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人.車.生活]-專訪麗車坊汽車百貨生活館(一)

2005-06-08

美好的[人.車.生活]-專訪麗車坊汽車百貨生活館(一)





養車大不易,愛車的人總是耗費不少精神在車上;不管是保養、打蠟、洗車、美容,或是為愛車添加、更換更式各樣的配備與週邊用品,都是現代車主常做的事。而伴隨著現代人花在車上的時間、心思的增多,汽車用品需求也跟著成長,閒時逛逛汽車精品店也成了許多車主的喜好,各式各樣的精品店也因應產生。

而談到汽車百貨,便不能不想到麗車坊(Richahaus)。麗車坊可以說是全台第一家專賣汽車百貨的公司。

從1990年至今已邁入第16個年頭,北部、東部共8家分店,是台灣最大的汽車百貨連鎖企業,亮眼的成績是許多人渴望企及的目標;不過談起麗車坊的成立,董事長蔡明輝先生卻說:「都是機緣巧合。」

蔡董事長美工科系出身,在學時便半工半讀地在卡通公司擔任繪圖工作,但隨著畢業、入伍,他開始仔細地思考著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他認為當時的國內環境,對於美工人才不夠重視,以致於全力的付出時常得不到應有的成果,也比較沒有發展空間,而考慮轉換工作領域。

剛好在退伍後,有位從事百貨批發的朋友找上他,詢問他是否有合作開設汽車百貨店的意願;基於想轉換跑道與對汽車有興趣的心理,他毅然和妻子籌措出資金,投入當時沒人從事的汽車百貨專賣店。 但當年的時空背景,很快就讓全力投入的他飽嘗挫折。因為九○年代前期,人們對於車子的定義就只是『交通工具』,並不會特別想到要為車子做什麼改變,即使是能讓行車生活更方便的改變,也少有人想嘗試,也因此自然讓店裡的業績始終低迷不振;更讓情況雪上加霜的是當初合資開店的朋友,竟然還不到三個月就決定放棄而去!這時就剩下他們夫婦兩人咬著牙苦苦經營了。他說,當時只是衝著一股『一定要做好』的毅力,憑著年輕、加上首次創業的衝勁與拼勁,想盡各種方法提升業績,許多時候是留下妻子看著店面,他則跑遍各地去推廣生意機會。所幸靠著他們的努力,果然隨著口碑逐漸累積,有了成長的客戶群,加上車主觀念逐漸改變,開始有想與眾不同的念頭,也有了讓行車生活更舒適的想望,在這樣的大環境變化之下,讓他們的生意慢慢轉虧為盈,也得以在開業三年後,由原本的小小店面遷移到比較寬敞的地方;第五年開設第一家分店。

    

剛開始,店裡還只賣一些最基本的汽車百貨,不過因為業務量的加大,東西越賣越多、越廣不說,車主對他們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像換油、裝音響等,都是很經常遇到的客戶要求;而本著為顧客服務的精神,只要客戶想得到的東西,他們幾乎都有服務,即使不懂,他也想盡辦法去學。「抽時間偷學啊!通常都到附近的修車廠看他們怎麼做,不懂的再問;而且當時因為場地的關係,不像現在有維修專區,也沒有專用工具,幫客戶換油的時候只好在騎樓下用千斤頂頂起來就換了。」

即使困難一個接一個來挑戰,蔡董事長還是兵來將擋地一個一個克服了。直到現在,他依然秉持著當初的想法經營著事業,認為服務業就是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為準則。

「我不敢說這方面作得很好,但一直有這樣的心,希望能確實落實服務業的精神。以前我一直親力親為的在第一線做給員工看,現在雖然比較沒有時間了,不過以前帶出來的員工,現在也會照著這樣的方式去做、去帶領新的人。」麗車坊在人員的教育訓練及培訓上下了不少功夫,為的也是把這種『以客為尊』的基本觀念以及公司的文化和工作態度確實灌輸給同仁。在市場上,麗車坊的優良服務有目共睹,舉例來說,曾有位車主到麗車坊購買一個價格不高,大約幾百塊錢的零件,原本抱著回家自己裝的心理,沒想到維修部人員卻主動問他要不要幫他安裝,自然讓他覺得很貼心;等到換好問師傅費用多少時,對方的一句『不用錢』更是讓準備掏出皮夾的他呆愣了一下,不敢相信他只是買一個沒多少錢的零件。

竟然可以得到免費的安裝服務!『能不收費就不收費』、『薄利多銷』 等,都是麗車坊的經營與待客準則。麗車坊的分工很清楚,每店由一位店長負責,是否設置副店長則視各店情況而定;賣場由一位店務長負責,其下又細分為輪胎、音響、改裝、百貨、油品五大部門;維修部份由一位廠務長負責統籌工作,而總公司則設有各部門的經理,進行採購與教育訓練工作。基本上,對於各店幾位負責人的教育訓練由總公司進行,員工部份就交由各店部門負責人各自進行。



總公司的課程由各經理自行彈性規劃,但一年至少會舉辦兩次,各店的訓練則是隨時隨地進行著,以求由日常作業中達到教育訓練的目標。

(下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