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市場掃描
2014-03-05
天氣惡劣伊拉克一月原油出口月減 4.8%
伊拉克石油部 2 月 20 日公佈,一月份原油出口量為平均每日 222.9 萬桶, 較前月減少 4.8%,主要受到天氣惡劣以及攻擊活動的影響。該國一月份原油出口收入為 70.74 億美元, 平均油價為每桶 102.373 美元; 去年12 月伊拉克原油出口收入為 74.70 億美元,平均油價為每桶 102.893 美元, 日均出口量為 234.1 萬桶。伊拉克原油儲量居全球第四, 達 1,431 億桶,原油出口收入佔該國預算將近95% 比重。
英國諮詢機構Oil Movements 於 2 月 20 日表示,截至 3 月 8 日止四週內,未計入安哥拉和厄瓜多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日均海運原油出口料將為 2,406 萬桶,減少 68 萬桶, 降幅 2.75%。
Oil Movements 創辦人Roy Mason 表示, 受到煉油廠開始維護的季節性因素影響,原油需求將會開始下滑一直到四月份左右,但目前的需求仍然相當強勁。
美國稱敘利亞原油產量近年或許都無法恢復
美國能源部報告指出,敘利亞原油產量在近期不太可能恢復,甚至可能在近年都無法恢復。2008-2010 年敘利亞原油日產量約穩定在40 萬桶左右,但是隨著該國國內的軍事衝突在 2011 年 3 月爆發,以及之後歐美等國際社會對其所進行的經濟制裁,敘利亞原油日產量今年一月僅剩不到 2.5 萬桶。此外,該國天然氣產量也較衝突之前至少減少 30%。
該國石油部長Suleimanal-Abbas 表示, 自 2011 年反政府行動爆發後,敘利亞石油產量銳減 96%,目前大多數油井所在地區均為叛軍控制,當下政府僅產油 1.4 萬桶/日,而戰前則為 38.5 萬桶/日。他將此歸咎於恐怖分子不斷增強對石油設備的破壞、西方制裁以及外國石油公司決定停止在敘經營。2011 年 3 月衝突爆發前,石油行業是該國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墨國營石油:北美聯手將成全球最便宜能源出產地
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 (Pemex) 執行長Emilio Lozoya 表示,北美三國( 加拿大、墨西哥、美國)20 年前締結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若能在石油和天然氣方面有類似的經濟合作架構,可望鞏固北美地位,晉身區域能源大國。三國若能整合資源降低成本、帶動北美洲工業成長,北美將成全球最便宜的能源出產地。
Lozoya 強調,美加墨攜手,可避免輸油管、煉油廠等基礎設施的重覆花費,以節省經費、加速石化產品的上市腳步。出口石油和天然氣至亞洲最快速的途徑,是透過墨國港口; 若能利用美國運輸系統,也將是墨國深水探勘業者的一大利多。
花旗集團(Citigroup)、加拿大石油生產商 協 會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Producers) 、 美 國 能 源 資 訊 局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簡稱EIA) 估計,10 年內,北美三國的合併能源產出將超過每天 2,000 萬桶,相當於石油輸出國組織當前產量的 2/3。
受惠新油田投產挪威一月原油產量增長
普氏能源資訊(Platts) 報導,挪威石油理事會(NPD)2 月 14 日公佈,2013 年 1 月,挪威原油日產量年增 5.7% 至 156.8 萬桶,此也高於前月 154.3 萬桶的日產量。NPD 表示,儘管有多處的海上油田遭遇生產問題,但是在新油田投產的帶動下,挪威原油產量仍取得增長, 並稱此產量較NPD 預估的當月產量高出 2%。
NPD 預測委員Jan Bygdevoll 指出,借助新油田的開發與投產,未來幾年原油產量將逐漸恢復。儘管如此,NPD 將今年原油日產量的預估由 152 萬桶下調至 146.3 萬桶,此將略低於 2013 年的 146.4 萬桶。挪威原油產量在高峰時期一度超過日均 300 萬桶,但隨著油田逐漸枯竭,近年產量穩定下滑。1 月份,挪威天然氣凝析油的產量則是較去年同期的 39.2萬桶減少 3% 至每日 37.9 萬桶,但高於前月37.3 萬桶的日均產量。
EIA:美加與巴西帶動美洲石油產量增長
美國能源資訊局(EIA)2 月 11 日在月報「短期能源展望」(STEO) 當中預估,2014 以及 2015 年,世界石油與其他液體燃料的供應量將分別年增每日 170 萬桶與 140 萬桶,主要的供應增長是來自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以外的國家;在美洲,主要的產量增長是來自於美國、加拿大與巴西。
今明兩年全球石油及液體燃料的日均消費量則預估分別年增 130 萬桶與 140 萬桶,主要是來自於經合組織(OECD) 以外國家的需求帶動,特別是中國大陸。EIA 預估,2013 年全球石油及液體燃料的日均消費量年增 120 萬桶,日均消費量在下半年已經超過了 9,100 萬桶,預期至 2015 下半年將會超過 9,300 萬桶。在OECD 國家,預期今明兩年的石油消費增長將相當平緩。日本今明兩年日均石油消費增長預估均為 15 萬桶,OECD 歐洲國家今明兩年的增長預估分別為 10 萬桶與 5 萬桶, 美國則預估分別為 3 萬桶與 6 萬桶。
產量增長美國核准對歐有限出口原油
路透社根據美國「 資訊自由法案」(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所要求獲得的文件顯示,美國商務部多年以來首度核准對歐洲出口有限的原油,其中兩張執照獲准出口至英國,另外兩張執照獲准出口至義大利。此外,1 月份還有一張出口至德國的執照申請, 正在等待商務部工業安全局的核可。
報導稱,這是商務部自 2000 年以來首度核准對英國出口原油,也是自 2008 年以來首度核准對歐洲國家出口原油。資料顯示,自2013 年 1 月以來,商務部已經核准了 120 張的原油出口執照,其中將近九成都是出口至加拿大。美國能源部最新數據顯示,去年 11 月美國對加拿大出口的原油約日均 20 萬桶,創下自 1999 年以來的新高。
入不敷出歐陸石油公司紛出售旗下資產
荷蘭殼牌石油 (Royal Dutch Shell) 1 月20 日宣布, 以 11 億美元金額將澳洲一個天然氣計畫的非控股股東權益出售予科威特國外石油探勘公司(Kuwait Foreign Petroleum Exploration Company)。今年石油產業可能會經常見到這樣的案例,因為它們需要為新開發項目或實施買回股份籌措資金。
近年來, 石油業的資本支出激增, 在2005 至 2012 年間超過一倍,但沒有實質的回報。上揚的成本抵消了毛利,而獲利又再投入變得昂貴的開發計畫。
摩根史坦利分析師 Martijn Rats 說, 若不計出售的資產,歐洲 5 大石油公司:英國BP、荷蘭殼牌、法國道達爾(Total)、意大利埃尼(Eni) 與挪威Statoil 已經有 20 億美元的負現金流,它們還承諾給股東 350 億美元分紅。要填補這個缺口,恐怕只能靠拋售更多資產來達成。
BP 在 2010 年的墨西哥灣漏油災害事件之後就不得不想辦法募資,它之前出售資產募集了 380 億美元,現在則考慮再出售相當 100 億美元資產,作為購回股份之用。埃尼去年也以 42 億美元價格出售莫三比克的一塊天然氣田,並考慮出售更多資產。
中國石油發現中國最大單體海相整裝氣藏
中國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於四川盆地的天然氣勘探獲重大突破。經國土資源部審定, 新增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 4403.85 億立方公尺,技術可採儲量 3082 億立方公尺。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單體規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鹽巖整裝氣藏。
這個氣藏儲量規模大、含氣面積大,氣井產量高、氣藏壓力高,天然氣組分好、勘探效益好、試採效果好,平均單井測試日產達到110 萬立方公尺,投產氣井平均日產達到 60萬立方公尺。
虧損、退休潮⋯中油高雄煉油廠傳提前關閉
向高雄地方承諾明年底遷廠的中油高雄煉油廠,為止血一年虧損 70 億元並因應今、明年一波員工退休潮,打算提前在今年關閉所有煉油相關共九座工廠,只維持生產石化原料的五輕運轉。
中油設廠歷史久遠,一度是國內油品、石化原料供應最大基地的高雄煉油廠,1990 年時為撫平高雄後勁居民抗爭,讓五輕能順利投產,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對地方做出高廠25 年遷廠的承諾。隨時空環境改變,中油前後提出轉型石化科技園區等計劃,欲續留該廠區,惟均不獲地方同意。
消息人士指出,中油近年來一直承受沉重虧損,去年 9 月,才上任 10 個月的總經理孔祥雲因改善績效不明顯,無預警被撤換,改由陳綠蔚走馬上任,由此可看出內部壓力之大。經逐一檢討各事業部盈虧狀況,高廠被鎖定為首先開刀標的。
中油主管說,高廠現在以生產低價初級黑油為主,因此虧損連連,每月赤字約 6、7 億元之多,去年全年初估賠了約 70 億元,預估今年因美國頁岩油供應量增加,國際油價看跌,虧損會進一步擴大。
這些煉油設備包括日煉 10 萬桶原油的蒸餾工場、蒸空蒸餾工場、輕油工場、製氣油工場、加氫脫硫工場、重油脫硫工場、硫磺工場、中殼潤滑油工場、氫氣工場等九座將在年底前全數關閉。
中油民營化 2017 年民股過半
中油董事長林聖忠表示,依照油電公司經營績效改善小組要求,中油民營化時程目標為2016 年初達成IPO 第一階段釋股, 至 2017年底民股持股要達 50%。為此,中油民營化計畫每三個月開會檢討一次,今年將啟動財務顧問公司公開招標,以期完成民營化計畫書。為推動民營化,中油已將內部業務以事業部形式,藉由轉撥計價方式,讓各事業部的成本、績效更具效率、透明化。此外,中油去年更陸續舉辦說明會與員工協商溝通,並邀請曾經歷民營化的中鋼、台船等主管分享經驗。林聖忠強調,有別於台灣電力公司民營化要分成四大利潤中心,中油不會切割事業體, 會以整體事業一步推動民營化。
至於民營化後許多偏遠、獲利少的加油站是否會結束營業?林聖忠說,中油必須顧及企業社會責任,民營化後對偏遠地區仍會持續經營。
中油主管認為,目前民營化推動條件與過往不同。未來 10 年內有一半( 約 7,000) 的員工將退休,加上新進年輕員工相對支持民營化,提振企業競爭條件。待中油順利執行民營化後,長期或可參考大陸中石油等能源公司, 進一步將事業群分割為子公司,中油母公司以集團控股公司形式運作,增添民營化管理的靈活運作。
美國頁岩氣 2017 年來台
中油公司已獲得美國能源局的特別審查核准,成功爭取台灣名列美國頁岩氣(ShaleGas) 對Non-FTA 國家第一輪出口名單,最快2017 年進口,展開每年 80 萬噸、為期 20 年的頁岩氣採購合作。
中油董事長林聖忠透露, 為爭取頁岩氣探勘持有權,中油現正與埃克森美孚 ExxonMobil)、殼牌(Shell)、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及雪弗龍(Chevron Corp) 四大能源公司協商,在北美、加拿大地區頁岩氣礦區,進行礦區探勘合作;預計從中擇二,各以 3 ∼ 5%股權進行投資,投資總額 10 億美元( 台幣 300 億元) 內,建立台灣自有能源在美國頁岩氣的持有佈局。
林聖忠指出,國際上天然氣合約價高高低低,中東的價格較高,美國價格較低。伴隨美國頁岩氣正式輸台,除可分散購買來源,減少風險,也有助於制衡我國購買天然氣的價格。
兩岸出資各半首件輕油裂解西進 古雷案過關
國內首件輕油裂解西進、福建古雷石化專區投資案,獲經濟部投審會專案審查通過。經濟部說,原則同意國內台聚、和桐、李長榮等7 家石化業者投資大陸 2.6362 億美元( 折合台幣 80 億元);大陸中石化與福建省政府旗下煉化公司投資計 2.6 億餘美元,兩岸出資各半, 設立福州古雷聯合石油化工公司,初期投資輕油裂解廠共計新台幣 160 億元。
投審會強調,國內 7 家石化業者承諾民國104 年至 107 年在台灣相對投資石化高值化產品 168 億元,以及在台研發投資 84 億元,合計投資總額 252 億台幣,且不得在台有裁員動作。
考量國光石化案喊卡後,再加中油五輕未來可能關廠,國內原料恐面臨短缺,投審會要求石化業者在古雷年產乙烯 120 萬噸,依國內泛中油體系缺口 50 萬噸需求,按一定比例優先運回台灣,供應國內需求。
墨西哥汽車業超夯、已超越石油業成為最大外匯來源
諮詢公司IHS Automotive 指出,2014 年墨西哥汽車對美國市場的外銷數量預估可達170 萬台、約較日本多出 20 萬台。隨著外資設立的車廠陸續上線,IHS 預估今年底躍居第二名的墨國將在 2015 年底超越加拿大登上首位。報導指出,墨國目前約有 58 萬名汽車工人、自 2008 年以來增加了 10 萬名。他們的日薪約 16 美元、僅有美國同業的五分之一。
20 年前當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 協定剛簽署時,墨西哥的汽車產量僅佔北美的6%、目前佔比則是達到 19%。2007 年以來墨國汽車年產量成長 39% 至接近 300 萬台,同一時間墨國汽車外銷金額自 400 億美元飆升至 706 億美元。墨國政府、汽車業表示,汽車工業已超越石油業、美國移民匯款成為國家最大外匯來源。日本本田汽車公司位於墨西哥瓜納華托的 8 億美元車廠也於 2 月 21 日舉行啟用儀式。此外,馬自達汽車的墨西哥廠也即將正式啟用。
連 2 年坐穩全球汽車龍頭寶座豐田拚年銷千萬輛
豐田 1 月 23 日公布 2013 年全球銷售,連續第 2 年拿下全球汽車龍頭寶座。豐田去年全球銷售成長 2% 至 998 萬輛汽車,打敗通用的971 萬輛和福斯的 950 萬輛,蟬聯世界第一大車廠。
由於已開發國家和新興市場的需求,帶動全球車市持續復甦,讓豐田看好其今年銷售業績,預計賣出 1032 萬輛,不但再創新高,還要成為首家銷售逾 1000 萬輛水準的車商。
儘管新興市場需求推升豐田全球銷售成長,但其部份重要市場,受經濟或政治不穩等因素影響而導致需求衰退,因此這些市場能否恢復成長,攸關豐田長期發展。
豐田預估今年包括豐田和Lexus 等品牌, 在美國銷售將成長 3% 至 230 萬輛,中國大陸銷售成長 20% 至 110 萬輛。豐田雖然沒有對歐洲銷售做預測,但看好能超過去年 84.8 萬輛的成績。
豐田預估迄 3 月底止的本會計年度,因日圓大幅貶值和北美銷售好轉的利多激勵,淨利將達 1.67 兆日圓( 逾 4,835 億台幣)。
2014 F1 測試最快時間比十年前慢 !?
2014 F1 季前首輪測試幾天前結束,除了新動力單元的穩定性成為焦點外,車速的變慢也引發關注,從首輪測試的表現來看,配備滑輪增壓V6 引擎的新賽車雖然同樣可以帶來足夠的馬力輸出,但受空氣力學影響,在彎道中的速度明顯偏慢,這導致賽車的單圈速度下降了不少,麥拉倫車手馬格努森創造的最快圈速相比車神舒馬克在 2004 年創下的單圈最快速度慢了 8 秒之多,讓部分車手擔心F1 將失去活力。
中國能源車補貼退場 慢慢來
大陸新能源電動車推廣成效不彰,為達成2015 年 50 萬輛的目標,大陸財政部宣布今、明兩年的電動車補助標準,僅較 2013 年度分別下調 5% 和 10%。
根據原先規畫,2014 年和 2015 年度大陸的純電動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純電動專用車、燃料電池汽車的補助標準,將分別下降10% 和20%。補貼政策下調幅度放緩, 顯示官方極欲推廣新能源汽車普及的決心。
不過業內人士分析,即便官方減緩補貼政策退出的步伐,但要在 2015 年實現 50 萬輛電動車的目標依舊是任重道遠。根據統計,截至 2012 年底,大陸的純電動公車推廣約 2500 餘輛、純電動乘用車約推廣 6800 餘輛。
汽車公司的高層就表示,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不止是補貼政策,還包括車企的技術、充電設備建設以及營運模式探索等各方面問題,要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推廣量並非易事。
比亞迪電動計程車 開進倫敦
近年中國大陸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積極走向歐美,目前再傳出在英國交出成果。比亞迪 2 月 11 日向倫敦交付首批 20 輛E6 電動計程車,交由計程車公司Thriev 經營,進軍倫敦計程車市場。
先前,倫敦市長設定了倫敦在 2018 年前實現所有計程車零排放的目標,引發國際汽車廠商競相開發綠色能源汽車,而比亞迪趕在最終期限前率先打入倫敦交通市場。
比亞迪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比亞迪的電動車戰略就是放在清潔公共交通上。同時,比亞迪還考慮在英國當地建廠。據了解,比亞迪正在與潛在的合作夥伴談判,準備在英國生產E6 型號汽車,並與其他計程車公司開展深度合作談判,將更多電動車推向倫敦市場。
獎勵節能 電動車免稅 再延 3 年
財政部宣布,1 月 27 日屆滿的電動車輛 3 年免稅措施,經行政院核定,將再延長 3 年, 鼓勵電動車產業發展。財政部表示,完全以電能為動力的電動車免徵貨物稅期限,將延到民國 106 年 1 月 27 日為止。
依財政部統計,電動車免徵貨物稅近 3 年以來,約有 2 萬多件電動機車申請退稅,稅收損失為7283 萬元,電動汽車則有346 輛申請, 稅收損失為7122 萬元。在不考慮稅率下粗算, 民眾買電動機車平均每輛可省稅約 3610 元, 買電動汽車平均每輛可省約 20.58 萬元。
財政部官員說, 從 3 年來只有 346 輛電動車申請免稅,可知目前台灣電動車產業仍在萌芽階段,如果取消免稅優惠,恐讓民眾選購電動的誘因更低,有繼續免稅的必要。因此, 財政部報請行政院核定,將免稅期限再延長 3 年,希望提升電動車輛的普及率,並促進電動車相關產業發展。
輕型機車要路考 年底前實施
50 西西輕型機車考照將不再只有筆試!因機車交通事故發生頻繁,交通部決定今年底前, 持汽車駕照者不能直接騎 50 西西以下輕型機車,且輕型機車將比照重型機車增考路考。
交通部表示,現行重型機車路考只包含直線平衡駕駛、交岔路口、 斑馬線、鐵路平交道與環場道路,其中只有 7 秒以上通過直線15 公尺較有技巧性。
由於機車平衡度本來就較汽車差,很多機車事故都是閃避不當造成,所以未來可能會增加閃避障礙物,讓機車駕駛在路考時能了解實際上路後該如何應變。
除新增輕型機車考照的路考外,交通部也擬推動「機車駕訓班」,未來機車考照將比照汽車考照處理,必須先上課才能考試。而為避免增加民眾負擔,交通部已與三葉、光陽與三洋等 3 大機車廠商協商,由廠商補助 3 分之 1 訓練費,約新台幣 1000 元。
2013 年台灣 10 大暢銷車豐田 Altis 連 13 年封王
2013 年台灣十大暢銷車榜出爐, 豐田(Toyota) Corolla Altis, 以 3.7 萬輛的銷售佳績,連續第 13 年封王;豐田汽車是最大贏家, 共有 5 款車入榜。
從去年的暢銷榜變化觀察,各車型中,以休旅車排名竄升最快, 豐田Wish、RAV4、本田CR-V 均繳出業績高成長成績,分別進占排行榜的 第 2、4、5 名,RAV4 更是入榜的唯一進口車產品。
反觀商用車市場持續衰退,相較於 2012 年,去年十大暢銷車入榜的商用車,僅剩中華菱利(Veryca) 一款車。
反觀中大型轎車,近年來市場持續萎縮, 連最暢銷的豐田Camry,2013 年銷量也大減超過 2 成,大環境不景氣的衝擊恐怕是最大元兇。
展望 2014 年,多款重量級新車同步上市, 部分榜上的熱銷車也都將推出大改款新車,進一步炒熱市場,也讓今年的十大暢銷車榜,有重新洗牌的機會。
進口車夯 壯大去年汽車市場
經濟部統計處發布 2013 年全年汽機車掛牌數統計,汽車全年銷售 37.8 萬輛,較前年成長 3.4%,創下近 8 年新高。
統計處官員說, 去年汽車銷售「前冷後熱」,上半年國產汽車受實施廢氣排放五期標準影響生產排程,以及日圓貶值引發降價預期觀望,導致市場買氣略顯遲滯,前 6 個月汽車內銷量年減 9.7%,都靠外銷量年增 17.6% 貢獻,才把前半年汽車生產年減量壓在 4.8%。
第 3 季起,汽車業者積極促銷刺激暑期銷售,第 4 季各家車廠再競相發表新車,並加碼祭出各式優惠購車方案,帶動換車熱潮,最終使得全年掛牌數達 37.8 萬多輛,創 8 年來最高。
統計處官員指出,這樣銷售表現完全靠進口車,國產車全年掛牌數才 26.3 萬輛,其實較上一年減少 1.3%,反之進口汽車受到日圓貶值效應,帶動日系進口車需求增溫,以及歐系豪華車推出入門車款銷售熱絡,使掛牌數衝到 11.5 萬輛,年增 16.4%。
另外, 機車市場受惠於內需市場成長,2013 年全年新車掛牌數 66. 8 萬輛,較上年增加 6.6%。但因外銷減緩,使機車成車整體生產量只達 85.6 萬輛,僅年增 1 .7%。
裕隆集團營收 拚 3500 億元
裕隆集團兩岸得意,在自主品牌納智捷熱銷帶動,及轉投資大陸東風裕隆、東南汽車逐漸站穩腳步下,今年集團整體營收可較去年3150 億元成長 1 成,衝刺 3500 億元新高,兩岸總銷量可望突破 28.65 萬台。
裕隆去年兩岸銷量分別為台灣 9.3 萬台與大陸 15.1 萬台,總台數 24 .47 萬台,大陸銷量連 2 年超越台灣外,更呈跳躍成長。
集團總經理陳國榮指出,集團去年在代工和自主品牌發展均有斬獲,代工擴及海外市場,自主品牌則獲得市場正面回應,今年及未來數年,仍會持續投入資源在車型導入及產品開發,並配合接單需求提出增員計畫。
雲勢力崛起!谷歌市值超越埃克森美孚 奪下全美第 2
谷歌(Google Inc.) 2 月 7 日短暫超越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 成為美國市值第二高的企業、僅次於蘋果(AppleInc.),彰顯雲端運算勢力逐漸崛起,也可看出科技產業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FactSet Research 統計顯示,谷歌在美國掛牌的股票市值在 7 日早盤突破了 3,910 億美元、短暫超越埃克森美孚的 3,900 億美元。不過, 谷歌市值在 7 日終場則來到 3,954 億美元,仍低於埃克森美孚的 3,957 億美元。相較之下,第一名的蘋果 7 日終場市值為 4,635 億美元, 排名第四的微軟(Microsoft Corp.) 市值則為 3,035 億美元。
埃克森美孚身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石油生產商,自 1 月宣佈去(2013) 年第 4 季的產出減少之後,股價便一直面臨壓力。該公司去年Q4 淨利年減 16% 至 83.5 億美元,而過去 10 季中更 9 度呈現全球產出下滑的現象。相較之下,谷歌雖然面臨線上廣告價格下滑、手機製造部門摩托羅拉(Motorola) 愈虧愈多的逆風, 但 2013 年第 4 季 (10-12 月 ) 營收卻仍年增17% 至 168.6 億美元,擊敗華爾街預估。
俄國去年經濟成長僅 1.3%、創金融海嘯以來新低
俄國 2013 年經濟成長率僅有 1.3%,不僅不及市場預期,更創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新低。官員警告本季經濟展望依舊疲弱。
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委員會 (Federal Statistics Service) 於 1 月 31 日公佈 2013 年的俄國GDP,不只低於彭博社訪調預估中間值的 1.5%,也不及俄國經濟部估計的 1.4%。俄國 2012 年GDP 成長尚有 3.4%。
俄國經濟頻頻減速,主要是投資下滑和石油、天然氣的全球需求疲軟,該國經濟復甦支柱--- 消費者支出,又未能彌補其他方面的萎縮趨勢。經濟部副部長Andrei Klepach 表示, 經濟走緩可能會延續至今年第 1 季。
當局預期今年經濟成長為 2.5%, 但是Klepach 已指出,今年成長恐難達標。彭博社訪調 10 名經濟學家,預估俄國未來 12 個月陷入衰退的機率為 33%。
俄國成長漸失動能,卻因通膨超標,去年12 月為止,主要利率連 15 個月按兵不動。美銀(Bank of America) 首席經濟學家VladimirOsakovskiy 認為,政府不太可能採行額外的財政措施。俄羅斯央行 (Bank Rossii) 總裁Elvira Nabiullina 去年 11 月表示,經濟成長1.5%-2% 將成為俄國的新常態。
陸工業利潤放緩 去年僅成長 12.2%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 1 月底公布數據,2013 年大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再次下滑,為去年 8 月以來的最低,滑落幅度超過11 月。
受到行業景氣不佳,以及當前大陸政府力推生態環保、節能減排政策下,讓煤炭、石油與天然氣、有色金屬開採等行業的全年利潤總額出現明顯下滑。
在 41 個工業行業大類當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受到大陸官方重視治理空污與生態的影響最大,利潤總額出現年減 33.7%,「慘烈」情況居各行業之首。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3 年大陸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 6.28 兆元人民幣( 下同),比上年增長 12.2%,但增速有所放緩,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外界對於大陸工業、製造業景氣的擔憂。
報告提到,2013 年,在大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2 兆元,比上年增長 6.4%,其中,主營活動利潤 1.24 兆元,下降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