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市場掃描

2014-10-05


伊朗稱:就供需來看油價或將跌至每桶 90 美元


《華爾街日報》報導,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國際銷售主管Mohsen Ghamsari 於 9 月23 日表示,從石油市場的供需基本面來看,國際油價還會下跌;至明年 3 月底以前,油價或將跌至每桶 90 美元。此前,包括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納伊米(Ali al-Naimi) 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秘書長巴德里(Abdalla Salem el-Badri) 等均稱油價將會反彈。

巴德里稱對現階段油價的下跌並不擔心, 並認為一旦油價跌深將會迫使一些高成本的產油退出市場,供應就會減少並且使得油價重新回升。巴德里也預計OPEC 將在 11 月底舉行的下次會議上將產量目標從目前的每日 3,000 萬桶削減至 2,950 萬桶。

OPEC 在月報當中將 2015 年全球對OPEC 原油的需求預估較前月下調 20 萬桶至每日 2,920 萬桶,為近 3 年以來的最大下調幅度。根據OPEC 月報,OPEC 的 8 月份原油日產量為 3,035 萬桶,因此如果根據其預估,則明年OPEC 將需要較 8 月份產量減產每日 115 萬桶。

最大油田關閉利比亞原油日產量減少 20 萬桶


普氏能源資訊 9 月 22 日報導,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表示,受到該國最大油田、日產能達 34 萬桶的El Sharara 油田停產的影響,該國原油日產量已經由此前的 87 萬桶降至 67 萬桶。利比亞在此前一週因連結該油田的Zawiya 煉油廠以及出口港附近區域遭到火箭彈襲擊以及戰鬥激烈的影響,關閉了Sharara 油田。

貿易商則表示, 有傳言稱Sharara 油田或將恢復生產,但市場仍在等待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的宣佈。

美國能源部報告指出,自 2011 年以來, 主要包括利比亞、伊朗、伊拉克與奈及利亞等國家因政治局勢不安等,造成非預期的原油供應中斷持續攀升,至 7 月全球非預期的供應中斷已經達到每日 280 萬桶。

西門子將以 76 億美元收購美國石油設備商 Dresser-Rand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德國工程企業西門子將以現金 76 億美元代價,收購美國石油設備製造商Dresser-Rand Group Inc.,每股作價為 83 美元。

 

知情人士稱,還有瑞士公司Sulzer AG 參與競購,並提出一項基於股權的併購建議。但西門子的全現金出價令其打敗了競爭對手。

 

頁岩油遭批是當代達康泡沫, 日媒轟購美油等於冤大頭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6 月 24 日宣布解除長達 39 年的石油出口禁令,究竟是佛心來的要幫亞洲最堅定盟友解決能源問題,亦或是把友邦當冤大頭、以遠高於國內售價消化境內過剩的庫存?

日本政論雜誌《選擇(Sentaku Magazine)》9 月 21 日在日本時報引述美國能源產業消息人士指出,美國將盟友當成墊腳石,一方面自己以議價優勢向中東取得低價原油,另一方面卻以高於國內報價( 每桶多出將近 20 美元) 的價格將境內墨西哥灣沿岸多數煉油廠無法使用的頁岩油( 屬於輕低硫原油) 賣給日本。美國賣給日本的頁岩油每桶報價雖較中東原油便宜 3 美元、但與美國境內的 90 美元報價相比貴了將近 20 美元。迫切需要火力發電的日本也被中東當成冤大頭。

奈及利亞石油工會罷工將影響供應


普氏能源資訊報導,奈及利亞國家石油公司(NNPC) 工會發言人表示,工會自 9 月16 日起展開罷工,因與公司未能就退休金等議題達成協議,罷工將一直持續到工會的要求獲得答應為止,並稱如果公司沒有回應, 出口設施也將會很快被關閉。NNPC 發言人Ohi Alegbe 則表示,公司已經在準備回應工會的訴求,希望能夠儘快結束罷工。

奈及利亞是非洲最大產油國,但受累安全問題以及石油設施經常遭遇破壞,使得該國無法完全發揮 320 萬桶日產能的潛力,這也令奈國政府每年損失約 60 億美元的收入。

 

巴西估原油產量倍增將成重要出口國


巴 西 國 家 石 油 局 (ANP) 局 長 Magda Chambriard 於 9 月 15 日表示,巴西鹽下層油田產量的迅速增加,可望令該國原油產量倍增,並成為一個重要的原油出口國家,預估到 2022 年時巴西的原油出口量將達到 150 萬桶-200 萬桶/ 天。

Chambriard 表 示 ,ANP 估 計 到 2020 年和 2022 年期間,巴西的原油產量和油氣儲量將比當前倍增,目前巴西的原油產量約每日 200 萬桶, 儲量為 156 億桶油當量。

Chambriard 說, 如果可以達到這個產量水準,那麼意味著 2018-2020 年期間,巴西將出口 150 萬桶-200 萬桶/ 天的原油。

巴西礦業能源部下屬的能源研究公司 9 月 10 日甫發表預測報告稱,2023 年巴西原油日產量將達到 500 萬桶,其中三分之二來自鹽下層油田。根據這份報告,2023 年巴西本國石油日消費量大約為 350 萬桶,多餘的150 萬桶石油可以用於出口。

 

制裁影響 俄羅斯石油公司裁員減產


路透社 9 月 9 日報導,受到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影響, 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 被迫裁減員工,減少石油產量,並向大陸的石油公司出售西伯利亞油田的部分股份。俄羅斯石油公司表示將裁員以降低成本,其莫斯科總部現有 4000 人的員工總數將被裁掉 25%。這將是俄羅斯石油公司的首次大裁員。

 

 Rosneft 是全球最大的上市石油公司,其石油產量超過 400 萬桶/ 日,佔全球供應量的 4%。俄羅斯總統普丁表示,俄羅斯歡迎大陸入股西伯利亞萬科(Vankor) 油田。鑒於俄羅斯長期以來一向拒絕鄰國進入其資源市場,此舉可以說是俄羅斯為了籌集資金所作的一個重大戰略轉變。

俄羅斯石油公司計劃到 2020 年開發 10 座新油田,以將其油氣產量增加三分之一至每天 640 萬桶油當量。目前看來,這一計劃將面臨嚴峻考驗。

此外,俄羅斯特別依賴於西方的催化劑、煉油設備和燃氣輪機部件,這就意味著複雜的現代化煉油廠作業若沒有西方技術支持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美國產油將創 45 年新高 僅兩成依賴進口


彭博社報導,美國能源資訊局(EIA)9 月9 日在月報「短期能源展望」(STEO) 報告中下調 2015 年的油價預估,因美國原油產量預期將達到 45 年新高的影響。2015 年西德州與布蘭特原油均價預估分別為每桶 94.67美元與 103 美元, 前月預估則分別為每桶96.08 美元與 105 美元。EIA 預估今年美國原油日均產量將從去年的 745 萬桶增加至853 萬桶,而 2015 年的日均產量預估達到953 萬桶,此將為 1970 年以來的新高。

EIA 表示,今年全球石油供應的增長將超過需求的增加,而明年的供需增長可望相當;其中今明兩年日均石油供應預估分別年增 160 萬桶與 130 萬桶,日均石油消費則預估分別年增 100 萬桶與 130 萬桶。供應的增加主要都是來自 OPEC 以外國家, 反觀OPEC 今明兩年的日均原油產量則預估分別年減 30 萬桶與 10 萬桶。

 

英國石油 4 年前漏油恐再挨罰 5400


英國石油公司 4 年前在美國的漏油事件, 造成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海岸環境災難」。根據路透最新消息指出,美國一名法官裁決,英國石油在這起事故中有 「重大過失」。判決結果顯示,英國石油在支付了 420 億美元( 約新台幣 1 兆 2 千億) 的罰款之後,可能還要再額外支付 180 億美元( 近新台幣 5400 億)。

英國石油公司一個位於墨西哥灣的鑽井平台在 4 年前爆炸,導致 11 名工人死亡。從油井中噴發的數百萬公升原油重創墨西哥灣,造成美國海灣環境浩劫。

如今,判決結果出爐,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的股價立即重挫 5%,等於 88 億美元的市值,當場蒸發。英國股價更暴跌將近 6%。對於這個判決結果,英國石油公司表示,他們將會上訴。

 

歐盟對俄新制裁  限制石油探勘


歐洲理事會主席范宏畢 (Herman VanRompuy)9 月 11 日發表聲明指出,歐盟對俄羅斯的最新一輪制裁方案 12 日生效。

歐盟對俄羅斯的最新一輪制裁方案,加強對俄羅斯進入歐盟資本市場的限制,歐盟公民與企業不能再對 5 家俄羅斯主要國有銀行提供貸款;禁止交易這五家銀行發行期限超過 30 天的債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同時, 也禁止對 3 家俄羅斯國防企業與 3 家能源企業提供融資,並禁止交易這些公司發行的、超過 30 天的債券與股票;也禁止對這些金融 商品發行、代理等提供相關服務。

另外對俄羅斯深水石油開發、北極石油探勘、頁岩油等項目開發上,歐盟也不再提供鑽井、試井等服務,還增列 9 家俄羅斯軍民混合國防企業,不得從歐盟進口軍民兩用產品;並增列 24 名參與分離烏克蘭領土的決策者與領導人,未來將禁止他們到歐盟地區旅行並凍結資產。

俄羅斯總統發言人培斯科夫 (DmitryPeskov) 則表示,在烏東停火以後,歐盟仍實行的新一輪制裁是不合理又不合法的行為,俄國對此表示遺憾。

 

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暫停北冰洋油田作業


全球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9 月 19 日宣佈,為符合美國對俄羅斯能源相關行業的制裁令,將暫停在公司位於俄羅斯境內北冰洋地區的鑽探項目。

由於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中的所扮演的角色,美國和歐盟對其展開了一系列的制裁。其中之一的禁令是要求美國企業在 9 月 26 日之前停止所有被嚴格禁止的鑽探和測試性服務。

 

洛克菲勒家族放棄石油投資轉向清潔能源


從石油業起家的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繼承人將出售在石油行業的龐大資產,轉投到清潔能源。

報導稱,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將響應慈善家聯盟的號召,售出掌控的價值 500 億美元的石油業資產。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總裁史蒂芬·海因茨說,將資產從石油業剝離與石油大亨約翰 洛克菲勒的遺願不謀而合。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非常肯定,如果洛克菲勒先生仍然在世,他那樣一個敏銳把握未來的商界人士一定會離開石油業而投資到清潔、再生能源。」

 

3 年探勘有成 陸坐擁 39 億噸石油


大陸官方為尋找新潛在能源存量,2011 年起開始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3 年來出現重大進展,新增石油探明儲量 39 億噸、天然氣 2 兆 3 千億立方公尺,並在鄂爾多斯、塔里木盆地等發現 8 個億噸級油田。

除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在山西沁水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等,新增探明量 2 千8 百多億立方公尺,比 2010 年底前的累計探明量翻一番;頁岩氣則率先在重慶取得突破, 探明首個千億立方公尺整裝頁岩氣田、產能15 億立方公尺。

在新增煤炭部分,新查明資源儲量 1 千8 百多億噸,新疆和山西新增一批大型和超大型煤炭礦產地;鈾礦勘查則在鄂爾多斯盆地,查明一處超大型砂岩型鈾礦,有機會能形成大陸鈾礦開發利用新格局。

 

中國中石油:補貼愈多虧損愈大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截至 8 月 31 日,已公布的 2,537 家上市公司,上半年稅後盈餘為 1.266 兆元, 年成長 10.13 %。其中, 獲得政府補助超過 1 億元的上市公司有 58 家, 收到的政府補助總金額為 156.09 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出 75.3 億元。

其中,中石油計入上半年報損益的政府補助為 14.21 億元。從營業外收益看,當期政府補助更是高達 51.74 億元。去年上半年,該公司所獲補貼同樣位居第一,計入損益的政府補助為 6.41 億元。

中石油內部人員表示,這 14 億多的政府補助,主要是政府對進口天然氣( 包括液化天然氣) 按一定比例,退還的進口增值稅。而因為現在進口天然氣處於虧損,大概進口1 立方公尺要虧 3 毛錢,所以這類補貼越高, 實際上是虧損越大。

資料統計發現,很多政府補助資金流到產能過剩行業;許多地方政府以各類名目發放補助後,並未對企業監管,成為一筆糊塗帳。

 

中國中石油出售管道業務遇阻滯


中國展開國企改革,其中石油企業可謂改革的先行者,中石化為加油站業務引入民資現已見成果。另一方面,中石油亦計劃為管道業務引入民資,卻似乎停滯不前,反映國企改革的全面落實仍然需時。

中石油於今年 5 月時宣布,計劃將東部管道公司透過產權交易所出讓,但其後未有更多具體消息披露,市場更一度傳出計劃擱置。

中石油副董事長汪東進在業績會上澄清, 出讓東部管道公司仍在進程中,正就相關資產進行評估,及待當局審批,會在條件具備後落實,他坦言管道業務改革比銷售業務複雜。

 

中俄共建北冰洋航線基地港口


中俄已就共同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建造東北亞最大港口案達成共識,希望未來能確保北冰洋航線基地的中國大陸,與希望提振低迷經濟的俄羅斯,在戰略上達成一致。未來港口將建在距中俄邊界約十八公里、靠近朝鮮羅先經濟特區的紮魯比諾。兩國計畫將對現有港口進行擴建,使年貨物吞吐量由 120萬噸升至 6 千萬噸。中國大陸將投入資本, 計畫於 2018 年完工。

目前扎魯比諾港口主要提供俄羅斯向中國南部和東南亞出口石油和糧食時使用,但將來可供中國船隻進出太平洋和北冰洋航線時使用。連接中國吉林省和該港口的高速公路近期將開工建設。

 

五輕關廠 中油:因應缺料 進口填補


針對五輕關廠,使中油的乙烯等上游石化原料供應由過剩轉為不足,中油表示,將透過高雄港前鎮儲運所進口料源填補,可充分滿足下游用料需求。

中油指出,以乙烯來看,五輕一年產能50 萬公噸,占該公司總產能 160 萬公噸的31%, 目前剩下年產 38.5 萬公噸的四輕及72 萬公噸的新三輕,實際一年產量約 110 萬公噸。

以台聚集團為首的下游乙烯提料廠一年需求量約 125 萬至 130 萬公噸, 短少約 15 萬至 20 萬公噸。

但中油在高雄港擁有一座容量 1.5 萬公噸的乙烯儲槽,台聚旗下華運倉儲也在高港配置一座容量 1 萬公噸的乙烯儲槽,合計一年轉儲量可達三、四十萬公噸,足以支援下游各廠所需。

丙烯方面,中油的四輕及新三輕,加上現有在大林煉油廠、桃園煉油廠的兩座重油轉化工場(RFCC),一年產量為 90 萬公噸, 下游如中石化、台塑、榮化等用戶一年需求量約 110 萬公噸,短缺 20 萬公噸,同樣也能採購國際現貨原料支援。

至於丁二烯,長期處於不足態勢,大用戶如台橡、奇美等業者均每年與貿易商合作。中油強調,中油已向高雄港務分公司租下高港洲際貨櫃二期工程開發案中的一塊占地 176 公頃土地,預計 2017、2018 年完成填海造陸,將打造為外海石化油品儲運中心,屆時轉儲能量可提升,因應下游各廠需求。

 

五輕員工轉調  將提前關廠


中油主管表示,年產 50 萬公噸乙烯的五輕,在今年 5 月進行年度歲修,7 月初完工後,內部考量若五輕、四輕、新三輕三座輕裂廠產能全開,上游石化原料會過剩,因此讓五輕進入「備用」狀態。

高雄氣爆後,中油五輕約 140 名操作、現場人員,自 9 月開始陸續轉調至林園、大林、永安等單位,此一動作等於宣告五輕提前關廠,意味五輕由下游租用、續留案構想破滅。

針對五輕設備,中油內部原則上準備以整廠輸出模式出售,未來將與國外有興趣的同業接洽,像大陸、南韓、日本、印尼等廠家都不排除。另外,中油和殼牌合資的中殼公司兩座潤滑油工場,9 月底也將跟進關廠及人員撤離。

屆時,高雄煉油廠僅留下七座工場,包括日煉 10 萬桶原油蒸餾工場、輕油工場、製氣油工場、加氫脫硫工場、重油脫硫工場、硫磺工場、氫氣工場等繼續營運,操作至明年底最後關廠期限。

 

柴油摻生質柴油  經部考慮重啟


生質柴油的政策喊停,廢油回收用途大幅限縮,經濟部表示,考慮最快明年重啟政策,立委認為這減少廢油進入食物鏈的風險。

經濟部次長沈榮津在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報告「生質柴油政策檢討」時指出, 生質柴油屬於再生能源,是潔淨能源,能源局將邀請專家研究,希望 2015 年底前找出生質柴油造成油路堵塞的問題所在。

經濟部初步了解,生質柴油造成油路阻塞,可能是超低硫柴油降低抑制微生物功能、油槽低於地面以致無法完全排水等因素所致,因為微生物培養找出原因需要一年四季進行,將在找出問題癥結後因應解決。

 

大陸東風與日產建新合資公司


9 月 22 日,東風汽車公司和日產汽車公司宣佈共同組建新的合資公司—東風英菲尼迪汽車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東風英菲尼迪), 開始著手生產英菲尼迪 (INFINITI) 國產車型。

據瞭解,新的合資公司由英菲尼迪中國總經理戴雷(DanielKirchert) 擔任總經理, 由原東風汽車公司戰略規劃部副部長雷新擔任執行副總經理。

2012 年 5 月 28 日,英菲尼迪國產化項目正式簽約,並決定在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襄陽工廠生產國產車型Q50L 和QX50L。時隔兩年多後,雙方合資公司成立。伴隨英菲尼迪的國產化,襄陽成為英菲尼迪繼日本櫪木、美國士麥那之後的第三個全球生產基地。

按照東風英菲尼迪的計畫,在中國的中期戰略目標是到2018 年實現年銷量10 萬輛, 其中國產車型佔一半以上。東風英菲尼迪成立後,所有英菲尼迪國產車型與進口車型將在同一個經銷商網路內銷售,現有英菲尼迪經銷商網路將被全部保留。

據瞭解,今年前 8 個月,英菲尼迪在中國累計銷量達 1.83 萬輛,同比增長 102%。

 

台灣製造  和泰推首款油電商用車


日野 (HINO)300 系列油電複合動力商用車,由總代理和泰汽車正式發表上市,提供包含 6.5 噸、8.5 噸等多種總重及軸距組合,此車由日野海外唯一生產基地國瑞負責產製,顯示對台灣市場高度重視。和泰此番推出國產 Hybrid 商車, 亦使 TOYOTA、LEXUS 及HINO 油電車全員到齊。

 

日圓貶 日系車廠 Q4 獲利喊衝


日圓兌美元已貶破 1 美元兌 108 日圓, 創下 6 年來新低,日圓兌台幣也呈現貶勢,1 元台幣可兌換約 3.58 日圓,創下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新低紀錄。

裕日車總經理蔡文榮表示,裕日車材料及零組件採購成本高佔 60-70%,目前一部車的材料及零組件採購,國產比重佔 3 分之1、日本佔 3 分之 1、中國佔 3 分之 1,日圓貶值,對日零組件採購及日本進口車所帶來的成本降低效益, 會遞延 1 個月, 估計 10 月底至 11 月才會發酵。

中華車也表示,公司每年對日採購金額逾 200 億日圓,日圓貶值,將有助於降低公司對日採購成本,但不確定這一波日圓貶勢是短期或長期,不敢太早斷言日圓貶值效益,強調日圓回貶效益第 4 季可能比較明朗。

裕隆副總蕭明暉則說,日幣匯率不穩定, 裕隆和日本原廠是長期供應關係,為避免日圓匯率波動太大,裕隆和日產是每半年算一次帳,雙方共同承擔匯率變動風險,若日圓貶值 10%,下次採購裕隆要退回 5% 的匯兌收益給日產,若日圓升值,隔次採購日產同樣要把一半的匯兌損失還給裕隆。

和泰車則表示,日本豐田(TOYOTA) 汽車在全球各地皆有生產基地及代理商,因為和泰車和日本原廠交易長期以來是採美元計價,日圓貶值對和泰車短期影響有限,反而是美元升值對和泰車的影響較大。

 

新能源汽車搶進台灣  普及難度高


比亞迪汽車進軍台灣「試水溫」。做為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先行者,比亞迪銷售部門高層透露,不只搶占中國大陸市場,台灣也是未來搶進的目標之一,目前已有公車業者採用比亞迪的「K9」,年底還將追加數台「電動公車」。不過,業者坦承,新能源車要大量在台灣「登陸」,仍有一定難度。

比亞迪區域經理柯育濱說,雖然純電動車省油又節能,但台灣目前對新能源車的補助不如大陸優渥,加上初期採購成本高,一輛純電動公車要價高於一般車體,對業者換車的吸引力不大。以「K9」為例,一輛要價逾 1000 萬台幣。另一個原因是,首都客運等大型客運業者,目前才剛換大批「低底盤柴油油電混合車」,還不到替換期。

其次是成本問題。大陸車體不能「整車」進入台灣,過去都是透過「接力」進口方式, 到台灣後再進行組裝,但如此一來成本就會很高。尤其是個人用新能源轎車,如果也比照此模式登陸台灣,成本勢必大增,每輛車至少會比在深圳的售價貴上 5 萬人民幣。

 

和泰車嗆聲  稱霸商用車市場


台灣貨車市場將出現新霸主, 日野(Hino) 商用車總代理和泰汽車總經理蘇純興 9 月 16 日嗆聲,Hino 300 的 3.49 噸級車款,明年要超越長年把持銷售冠軍的三菱

(FUSO) 堅達,銷量「完全制霸」台灣中小型商用車市場。

3.49 噸級車款是台灣貨車銷量最大的級距,近年市場規模約 1 萬輛。和泰車商用車營業本部長林士元補充,Hino 300 的 3.49 噸級車今年下半年的單月銷量已超越三菱堅達,預估全年 3.49 噸級車銷量可突破 3,000 輛,明年要向 3,500 輛目標挺進。

和泰車過去沒有 3.49 噸級產品,商用車業績始終不如中華汽車;經過長期爭取,和泰車終於如願在 2009 年導入 Hino 300 的3.49 噸級車款國產化,在商用車市場的銷量,也逐年提升。

 

日圓重貶  買日系車省很大


日圓兌美元持續貶值,近期更創新低, 國內不少以美元計價的日系車商,將部分匯差反應在促銷活動,或下修新車定價。和泰汽車和裕隆日產兩大龍頭受惠於日圓貶值, 都有配套的強勢促銷,購車門檻大降。

裕隆日產代理的Infiniti 日系豪華品牌, 近期發表全新的Q50 車系,正式報價比預售便宜 3% 以上,裕隆日產表示,價格下修正是因近期日圓狂貶。

裕隆日產的NISSAN,9 月推出全車系免現金購車方案,刷玉山聯卡可享免現金零利率和刷卡免手續費三大優惠,等同於車商為消費者吸收利息和手續費。車商加送 6 大系統 8 年無限里程延長保固,同時加碼 5 大FUN 心配備升級,加送Panasonic 行車記錄器等。

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在日本母廠支持下,9 月全新上市的 Yaris 銷售主力車型就壓在 60 萬元以下,同時比照上半年推出的VIOS,也有低月付輕鬆購方案,並且保證 5年後半價買回,吸引年輕買家和社會新鮮人。

 

Audi 賽車體驗營可拿 C 級賽車駕照


台灣奧迪將於 10 月 15、16 日在大陸珠海國際賽車場舉辦「賽車體驗營」和「超跑體驗營」,兩場極限體驗課程套裝行程,報名者可駕駛超跑Audi R8 與Audi R8 LMS 廠車,行程包含食宿、機票。駕駛技巧若獲裁判官檢核通過,可獲頒國際C 級賽車駕照, 有資格參與國際級賽車比賽。費用每人 12 萬元,年滿 20 歲及持合格駕照者即可報名。

 

勞保費率明年漲到 10%千萬勞工傷荷包


勞保費要漲了!勞動部近日核定,明年勞保費率將漲到 10%,正式站上二位數,費率調漲後,粗估保費一年可增加近 130 億元收入,但影響超過 1000 萬名勞工。

根據《聯合報》報導,勞保被保險人數日前剛突破 1 千萬人,勞動部表示,已核定明年的勞保費率由現行的 9.5%( 含 1% 的就業保險費率) 調漲 0.5%,漲到 10%。

依現行法令,勞保費分由僱主、勞工和政府分別負擔 7 成、2 成和 1 成,勞保局估算,費率調漲後,勞工與僱主都受影響,以投保最高級距 4 萬 3900 元為例,每人每月的勞保費將從 834 漲至 878 元,增加 44 元, 僱主負擔也變重,從 2919 元增為 3073 元。

費率站上二位數後,勞保局也強調,未來調漲速度將緩一緩,變成每2 年再調漲0.5%, 直至達到「天花板」上限的 13% 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