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滑原理之四

2004-10-05

潤滑原理之四

吳世榮

 

潤滑原理是進入潤滑技術領域,掌握潤滑產品特性的基本功夫,本刊特商得吳世榮先生應允,就這一主題,連續為讀者作深入淺出的介紹,主要內容包含:

固體摩擦 減低摩擦 潤滑劑 液動潤滑 軸承潤滑 流體摩擦 軸承效率 邊界潤滑

彈性液動潤滑磨合 軸承金屬 磨耗損傷 滑脂潤滑等幾大部分

讀者請留意閱讀!

 

層流



兩滑動表面由潤滑油膜分開時,油膜層是會流動的,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這些油流的表現都稱之為層流,亦即無擾流情形。我們將這油膜視之為由許多非常薄的油液層所構成,各油液層間都以不同的速度朝向同方向流動如圖13。

在這情況之下,和鄰近固定面接觸的油液層同樣是靜止不動的;相同的,最接近滑動面的油液層和滑動面以相同的速度流動。而在這兩者間的各油液層之速度則和距固定面之距離成正比,也就是說愈靠近固定面的油液層速度愈慢,在油膜最中間的油液層其速度為滑動面速度的一半,這速度約為油膜之平均速度。

剪應力

因各層的油液以不同的速度流動,相互間會有滑動的現象,需要有一定的力量來推動著這些油液層的流動,這力量的比阻力稱之剪應力,而流體摩擦力就是這些剪應力累積的結果。黏度係因剪應力的作用而得,黏度為剪應力除以剪率,所以流體摩擦力和黏度成正比。

速度和軸承面積的效應

軸承有兩個因素會影響到流體摩擦力,其一為滑動面的相對速度,另一為有效面積。不同於固體摩擦它是不受這兩因素的影響,流體摩擦會按其接觸面的速度和面積增加而增加。

另外,流體摩擦不受負荷的影響,這也是和固體摩擦不同的。同樣的另一考慮點,較重的負荷會減低油膜厚度,但不影響流體摩擦。

 

軸承效率



部分潤滑

上述摩擦力的討論皆以「全流液油膜潤滑」的條件為主,然而在實際的運轉狀況下全流液油膜潤滑的產生受限於許多因素,例如滑油黏度不足,軸頸速度過低無法提供需要的液動壓力,軸承面積受限制無法支撐負荷或潤滑的供應不足等都是可能的因素。

在這些極端的狀況下,僅可能形成。最終混合著流體和固體的摩擦造成高軸承摩擦力,其中各摩擦力的比例是按操作的嚴苛狀況而定。

在全流液油膜潤滑中,摩擦在部分潤滑的階段產生,且因金屬間接觸的程度而有不同的摩擦力表現,而這都和黏度、速度和面積有關。最主要的差異在缺乏全流液油膜時,摩擦和上述三項因素成反比。

 

全部的軸承摩擦

在不考慮潤滑狀況和滑油黏度、速度和面積的複雜關係下,我們來探討全部的軸承摩擦問題。軸承摩擦和滑油黏度、速度及面積相關如下:

【1】 F = (f) ZNA

F:軸承的摩擦阻力

Z:滑油黏度

N:軸頸速度

A:軸承的負荷承受面積

(f): 介於公式兩邊之間的未定關係數

 

摩擦係數

通常用摩擦係數來表示磨擦的特性,這是因摩擦係數較摩擦力更廣為被接受應用。單位摩擦由實際摩擦力除以負荷(加於兩滑動面間之負荷),按【1】方程式兩邊各除以負荷 L ,其結果如下:

【2】 F/L = (f) ZNA/L

在這裡F/L係,以μ表示之。而A/L係壓力的倒數,或表示為A/L = 1/P,P為壓力,是軸承加諸於滑油膜上單位面積之負荷作功,隨之【2】方程式可改寫成如下:

【3】 μ = (f) ZN/P

上述係工程計算應用於軸承摩擦上的程式,ZN/P視為一參數。

 

ZN/P曲線



程式【3】僅指出其間有一定的關係存在但並未定義出其間的關係,定義應參考圖15之曲線,其ZN/P曲線示出不同操作狀況下典型的軸承效率,曲線特性按軸承的運轉狀況而異。

在ZN/P曲線的左方係部分潤滑區,固體摩擦結合流體摩擦產生高摩擦阻力,最左方係代表軸頸起動時的狀況,基本上有極高的固體摩擦阻力。

當速度漸增後,流體油膜的生成降低了軸承的阻力,而隨著速度的增加使得參數ZN/P也增加,將操作狀況往曲線的右邊發展。同樣用較黏的油品或降低壓力也可達到類似的結果。壓力可經由減輕負荷或增加軸承面積而降低。

進一步的調整相關因素來增加參數,則操作狀況會持續往右移,達到完美的理想潤滑區,此時流液油膜完全建立,金屬間之接觸完全減除。

超過理想潤滑區這部分,無論黏度、速度或面積續增都會有相反情況出現。這是由於流體摩擦力的增加驅使操作狀況遭遇高摩擦力,也就是愈往曲線的右端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