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市場掃描

2012-12-05


頁岩油增產  IEA2020 年美國原油產量將超越沙烏地阿拉伯


國際能源總署(IEA)11 月 12 日說,頁岩油盛產意味至 2020 年,美國將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原油生產國。

IEA 並預期,在成為最大原油生產國之後,美國原油進口將持續下降(目前約為需求的 20%),至 2030 年,北美將成為淨原油出口地區。

一項稱為水力壓裂的技術,已能開採出藏於頁岩與其他堅硬石塊之間的碳氫化合物能源,且發展速度快過預期,促成了這項重大的改變。

自一年前 IEA 公布上次展望報告後,美國每日原油生產已上升 7%至 1076 萬桶。OPEC 並首度承認,頁岩油將大幅削減其在美國的市佔率。

華盛頓能源資訊局認為,2035 年時,美國每日進口原油將低於 200 萬桶,較今日減少近四分之三。但這並不意謂 OPEC 在全球的角色將被邊緣化。至 2035 年,OPEC 佔全球生產比例將上升至 50%,今日為 42%,大多原油將出口至亞洲。

 

埃克森美孚 Q3 獲利降但優於預期


美國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11 月 1 日發佈第 3 季財報,獲利年減 7.4%,主要歸咎於液化/非液化天然氣價格走軟、加上石油產量縮減,從而抵消煉油部門的獲利強勁增長。

埃克森美孚石油第 3 季獲利為 95.7 億美元,折合每股 2.09 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103.3 億美元,或每股獲利 2.13 美元。營收部份則是年減 7.7%至 1157.1 億美元,優於華爾街分析師預期,但劣於去年同期營收。

分析師先前預估,埃克森美孚上季獲利折合為每股 1.95 美元,營收 1124 億美元。

埃克森美孚石油探勘與生產部門獲利下滑 29%至 59.7 億美元,另外天然氣部門則是因液化/非液化天然氣價格下跌,導致獲利下滑 7.5%。不過,煉油廠毛利佳,助該部門獲利成長一倍以上至 31.9 億美元。

 

英國石油公司認罪交 45 億 創美刑事罰單新高


能源巨頭英國石油公司(BP)11 月 15日宣布,同意向美國政府支付 45 億美元,用以解決 2010 年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故發生後5 年內所有相關的刑事索賠,該“天價罰單" 創下美國歷史上單一刑事案件罰款新紀錄。

英國石油公司向媒體透露,不同於此前的民事賠償,此次與美方達成的解決方案,包括向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魚類和野生動物基金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政府實體支付的款項,以及高達 13 億美元的刑事罰款。

美國司法部表示大部分罰金將用於海灣地區的環境恢復,讓居民繼續重建。  英國石油公司同意美方對其提出的 11 項瀆職或過失指控,對污染清潔水、影響遷徙鳥類及阻止美國國會相關調查的指控也表示認罪。

英國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鮑勃•達德利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與美國政府達成的解決方案進一步表明 BP 已對其行為承擔了必要的責任。他強調,公司對 2010 年墨西哥灣這起造成人員傷亡及污染的悲劇事件深表遺憾,對公司在此起事故中所起的作用表示道歉。

 

殼牌提高希哈利恩權益比例  並剝離賽爾資產


殼牌(Shell)11  月 14  日宣佈將收購Murphy  Schiehallion  Limited  在希哈利恩(Schiehallion)油田(位於設德蘭群島以西) 的 5.9%權益,並將把該公司在賽爾(Seal) 地區(位於加拿大阿爾比省皮斯里弗油砂礦床)的權益出售給 Murphy Oil Company Ltd.。

獲得 Murphy Schiehallion Limited 在希哈利恩油田的權益使殼牌在該油田的權益比例達到了 55%,並且讓殼牌能夠在英國獲得更多的石油儲量和許多再開發機會,而英國現在和未來都將是殼牌上游業務在歐洲的核心發展區域。此次提高希哈利恩油田權益比例是殼牌持續優化資產組合和實施保持現有上游業務強勁發展的規則的一部分。

根據協定,加拿大賽爾地區的現任開發商、殼牌在一系列油氣資產上的合作夥伴Murphy(墨菲)將獲得殼牌在所有賽爾設施和租約中的權益,並將成為這些設施和租約的運營商。此次剝離賽爾資產並不會影響殼牌重點關注根據皮斯里弗租約在其他地區的開發活動。殼牌目前在皮斯里弗油砂礦床擁有許多等待探勘的土地,並且已經申請監管部門審查,請求批准將其 Carmon Creek 項目的熱力採油量提高到 80,000 桶/日。

 

Chevron Q3 產量減 獲利遜預期


《MarketWatch》報導,美國石油巨擘雪弗龍(Chevron)11 月 2 日發佈第 3 季財報,獲利年減 33%至 52.5 億美元,折合每股 2.69 美元。獲利營收皆遜於分析師預期與去年同期。去年同期獲利為 78.3 美元,或每股 3.92 美元。

雪弗龍第 3 季營收年減 9%至 580 億美元,去年同期為 644 億美元。

雪弗龍第 3 季全球油氣淨產量從日產能260 萬桶減至 252 萬桶。不過,公司預期第 4季日產能將超過第 3 季水準,主要是因為部份產油區設施例行檢修已完成,加上墨西哥灣產油設施回復正常運作加入投產。

此前,分析師預期雪弗龍每股獲利為 2.83美元,預期營收則為 640.9 億美元。

 

亞塞拜然 BTC 油管 12 月將出口原油 1940 萬桶


亞塞拜然國家石油公司(SOCAR)表示,2012 年 12 月,該國主要出口油管─BTC 油管預計將自 ACG 油田出口 1,940 萬桶原油。亞塞拜然國家統計委員會的數據顯示,該國上半年原油產量年減 7.1%成為 2,220 萬噸。亞塞拜然為前蘇聯地區的第三大產油國,2007 年並成為 OPEC 以外產量成長最多的產油國,該國主要的增產油田為裏海海域的ACG 三大油田(Azeri、Chirag 和 Guneshli),SOCAR 石油儲量則估計為 175 億桶。

 

沙國稱世界第五大油田預計 2014年投產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 Saudi Aramco)表示,該國大型項目馬尼法油田(Manifa)預計將於 2014 年投產,屆時可以日產 90 萬桶重油與 9 千億立方英尺天然氣, 將成為全球第五大的油田。馬尼法油田是沙國計劃將其原油日產能自目前約 1,100 萬桶提升至 1,250 萬桶的關鍵項目之一。

 

中國中石化擴非洲地盤 擬砸 24 億美元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石化)為加快海外擴張,將從法國石油企業巨頭道達爾(Total SA)手中,以 24 億美元收購 1 家奈及利亞油田公司,目前交易雙方已簽訂初步協議。

在此之前另有消息傳出,中石化規劃以20 億美元收購法國 Maurel & Prom 石油公司,但目前尚未達成任何協議。若收購法國Maurel & Prom 成行,將有助於中石化鞏固其在非洲,尤其是法國 Maurel & Prom 公司固有「地盤」的業務,並可避免各種監管的障礙。 為滿足大陸國內日漸增長的需求和提升國際競爭力,中國 3 大石油公司近年紛紛在海外大舉併購。尤其下半年歐美市場景氣持續看壞,使得大陸企業不斷加快海外併購步伐,趁機擴大版圖。

 

陸資海外併購踢鐵板 放緩投資腳步


在全球經濟低迷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曾一度在海外併購市場攻城掠地的中國企業,出現趨緩跡象。

今年 7 月,大陸石油巨頭中國海洋石油公司(中海油),宣布以 15 1 億美元價格收購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Nexen)所有流通中普通股一案,近日被加拿大政府兩度延長審查期限至 12 月 10 日。

事實上,早在 2005 年,中海油擬併購美國第 9 大石油公司優尼科時,美國政府曾稱將從國家安全考慮對收購案進行審查,並有議員聯名寫信給當時的總統小布希,要求否決此項收購,導致收購最終失敗。

今年第 3 季,中國企業共完成海外併購22 起,較過去同期下滑 37.1 %,其中披露金額的 19 起案例涉及到交易金額共計 18.63 億美元,也比去年同期下降 57.9%,中國企業併購交易數量和規模均降至自 2011 年以來的最低點。

 

鈴木汽車將揮別美國車市


繼瑞典紳寶(Saab)、日本五十鈴(Isuzu)之後,在受到強勢日圓衝擊,以及該公司主要的小型車款再也無法吸引美國消費者青睞之下,日本第四大車廠鈴木(Suzuki)汽車將撤出美國車市,結束在美國近三十年的汽車業務。

美國鈴木汽車(American Suzuki Motor) 計劃向加州中央區破產法院聲請保護,以進行事業重組。同時停止在美國銷售新款汽車,並將業務重點轉放在機車、越野車與船用引擎的銷售。

美國鈴木汽車自 1985 年在美國獨家銷售鈴木汽車,曾在 2007 年創下 10.2 萬輛銷售紀錄,但一直無法像豐田、本田取得市場優勢。據汽車研究機構 Autodata 數據顯示,今年前 10 月鈴木汽車在美國銷售僅約 2.12 萬輛,市占率只有 0.2%,遠低於豐田的 14.4%。

 

誇大燃油效率 美消費者購買現代、起亞汽車意願下滑


現代(Hyundai Motor Co.)與起亞(Kia Motors Corp.)於 11 月初承認,他們把近期於美加 2 國賣出的逾百萬輛汽車的燃油效率誇大,長久以來專注行銷自身優越省油程度的這 2 家車廠名聲也因此染上汙點。

路透社報導,自從現代與起亞承認誇大部份自家汽車的燃油效率後,美國消費者已不太願意購買這 2 家南韓車廠生產的汽車。Elantra為被誇大燃油效率達「每加侖 40 英哩」的 4 種車款之一,其他 3 款則是 Veloster、Accent 以及起亞的 Rio。起亞 Soul 的燃油效率被誇大之誤差達到每加侖 6 英哩,是所有受牽連汽車中最誇張的。

現代在 11 月 2 日已立即道歉且同意賠償車主的額外燃油成本,但並非所有車主都願意接受其提出的賠償方式,且正計劃追加賠償金額,該項成本恐讓誇大里程的訴訟案件數量增加。

 

TOYOTA 子公司入股車美仕 攜手拓亞洲車用品市場


和泰車旗下專業汽車用品公司「車美仕」於 11 月 5 日召開臨時股東會,表示將該公司33.4%股份出售給 J-TACS,希望藉由車美仕的新商品開發能力、共同拓展海外及大陸業務。

和泰車董事長黃南光表示,TOYOTA 日本原廠透過 J-TACS 投資車美仕,相當看重台灣的電子類商品開發及品質管理能力,車美仕也在台北港設立業界最具規模的 PIO 工廠, 協助國瑞汽車每年輸出中東 5-6 萬台的汽車用品,並將 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改為 EPS(Electronic Production System) 電子生產進度管理系統,此為業界首創,透過系統可明確掌握車廠到港台數、生產完工台數、車輛施工進度、及零件進銷存功能等,並透過網路讓遠端辦公室可觀察工廠的生產動態,受到世界各國 TOYOTA 經銷商的推崇並派員來台考察。

 

歐市場若再惡化 奧迪豪華車明年初恐停產


奧迪(Audi)勞工領導高層表示,倘若西歐汽 車市場的 惡化程度 加深,福 斯(Volkswagen)旗下的奧迪單位明年初可能暫停生產高階豪華車。

10 月上旬和下旬,奧迪第二大工廠(位於 Neckarsulm)已經 2 度休廠,每回均停工一周,A7 雙門跑車、A8 房車和 R8 跑車的產量均受到影響。

奧迪工會主席 Peter Mosch 表示,10 月份的停工「對短期來說已經足夠」。但是「萬一明年起市場狀況持續明顯惡化,那麼可能就得採取進一步行動。」

 

無人車掀產業革命 運輸、保險、能源、鋼鐵、汽車業的再進化


Google 已經證實自動駕駛車可以行駛超過 30 萬英里而沒有任何閃失。自動駕駛的無人車會掀起一波產業革命席捲汽車製造商、保險商、運輸業、鋼鐵業甚至提高能源效率。

據《CNNMoney》報導,2010 年在意大利的「VisLab 洲際自動駕駛車挑戰賽」中, 四部自駕車成功從意大利行駛 9400 英里抵達上海。

繼內華達州與佛羅里達州之後,美國加州也在 10 月讓自駕車可以合法上路,雖然還是規定車主必須坐在車內握著方向盤好處理緊急狀態。

同月份,日產汽車(Nissan)發表了自駕車原型 Leaf,表示將在 2015 年上市,通用(GM)、福特(Ford)、豐田(Toyota)、寶馬(BMW)也都在實驗同樣的模型。

估計 10-15 年內,技術成本逐漸降低之後,市面上會看到更多自駕車。

 

豐田與微軟合作開發車載系統


據美國科技網站 Business Insider 報導, 豐田汽車北美技術總監扎克•希克斯(ZackHicks)表示,下一項重要的網路設備將會是汽車,但蘋果近期不會大規模投入該領域,豐田將與微軟合作開發智能車載系統。

蘋果一直在與汽車廠商合作,將其技術應用到汽車上。6 月份,蘋果公佈了一款名為Siri Eyes Free 的新品,它實際上是針對汽車的 Siri。它能讓司機用語音命令執行一系列操作,例如打電話、播放音樂、發短信、導航等。 蘋果稱,搭載這一系統的車型將於 2013 年夏季面世。

微軟多年來也為汽車廠商提供了類似技術。福特汽車的 Sync 智能娛樂系統和豐田汽車的 Entune 導航系統都採用了微軟的技術。

 

大陸車市 10 強日系車商集體缺席


受釣魚台主權爭議影響,從 9 月起,日系車商在中國大陸的銷售量就集體下滑,豐田、本田相繼被踢出大陸市場銷量前 10 名,僅東風日產銷量下滑到第 9 位。但 10 月份東風日產銷量繼續下滑,也被踢出銷量前 10 名榜單。

根據中國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統計,10 月日系車批發銷量月減和年減分別為 34.5%和56.5%。其中,東風集團今年上半年的淨利年減 8.4%,第 3 季淨利更下降 27.6%。

瑞銀指出,東風去年逾 80%的淨收入都來自於合營公司東風日產和東風本田,但是這兩家公司的主力車型,在第 3 季下滑嚴重,並且或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在最新出爐的大陸全國車商 10 強銷量榜中,日系車商近年來首次集體缺席,看來負面影響還在車市中延續。

瑞銀證券日前公布分析報告稱,距離年底只剩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日系車企要完成全年銷售目標,恐怕十分困難。

 

昔日大陸本土汽車霸主落難 奇瑞靠政府補貼撐場面


車,現在盈利依靠政府補貼,大陸國內競爭對手長城汽車、吉利汽車控股已經取得領先。

根據聯合資信報告,奇瑞這兩年的獲利分別為 6,600 萬元人民幣(下同)和 2.4 億元。

該公司在這兩年獲得的補貼分別為 6.33 億元和 11 .2 億元。

分析師表示,如果奇瑞專注於發展低成本品牌奇瑞 QQ,它應能保持領跑者的地位。但相反的,奇瑞推出數十款新車,而且差異化不大,甚至還新創立了兩 個品牌「瑞麒」和「威麟」,卻一直沒有獲得暢銷。

奇瑞汽車 9 月宣佈對業務進行重大重組,其中包括結束銷售表現不佳的瑞麒和威麟兩個品牌。

相較之下,長城汽車 20 年前還只是一家低價皮卡(Pickup)生產廠 ,如今已經成為大陸最大的運動型車(SUV)和皮卡車生產商。

長城汽車第 3 季淨利增長逾 1 倍至 15 億元,是奇瑞 2009 至 2011 年淨利的 3 倍。長城汽車發言人把公司的成功歸因於重點發展和謹慎的策略 。

 

機車 10 月銷售 5.85 萬輛 買氣旺


景氣不佳,民眾移動需求有從汽車移轉至價位相對偏低的機車產品上,加上廠商競推新車刺激買氣,10 月機車內需市場年增率創下今年 3 月以來單月最大增幅。

根據交通部數據統計,10 月機車新領牌數達 5.85 萬輛,年增 10% ,累積前 10 月機車新領牌總數為 54.41 萬輛,仍比去年同期減少近 4%。

業者預期,由於天候轉冷,11 月起逐步進入機車傳統銷售淡季,估計年終最後兩個月市場規模將分別遞減至約 4 萬與 3 萬輛,全年市場 60 萬輛的及格門檻應可順利保住。

機車業者分析,國內景氣吹寒風,尤其第4 季起,裁員、減薪等負面消息滿天飛,的確讓不少原本有意購買汽車的民眾,轉而觀望延後購買,改以先購買相對便宜的機車代步。加上 9 月開學季機車內銷旺季失靈,激起機車業者的憂患意識,10 月紛紛拉高促銷籌碼,搭配新款機車問世,有效衝高單銷售買氣。

此外,三大機車業者經過前一季度調降目標,增加經銷商消化庫存空間後,又有餘裕增加新中古機車庫存,也是讓 10 月不少一、二線機車業者內銷業績逆勢增長的關鍵。

 

上市汽車廠 10 月營收提前過冬


上市車廠 10 月營收出爐,在負面消息衝擊消費信心之下,單月車市衰退逾 1 成,特別是以中產小康階級為主的國產車市場,受影響程度更大,也讓上市車廠營收受拖累。裕隆、中華車與裕日車等裕隆三寶,及市場龍頭和泰車都躲不過單月營收下滑的命運。

裕隆自結 10 月營收 31.43 億元,年減3.38%,減幅在國內 4 大車廠中最小。裕隆解釋,主要拜自創品牌納智捷首款轎車 Sedan 從 10 月起大量交車,彌補部分裕日車代工量縮減的部分。

中華車 10 月營收 22.79 億元,年減 5.75%,減幅也低於市場平均值。不過,五期環保法規明年元旦上路,市場掀起提前換購低價四期柴油商用車熱潮,產品組合以商用車為大宗的中華車,業績受惠程度最深。預料全年營收將以持平作收。

裕日車 10 月則在部分新車提前作帳在 9月出貨,加上市況不佳兩大因素影響下,致10 月營收年減 21%達 20.43 億元。裕日車將於 12 月上市重量級國產新車-新 Tiida,期待新車蜜月效應可帶動營收回升。

和泰車 10 月營收 88.81 億元,高居類股之冠,年減 10.47%,與整體減幅相當。和泰車前 10 月營收 763.7 3 億元,年增 7.64%, 仍是上市車廠中累積營收唯一保持正成長者。

 

車主成孤兒 奇瑞二手車價崩盤


首家登台銷售的大陸汽車品牌奇瑞(Chery),傳出大陸原廠不願接手台灣市場保固、售後服務的爛攤子,造成全台奇瑞車主成「孤兒」。

2009 年奇瑞與台灣太子汽車集團合作, 由太子旗下的勝榮汽車代理引進奇瑞車款,透過向台塑汽車租借的台中大肚廠生產線組裝,2010 年起開始在台銷售,成為首家登台販售的大陸汽車品牌,轟動一時。

無奈奇瑞登台之路走得顛簸,開賣 3 年僅賣出不到 800 輛車,更有大批庫存車、組車零件遭債權銀行、融資公司扣押。

然而更糟的是,太子汽車集團在爆發財務危機後,無力提供已賣出的奇瑞車主保固、售後保修等相關服務,儘管有民間保修廠願意協助提供服務,卻又傳出大陸奇瑞汽車拒絕出售相關保固、售服零件給台灣,造成目前在台灣道路上跑的近 800 輛奇瑞汽車成為名符其實的「孤兒」。

中古車商痛批,奇瑞原廠在台灣保修服務上不負責任的態度,已經重挫奇瑞的中古車行情,網路上拍售的奇瑞新中古車,開價儘管已壓低至新車價的一半不到,還是乏人問津,收車的中古車商血本無歸。

 

美企業資本支出倒退嚕 Q3 換算年率呈負 1.3


華爾街日報報導,由於財政懸崖逼近引發企業不安,美國企業資本支出在第 3 季出現2009  年以來首度萎縮。美國商務部初步估計,第 3 季企業資本支出與前季比較後換算年率減少 1.3%,企業建築物支出則減少 4.4%。包含硬體設備及軟體的企業資本支出被視為重要景氣指標。2007 至 2009 年美國經濟衰退期間,企業大幅刪減各項支出。2009 年下半至今年上半期間,隨著企業支出恢復成長,國內經濟也逐漸好轉。

今年 1 到 6 月美國企業資本支出年增 5%,但第 3 季再度萎縮,原因除了財政懸崖逼近造成企業不安之外,全球經濟成長減速也衝擊獲利前景,使得許多企業在維護獲利的前提下只好刪減支出。

據標普資本 IQ 統計,標普 500 指數的企業資本支出在去年合計 5,800 億美元。企業支出成長在今年初一度超乎去年速度,但近幾個月包括沃爾瑪、福特汽車、波音、英特爾及迪士尼等大型企業支出都開始減少。

 

無違規肇事理賠紀錄 汽車強制險保費 最高省 3


金管會提醒,投保汽車強制險只要當年度無肇事理賠紀錄,下一年度可享保費減免優惠,投保時宜向保險公司先查詢。但目前這樣的減免措施只針對汽車,機車則不適用。

金管會指出,車主一旦加入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後,所有違規肇事紀錄都會作為日後計算費率等級的依據,也就是說,被保險人投保的費率等級,會按前一年度的違規肇事紀錄調整。

若是前一年度無肇事紀錄的被保險人,投保當年度費率等級,就會比前一年費率等級減1 級,享受最高減免 18%的優惠,一旦連續三年沒有肇事紀錄,更能適用最低費率,等於可減免 30%。

但反過來說,前一年有肇事紀錄的被保險人,每理賠一次,投保當年度費率等級係也會是前一年費率等級加 3 級;理賠二次,投保當年度費率等級係為前一年費率等級加 6 級,最高加費至第 10 等級,保費就貴約 6 成。

金管會強調,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的保費係數等級,會在保險證右下方註明,車主可多加注意,續保時也主動要求保險公司查詢。

 

第三人責任險 明年恐漲逾 1


第三人責任險恐怕連續 3 年喊漲,產險業者透露,為追上車險高額損失率,明年第三人責任險可能需再上漲至少 1 成,將影響到國內超過 700 多萬汽、機車車主。

第三人責任險已連續 2 年調漲,前年產險公司已經針對體傷部分全面調整 8~10%,今年也已經調漲 8~15%。

以 30 歲男性,無理賠紀錄,單一事故投保 300 萬元、每一人理賠 300 萬元計算,年保費約 2,200 元,若加上 30 萬元財損,今年年保費接近 4,000 元,若調漲 1 成,等於明年年保費將再增加 400 元。

第三人責任險是汽車車主投保率最高的險種之一,投保率估計 5~ 6 成,目前國內約超過 700 萬張保單,投保以自用小客車為主, 機車投保率較低。

產險業者指出,第三人責任險投保內容包含體傷、財損,漲價原因來自損失率過高,目前損失率仍超過 100%以上,等於產險公司每收 100 元保費,就得支付超過 100 元的損失。業者指出,合理損失率 65%以內,對產險公司而言,才有和保利潤。

產險業者表示,今年第三人責任險雖然已經調漲,但保費僅回到 3 年前水準,且民眾求償意識提高,車禍賠償金愈拉愈高,促使損失率飆高,讓產險業者負擔愈趨沉重。

 

勞保投保上限延長到 65 歲三讀過關


立院三讀通過勞保條例修正案,配合勞工強制退休年齡延長到 65 歲,勞保投保上限也將從現行 60 歲延長到 65 歲,65 歲以上勞工也能繼續投保,預估受惠人數約為 2 萬人。此外,為讓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儘快獲得保險給付,三讀條文也明定,以現金發給的保險給付,經保險人核定後,應在 15 日內給付。

年金給付應於次月底前給付,如果逾期給付可歸責於保險人者,逾期部分加給利息。

至於外界質疑雇主目前雇用 60 歲以後中高齡勞工不需要強制投保,但未來要強制投保,雇主可能會因負擔增加,影響聘僱中高齡勞工意願。

勞委會勞保處長石發基則表示,不應用負面想法看待修法,因修法主要目的是為保障中高齡勞工,若能因勞保提供勞工基本保障, 對雇主也並非壞事。

石發基表示,若是 60 歲以後才開始初次工作者,未來強制投保後,也能領取勞保老年給付。若中高齡勞工投保未滿 15 年,雖無法領取年金給付,但可領取一次金,不過多數勞工應該不會 60 歲才首次就業,只要工作滿 15 年就能選擇一次領取老年給付或者領年金。

 

景氣低緩 10 月失業不降反升


主計總處統計顯示,10 月失業人數 49.3萬人,比上月增加 2 千人,其中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的失業者增加 3 千人;10 月失業率 4.33%,比上月微增 0.01 個百分點,季調後失業率 4.30%,與上月持平。

主計總處表示,以往暑期失業高峰後,9 月、10 月失業率就會逐步下降,本月未如常態下降,反而微升,去年 10 月也是類似狀況, 顯示景氣並未明顯復甦。

官員指出,近 10 年來,10 月失業率比 9月上升時都是景氣不佳,一是民國 90 年網路泡沬危機,失業率上升 0.07 個百分點,97 年金融海嘯,失業率上升 0.1 個百分點,其他多呈下降;本月失業率微升,不像前兩次明顯轉壞,上升幅度非常大。今年 7 月起,因工作場所歇業的失業人數以1 千到3 千人不等持續微幅增加,雖不至於明顯惡化,但須特別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