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市場掃描

2015-07-05



 

面對美國頁岩油 OPEC 態度轉變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 似乎已轉變對美國頁岩油的態度,歡迎頁岩油成為全球能源格局的一部分。

油國組織 2014 年 11 月決定不限制石油產出,被市場交易者視為一種戰術,即在部分肇因於美國頁岩油輸出、導致龐大供應過剩下,仍能維持油國組織的市占率。

過去 5 年來,油國組織一直不理會美國頁岩油能源革命可能削弱該組織影響力的說法。油國組織 12 個成員國供應全球 30% 原油需求。

自此以來,美國加足馬力從頁岩或沉積岩提取石油,目前日產量達 500 萬桶且大幅降低自富藏原油的中東地區進口。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能源部長馬茲魯伊在研討會向英國石油 (BP)、雪佛龍 (Chevron)、 埃 尼 能 源 集 團 (ENI)、 埃 克 森 美 孚由於全球能源需求不振和供應過剩情形惡化,國際油價在 2014 年 6 月至 2015 年 1 月期間持續重挫。許多觀察家認為油市供應過剩是受到美國頁岩油探勘和生產蓬勃影響。(ExxonMobil) 和道達爾集團 (Total) 執行長等在場人士表示:「他們對市場來說是很好的平衡。」

 

美國油氣探勘井數量創 28 週來最小減幅


全球第三大油田服務公司貝克休斯(Baker Hughes Inc.) 公佈,截至 6 月 19 日, 美國石油與天然氣探勘井數量較前週減少 2座至 857 座,為連續第 28 週減少,並創下2003 年1 月以來新低,較去年同期減少1,001座,其中石油與天然氣探勘井分別年減 914座與 88 座。美國油氣探勘井過去 28 週累計減少了 1,063 座,平均每週減幅約 38 座,上週減幅也是 28 週以來最小。

貝克休斯統計的探勘井是指為開發以及探勘新油氣儲藏所設的鑽井( 鑽機) 數量, 該公司表示,探勘井的數量與趨勢受到石油公司探勘支出的左右,而探勘支出則主要受石油與天然氣價格所影響。

 

貝克休斯的數據顯示,美國石油探勘井數量較 6 月第 2 周減少 4 座至 631 座,此為1987 年紀錄以來的最長連續下滑週數,石油探勘井數量也創下 2010 年 8 月以來的新低; 天然氣探勘井數量較 6 月第 2 周增加 2 座至223 座,其他探勘井( 主要用於地熱能源) 數量較 6 月第 2 周持平為 3 座。


殺價戰內傷!OPEC 石油收入跌破兆, 定價權恐拱手讓美


孫子兵法說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2014 年殺價搶市,讓美國頁岩油業者裁員減支,看似出了一口氣, 但其石油收入卻也因此大縮水,且定價權恐一併輸給美國,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OPEC 年度報告指出,2014 年 12 個會員國石油收入年減 11% 至 9,933 億美元,為2010 年來首度跌破 1 兆美元。另外,由於出口減少、進口增加,OPEC 會員國當年度的經常帳盈餘滑落 35%。

OPEC 6 月 5 日開會決議每日石油產出上限維持在 3 千萬桶不變,但數據顯示,OPEC 不但不減產且從去年 6 月為了搶市佔率,每月都超出產出的最上限。

OPEC 不捍衛油價又不按遊戲規則走的結果是自損公信力,俄羅斯石油巨頭賽琴(Igor Sechin) 表示,雖然 OPEC 石油產出遠高於美國,但油價制訂權目前掌握在美國手上。美國目前石油產出僅佔全球產能約一成,遠低於 OPEC 的四成。面對低油價環境,俄羅斯其實也自身難保。


挪威國油或裁減最多 1,500 名人力以降低成本


普氏能源資訊報導,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 6 月 16 日宣佈,受到油價下跌的影響,公司目標將從原先的產量增長轉向降低成本,希望在接下來的階段透過標準化以及簡單化來提高生產效率。並表示,為達成新的降低成本目標,至 2016 年底,有可能裁減約 1,100-1,500 名的人力,主要或集中在技術部門,該部門有 12,000 名工程師。

挪威國油表示,自 2013 年底以來,公司透過凍結人事以及提早退休等方案已經減少了1,340 名全職員工,以及 995 名外部顧問。根 據 挪 威 石 油 理 事  會 (Norwegian Petroleum Directorate, NPD) 的預估,2015 年挪威油氣產業的投資將年減 20% 至 235 億美元,主要受到企業削減支出的影響。分析師預估,挪威石油業至今已經裁減了 15,000-20,000 名的直接員工,或佔總數的 10%-12%。挪威國油表示,透過新的降低成本措施,預估至2016 年將可以每年節省成本約 17 億美元。

 

低油價導致二千億美元投資被取消或擱置


路透社報導,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Ernst and Young) 全球油氣併購交易負責人布羅根(Andy Brogan) 6 月 16 日在「世界國家石油公司大會」(World National Oil Companies Congress) 上表示,受到油價自 2014 年夏天開始大幅下滑的影響,過去一年來全球約二千億美元的深水石油項目資本支出已經被取消或是擱置。布羅根認為,如果油市的供給過剩以及低油價持續的話,可能還有更多的投資被削減或是推遲。

 

 諮詢機構 Douglas-Westwoo 三月底所發佈的年度報告則表示,2015-2019 年,全球深水石油項目的合計資本支出預估達 2,100 億美元,較過去五年仍將增長 69%。國際能源署 (IEA) 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 5 月 6 日 表 示 ,2015 年 全 球上游石油生產的投資預估將較上年度減少一千億美元或 20%, 此將創下歷來最大減幅,主要的投資削減是來自於美國、加拿大以及巴西等國。比羅爾指出,特別是頁岩油的投資下滑將最為明顯。

 

煤炭 Out、清淨能源夯! G7:本世紀淘汰化石燃料


再生能源將成發電主流,前景看好?七大工業國 (G7) 同意,全球應在本世紀內逐漸淘汰化石燃料 (fossil fuels),此一宣言被視為對抗氣候變遷的歷史性時刻。

英國金融時報 (FT) 和電訊報 6 月 8 日報導,G7 國家在德國峰會表示,必須大幅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在本世紀內達成全球經濟去碳化。美、德、法、英、日、加、義七國領袖表示,他們支持在 2050 年前,減少40~70% 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是已開發國家首度力挺明確的長期減排目標。

德國總理梅克爾表示,各國須以減排高標為基準,因為 40% 根本不夠。G7 領袖也重申,將在 2020 年從公私營部門一年募資1,000 億美元,協助貧窮國家對抗溫室效應。支持者認為,富國公開背書,將有助於在年底的法國巴黎會議,敲定全球氣候變遷協議。彭博社 5 月 27 日報導,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 (EIA) 的預估,未來 12 個月美國太陽能發電量將增加逾 30%、高居各能源之冠,風力發電的逾 10% 增幅排名第二,煤炭發電則是預估將呈現負成長。


美減產慢吞吞、OPEC 哀號!


美國頁岩油的蓬勃發展在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 堅持不減產的衝擊下逐漸降溫,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局 (EIA) 6 月 8 日公佈的最新報告,美國各大頁岩油產區 7 月的產油活動料將萎縮至近半年低。不過,美國頁岩油的減產速度相當緩慢,對部分 OPEC 成員國來說恐怕緩不濟急。

彭博社、MarketWatch 報導,EIA 8 日公佈,美國七大頁岩油重量級產區的 6 月日產量將縮減 1.3% 至 558 萬桶,預估到了 7 月份,日產量還將進一步萎縮 91,000 桶( 相當於 1.6%) 至 549 萬桶、創今 2015 年 1 月以來新低。

其中,德州南部的鷹堡 (Eagle Ford) 頁岩區的日產量降幅最大、預估 7 月將縮減49,000 桶,而橫跨加拿大、北達科他州與蒙大拿州的巴肯 (Bakken) 頁岩日產量也將萎縮29,000 桶。

不過,能源顧問機構 WTRG Economics 總裁 James Williams 表示,雖然探勘油井的數量今 2015 年已大減了 57%,但由於目前還在使用中的油井效率較高、且所在地區產油量也多,因此石油產出的下降速度也較為緩慢。

 

石油市場份額之爭中國美國是受益方


2014 年國際油價幾乎腰斬,由去年 6 月的每桶 115 美元跌至今年 1 月的每桶 45 美元,此後逐步回漲至每桶 65 美元左右。在6 月 12 日發布的月度報告中,國際能源署(IEA) 認為,近來石油市場強勁反彈部分源於全球的需求增長意外強勁。IEA 將今年全球每日石油需求預期上調 32 萬桶至 9400 萬桶,將今年非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國家的每日供應預期上調 19.5 萬桶至 5800 萬桶。IEA 報告稱,今年 5 月全球每日石油供應量減少 15.5 萬桶至 9600 萬桶,日均仍比去年高 300 萬桶,而且 5 月 OPEC 日產油量 3133 萬桶,創 2012 年 8 月以來新高,OPEC 三大成員國沙國、伊拉克和阿聯酋的產量增速創歷史記錄。

目前能源消費是中國最大的消費,逐漸提升的國際原油產量以及低廉的原油價格, 在中國拉內需的背景下,將促進中國對原油的消費。伴隨著WTO 對中國汽車業承諾的保護期到期,屆時原油的消費也將進一步走高,同時將利好美國的汽車工,促進美國的就業市場的進一步改善。

 

沙烏地阿拉伯一意孤行 俄成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中國五月從俄羅斯進口原油 392 萬噸,相當於 92.7 萬桶/ 天,環比增加 20%。而沙國對中國出口環比驟降 42% 至 305 萬噸。隨著頁岩繁榮令美國逐步降低了對海外能源的依賴,作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的中國成為出口國爭奪的主要市場。據國際能源署統計,中國今年占到全球原油需求的 11%。Energy Aspects 公司Amrita Sen 表示:“中東的原油不再是萬千寵愛,如今它不得不和其他地區競爭。俄羅斯日漸東顧,隨著俄國有原油公司Rosneft 與中國簽署更多的協議,俄羅斯長期內可能為中國輸送更多原油。


中國化工與俄油進行股權合作換取原油進口增量


6 月 20 日,俄羅斯石油公司( 簡稱“俄油”) 表示,該公司已與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簡稱“中國化工”) 簽署一項備忘錄,為購買後者下屬油氣公司 30% 股權行動鋪路。

目前中國化工油氣公司旗下只有幾家收購的地煉企業,而這些地煉還沒有充足的原油,因此俄油與中國化工的合作,可以令中國化工煉油板塊快速成長。

據瞭解,目前中國化工有 9 家煉油廠,原油年加工能力 2500 萬噸/年,擁有中國第一套 50 萬噸/年 DCC 裝置和第一套 50 萬噸/年CPP 裝置,採用“油頭化尾”的工藝路線,為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等提供所需的中間體及原料。

但是,其進口原油很少,煉油裝置主要用燃油等其他油品,而且這些煉油企業的開工率也僅為 40%,因此它們急需大量進口原油。

俄油希望增加對亞洲的石油供應。計劃在 2019 年前把對亞洲的石油銷量提高至佔其總原油出口的 40%。


原油進口一哥   寶座丟了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大陸 5 月原油進口總量為 2,324 萬噸,較 4 月驟降 23%,也比 2014 年同期下降 11%,將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的寶座讓給美國。

分析師表示,5 月原油進口大幅下降的原因是 4 月進口大增導致基數較大,更主要的原因是 2014 年油價大幅走跌之際,大陸加速戰略原油儲備,到 2015 年年初,大陸石油戰略儲備已接近容納極限,未來大陸原油進口腳步將有所放緩。目前大陸原油商業庫存處於高位,且自 2014 年下半年原油價格下跌以來,大陸一直在大量進口原油儲備庫存,目前戰略儲備空間可能已經有限。

大陸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 60%,進口量下滑將加劇國際原油市場整體的供應過剩局面。而從國際上來看,歐美經濟復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大陸進口下滑的缺口,但是鑒於

OPEC 維持每天3,000 萬桶的產出配額不變, 以及美國頁岩油成本下降,預計油價有可能在夏季傳統消費旺季情況下,逆季節性出現下跌。


大陸中石化明年 10 月完成油品升級


路透報導,大陸中國石化 6 月 2 日宣佈, 預期旗下所有煉廠將於 2016 年 10 月完成油品升級,達到「國五」標準,比大陸國家規定早 3 個月完成升級。

所謂「國五」標準,相當於歐洲正在實施的第 5 階段排放標準,硫含量指標限值為10ppm。

聲明並稱,中石化要求旗下所有煉廠在2016 年 10 月 1 日前完成油品升級;汽油方面,將對齊魯石化、長嶺煉化等 11 家企業進行升級改造;柴油方面,涉及 22 個項目,主要採用增加二反、新建加氫裝置及更換催化劑等。


未來的原油市場   中國說了算


中國 2014 年宣佈,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在 4 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儲備原油 9100 萬桶。二期工程正在注油,三期工程正在建設中。

2015 年 1 月,中國的石油凈進口達到每日 660 萬桶,同比持平;2 月凈進口達到每日670 萬桶,高於上年同期的每日600 萬桶。

4 月,中聯油( 國企中石油旗下交易子公司) 購入 45 船阿曼和阿布達比船運原油,總量為 2250 萬桶,相當於全球每日原油消耗量的四分之一。

此番搶購熱潮支撐著中東原油基準價格, 並助推了國際基準油價之一,布倫特 (brent) 原油價格,使其漲至每桶 65 美元。布倫特原油期貨 4 月上揚 21%,美國原油期貨漲幅為25%;為 2009 年 5 月來最大漲幅。

近期,中國兩家最大的石油企業 ( 中聯油和聯合石化) 在中東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

2015 年 6 月,這兩家企業主宰了中東關鍵性的原油交易。

綜合來看,伴隨著原油儲備的日益壯大, 中國在國際原油領域的話語權有望進一步提升!

 

全球第一家!昭和殼牌可彎曲太陽電池轉換率突破 10%


日經新聞 6 月 22 日報導,日本昭和殼牌石油 (Showa Shell Sekiyu K.K.) 旗下全球最大CIS 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子公司 Solar Frontier 計畫於 2018 年開賣一款採用高機能薄膜、可進行彎曲的太陽能電池產品,其光電轉換率可達 13% 以上水準。據報導,目前雖有其他廠商正在研發薄膜太陽能電池產品,不過其最大課題在於確保高轉換率,而昭和殼牌有望成為第一家推出可彎曲、且轉換率達 10% 以上水準的太陽能電池大廠。報導指出,昭和殼牌所研發的新產品寬 1m、長 1.3m,重量僅 6kg、較現行玻璃製太陽能電池產品輕了 7 成,厚度僅 1.5mm、較玻璃製產品薄了 9 成,且昭和殼牌計畫在正式開賣時,將其安裝成本較現行縮減 3 成。據報導,今後昭和殼牌將和建材廠商攜手進行研發,且也計畫將上述產品打入車用領域市場。

 

大陸鋼廠虧損或致停產鐵礦石價格面臨壓力


中國鋼鐵協會 6 月 24 日發佈的月度報告表示,5 月份鐵礦石價格較 4 月份上漲,整體維持盤整震盪走勢。而進入 6 月份,從國外礦山的發貨情況來看,港口庫存不會有大幅度回升,鐵礦石價格維持每噸 60 美元以上水準的可能性仍較大;但是隨著鋼廠虧損程度加深、虧損面積擴大,不排除有停產檢修的可能性,這也將會令鐵礦石價格面臨壓力。從鐵礦石到港量來看,5 月份鐵礦石到港量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一方面 4 月份天氣原因影響到貨量減少,另一方面 4 月份鐵礦石價格超低,部分高成本礦山減產、停產導致5 月份到貨量縮減。鐵礦石需求方面,儘管鋼材價格下跌,鋼廠盈利不斷被壓縮,但鋼廠高爐開工率維持高位,鐵礦石需求仍旺盛。


五輕設備   擬遷往印尼重建


中油高雄第五輕煉廠,預定年底前停工、關廠,石化業界雖表達憂心,但經濟部一再強調,既已做出停工決定,將會信守承諾。據瞭解,印尼國營與民間企業代表上個月來台拜會,主動來洽的目的就是希望五輕搬往印尼發展,最快年內可望敲定此案。

中油五輕若關廠,國內塑化加工廠都將面臨乙烯供料減少,成本墊高的困境。五輕設備只用 20 多年,可以遷廠至大陸古雷,讓設備得以再利用。因五輕操作期僅 20 餘年, 屬「青壯期」,先前已吸引包括吸引緬甸、印尼、中東、南美等業者來台勘查設備現況, 其中又以印尼來訪視的業者最多。官員表示, 目前國內朝向發展石化高質( 值) 化,但印尼目前產業發展有煉油技術等需求,因中油有將近半世紀的技術經驗,未來不排除由台灣、印尼雙方合資設立公司,中油可協助印尼買方建廠並順利運行。


向中油宣戰? 台塑化 95 無鉛升級


中油、台塑石化油品激戰越演越烈,台塑石化預計推出「九五+無鉛汽油」,辛烷值提高至九五以上、不到九六,還更改新油料摻配,號稱汽車加了「會更有力、更省油」。據瞭解,台塑石化要升級九五無鉛汽油已經籌劃多時,並斥資逾億元,更新油料摻配祕方,據稱可讓引擎燃燒效率更好,讓汽車跑起來更有力、更省油,且辛烷值也會穩定落在九五以上、不到九六,不再會落在九五以下,但因辛烷值不到九六,不能稱「九六無鉛汽油」。

中油發言人張瑞宗表示,中油「不會隨同業起舞」,仍會按照原本步調,該降價時就降價給民眾。他說,不管是九五無鉛還是九六無鉛,辛烷值只是油品品質指標之一, 且中油在九二無鉛、九五無鉛和九八無鉛產製上,品質都高於標準。

 

美國提出卡車、廂型車節能減碳新標準


歐巴馬政府為促進民眾節能減碳,6 月 19 日針對卡車、廂型車提出嚴格新標準,這是歐巴馬總統因應全球暖化問題的最新舉措。

依據美國政府提出的新規定,溫室氣體排放量 2027 年前將銳減 24%,石油消耗量也將減少 180 萬桶。

在美國,中型與重型車輛約占 20% 的溫室氣體排放與石油消耗,造成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行使在路上的車輛,卡車與廂型車的比率僅占 5%。

 

馬自達因氣囊問題召回近 54 萬輛汽車


新浪財經訊 6 月 5 日晚間消息,馬自達汽車公司週五在向美國和加拿大交通安全監管機構提交的備案中表示,將在北美召回近 54 萬輛老款轎車和皮卡,從而擴大與高田氣囊問題相關的召回行動的範圍。

該公司表示,將召回近 50.3 萬輛轎車, 以修理駕駛員側安全氣囊,受影響的車型包括2003 至 2008 款馬自達 6,2006 至 2007 款馬自達 speed 6,以及 2004 至 2008 款 rx-8。


歐洲豪華車   在大陸銷量下滑


大陸車市低 迷,豪華歐洲車品牌如BMW ( 大陸稱寶馬 )、奧迪 (Audi) 和賓士(Mercedes-Benz,大陸稱奔馳 ) 原本靠大陸市場獲利來補救歐洲市場,如今也在大陸面臨銷量下滑。

奧迪在大陸 5 月的銷量較 2014 年同期下降 1.6%,並且是兩年來第一次月銷量下滑。

BMW 的 Mini 汽車 5 月銷量較 2014 年同期下降了 4%,是這家公司 10 年來在大陸第一次月銷量下降。

此外,捷豹荒原路華(Jaguar Land Rover,大陸稱捷豹路虎) 5 月在大陸的交貨量也比 2014 年同期劇減了 32%。

根據報導,2008 年大陸車市也曾有過類似的下滑走勢,但當時因為大陸當局推出人民幣 4 兆元的投資計畫、免購置稅、國家節能惠民補貼等強刺激政策,硬是把車市拉了上來。

現在 7 年過去了,大陸車市已經從增量市場轉向了存量市場,對政策刺激的反應已沒有那麼強烈。

不過,在眾多車商紛紛咬緊牙關的時候,大陸品牌的乘用車企業卻交出亮眼成績單。資料顯示,1 到 5 月,大陸品牌的乘用車共銷售 361.28 萬輛,比 2014 年同期成長17.25%,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 42.09%,佔有率比 2014 年同期提升 3.91 個百分點。


進口車關稅真的該降嗎?


日前,消基會公佈進口車調查,若是以各國車價除以各國國民每月平均所得,台灣人民必須工作 38-98 個月才能買得起一輛賓士車,並指國外這些名牌汽車的當地或海外售價比台灣便宜許多,原因直指台灣的關稅實在太高了。消基會亦指出,偏高的稅金是因為政府在過去為了保護國產汽車的國內市場而訂定,如今幾十年過去,汽車產業該早已自立自強,政府也不應繼續以此高關稅來保護國內汽車產業。

此言一出,不只是車商群起反駁,連行政單位如經濟部國貿局也指出,台灣已落實對WTO 的承諾目標,將汽車關稅從 30% 逐年降至 17.5%,並全面取消配額管制。比起中國大陸進口車稅率最高達 40%,新加坡除進口車貨物稅20% 外,還有高達車價1 至1.8 倍的登記費用,台灣消費者擁有進口車的花費價格上,在關稅方面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台日系品牌 PK 廂型休旅車熱戰


7 人座大型 MPV ( 廂型休旅車) 市場掀戰火,本田 (Honda) 汽車首度引進 Odyssey 日規版車型,兩周預售期將全年千輛配額出售逾半,強力挑戰市場龍頭豐田 (Toyota)Previa。除了日系品牌內戰戲碼,連台灣自主品牌納智捷 (Luxgen) 汽車,也將推動力升級版的 M7 ECO HYPER,加入這場大型MPV 熱戰。

車室空間大、變化多的大型 MPV 車, 用途橫跨家庭,以及部分商務市場,在台灣一直擁有穩定的支持族群。

過去日本馬自達 (Mazda) 曾進口 MPV 車款來台熱銷多年,成為該品牌的神話級車款。現階段台灣大型 MPV 市場上,主要仍以進口車產品為主,主要銷售來自於豐田總代理和泰汽車引進的Previa,及由貿易商平行輸入的美規豐田 Sienna 兩款車,去年合計在台創造近 4,000 輛的銷售業績。

除進口車產品外,在國產大型 MPV 市場中,僅有納智捷 M7 一款,在高科技配備、高性價比的產品優勢下,近年銷量都穩定維持在 2,000 輛以上。

看準隨國民所得提升、出生率的上升, 台灣家庭對大型 MPV 的接受度與需求將持續提升,台灣本田汽車今年也首度引進Odyssey 日規版,挑戰豐田 Previa 的王者地位。


改加 95 升級汽油   車商:看車子


汽車加九六無鉛汽油是否比較好?車商妙喻,「就像 iOS 的最新軟體,也要iPhone6 才跑得動,若是 iPhone4 跑起來就卡卡的」,車商認為,車加九六無鉛汽油不見得比九五好,除非汽車引擎改過,否則車主加九六無鉛汽油,預估不會感覺到車子更會跑。

九五無鉛汽油、九六無鉛汽油或九八無鉛汽油的差別在於所含辛烷值不同,九五無鉛汽油的辛烷值為九五,九六無鉛汽油的辛烷值為九六,依此類推。辛烷值是決定汽油抗爆震性的指標,引擎的壓縮比則是決定要用多少辛烷值的汽油。

一般來說,引擎壓縮比高於十,例如跑車或性能車等,會建議加九八無鉛汽油;壓縮比在九到十之間,則加九五無鉛汽油;壓縮比低於九以下,加九二無鉛汽油即可。


台灣 IT 業   搶賺智慧車商機


智慧汽車的大浪來了,台灣科技業以 IT 速度攀上浪尖,更重要的要有「汽車心」, 才能穩站浪尖。大熱門:智慧車載系統國瑞汽車觀音廠,產線上正在組裝的 Wish 車款, 正是豐田在台灣銷量最大的車款。主宰車上導航、天候等資通訊、娛樂的車載系統,正小心翼翼地安裝到車內。

引人注目的是,這台內嵌在車上的主機, 有一片可拆卸的平板電腦。多了可以拆裝的平板,車主不用將車子大老遠開到汽車服務廠,就能自己拿著平板更新導航圖資、個人音樂庫等服務。

「車用資訊娛樂系統 (car infotainment system),整合導航、娛樂和交通監測等,逐漸變成汽車使用者的標準備配。汽車、智慧裝置、網路的整合度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