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攻技術到研修管理 --殼牌加盟店承億汽車專訪(中)
2007-02-05
從專攻技術到研修管理--殼牌加盟店承億汽車專訪(中)
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研究生的店長,從更大的格局來定位保修廠的經營,並經營好自己的保修廠……
(續上期)
當時,除了是殼牌的第一家,也是附近第一家連鎖保修廠,等於是示範店,常有好奇、或是正在評量要不要加入連鎖廠的人會觀察他們,有時候還會被偷拍照。賴副理表示,那時候大家還沒有什麼快保的觀念,在推廣的時候也常遇到困難;所以當他們加入之後,也會建議其他有疑問的人,乾脆直接去參觀一下。而因為李店長的努力,很快地打出了知名度,也因此讓不少原本對加入連鎖沒有信心的人改觀,進而想加入系統。
賴副理也說:「這附近起碼有10家保修廠,是因為看了他們經營得很好,才加入殼牌的。甚至有人跟我說,他看來看去,覺得斗六地區就是殼牌連鎖廠的數量最多。」不過,雖然不時有人表達想加入殼牌連鎖廠的意願,卻並非所有人都能如願;因為嘉殼的理念是,雖然要推廣、增加加盟店數量,但是『品質』更為重要。也就是說,如果店長的技術沒有到達一定的水準,或是彼此的經營理念不夠相合的話,也是不會進一步合作的。目前他們有18家加盟店,雖然數量不是非常多,但每一個點的品質都是可以掛保證的。
店長的店在加入殼牌之後,自然也有許多其他的連鎖體系找上門來,企圖挖角,但店長總是不為所動。他說,首先是和殼牌配合很多年了,彼此合作愉快,默契也好,原本就沒有想換的念頭;而以客觀的角度來評估,也是殼牌勝出,自然就更沒有理由跳槽了。
在加盟之前,因為想省錢,沒有買電腦,所有的資料管理都是靠人腦、人力,又沒有一個既定的作業程序,因此有些困擾。「舉兩個最主要的例子來講。像是有車主來修車,幾天後又有了問題,再回廠的時候要調記錄,卻要東翻西找,萬一沒記錄到,或找不到的時候,就很麻煩了。另外,有時候會有客戶介紹親戚朋友來修車,要求我們比照他的價格算,這查起來也是很頭痛。而在加盟、實行e化後,這兩個問題都迎刃而解了,除此之外,像進貨、庫存,以及帳目的管理、計算都便利許多。」
另外,殼牌系統每年都會定期舉辦技術與管理課程,用各種方式鼓勵大家前往參加,希望能給大家更多有用的訊息;而只要舉辦課程的場地夠大,他們也非常鼓勵大家盡量帶店內的技師一同參與;同時也會發送技術通報,如果需要什麼相關書籍的話,他們也有和書商合作,絕對可以滿足需求。若是平時有任何問題,他們也有設置技術部門與專人,隨時可以給予解答;現在的車子需要診斷儀器,一部通常都不便宜,大多數的保修廠只能選擇性購買,如果碰到自己沒有的車種,就會產生麻煩,而他們也考慮到這點,購置了各種檢測儀器,讓加盟店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免費利用。
此外,這個系統還會為保修廠設想,舉辦各種促銷活動提高加盟店業績,或設計滿意小卡、每月更換店內海報等貼心服務,每樣都做得很確實;如果店內突然有什麼急用的產品,一通電話過去,他們也會用最快的速度幫你送過來,不會讓你煩惱;每天要穿的制服,他們也會考量到大家的意見與可能會穿煩,每隔幾年都會更換新制服,而在決定樣式的時候,也是讓各加盟店投票,以得票數決定新款式。除了公司實行的政策外,如果對他們有什麼建議,只要是合理的、對生意有幫助的,他們也會聽取建議改進實施。當網路逐漸發達後,他們也將所有的快保店資訊都放到網站上,包括相關產品資訊、各分店店長的照片、有什麼證照、專長車種是什麼等等,都能在網站上查得。「當初要把資料放到網站上的時候,他們還有特地來拍照,拍完還讓我們看看滿不滿意呢!」
最後,店長表示,其實車主們的感覺也都很靈敏,有的人可能覺得換種品牌的油給他們用,也不會有什麼感覺,但事實上他們多少都會察覺的。所以也為了車主們,他從未考慮過要更換油品供應商。
其實,承億原本的名稱是永泰興,從父親創立開始,一直用了二十幾年,只是去年營利事業登記證到期時,太晚辦換證手續,等到有空前去辦理時,發現因為已有『永泰』及『泰興』註冊成功,名稱重複率太高而未被核准,不得已才在95年初改了名字。「剛換的時候,很多客人都嚇了一跳,以為換了老闆。因為掛了二十幾年的招牌突然不一樣了,還有人不太敢馬上進來,擔心進來一看是不認識的人,等東探西探看到我,才放心進來。而因為每個人來都要解釋一次,講得都快可以倒背了,所以那陣子我們還特地貼了篇公告,告訴大家換名稱的原因哩。」
加入殼牌的初期,雖然店裡的營運狀況好轉了,但店長其實還是覺得『把車修好』是最重要的,不認為經營管理方面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即使殼牌舉辦相關的課程,也沒有很大的興趣去上,都是他們半哄半勸地,用各種方法吸引大家去聽。上了課之後,雖然覺得講師都說得很有道理,但根深蒂固的想法還是讓他忽視了經營管理面。但加入連鎖系統所提升的營業額畢竟還是會逐漸趨緩,等到自己的技術已經提升了,該做的也都做了,卻還是無法再次提高業績量的時候,才開始煩惱。接著,有一天當他外出用餐時,無意中翻閱店裡供顧客觀看的商業雜誌,才突然發現,也有這類型的資訊可以輕鬆取得。「因為像我們平常都只看自己這個領域的專業書籍,像是技術公報啦、檢修資訊什麼的,也不會特別去注意其他還有什麼樣的雜誌,當無意中翻到的時候,才知道也有這樣的訊息。」這是店長接觸管理領域的開始。
當他吸收了越多資訊,也漸漸地累積了許多相關的疑問,暫時得不到解答。剛巧,有位客戶正好完成了學業去當兵,行前特別交代女友要將車子送給他處理,因為那是台VOLVO老車,店長也總是能體貼學生,讓他們能花最少的錢把車修好,久而久之,學生們也越來越信任店長了。
這位客戶的女友是中央大學博士班畢業,目前在清雲技術學院當教授,與店長認識的時候還在雲科大念研究所。「她是我的學姊,也可以說是我的恩師哪!」店長如此說。因為和這位學姊熟識後,他試著將所遇到的管理方面的問題向她提出,她也很熱心地為他解答,並借給他一些相關的書籍,讓他對這方面有了一定的概念。後來,也在她的介紹下,研究所的所長來到廠裡修車,店長知道對方是學姊的老師,心想老師應該可以給他更完善的解答,因此在將車處理好後,與他閒談時順便提出了一些問題。剛好當時也正值雲科大開辦學分班的課程,那位教授便鼓勵他去上上看,以獲得更多他想知道的訊息。沒想到,一念之下越來越有興趣,學分班一年課程結束後,便參加聯招報考研究所繼續攻讀。
經過一段努力K書的日子,雖然以正取十三名順利考上了,但是因為之前接觸管理的領域有限,剛開始上研究所的課程時很辛苦,很多專有名詞、學術理論都聽不懂,覺得聽到,看到的詞語都很陌生,要學要記的東西又多,原文書也是厚厚幾本,每天讀都讀不完。講到汽修的領域他可以滔滔不絕,但講到課業方面,就覺得自己突然缺少了很多東西,上課的時候總像走在迷宮裡,不知道該做什麼,該怎麼走出去,也因此一直覺得很不能適應研究生的生活。但同時他也告訴自己,這是個過渡期,只要能跨越過去,就能得到不一樣的東西。的確,等過了一陣子,他慢慢地熟悉了課程內容與學校生活,渡過了煎熬期,跨過從技術者到管理者的初步門檻後,就能漸入佳境,日益順利了。「我不敢說在經營管理方面懂得很多,只是從基層做起,技術能力有了,現在管理方面也知道一些,就能讓我有一點小優勢。」
保修廠的店長,一般不是偏向技術底就是偏向管理底,但李店長現今已兩者兼具。他分析這兩者說,「通常技術底的店長,他的自主性會比較高,因為他本身就很專業了。就像你去看醫生,有時候明明覺得自己有很多癥狀,可是醫生卻說沒什麼問題,開個藥吃兩天就好了,可能偶爾會讓患者覺得,你真的有仔細看嗎?為什麼我明明很不舒服,你卻說沒什麼?如果是管理底的,當然他也有一定的技術水準,但他處理的方式就會不一樣。他會望、聞、問、切,把你的狀況問得很詳細,即使只是小毛病,也向你仔細說明,吃了藥又有效果的話,就更讓你覺得他很厲害了。」
(下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