導致濾網堵塞, 凸輪軸及軸承缺乏潤滑。
另一積垢的原由:
未完全燃燒的燃油中所含的烯烴物質,隨著吹漏氣體進入曲軸箱。其中烯烴類和 NOx在碰上足夠的冷凝水後,會明顯的產生反應,大量的積垢油泥由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