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全架構經營學(六):優化與創新的永續競爭力
2016-04-05
3. 策略管理
策略管理屬於經營決策層次的最高位階,須考量外部環境、市場結構、趨勢發展、對手研究、公司資源、內部條件等多方要素,並透過理性之綜合評估,以做為企業謀求長期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進而確定策略目標、經營方向、策略方針、策略規劃、決策過程、策略管控、資源分配以及執行步驟。這項管理必須服膺企業文化的規範,始可確保公司展業方向與營運路徑不至於偏離,且指導著行、促銷活動之規劃原則,重點是必須讓幹部與同仁深刻體認。
獨立廠店鮮少著墨於策略管理,汽修業對這個名詞也較陌生,儘管如此卻不代表大家沒有這項觀念,尤其是許多優質廠店,他們的展業目標與經營方向始終從一而終,其實就是策略理念的隱約撐持。從獨立廠店之整體業態來看,不僅很難發現策略管理的足跡,也因普遍缺乏這種概念而身受其害,但在普弱平衡的均態下,其殺傷力反倒接近完全稀釋,因此本文將不就知識面進行探討, 期望從實務中來詮釋它的存在與重要性,並提供大家一個突破現況的反思機會,我相信這是汽修業繼企業文化統合之後的躍進契機。
上述說法絕無意貶抑我們汽修業,實際上國內眾多產業的中小企業及微型公司都有著雷同現象,這是受規模、知識與人才之限, 但絕不表示策略管理就可輕忽,當誰能抓得住其精隨,誰就較有機會勝出;誰能堅持這項理念,誰就較有把公司變大。很多人會把策略管理錯當成行/促銷活動,這不僅是層次上的混淆,也是觀念上之錯誤,更有著涵蓋面的極大差異。大家只要了解策略管理係策略運用的指南針或常軌,而這項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企業主須先想清楚自己所期待的目標與發展方向,並以文字做具體陳述, 公司當不會因市場稍有波動就跟著擺盪。
汽修業創業儘管相對容易,但能否高枕無憂且長期獲利則不那麼簡單,老闆們請謹記創業初衷,或重新確認理想中的公司目標與發展,再透過策略管理以防止脫序或偏移。汽修業正值史無前例的百年巨變,策略隨著市場修正自有必要,但經常性猶豫或轉彎則應避免。綠能動力研發正方興未艾,本專欄提前預告,未來策略管理將出現大變動,請讀者們多加關切汽車科技之發展進程。為協助大家進入策略管理領域,筆者將以五個議題加以詮釋,其不僅需要嚴謹思考,一旦確認則應毅然決然貫徹,因為堅持常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門。
一、打造商譽的策略:商譽是企業賴以生存
的重要關鍵,它可以是單項凸顯也可由多項共構,而形成市場普遍認同的口碑,實需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此印象當然越強烈越好,其傳播力則越廣越有利。汽修業的商譽打造,不外乎技術、服務、品質、快速、準時、價格、責任等要項, 想全部博得好評雖近乎不可能,卻能同時擁有多項卓越口碑,關鍵是不容某項遭到非議。因此企業主須視本身條件, 擇定打造口碑之先後順序,並長期維護而且加溫,以避免商譽盛極而衰。
二、展業模式的策略:企業必須有長期發展
的理想性與企圖心,這也是企業主責無旁貸的使命。汽修業對展業模式的長期發展,可擁有多據點擴增、開設大型店、成立全功能服務廠、爭取品牌經銷商或特約廠、加入或自創連鎖品牌等多重選項,但各選項都有其不同之需求條件, 因此企業主最好能儘早設定展業方向, 並亦步亦趨預做準備。企業主除須理性看待本身條件外,市場環境變遷與機會點變動自應納入考量,同時也請把握多元選擇的可能。
三、資本構成的策略:獨資或合資的選擇,
資本充不充裕當然是重點,但更要緊的卻是合資能否帶給公司更大的發展與商機。如果決定獨資經營,除須盤算周轉及借貸能力外,也應設立資金之停損點;假使採取合資方式,則應思考找誰入股、對公司有何幫助、可否彼此尊重及相互溝通、有無經營干擾可能等。保修廠店普遍缺乏公允的財務報表,為了適應產業競爭,會計制度健全化早已刻不容緩, 尤其是合資事業,較易產生股東嫌隙甚至糾紛,不歡而散或對簿公堂之案例已不知凡幾。
四、目標業務的策略:不論是創業之先或目
前經營現況,確認主攻之目標車系或業種已是當務之急。目標車系指的是歐系、日系、韓系、美系等,也可以是特定品牌,單選或複選皆可,如雙B;主攻業種則是引擎、鈑金、噴漆、輪胎、冷氣、電機之別,當然可以複選或全選。此策略牽涉甚廣,諸如車源多寡、機具儀器選購、技術來源及支援、專長與經驗、零件取得和庫存計劃、技師班底與增員遴選等,在在都會影響公司的獲利能力及發展潛力。
五、價格取向的策略:企業主當依自己屬性
與廠店級數做出決定,且不宜大幅或經常調整,否則將造成車主取捨上之模糊危機。採高價路線者,須重視附加價值與整體感受;以中價位逐鹿市場的業者最多,決勝之道在多樣化選擇及多元服務提供;如以低價跨足市場,則應著重大量採購與強力宣傳。其實不論價格取向為何,賺錢、賠錢均大有人在,也都須規劃集客之誘因項目,且應注重服務及品質的穩定性。價格各有擁護的消費層,最忌諱取向不清,車源則不是大問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