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市場掃描
2018-10-05
越南成首選避風港 台塑越鋼營運加溫
美中貿易衝突戰火未歇,川普揚言所有中國進口到美國商品恐將面臨關稅考驗。不少企業紛紛轉往其他國家生產,越南成為受惠首選,上半年經濟成長率創8年新高、外國直接投資(FDI)也大幅飆高。
越南經濟加速躍進,勢必帶動相關外銷、內需出貨動能,其中,鋼鐵、紡纖及塑膠加工等事業,因牽涉基礎建設、民生應用領域,有望明顯活絡。南亞、台化合資的台灣興業(紡纖、塑膠加工項目)以及台塑河靜鋼鐵廠營運連動看俏。
經濟數據顯示,越南上半年GDP 7.1%,創2011年來新高,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製造業是帶動GDP飆高的主因,產出年增13.1%;營建業也有功,產出年增7.9%。
由台塑、中鋼及日本JFE三大集團合資的台塑河靜鋼鐵公司,是越南目前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案,也是越南首座一貫作業煉鋼廠。
台塑河靜鋼廠目前營運已為現金正流入狀態,今年首季營收4.78億美元(逾台幣140億元)。兩支高爐全能生產後,每年可產出鐵水671萬噸,預估今年鐵水總產量達500萬噸,年銷售鋼材465萬噸,整體營收上看25億美元,對越南GDP貢獻約1.27%。
台塑企業目前越南投資146億美元,河靜鋼全能生產後,台塑企業在越南的營業額,預估將從2018年的39億美元,提高到48億美元,伴隨東協市場經濟活絡發展,營運躍進動能備受關注。
豐田三車款傳出包 和泰召回4,200輛車
豐田汽車全球召回百萬輛汽車,豐田在台總代理和泰汽車9月5日表示,台灣總計4,259台PRIUS將被召回原廠維修,召回時間尚未決定。
豐田汽車公告、因引擎電機裝置問題,會產生自燃問題,將召回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間生產的「PRIUS」、「PRIUS PHV」、「C-HR」三車款進行檢修,估計召回數量全球達102萬輛。
和泰車表示,台灣將有4,259多台PRIUS將被召回維修,主要為Prius,召回輛數為4,165台,Prius PHV則占少數,只有94台。
這次主要召回市場在日本,總計約55萬台,美國方面則召回約19.2萬台,該地區召回車輛全為Prius。台灣這次只有4,000多台,比率相對較低。
Prius為豐田汽車當家油電車,於2016年進行世代更新後,在台銷量一直相當亮眼,去年全年銷量1,657輛,在進口車中排名第三。
在數位平台預約保修汽車 顧客滿意度較高
J.D. Power 9月25日發表最新2018年台灣顧客滿意度(CSI)調查SM,調查指出雖然透過數位平台(車廠網站或app)預約汽車保修服務的非豪華車品牌車主的比例只有31%,但其滿意度高於59%直接電話接洽經銷商的車主,這兩個族群的整體滿意度分別為818及791分(滿分為1,000分)。
此次調查發現,受訪者表示不在數位平台預約保修的前三大原因是:比較喜歡與服務人員直接互動(31%)、不清楚經銷商有線上預約服務(29%)、想要立刻取得保修服務(26%)。由於近半數顧客(44%)表示未來會在數位平台預約保修,經銷商應致力於提升數位能力,以提供優質的維修服務體驗。
J.D. Power區域總監Kaustav Roy表示指出:「因應數位化的趨勢,汽車業者有必要持續推動服務平台的現代化,才能強化顧客的整體體驗。此外,在努力與顧客維持緊密關係之際,經銷商還需將顧客導向新的、更靈活的數位平台。」
10月電價 擬凍漲 不排除首度動用電價平穩準備
10月電價凍漲幾將底定!經濟部最快9月底召開電價諮詢委員會議,由於台電8月稅前盈餘84億元,前8月累虧縮小至127億元,受惠於夏月電價因素,前10月累虧會降至百億元以下,加上9月氣價凍漲,大大減輕台電燃料成本壓力,因此10月電價傾向不漲。
由於九合一期中選舉將至,且台電累虧金額明顯縮小,加上平穩電價準備累計790億元,因此相關決策高層認為,10月電價不急於調漲,以免在接連豪雨、菜價上漲之際,又因電價調漲,讓商家多了一項可調漲價格的「藉口」,造成通膨野火燎原。
據了解,政府高層決策傾向10月暫時觀望,倘若國際油價因美對伊朗制裁禁運石油,漲幅太大,造成氣價連動,儘管有3個月遞延,但台電增燃氣機組,燃料成本壓力仍會很大,明年4月電價檢討時,會再作調整的打算。
據台電估算,倘若電價反映調漲1%,每度電價由4月的2.6253元,漲為2.6515元,約漲0.03元,反映1%估可減少台電約58億元損失。依台電全年累虧狀況來看,即使調漲,調幅應不至達上限3%。
埃克森美孚將在中國廣東 建化工廠和LNG接收站
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與廣東省政府共同宣布,雙方在廣東建設石油化工廠和液化天然氣接收站(LNG)達成協議,投資額將達數十億美元,埃克森美孚希望和中國開展長期合作。
從合作中可看出,在中美貿易戰激化的背景下,中國擴大採購美國産液化天然氣的通路以保全美國顏面的戰略。
雙方計劃在廣東省惠州市建設精煉原油、製造化學品的化工廠,預計將於2023年投産。埃克森美孚表示,期待中國的化學品需求增長,將在亞太地區擴大産能。
埃克森美孚提出到2025年在化工領域投資200億美元的計劃,希望擺脫對石油産品的依賴,對附加值高的下游石化産品進行垂直整合,提高生産基地的盈利能力。
中國政府雖與川普政府展開貿易戰,但計劃繼續維持與美國企業的合作關係,這是因為不僅要應對中國本土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等能源和化學品需求,與擁有最尖端技術、在全球能源市場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美國企業合作,也有利於中國的發展。
8月全球石油供應飆至每日1億桶新高 IEA:市場進入關鍵時期
儘管美國對伊朗制裁和委內瑞拉經濟危機,兩國原油產量日益減少,IEA最新的報告顯示,8月份全球原油供應創下歷史新高,達每日1億桶,其中OPEC原油供應量創9個月新高,達每日3,263萬桶。
整體來看,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產能加大,抵銷了非OPEC成員國的季節性產能下降,但非OPEC成員國的供給,也比去年同期增加每日260萬桶。
美國IEA預測,受到美國不斷提高原油產量的影響,非OPEC石油產量2018年將每日增加200萬桶,2019年將每日調高180萬桶。
8月川普重啟伊朗制裁,以及揚言11月對伊朗出售石油將實施更嚴的懲罰後,8月伊朗的產量急劇下降,從每日363萬桶降至每日15萬桶,創2016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委內瑞拉曠日持久的經濟危機也導致過去兩年產量下降至每日100萬桶,預期原油供應情況將繼續惡化。
雖然伊朗和委內瑞拉兩國原油產量日益減少,但奈及利亞與沙烏地阿拉伯原油產量攀升消弭了產量下降缺口。6月底卡特爾(Cartel)等15個國家聯盟同意從7月會增加石油產量,每日增加60萬桶。
儘管生產和供應強勁,但石油市場收緊,這意味著任何主要石油生產國出現問題,都可能對油價產生重大影響。IEA表示,市場正進入非常關鍵的時期。
俄羅斯原油產量狂飆 創蘇聯解體以來新高
據報導,最新俄羅斯的原油產出已飆升至每日1,130萬桶,超過8月的原油平均產量每日1,121萬桶日,創下自蘇聯解體後的原油產出新高,主要增加的產量部分主要來自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
俄羅斯官方稱,若俄羅斯原油產量維持 9月生產水準,年產量目標將可能提升至5.55億噸,代表到年底剩下的100天內將再增產200萬噸。
根據9月19日EIA公布的數據顯示,以週平均日產量來看,俄羅斯正以每日1,130萬桶的產量,持續站穩世界最大原油生產國的地位。
石油輸出國組織與減產夥伴國(OPEC+)會議於9月23日 於阿爾及利亞舉行,會議上討論原油市場情勢,以訂立出供應和需求目標。
此前2016年12月,俄羅斯與沙烏地阿拉伯為減輕原油供給過剩之問題,雙方是達成了減產協議,而俄、沙的這份減產協議也令國際油價一路走揚,2017年10月油價約為每桶60美元,而至2018年5月,油價即已突破了每桶80美元 ,顯示出兩國的原油產量對全球油市定價,是具有高度影響力。
OPEC:2040年前產油國須投資11兆美元才能應對需求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 在其年度展望報告中指出,未來 20 年石油產業將需要支出約 11 兆美元,才能滿足世界對原油日益增長的需求。
全球燃料的成本持續上揚是 OPEC 對未來的展望成真的基礎。在這個展望中,石油需求繼續成長,即使有更多的電動車上路,原油仍佔能源結構的最大比率。
OPEC 多年來一直警告,產油國不應滿足於投資未來的生產。在歷史性的油價下滑期間,2015 年和 2016 年的新產出支出大幅下降。
OPEC 秘書長 Mohammad Barkindo 在年度展望報告中表示,「雖然 2017 年的投資與前兩年相比略有回升,而且預期 2018 年將再次達到更高水平,但這個產業必須確保及時充足的投資,以免導致供應短缺,這一點在未來至關重要。」
該報告預測,2017 年至 2023 年間,全球石油需求將增加 730 萬桶,最終達到每天 1.045 億桶。到 2040 年,OPEC 認為全球每天消耗近 1.12 億桶石油。
這種成長數字將是提前反應的。在 2020 年達到每天增加 160 萬桶後,需求成長將在 2035 年至 2040 年間減緩至每天 20 萬桶。
最大的推力將是道路上車輛數量的增長,特別是在中國、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OPEC 預測,到 2040 年,全球車輛將增加 1 倍以上,達到 24 億輛。
布蘭特油價近4年新高 上看100美元
由於主要產油國不甩美國總統川普施壓增產來平抑油價,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升至近4年來最高,突破每桶81美元,主要石油交易商預估,油價有望漲至100美元。但英國石油公司(BP)亞洲石油交易主管孔慶影表示,油價就算漲到100美元,也只是曇花一現,因美中貿易戰持續發燒。
儘管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將在11月生效,但伊朗石油出口已受到衝擊,導致近來國際油價走高。川普9月中 呼籲OPEC(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增產讓油價下跌,但沙烏地阿拉伯等OPEC成員國和俄羅斯9月23日在阿爾及利亞開會後,拒絕增產,使得布蘭特油價進一步上漲,9月24日收在81.20美元,創2014年11月以來最高,西德州油價也收在72.08美元,為今年7月以來最高。
Mercuria能源集團共同創辦人賈吉(Daniel Jaeggi)表示:「第4季油市每日可能短少200萬桶,卻沒有供應來源,因此我認為油價可能漲至100美元。」Trafigura集團石油交易部門共同主管魯考克(Ben Luckock)也認為,明年初油價將漲至100美元。
但孔慶影指出,市場過於執著供應面的減少,卻忽視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中國成長和亞洲區域經濟的影響。她預估美中貿易衝突若升溫,可能導致全球每日石油需求減少15至20萬桶,最後會變成「需求衝擊」。
尬特斯拉 賓士首發純電動休旅車
德國豪華車廠賓士(Mercedes-Benz)發表首款純電動休旅車EQC,百公里加速不用5秒,續航里程超過450公里,明年正式投產上市,擺明衝著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而來。
賓士是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發表旗下第一款純電動休旅車,根據歐盟輕型汽車污染測試方法NEDC,EQC充飽電可跑逾450公里,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
該款電動車採用鋰離子電池,電池重量達650公斤,由戴姆勒旗下的電池製造子公司Deutsche Accumotive負責生產。
看準特斯拉主導的全球電動車市場將呈爆炸性成長,豪華車廠近幾年均已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進行研發,最近研發成果陸續發表。英國捷豹(Jaguar)的電動休旅車I-Pace已經開始投產,奧迪(Audi)的首款純電動休旅車e-tron 9月3日也開始量產,9月17日於舊金山舉行正式發表會。
德國寶馬汽車(BMW)也會在9月發表新款電動車,保時捷(Porsche)日前則發表Taycan電動超跑,並於明年上市。
通用轉向系統爆瑕疵 在美召回逾百萬輛車
據報導,通用汽車(GM)在美國召回超過100萬輛近幾年出廠的小卡車和大型休旅車,因為轉向系統瑕疵可能增加撞車風險,該缺陷已造成30起事故和2人受傷。
據通用呈交主管機關的文件顯示,電子控制汽車動力轉向系統可能短暫失靈,再突然恢復,造成駕駛難以操控車輛,在慢速行駛時汽車易失去控制。
通用發言人表示,公司注意到轉向系統瑕疵造成30起意外事故和2人受傷,不過無人喪生。
通用召回的車款包括2015年的雪佛蘭(Chevrolet)Silverado 1500、GMC Sierra 1500、Chevy Suburban和Tahoe、GMC Yukon,以及凱迪拉克(Cadillac)Escalade。上述汽車採用相同底盤,是通用最暢銷的車款和利潤最高的產品線。
通用表示,問題出在電子動力轉向模組軟體瑕疵,經銷商將會升級軟體,免費修補這項問題。通用並未透露潛在召修成本,軟體修補成本通常低於更換汽車零件。
汽車產業逐漸利用軟體來控制汽車機械功能,問題出現時補救措施雖較簡便,但軟體失靈亦導致汽車瑕疵事件增加。
Google與雷諾日產三菱合作 大舉進軍汽車業
汽車製造商雷諾-日產-三菱聯盟(Renault-Nissan-Mitsubishi Alliance)將與 Google 合作,開發採用 Android 系統的車載影音系統,三家車廠去年的全球汽車銷量達 1,060 萬輛,超越其他車廠,此次合作也象徵 Google 在汽車產業邁出重要的一步。
三家車廠宣布與 Google 組成技術合作關係,旗下車款將成為首批採用 Android 系統的汽車,等於直接將 Google 的地圖、導航、娛樂等一系列應用程式直接安裝在汽車顯示面板上;過去,大部分的車廠僅支援在接上手機的情況下,使用車載影音系統 Apple CarPlay 或 Android Auto。
據報導,許多駕駛仍在車內使用手機進行導航,而車廠也難以開發出同樣好用的介面。Google 多年來一直希望複製智慧型手機的成功經驗到汽車產業,然而車廠大多不願意把控制權交給科技巨頭,因為車廠認為這項技術將可收集消費者使用數據,轉化成其他收入來源。
報導指出,此次的合作可能帶給其他競爭車廠壓力,促使更多車廠開放與蘋果或 Android 合作開發車載影音系統。三家車廠表示,預計將在 2021 年推出上述新系統。
川普加徵關稅 美汽車業自傷
川普政府宣布針對中國2,0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而稅率在年底將增至25%。此政策恐導致美國一連串汽車進口零件價格上漲,像是火星塞、擋風玻璃等,而新車與二手車售價也可能跟著水漲船高。
業界專家指出,汽車產業的供應鏈早已遍及全球,而中國供應商在部分汽車零件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市場上難以找到同等低價的零件與材料。
據統計,中國目前約有逾1千家企業專門出口霧燈、煞車盤等零件至美國,供應對象以汽車製造商與車用零件銷售商為主。而波士頓諮詢公司最近公布報告顯示,美國每年自中國進口約100億美元的汽車零件,僅次於自墨西哥進口的230億美元。
美國汽車保養協會(Auto Care Association)指出,新一波關稅恐推高汽車零件價格,部分車主可能因此放棄替換零件。
在中國設廠的美國引擎製造商康明斯(Cummins) 發言人米爾斯( Jon Mills)表示:「我們深知美國必須處理中國貿易不公平競爭的問題,但加徵關稅或貿易大戰並非解決之道。」在這波加徵關稅的行動中,美國汽車零件供應商受到的衝擊恐怕最大。這些供應商通常先從中國採購汽車零件,之後再賣給美國汽車製造商,但專家指出,汽車大廠對於零件價格態度強硬、不太能夠接受漲價,換句話說,美國零件供應商可能得自行吸收關稅成本。
2018中企500強 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前三強
「中國企業500強」榜單9月2日揭曉,中國國家電網以人民幣2.4兆元營收居榜首,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分別以人民幣2.21兆元及2.20兆元營收居於第二、第三名。
據報導,2018中國企業500強入圍門檻為人民幣306.8億元,首次突破300億元大關,連續16年成長。企業500強營收首次突破人民幣70兆元大關,營收增11.2%,略快於GDP名義增速,與名義GDP的相對比例趨於穩定。企業500強資產總額持續成長,但增速延續金融危機以來波動下降趨勢。
此外,人民幣「千億」俱樂部企業數量持續擴容,千億營收企業達172家,人民幣「兆元」營收企業增至5家,國家電網、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的營收都在人民幣2兆元以上,工商銀行和中國建築的營收在人民幣1兆元以上,其中,中國建築成為2018年「千億」俱樂部升級「兆元」的新成員,也是近三年來首次有新增企業邁過兆元門檻。
1元賣給長安汽車 鈴木汽車撤出中國市場
不敵業績不振壓力,日本鈴木汽車宣布以1元人民幣(下同)的價格,將所有股權轉讓給中國合作伙伴長安汽車,正式退出中國市場。
據報導,鈴木與重慶長安在1993年成立了合資公司:重慶長安鈴木。長安汽車公告稱,已與日本鈴木和鈴木(中國)達成協議,以1元現金收購日方企業持有的長安鈴木50%股權,並將於今年底前完成股權交割。長安鈴木將由中日合資企業變成長安汽車全資子公司,也象徵著日本鈴木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報導稱,鈴木擅長製造小型車,但面對中國消費型態轉變,愈來愈偏好休旅車SUV等大型車,鈴木在中國市場陷入苦戰,業績節節下滑,先前亦曾多次傳出撤出中國市場的消息。
鈴木在中國有兩家合資企業,分別是江西昌河鈴木和重慶長安鈴木。今年6月15日,鈴木已正式從昌河鈴木中完全撤資,將全部股權轉讓給江西昌河汽車。本次再出脫長安鈴木股份後,等於正式撤出中國市場。
這也是鈴木繼退出世界第二大的美國市場之後,又將從全球最大市場的中國撤出。鈴木汽車表示,將會轉向開拓汽車銷售仍在增長的印度,以及非洲等新興市場。
搶灘拉美成品油市場,中國中石油獲巴西TT Work股權
中國中石油集團9月7日披露,中國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近日與巴西TT Work公司正式簽署交割文本及股東協定,完成30%股權接收。至此,中石油正式獲得該公司成品油進口份額和穩定的成品油分銷管道,成為第一家成功搶灘拉美成品油市場的中國油氣企業。這也為該集團進一步做大美洲市場、擴大跨區貿易運作、完善海外油氣運營戰略佈局奠定了重要基礎。
近年來,中石油積極回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大力推動與巴西油氣勘探開發和貿易合作。作為中石油三大海外油氣運營中心之一,中石油國際事業公司美洲運營中心採取貿易與投資雙輪驅動的方式,強化在拉美地區的市場開拓。今年3月,中石油國際事業公司與巴西TT Work公司正式簽署股權收購協議,取得了中石油在美洲行銷網路建設的突破。
巴西TT Work公司是巴西第五大成品油分銷商,截至2017年年底,向巴西中國國內2,800多座加油站供應成品油。完成此次股權移交後,中石油國際事業公司正式獲得該公司成品油進口份額和穩定的成品油分銷管道,成為立足拉美成品油市場的重要力量。
中國中石油集團與委內瑞拉簽署合作協議,攜手探勘石油與天然氣
據報導,中國中石油集團(CNPC)發布與委內瑞拉簽署協議,加強在拉丁美洲國家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發領域的合作。
此前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王宜林和委內瑞拉總統尼古拉斯.馬杜羅(Nicolas Maduro)會面。
9月13日,馬杜羅訪問中國之際,中國向委內瑞拉提供50億美元貸款。
王宜林表示,希望馬杜羅對中國石油參與有關區塊合作繼續給予關注和支持;馬杜羅表示,願意幫助中方解決當前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馬杜羅還表示,他在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提出了向中國增供石油的目標,中國已成為委內瑞拉第二大石油出口目的地。
中國石油集團與委內瑞拉9月14日簽署了6項合作協議,包括阿亞庫喬區300口井一體化服務合約,以及加強天然氣勘探和開發合作諒解備忘錄。
【只限載貨】阿里取杭州無人駕駛牌照:不會開發載人車
阿里9月20日公佈無人車開發技術,並獲得杭州市政府頒發無人駕駛牌照。惟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經理陳麗娟就指,無人車只供載貨、不會開發乘用車。
陳麗娟表示,自動駕駛技術「以使命出發」,集中在與不同車廠合作,發展成熟平台,主要在非開放空間使用。公司並宣佈正式與Volvo(富豪汽車)合作,阿里AI智能系統可於2019年可在中國Volvo的連網車使用。她表示:「日後駕車回家時,可預先開啟家電。」反之亦然。
她續指,天貓精靈已覆蓋500萬戶家庭,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集團亦公佈服務機械人「太空蛋」,首階段用於酒店,於10月發佈,並計劃用於醫院。陳麗娟指,現時暫未有計劃用於其他範疇。
阿里稱,無人車應用車路協同技術,已於杭州的開放路段進行多次測試。此外阿里宣布升級汽車戰略,由汽車向馬路延展,利用車路協同技術打造全新的「智能高速公路」。
中國網購中古車,消費糾紛多
中國消費者透過電商平台購買中古車,蔚為潮流,不過,卻有消費者反映,透過中古車電商購車,屢屢曝出「收費名目多」、「賣車延後不能過戶」、「可能買到事故車、泡水車」的隱患。
據報導,彙整2016年以來中國法院審結有關中古車電商消費權益案件發現,其中占比最高的起訴事由,是「隱瞞實際車況」。消費者在中古車電商平台,購買回家的車「名不符實」,成為消費者最擔心的問題。
儘管各大中古車平台都宣稱擁有有專業檢測,但調查發現,在中古車電商平台上,買到事故車、泡水車和火燒車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平台又多以種種藉口推卸責任。
有長期研究中古車市場的人士指出,消費者在中古車電商平台買車,曾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幾種類型,包括車輛資訊嚴重不對等,老車型當準新車賣;車況與實際不一致,號稱經過上百道檢驗工序的車,其實是泡水車或事故車;售後服務跟不上;維權成本高。中古車資料被篡改後,維權時取證會比較困難。
除此之外,出售事故車、虛構車源騙取定金、亂收費、合約不規範等,都是欺騙消費者常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