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火或昇空- 國光/ 台塑潤滑油的危機 / 轉機? ( 上)

2014-09-05




2014 年末,中油公司高雄廠的煉油裝置將漸漸熄火準備關廠,原來自己煉製基礎油再加工製造的國光牌潤滑油,是否即將失去其優勢? 總之許多長期在台灣經營的外國廠牌潤滑油都不免摩拳擦掌,等著市場有所變化時,出手競食大餅。而五年前剛完成新基礎油產線的台塑石化也適時推出「台塑潤滑油」:然而潤滑油的生意和賣汽柴油截然不同, 台塑準備好了嗎?或許會釋出的市場區塊,終將花落誰家呢?



篳路藍縷走過半世紀的中國石油

二次世界大戰前, 中國的石油市場幾乎由「美孚」、「德士古」、「亞細亞( 今殼牌)」三個國際石油公司所壟斷。抗戰期間,日本沒收了在大陸各英美石油公司的設施,還增建了部分儲油設備。後來國府接收了之後,以這些設施為基礎,多方考察之後,最終考量高雄有日本的海軍第六燃料廠和「日本油株式會社」在草衙的煉油設備( 儲油槽、原油蒸餾、輕油處理) 等,包括宿舍都不成問題, 終而選定高雄自行發展煉油設施,並派金開英先生赴台開始重建修復。戰後因英美各油公司的壟斷,設施完成的初期都買不到原油。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從英國伊朗石油公司買到伊朗原油。第一船共約六千噸,於民國36 年(1947) 2 月 20 日運到高雄港,這是中國煉油史上第一次油船進口原油,也揭開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序幕。這段期間原油的購買與輸運都很困難。直到 42 年十二月,與美國海灣油公司簽訂十年長期購買原油合約後, 才解決了原油來源的問題。

38 年(1949) 以前,高雄煉油廠煉出的油量雖然不是很多,但是還可以銷售到大陸各地,因為當時台灣汽車不多,用量也不大,38 年後由於政局的變化,台灣湧入大批人口軍隊,加上戰後的成長需求,中油就不再出口中國。


 

自產潤滑油品


潤滑油脂是所有石油產品中用途最廣的一種, 為農工企業、交通業界, 乃至於現代化國防裝備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資之一。但是由於潤滑油品必須經過高度技術精煉摻配而成,各油公司都珍視其獨特的製造配方及技術,因此這也是當時中油公司唯一無法自行產製的油品。

考慮到台灣的工業需求, 中油先於 45年(1956) 開始進口經銷海灣的潤滑油;五年後(1961) 又在高雄煉油廠內興建潤滑油摻配工廠,由海灣公司提供基礎油及化學添加劑,自行摻配出命名為「國光牌」 的潤滑油。之後中油為了達到潤滑油自製的計畫,在有了市場,行銷管道和摻配廠後,尚缺的就是精煉潤滑基礎油的設備與技術,因此向海灣提出合作投資計畫,終於 51 年(1962),中油代表財政部與海灣石油簽約成立中國海灣油品公司(China Gulf Oil Company 簡稱中海油),財政部擁有 30%,海灣有 70% 股權, 並且於 1965 年在高雄煉油廠區內建成第一座潤滑基礎油精煉工廠。也因此,中油公司從 1956 年起一直到 1988 年海灣石油被雪弗龍石油併購為止,都同時銷售Gulf ( 海灣) 和國光兩種品牌的潤滑油,桶身都是一樣的顏色, 產品編號及品質也完全相同, 只是品名中英 文 有 所 差別,但Gulf 海灣牌的產品價格稍貴。

行銷海內外


中海公司主要產品是潤滑油,年產量約15 萬噸,其中三分之一內銷,三分之二由海灣公司負責外銷東南亞。由於台灣的經濟發展快速,需求節節上升,供不應求,外銷只好暫停,因此在 66 年(1977) 增建第二潤滑油工廠仍委由中油公司代為操作。年產量 18 萬噸,這兩座潤滑油工廠使中海公司能有充分的能力供應國內和外銷市場的需求。

 


形勢蛻變 - 中殼的出現

1988 在美國的大併購潮下,海灣公司被雪佛龍Chevron 石油公司所購併, 雪佛龍又將所持的中國海灣油品公司股權出售給高特股公司(GOTCON.Y.)。七十九年 (1990) 高特古公司又將其 51% 的中海股權售給殼牌海外貿易公司(Shell Overseas Trading Limited), 此後中國海灣油品公司就更名為「中殼潤滑油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中殼公司)」,同時政府又把中殼公司 49% 的股權(原屬財政部國庫署) 轉售給中油公司。

回想前人創立之初的理想就是借力( 海灣石油之力) 使力,要擺脫石油巨頭的操控,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從此掌控權轉移到大巨頭的殼牌公司手上。

此後整個 1990 年代以降,殼牌在台灣不但有了充份的潤滑基礎油原料、摻配廠和品牌銷售的優勢,又掌握了所有潤滑油的外銷權,以此組織大量擴張,也因而培養了一批潤滑油的產銷人才,後來這些幹部又成了輸送到中國大陸開疆闢土的重要骨幹之一。中國大陸 1980 年代改革開始,到了 90 年代正是加速建設期,殼牌擁有這 51% 股份可謂如魚得水,最後的代表作就是 2006 年當油源緊張時,一舉吃下大陸最大的民營「統一牌」潤滑油,這和在台灣占有潤滑油資源的優勢自亦有相當關係。

 

時移事異


中殼公司取代中海可以算是國光牌潤滑油轉變的分水嶺,其實也是影響整個台灣市占率消長的戰略決定。在這之前,中海公司雖是合資也是民營公司,但業務多委由中油處理,主要領導更是中油退休高幹擔任,在市場上彼此互補幾無杆格。但殼牌是付出代價取得股權,勢必要以自己最大利益作考量, 因而它不但掌控外銷權,內銷市場更是如虎添翼大力擴張。90 年代的台灣正是製造業發展到巔峰,開始向海外移動的時候,同時工資飛漲,匯率變動,環保問題層出不窮, 中油第一代領導班子完全退下,反五輕運動( 註) 勃興的時候。

1990 年 9 月 13 日,為了回應民眾的需求及促使第五輕裂廠( 簡稱五輕) 順利開工, 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向居民作出:「25 年後」遷廠的承諾。而今 25 年轉眼已到,回顧前塵,冥冥中似有定數,第一代打拼奠下的江山終究有不如天算之處。

國光牌潤滑油大半世紀擔負了安定價格,輔佐台灣工業的任務,卻因一開始就放棄了開發海外的企圖心與主導權,因此除了海外台商外,難以走出國門,到頭來反倒是成了殼牌潤滑油海內海外攻城掠地的助力。



註: 反五輕運動: 維基百科: 後勁反五輕運動是 1987 年中油公司與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在高雄煉油廠增設第五輕油裂解廠( 簡稱「 五輕」) 後, 所引發的一系列環保抗爭運動。1990 年 9 月 13 日,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前往高雄, 並於後勁夜宿;21 至 22 日,在鎮暴警察戒護下,五輕正式動工。同時中油與政府並承諾撥出 15 億「回饋金」,以及「25年後」遷廠;而五輕也在 1994 年時完工啟用。

( 下期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