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市場掃描
2015-06-05
頁岩油商準備復產!EOG、Occidental 等業者紛表態
隨著西德州中級 (WTI) 原油價格站回 60 美元,之前因油價崩盤而大量減產的美國頁岩油也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復產搶市。華爾街日報 5 月 13 日報導,全球最大、成長最快的頁岩油巨擘EOG Resources Inc. 透過聲明稿宣布,假如美國油價能夠在 65 美元附近持穩,那麼該公司就會開始拉高產出,在2016 年恢復雙位數的產油量成長率。全美第4 大產油業者 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 也將今 (2015) 年的原油產量目標調高 2 萬桶。Occidental 現在預估,今年的原油日產量將較去年的 59.1 萬桶增加 6~8 萬桶。美國獨立石油與天然氣勘探生產商Continental Resources Inc. 執行長 Harold Hamm、北達科他州頁岩油廠商Whiting Petroleum Corp. 執行長 Jim Volker 說,若美國油價能站上 70 美元,那麼公司就會重啟產能。
路透社 5 月 4 日報導,美國各郡的油井資料顯示,二疊紀 (Permian)、鷹堡盆地中部分產油量較高的郡,油井有增加跡象,顯示業者似乎開始聚焦「高產量」(high-grading) 的油井。
沙烏地阿拉伯挺太陽能、2050 年前將停用化石燃料
太陽能、風力產業 5 月 21 日獲得重量級的背書:沙烏地阿拉伯!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沙烏地阿拉伯 21 日表示,2050 年以前沙烏地阿拉伯將逐步停用化石燃料。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 Ali-al-Naimi 21 日在巴黎表示,他不認同「低油價會讓太陽能電力變得不具經濟效應」的說法。相反地,Naimi 認為太陽能將會變得比化石燃料變得更具經濟效益。他說,沙烏地阿拉伯已體認到總有一天 (2040 年、2050 年或更晚) 得停用化石燃料,因此已立志成為全球太陽能、風力的強權,未來將以電力取代化石燃料成為出口主力。沙烏地阿拉伯是中東最大石油消費國、超過 25% 的原油產量( 日產量逾 1 千萬桶) 留給自家煉油廠使用。聯合國巴黎氣候會議將於 2015 年 12 月登場。德國、法國領袖已呼籲全球在本世紀結束前全面達到零碳排放。英國經濟學家 Nick Stern 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各國承諾的減碳目標並不足以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度數控制在不高於工業化前時期( 攝氏 )2.0 度水準。
全球石油大戰方興未艾首輪 OPEC 占上風
全世界的石油大戰方興未艾,而在首輪賽事中,美國對上 OPEC 似乎落居下風。
《CNN Money》報導,國際能源總署 (IEA) 指出,受到鑽油井數量下滑、原油製造商面臨下砍成本壓力的影響,美國原油出口 4 月成長不振。同月,美國原油出口下滑 2.5 萬桶至日均 1260 萬桶。IEA 指出,與此同時,OPEC 仍持續增產,這是為了要打壓其他冒出頭的產油國,並維持自身市占率。不過, 負責監管全球富裕國家的能源市場趨勢的IEA 表示,現在說OPEC 在市占大戰中獲勝, 可說是「言之過早」。該報告指出「這場大戰,才剛開始而已」。
數據顯示,其他非 OPEC 產油國,力抗油價下滑,在 4 月提振產量。巴西 Q1 產油量年增 17%,俄國產油商也力抗西方制裁及低油價,4 月時日均產量達 1070 萬桶原油, 較去年同期增加 18.5 萬桶。
「油神」皮肯斯:油價年底上看 70 美元,乾淨能源夯
素有「油神」封號、現年 86 歲的德州石油大亨皮肯斯 (T. Boone Pickens) 重申,油價有機會在明 (2016) 年底重回 100 美元,他同時也預估乾淨能源即將大放異彩。
CNBC 5 月 13 日 報 導 , 皮 肯 斯 (T. Boone Pickens) 在接受專訪時指出,他在去年 12 月 23 日當時就說過,油價會在今年底上看 70 美元,現在看來這項預言應會實現。他並大膽預估,到了明年底,油價會重回 90美元或甚至 100 美元。皮肯斯說,大家本來預期原油日需求量應該有 145 萬桶,但實際上卻僅有 66 萬桶,這是導致油價先前崩跌的原因。當油價崩盤後,市場並不相信價格能快速重振雄風,然而,油井的數量已從原本的 1,600 口大減 1,000 口,如此高的減幅勢必能帶動油價復甦。皮肯斯在石油產業有超過 60 年的經驗,被《石油及天然氣投資者》(Oil & Gas Investor) 雜誌票選為石油產業中前 100 大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美國油氣探勘井 數量創五個月來最小減幅
全球第三大油田服務公司貝克休斯(Baker Hughes Inc.)(BHI.US) 公佈,截至 5 月 22 日,美國石油與天然氣探勘井數量較前週減少 3 座至 885 座,為連續第 24 週減少, 並創下 2009 年 6 月以來新低,較去年同期減少 972 座,其中石油與天然氣探勘井分別年減 869 座與 103 座。美國上週油氣探勘井減幅為 24 週以來最少,過去 24 週累計減少了 1,035 座,平均每週減幅約 43 座。貝克休斯統計的探勘井是指為開發以及探勘新油氣儲藏所設的鑽井( 鑽機) 數量,該公司表示, 探勘井的數量與趨勢受到石油公司探勘支出的左右,而探勘支出則主要受石油與天然氣價格所影響。上週,NYMEX 原油期貨上漲0.05%,天然氣期貨下跌4.3%。路透社報導,NYMEX 原油期貨已經連續十週上漲,累計漲幅達 33%,這或意味石油探勘井的下滑將接近尾聲。
伊朗石油部長:OPEC 6 月會議不太可能調整量上限
據伊朗半官方媒體─邁赫爾通訊社(Mehr news agency) 報導,伊朗石油部長尚甘尼周日表示,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6 月會議不太可能調整量上限。
「要想下調 OPEC 量上限,必須獲得所有成員國的一致同意,當前情況下,OPEC 量上限似乎不太可能調整,」報導援引尚甘尼的話稱。OPEC 將在 6 月 5 日召開會議。
在上次於 11 月召開的會議上,該組織在沙特的帶領下決定不減,以保護市場份額。
油價反彈 10 週也沒用!研究:本波衝擊超越 08 年海嘯
紐約商業交易所 (NYMEX) 近月原油期貨雖已在 3 月觸底並寫下史上最長的連續第10 週收漲紀錄。不過,這並不代表全球石油產業已經走出陰霾,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根據Bernstein Research 最新發布的報告,去年 6 月以來的油價下跌走勢已導致全球 22 家石油天然氣企業 ( 總資產達 330 億美元 ) 面臨沉重的財務壓力、其中的 8 家已宣告破產,其餘的則是發出無力償債警告或延遲付息。這些公司合計擁有 383,000 桶石油約當日產量、當中的 239,000 桶為石油。作為對照,2008~09 年金融海嘯時期,總計有 61 家石油天然氣企業宣告破產,但這些公司規模不大、合計總資產僅有 60 億美元,石油日產量合計僅達 2.4 萬桶。Bernstein 分析師Oswald Clint 指出,次受衝擊的石油生產商多數為美國頁岩油業者以及加拿大油砂開發商,包括 Quicksilver Resources、WBH Energy 以 及 Southern Pacific Resources 都已宣告破產。
歐元跌破季線!Timera:美元再次揚帆,油價逆風強
紐約商業交易所 (NYMEX) 原油期貨價格自 5 月初觸及 60 美元關卡後就在附近平盤震盪,專家認為,油價似乎已來到長期成本附近,在美元升勢再次啟動的影響下, 也許即將出現反轉。據報告指出,美元走強讓油價走勢受壓,這也許會啟動一波新的趨勢。倫敦研究機構Timera Energy 也認為, 油價最近這波上漲動能已經枯竭,因為西德州中級 (WTI) 原油已抵達產油商能夠獲利的價位,而美元跳升也會對油價造成壓力。
Timera 指出,WTI 價格已接近新投資案的長期邊際成本 (long run marginal cost,簡稱LRMC),顯示油價的上漲空間也許已經所剩無幾。該機構表示,假如美元再度重啟揚升走勢,那麼油價應該會面臨強勁的逆風。
美國房租漲幅較時薪多一倍,難怪低油價拉不動景氣
根據不動產數據供應商 Zillow Group Inc.5 月 21 日發布的報告,截至 2015 年 4 月為止的一年期間美國房租上揚 4%、同一時間房價成長 3%。報告指出,這是自 2012 年以來房租漲幅首度超越房價。Zillow 統計顯示,2015 年 4 月美國前 35 大房屋市場當中的 20 個出現房租年漲幅超越房價的現象。Zillow 首席經濟學家 Stan Humphries 形容這是「房租負擔危機」,因為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美國人難以一圓購屋夢。Zillow 數據顯示,房租佔租屋族月所得比重高達 30%、幾乎是房貸戶貸款負擔 (15.3%) 的一倍多。美聯社報導,2015 年 4 月美國房租中位數年增 4% 至 1,364美元、漲幅幾乎是時薪年增率 (2.1%) 的一倍。 MarketWatch 5 月 19 日報導,Bankrate.com 首席分析師 Greg McBride 指出,美國家庭預算依舊吃緊、消費者並沒有太多閒錢可以花用,他們的結餘所得都被節節高升的房租、日常用品、汽車維修以及醫療費用給吃掉。
石油企業開始關注全球氣候暖化
因全球各國政府、環保活動家、教會以及一些大型投資機構將於 2015 年年底在巴黎舉行全球氣候峰會,多年來對全球變暖的問題避而不談的石油企業高管開始積極參與相關討論,避免有關減少碳排放的議題影響了公司的發展前景。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全球氣候暖化問題日益嚴重並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此前, 大多數的環保活動人士一直將他們的大部份精力用在如何遏制各類石油能源公司的生財工具─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石化燃料。
許多專家認為,要達到控制全球氣溫升幅不超過 2 攝氏度的目標,全球的能源消費模式必將發生深遠的變化,同時碳燃料的使用成本也會隨之升高。
多年來,一些維權投資者不斷敦促( 石油) 企業控制碳排放。同時,一些公司自身的股東也開始敦促縮減企業對碳燃料的依賴,擔心未來全球變暖加劇引發的監管規範將會帶來金融衝擊。
大陸 4 月進口中東原油數量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海關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 年4 月,大陸進口中東原油達到平均每日 406萬桶,創下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則是增長10%;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為最大進口來源, 日均進口量達到 128.55 萬桶。4 月份,大陸自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所進口的原油數量也創下歷史新高達到日均 454 萬桶,較去年同期增長 8%。大陸 4 月份整體原油進口量年增 8.6% 至日均 740 萬桶,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
4 月份,大陸進口俄羅斯原油年增 26.4%至每日 770,447 桶,為第二大進口來源;第三大進口來源則為伊朗的每日 710,341 桶,但此較去年同期創新高的日均 803,152 桶減少了 11.6%。此外,來自伊拉克的原油進口量年減 4.2% 至 690,657 桶,但與 3 月相比則是大增了 74%。
大陸首超美國 成石油進口最大國
金融時報今天引述中國大陸海關數據稱, 大陸 4 月份原油進口量達每日 740 萬桶,相當於全球每日原油消費量的 1/13。大陸的進口量更是首超美國的每日進口 720 萬桶,成為全球原油最大進口國。
報 導 引 述 市 場 研 究 公 司 Blacklight Research 主管芬頓 (Colin Fenton) 說,大陸擴充石油庫存,導致進口增加。
倫敦能源市場研究顧問公司能源面向(Energy Aspects) 指出,大陸增加伊朗進口原油量,使大陸 4 月原油進口量提高。
能源面向分析,伊朗可能提供大陸更多折扣,以增進與大陸石油企業的關係,畢竟伊朗想獲得大陸更多投資。
美國方面,報導認為,金融危機後油價攀升、高效能汽車出產及過去 3 年頁岩油量開發,減少美國對石油進口;在政治外交方面,美國政界人士將對中東石油的依賴視為國家安全風險,減少進口是目標之一。
報導認為,大陸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可能將影響大陸、美國與中東產油國家的關係。
OPEC 海運原油出口預估增加伊朗估油價回升
普氏能源資訊報導,英國油輪追蹤機構Oil Movements(5 月 21 日) 表示,截至 6 月6 日止的四週內,未計入安哥拉和厄瓜多的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日均海運原油出口預估將增加 36 萬桶至 2,395 萬桶,與去年同期相比將增加 66 萬桶。來自中東的海運原油出口預估將為平均每日 1,759 萬桶,較此前四週將增加 35 萬桶,與去年同期相比則是增加 63 萬桶。
伊朗副石油部長兼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 常務董事 Rokneddin Javadi 表示, 不管 OPEC 在六月份的會議會不會作出減產的決定,國際油價至 2016 年底都將回升到每桶 80 美元價位。Javadi 此前已經表示, 目前的低油價是不可持續的,油價終將回升。此外,Javadi 也表示,一旦與主要國家達成取消石油出口禁令的協議,他希望伊朗石油出口能在三個月內恢復到制裁前的水準,大約每天 250 萬桶。
陸現榨花生油 比砒霜毒 68 倍
中國近日傳出不少小型黑心油行,儘管在店內當場現榨花生油,但賣出油品卻經過掉包,不僅不純,油品黃麴毒素含量更嚴重超標,毒性甚至是砒霜的 68 倍。廠內的花生等原料堆放在陰暗牆角,成為「飼養」黃麴毒素的最佳溫床。誇張作法連網友都感嘆:「罵到無力,中國的黑心已經沒救了。」
經抽樣檢測,赫然發現 19 個樣品竟然只有 3 家屬「純花生油」,其餘全是摻油假貨。深入訪查後發現,多數店家雖在店內當場榨出花生油,但分裝過程卻趁機掉包,混入大豆油、棕櫚油甚至動物油脂以降低成本,混油比例最高甚至達 25 公斤油品中只有 1 公斤花生油,其他以棕櫚油和香精代替。
不僅油品不純,檢測更發現僅有的 3 家純花生油樣品中,竟然有 2 家油品的黃麴毒素含量皆嚴重超標,負責檢測的廣東中測食品化妝品安全評價中心主任陳智勇稱:「武俠小說中有鶴頂紅,指的就是砒霜,吃一點會死,黃麴毒素毒性相當於鶴頂紅的 68 倍、氰化鉀的 10 倍。」
陸石油儲備 習近平促搞上去
全球原油最大買家的大陸,經濟穩增長難擺脫「黑金」依賴,正致力提升國內石油儲備。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 5 月 25 日赴浙江舟山考察時,談及石油儲備對經濟成長的重要性時,表示要「把石油儲備搞上去」, 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工作應加快腳步。
大陸 2014 年趁國際油價走跌之際,在全球狂掃貨的結果,大陸躍升為世界最大原油進口國。大陸致力擴張採購石油,就連今年月葉門動亂期間,也神不知鬼不覺地運出大量原油,引發外界熱烈議論。
不過,大陸石油儲備基地建設的加快, 某種程度也凸顯經濟成長難擺脫能源進口的依賴事實。雖然近年來大陸政府致力開發頁岩氣等新能源,但礙於技術、開發成本過高等難題,成效不彰。另外,大陸早前宣布降低今後 5 年對頁岩氣的補貼,短時間內,石油或許還是大陸經濟發展的主要能源。
目前大陸的能源結構 65% 為煤炭, 到 2020 年為 62%
目前大陸的能源結構 65% 為煤炭,到2020 年為 62%,到 2030 年為 55%。大陸能源需求在加大,但煤炭佔比的下降是因為其能源增長部分由其他能源來填補了。現在的煤炭的困境由以下幾個方面:1 空前的環保壓力。2 治理中小型煤礦。3 去過剩產能。
- 提高煤炭的利用度。大家可以試想一下, 如果我們真放棄煤炭,有什麼基礎能源來彌補近 60% 的能源缺口?如果能源跟不上,無法發展,基本生存出現了問題,還有人關心環保嗎?從 2 和 3 點來看,都是有利上市的大型煤炭企業,最差就是併購重組。
好消息 6 月天然氣價估降 0.5 元
依據浮動氣價機制估算,6 月份國內液化天然氣每立方公尺可望調降新台幣 0.5 元左右,以家庭用戶每月平均用量約 30 至 45 立方公尺計算,每月減少約 15 至 22.5 元。
另外,液化石油氣( 桶裝瓦斯) 部分,要再一段時間,才會比較明朗;實際價格要等中油公司 6 月公布。
目前國內天然氣價格是隨日本原油進口報關 3 個月平均價( 即 JCCa3: Japan CrudeCocktail) 連動計算,調漲調降都會落後反映。近期隨國際油價下滑,國內天然氣價格從去年 9 月至今年 2 月已連續調降,3、4 月則持平,5 月調降 7.92%,每立方公尺約調降 1.03 元。
依據浮動氣價機制估算,6 月份天然氣價仍可能調降,每立方公尺可望調降0.5 元左右。
雲林通過禁止使用生煤台塑:持續與縣府溝通
雲林縣議會於 5 月 15 日三讀通過「雲林縣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產生了中央與地方自治的爭議,未來也可能影響供電穩定性。因為涉及六輕發電等基本問題,因此難免有少數員工及工會心存危機感,唯恐該條例一旦實施,將影響工廠運作,進而危及員工的工作權。
同時,台塑也強調,凡遭遇此類問題, 公司立場就是秉持理性和主管機關作溝通,如此才能真正有助於問題的解決。而對於本案,公司仍是以兼顧經濟發展、環境永續、居民健康為出發點,持續與縣府溝通,共同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日圓貶多 車商:優惠取代降價
日圓貶風再 起,美元兌日圓最高達123.323,不過日系車品牌表示,日圓貶值屬短期因素,短期仍以優惠代替降價,待匯率較為穩定再行評估。
車商表示,降價有困難,將祭出優惠反映利潤,而且匯率因素只是車價變數其中之一,還要計算管銷、人力、店面花費等。
車商說,通常汽車價格不太會隨匯率浮動,且與日本原廠之間多以美元交易為主, 日圓貶值不一定增加在台代理商的利潤。
業者普遍反映,沒有直接調降車價的打算與空間,現行車價、優惠促銷方案都已將匯率因素反映在內。
不過,觀察今年以來日系車定價策略已有軟化跡象,例如速霸陸 (SUBARU) 今年已宣布調降全車系價格,最高達新台幣 24 萬元,本田 (HONDA) 推出CR-V 新款也沒有漲價,和泰車及裕日車今年也頻頻祭出優惠,多少已反映日圓貶值因素。
推增強塑膠解決方案 助力中國車輛輕量化進程
車用材料作為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與汽車產品的環保、輕量化、性能評價、車內空氣品質和節能減排等緊密相關。近年來關於汽車方面的環保法規要求日益嚴峻,對於汽車低油耗、低雜訊、高舒適度、高安全性等各方面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基於材料層面的關鍵技術改進和突破變得越來越重要,使用新型材料已成為公認的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增強塑膠是輕量化的重要選擇之一,相比傳統的以金屬材料為主的車體結構,它主要具有重量輕,加工成型容易,易回收等優點,已經較為成熟的應用於保險杠、前端模組、油底殼、發動機懸架等汽車結構中,但是由於這種材料具有各向異性和非線性,材料性能顯著受局部纖維排布方向影響以及纖維排布與注塑工藝過程息息相關等特點,必須使用科學的分析手段準確把握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的使用增強塑膠。
高田氣囊瑕疵!台灣豐田、日產、本田受影響
美國交通部宣布,日本汽車零件龍頭「高田」氣囊有瑕疵,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召修全美 3380 萬輛汽車,成為全美最大的召修行動,而在台灣豐田、日產、本田也有部分年份出產的車款受到影響,像很包括 YARIS、ALTIS,還有裕隆日產的 TEANA 等等,總計超過一萬輛的車種,會在 6 月公佈陸續召回。行車時遇到巨大撞擊,車前的安全氣囊會展開來保護乘客安全,現在卻驚爆,全球第二大安全氣囊製造商「高田公司」,製造的安全氣囊有致命瑕疵,反而會讓乘客置身在危險當中,同意召修在美國 3380 萬輛汽車,寫下美國史上最大單批招修紀錄。
而在台灣也有部分車款受到影響,像是TOYOTA 這款 YARIS, 裕隆日產,2004年到 2007 年第 1 代國產TEANA 跟部分休旅車,數量還得再進一步確認。台灣本田的ACCORD 跟CIVIC,先前就曾召回氣囊改善,這一批可能還會有新增數量,這些車款預計會在 6 月陸續召回。
國產車銷售悶 5 月車市淡過頭
根據交通部數據所統計,5 月前 20 天新車總領牌數為 1.47 萬輛、年減 5.3%;但其中進口車新領牌 5,554 輛,卻比去年同期增加 12.9%,顯見國產車衰退幅度遠高於總市場。車商坦言,今年以來國產車,特別是國產轎車成交時間,從以往平均 10~15 天,拉長 1 倍至 20 天以上,連帶影響國產車銷售表現。
5 月前20 天進口車銷售占總市場的比率, 更一舉拉高至 37.7%,為 2002 年台灣加入WTO 以來的新高。國內車廠憂心,若繼續發展下去,國產車與進口車市占率將會出現「死亡交叉」,進口車拿下過半市場的夢魘恐將成真。
業者分析,5 月是繳稅月,民眾手上可支配資金較少,原本就不是汽車銷售的旺季,月車市清淡是預料中事;但從各大車商在 5 月淡季還大舉投資促銷活動來看,顯然近期市況真的是有些「淡過頭」!
新車改款降價 成市場新常態
新車改款調降訂價成「常態」! 5 月 15 日在台上市的寶馬 (BMW) 豪華轎跑車 6 系列新改款,新車價不漲反降,最多下殺 40 萬元,較前代平均降幅高達 8%,有機會掀起歐系進口車降潮。
以往新車改款,無論是全新大改款,或僅是配備調整的小改款、新年式車款,都是車商調漲車價的藉口,「每逢改款必漲價」的慣例,今年有被打破的跡象;且降價的不僅歐系進口車,就連日系進口車、甚至國產車也一同加入。
包括馬自達 (Mazda)、速霸陸 (Subaru) 等日系進口車品牌,今年以來陸續針對全新上市車款,定出合理反應日圓貶值的新車價; 日本進口車價大幅貼近國產同級車,帶給國產車商極大銷售壓力。
艾克森美孚、蘋果 爭當配息王
全球市值最大企業蘋果在 5 月中又增添配息王的頭銜。不過為期短暫、因為幾天後艾克森美孚又調高回饋股東現金股利,從蘋果手中奪回配息王寶座。
根據巴倫周刊報導,蘋果與艾克森不但搶當全球最大市值企業龍頭,還互爭配息王之位。蘋果自 2012 年 8 月恢復配發股息後, 每年回饋股東的現金支出就逐步增加。
以美元計算,蘋果配發股息雖然相當誘人,但該公司股票收益率卻僅有 1.66%,低於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股票收益率 2.04%。至於在該指數的股息配發公司,更聲稱擁有2.36%的股票收益率。
但在艾克森宣佈調高股息 6%至每股 73美分,總額加碼至 122 億美元,奪回全球股息支出最高的公司寶座。這家石油大廠 3 月才進行它有史以來最大發債行動,共籌得 80 億美元,將用來負擔部分股東現金回饋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