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絢爛前景-汽車高度電子化中訪問檢修儀器廠—車偉佳(一)
2004-05-05
汽車高度電子化中訪問檢修儀器廠—車偉佳(一)
現代生活越來越電腦化,息息相關的車輛也一直朝電腦化進步,相對的,維修的型式也與以往不同,必須使用電腦儀器才能順利進行檢修工作,電腦儀器也因此成為極其重要、不可缺少的汽車檢修工具。
在現今台灣的汽車檢修儀器業者中,車偉佳是少數有能力自行從事研發製造的公司,將車偉佳由零開始,打下市場的,就是蘇峰德經理。
從油入手
事實上,蘇經理並非一開始便從事儀器業,而是個油商業者。在經營油品業時,蘇經理都會提供各技術課程的參與機會,讓有需要的保修廠人員能吸收更多新的知識與技術。約五、六年前,蘇經理清楚地看出電腦儀器將成為各保修廠必備的工具,但原廠的檢測儀器動輒數十萬,進廠保修的車種也有許多,別說備齊全部的廠牌,即使只是一項都要早成各保修廠不小的負擔。
另外,原廠儀器多為英文介面,對使用者來說,又更增添了一層難度,在不能確定儀器所顯示的訊息時,絕大多數人都不敢放手維修的,更有甚者,還會因為不了解,而不敢使用它。有鑑於這樣的情況,蘇經理本著服務顧客的心意,希望能將儀器的單價降至大家可負擔的價位,同時具有熟悉的中文介面,而開始了檢測儀器的研發製造工作。
剛開始接觸這個行業時,蘇經理找了一家廠商投資配合,由他們全權負責儀器的研發、中文化等作業;但忽忽一年過去,卻仍沒有結果。此時他也考慮過是否要放棄這條路線,但卻在某次和弟弟的閒聊中,找到了新的生機。原來,蘇經理的弟弟是位工程師,在聽聞他所遭遇的困難時,表示可在閒餘的時間幫他研究看看,沒想到,在短短的一個多月後,便研發完成了第一台中文介面的檢測儀器,此後,便由其弟統籌研發部門,自己進行研發製造的工作了。
雖然儀器研發成功了,但蘇經理當時並不打算專攻儀器市場,只打算將之當成一項有利因素,來協助發展原有的油品市場。然而,由於市場對儀器的需要量大增,約一年之後,銷售量反客為主,成了主要的營業收入,他便毅然地捨棄原本的油品販售,而專注於檢測儀器上了。
專攻檢修儀器
初聽聞時心裏不無疑惑,畢竟無論怎麼說,原本的事業也有了一定的規模,即使儀器的銷售量大增,應也仍可兩者並存的,為何能下定決心專攻一門?蘇經理解釋,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因為他們主要都是和各油商配合,提供油商所需要的儀器,同時負責售後服務;而因為這些售後服務都是免費的,在前往保修廠進行服務時,有些店長會覺得常麻煩他們而過意不去,便問他們除了儀器外,是否還有販售其他的商品,順便捧個場。在這樣的情況下,兼營油品便成了和配合的油商有市場重疊的問題,有時甚至無意中搶了對方的客群,也對配合的油商客戶無法交代,因此蘇經理才決定專注於儀器業,換取更無後顧的配合環境。
車偉佳主要的經營方式,是和各油商配合,不限數量,只要向他們表示有需求,無論是多是少他們都可以供應,並且完善地負責之後的售後服務,這也是油商喜歡跟他們配合的原因之一。但,為何會選擇這樣的經營方式,不透過經銷商,反而自己來掌控銷售呢?蘇經理表示,起初他們也試過經由全省經銷商的方式銷售,但不到三個月就放棄了。原因在於,他們發現這種方式會發生許多問題;舉例來說,曾有經銷商故意調別區的貨品,造成貨品「越區」的現象,而指他們毀約,要求賠償。
諸如此類的各種狀況,讓他們當機立斷決定放棄這樣的經營方式。其後,由於蘇經理在從事油業時認識了許多同業,也深知其對儀器的需求度,因而轉向與各油商配合,以需求決定供應這種最單純的作法經營,如此一來,不僅買方不需要大量進貨,屯積多餘的成本,賣方也不需承擔貨品外放等風險。
確立經營策略
不過,世上畢竟沒有完美的策略,這樣的方式也有其缺點存在。
蘇經理說,透過油商與透過經銷商銷售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雙方對儀器的了解與專業程度不同。油商對於油品有很深刻的了解,但儀器又是另一個不同的領域,大多數的油商對於檢測儀器只有粗略的認識,若經由他們向保修廠作儀器的說明,很容易因為不了解而有所偏差;相對的,經銷商則都是對此領域有一定程度認識的人,具有專業知識,說明或服務方面都沒有問題。
有鑑於這樣的困境,蘇經理也一直思索最好的解決方法。起初的兩三年,都只有他一個人四處奔跑,作技術說明,若是一時間客戶數較多,則請油商將他們集中開一次課程作解說。但隨著公司業務範圍逐漸擴大,再也不是他一個人所能兼顧的,因而開始規劃在全省設立分點,終於於去年設立完成,從此他就可以讓業務就近至各個有需求的保修廠進行解說了,當然服務也能更快更好。現在所有的交機與說明工作都交給各地業務人員,已能有效解決客戶對儀器的各項疑問,並能立即得到解答。
在蘇經理踏入儀器界時,台灣其實也已經有了先驅者在進行研發工作,運用已有的資源要比從頭開始摸索快得多,當時卻又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其實,他也曾經使用過許多種儀器,但由於各種狀況不同,一直無法令人滿意。舉例而言,他曾是某家儀器商的經銷商,但包含操作、說明手冊,銷售以及售後服務,所有事都必須自己一手包辦,明明是同一品牌的儀器,卻因經銷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明手冊,有時也會造成使用者的混淆;另外,當時的儀器大多只有歐洲車的部分,日系或其他國家的車種沒有儀器可使用,市場亦迫切需要其他車系的檢測儀器;再者,當時的儀器也都是英文介面,客戶一旦看不懂或對其訊息沒把握時,都會撥電話請求協助,相對的售後服務的工作量吃重許多,使他更堅定了必須作出中文化介面的想法。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