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全架構經營學(一):優化與創新的永續競爭力
2015-10-05
我來自汽修業,謹將全國首創的「全架構經營學」優先獻給石 友
一、前言
一九七九年,我選擇汽修業做為終生志業,距今已有三十六年,我有過後悔但沒有放棄,因為這個行業普遍規模化不足;我也有過挫折但很快就重新振奮,因為重視經營管理利益的保修廠店太少,即使如此至今仍與業友們緊密相處。每當受邀到民間社團、其他產業、各級學校演講或授課時,總有身為汽修人的喜悅與榮耀,因為至少證明了汽修業並非知識沙漠,汽修人也不是勞力黑手。活過一甲子,總期盼將南北奔波的輔訓心得,彙整成一套可長可久的永續經營學, 並具備邁向未來的前瞻競爭力,於是積極投入三年多時間,廣泛鑽研最先進之企管新知,諸如企業文化、企業社會責任、社會企業、專案管理等,從而衍生出四重盈餘戰略及專責管控等務實顯學。我必須感謝多位啟蒙我新知的教授與博士生,雖然他們謙稱不居師表,但我卻誠意以他們為師,否則理論與實務結合的巨大力量將難以展現。
台灣汽車業、汽修業以致於其他產業, 雖不乏眾所推崇的成功企業,但從企業運作的角度觀察,絕大部份的公司治理或多或少都有架構不全之遺憾,不是經營領域出現橫向缺塊,就是未來發展少了縱向連結。此情況不僅容易造成營運績效不穩定,也會限縮企業應有的發展與獲利空間,並因聚焦不足而導致關鍵競爭力之模糊。
蓋一棟樓,建築師會顧及所有的安全結構;造一座橋,也會計算必須具有之承載能量;建置一套軟體,資訊專家們會詳盡分析系統架構;規劃產品上市,企劃專業人才也會著重亦步亦趨之行銷架構。結構探討係透過分析、統計、歸納等方法,來滿足、確定或提供專業判斷及所需,而架構則須講究完整性、優勢性、未來性及可依賴性,既不能錯估也無法輕忽。遺憾的是本質應屬百年大計的企業,長期以來能探討結構的已不算多, 而位階在結構之上的架構則更少。
太多企業主與主管工作過勞,其實是企業極大的風險,探究其原因實與架構缺憾有關。較常見的無謂辛勞很多,諸如重複性錯誤的檢討改進、人事問題牽絆、決策缺乏準則之猶豫、團隊內聚力不佳、非關鍵命脈的細瑣事務、營運型態變革、同仁共識不足、幹部要求不一、顧此失彼、避免缺失擴大、策略運用與文化內涵謀合等,而這些補破網、防偏移的常態現象,不是造成心力交瘁的過勞,就是影響公司成長的進程。
二、何謂全架構經營學
全架構經營學強調的是企業優化與創新之能力,可協助各類型公司打造完全架構,避免企業發生潛在性崩壞危機,並締造遠優於過往的體質及獲利能力。此經營學與企業規模大小無關,也與資金多寡無涉,重點在於企業主能否接受新觀念,是否有成為永續企業的足夠決心。打造經營全架構,投入成本其實並不高,但需要一段研習與磨合時間,屬於一次性努力但長期可發揮成效的知識淬鍊。
全架構經營學考量的是執行效益,具有下列五個主要核心價值:
( 一) 營造一個和諧、積極、進取的經營環境,並養成同仁共同的思考模式、做事習慣及行為準則。
( 二) 擴大企業主與主管們之經營視野,可提升當前營收規模與獲利能力。
( 三) 聚焦於永續繁榮之關鍵性架構,擁有經營輕量化與競爭侵略性等效益。
( 四) 建立「從利他到利己」的決策模型,以提高社會評價及商機滾動效能。
( 五) 銜接未來的經營趨勢,以避免短期策略損及長期經營,並能使企業不老化。 全架構經營學的關鍵議題,部份為經營現況之聚焦重整,部份則屬大家較為陌生的企管新知;有些大家耳熟能詳卻不知從何著手, 有些可能不以為意但可提高 貴公司獲利。全架構經營學不但能擴大企業利基及觸角,也可減輕經營者的心力過勞,對企業而言則有增擴版圖、強化根基、安全穩固、利於發展、凝聚共識等諸多裨益。
全架構經營學是經驗、學養、新知的融合體,包括下列五大議題:
( 一) 企業文化:其內涵包括文化精神、價值觀、信念、行為準則與願景等。
( 二) 1+3 經營法則:
共有三大重要範疇,1 指的是企業文化, 而三大範疇均須服膺於企業文化,當可彰顯貴公司獨具之經營取向與風格。
- 三域:指三大管理領域,即文化管理、營運管理、策略管理。
- 三質:乃三大競爭特質,分別為企業體質、員工素質、產品或服務品質。
- 三化:為三化精神,即簡單化、標準化、專業化。
( 三) 企業社會責任 (CSR):係從利他到利己之策略運用,是提高企業口碑之最佳利器,並有利於目標客群之集客力。
( 四) 四重盈餘戰略:將傳統的單一經濟盈餘擴增為經濟、環境、社會與文化等四種盈餘,全球成功案例已不勝枚舉。
( 五) 專責管控小組:視企業規模大小可採常設單位或非常設組織,以確保上述前二項或四項之聚焦執行。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