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市場掃描
2013-06-05
頁岩油帶動美國陸上原油日產量增逾 200 萬桶
美國能源部 5 月 21 日公佈的石油供給月報指出, 過去三年來 (2010.02~2013.02) 美國陸上原油日產量增加超過 200 萬桶或達64%;主要是受到包括德州鷹堡頁岩(EagleFord),以及北達科達州巴肯頁岩(Bakken) 等頁岩油產量增長的帶動。其中,德州原油產量過去三年來已經倍增,而北達科達州則增長將近三倍,奧克拉荷馬州、新墨西哥州、懷俄明州、科羅拉多州以及猶他州則合計佔同期美國原油產量增幅的 15% 比重,每個州的增長幅度介於 23% 至 64% 之間。
惠譽國際信評 (Fitch Ratings) 報告指出,美國頁岩資源的革命性發展將為美國製造業發展提供助力,因運輸以及勞工成本等的降低,有助美國製造業提高競爭力。統計數據顯示,美國頁岩油開發的邊際成本約在
90 美元/ 桶,而目前大部分油井的平均邊際成本在 60 美元/ 桶。
OPEC 預估, 至 2020 年頁岩油的日產量將達 200 萬桶,2035 年可達 300 萬桶。
拓大馬市場,特藝石油首獲設備租賃訂單
新 加 坡 石 油 鑽 探 系 統 商 特 藝 石 油(Technics Oil & Gas) 持續拓展東南亞業務佈局,並強化因應油源廠商對開採設備租賃的需求,並已在馬來西亞獲得第一份設備租賃合約。特藝石油指出,該份租賃合約價值為星幣 360 萬元( 約合新台幣 8570 萬元), 租期為期 2 年、並可再延長 1 年。
特藝石油提供石油與天然氣產業所需之壓縮系統、處理模組整合的系統服務,屬於能源產業的上游鑽探設備供應與諮詢服務廠商。
特藝石油指出,近期油源探勘廠商開始尋求以設備租賃取代部分自購設備,特藝石油也積極展開相關佈局,馬來西亞的租賃訂單是特藝石油首度接獲的設備租賃合約。合約內容除包括 2 組天然氣交換壓縮驅動引擎組件,同時也包括營運與專人現場服務,專用工具,備品及耗材等在內的後勤維護支援。
巴西進行五年來首次油氣特許經營權招標
普氏能源資訊 (Platts) 報導, 巴西 5 月14 日啟動過去 5 年來的首輪油氣特許經營權招標,先提供的 13 個陸上區塊位於巴西北部的Parnaiba 盆地,得標公司承諾的投資總額達 4.43 億巴西幣。為期兩天的招標提供將近
300 個區塊。此輪招標是 2008 年 12 月以來的首次招標,也是根據國家新油氣法實施的首次招標。
巴 西 國 家 石 油 管 理 局 (ANP) 主 管Magda Chambriard 表示,巴西將繼續推進把油氣產量提高一倍的計劃,巴西此次舉行招標引起國際油氣作業公司的濃厚興趣。
Chambriard 表示,64 家公司獲得參加投標的資格,其中 44 家公司已支付投標保證金,30 多家公司已被列為作業者,其中包括 17家巴西公司、7 家美國公司、5 家英國公司、5 家加拿大公司和 5 家日本公司。
產量減少油價下跌挪威國家石油首季獲利減半
挪威國家石油公司 (Statoil)5 月 2 日公佈,2013 年第一季產量年減 9% 至每日199.8 萬桶油當量。
挪威國油第一季淨利較去年同期減半至64 億克朗(11 億美元),除了產量減少之外, 也受到同期油價年減 7% 至每桶 103.5 美元的影響。
英國諮詢機構Oil Movements 表示,在截至 5 月 18 日的四週內,未計入安哥拉和厄瓜多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日均海運石油出口減少 1 萬桶。根據Oil Movements 提供的最新數據,截至 4 月 20 日止四週每日原油出口量為 2,368 萬桶,截至 5 月 18 日四週,平均每日海運原油出口為 2,367 萬桶。
IEA 預估 美國產油增長將佔全球近三成比重
國際能源署(IEA) 稱,數年來北美供給增幅都強於預估,美國頁岩氣和頁岩油以及加拿大油砂產量的增加所產生的衝擊力,幾乎已經影響到了全球石油市場的各個方面。
IEA 在報告中稱,預計 2012 年至 2018 年北美原油供應量將增長 390 萬桶 / 日, 其中美國來自頁岩等緻密油的日產量將增加 230 萬桶,加拿大來自油砂的日產量將增長 130 萬桶;合計北美原油產量增幅佔同期全球原油產量增幅每日 840 萬桶的近半數比重,其中美國產量增幅佔了將近三成比重。
殼牌和中國中海油將開始勘探紐西蘭深海石油
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紐西蘭分公司 5 月 8日宣佈,該公司將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中海油 /CNOOC) 合作開始在紐西蘭和新赫里多尼亞島之間的深海進行初步油氣勘探作業,雙方在合資企業中各擁有 50% 的股份。殼牌紐西蘭公司說,該公司將進行二維地震勘探作業以及使用其他" 非侵入性研究技術" 來探索迄今幾乎沒有開發的新赫里多尼亞盆地的海底和地質狀況。新赫里多尼亞盆地是一個橫跨紐西蘭 200 海浬經濟專屬區並延伸到紐西蘭擴大大陸棚區域的遠景勘探區。
中國中海油發債 獲外資 5 倍認購
中國大陸石化能源業 3 巨頭之一的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簡稱中海油) 日前發行總額達 40 億美元、4 種不同年期的美元計價債券,這是中資企業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美元債券發行交易。由於看好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成長性,此債券發行獲得 5 倍超額認購。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次中海油發行債券,來自大型美國機構投資者的認購需求強勁;在發債消息宣布 16 個小時後,就吸引了238 億美元的認購資金,是近年來亞洲地區( 不包括日本) 發債交易需求最強的一次。資產管理公司是中海油債券的最大買家,接下來依次是銀行、保險公司和主權財富基金。美國投資者認購了 3 分之 2 的中海油債券,亞洲投資者認購了 4 分之 1,剩下的部分被歐洲投資者買走。
這次中海油發行的債券對全球債券投資者構成吸引力,主因是這類投資讓他們有機會搭上中國大陸內需成長的順風車,再加上各國央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中資企業發行的債券報酬率較高,這些都吸引了投資者積極搶購。
中國獲准加入北極理事會
兩年一度的北極理事會部長會議在瑞典基律納(Kiruna) 召開,中國、印度、義大利、日本、韓國和新加坡一同獲接納為永久觀察員國。
創建於 1996 年的北極理事會是針對北極而制訂國際規則的一個組織,目前共有 8 個理事國,包括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冰島等 5 個北歐國家,及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的部長。理事會每年舉行兩次峰會。
北極被視為愈來愈重要的戰略區域,主要原因為該地區石油等資源豐富,而且極地地區的冰如果融化,歐亞之間將可能出現更快捷的航線。
中國中石油總座 廖永遠升任
大陸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 5 月 14 日宣布,將由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廖永遠出任集團總經理一職。而廖永遠接任集團總經理之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昆明的PX 廠爭議與上市子公司利潤成長減緩的問題。
今年 51 歲的廖永遠在業界擁有近 30 年的資歷,除了在中石油與旗下子公司工作, 也曾擔任甘肅省經貿委副主任、川渝地區石油企業協調組組長等公職,政經經歷豐富。
市場人士指出, 近來中石油在昆明的PX( 對二甲苯) 廠受到大規模抗議,設廠進度受阻,廖永遠接任集團總經理一職後,要如何處理環保與設廠爭議,成為市場關注的議題。
狀況頻頻,各大車廠紛召修車輛
近期各大車廠車況小毛病不斷,各位車主可要注意了。
德國寶馬汽車 5 月 7 日證實,22 萬輛BMW 汽車十多年前安裝的日製安全氣囊有瑕疵,這些車都可回廠免費修理。寶馬召修的是 2001 年 12 月至 2003 年 3 月期間出廠的 3 系列車款,由高田公司製造的安全氣囊, 包括轎車、跑車和其他款車輛。
美國克萊斯勒集團 5 月 11 日表示,部分車輛的電路板會讓車子無意中切換到空檔, 必須更新軟體,召修全球約 46 萬 9000 輛休旅車。召修車款包括 2006 年至 2010 年間出產的JeepCommander 及 2005 年至 2010 年出產的Jeep GrandCherokee。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 5 月 22 日宣布正召修全球 2 萬 7000 多輛凱迪拉克 (Cadillac) 跨界休旅車,原因是輪胎可能因為螺帽鬆動而脫落。這次召修,影響部份配備 18 吋輪胎的 2013 年份的凱迪拉克SRX 車款。
日本日產汽車則無獨有偶頻出狀況,繼上個月才傳出召修安全氣囊,5 月 23 日又表示將在全球召回約 84 萬 1000 輛車,包括部分March 車款在內,理由是方向盤可能出現故障。這些車款方向盤內的螺栓可能沒有拴緊,可能使方向盤無法發揮作用。
福特澳洲廠 2016 年關門
美國福特汽車 (Ford)5 月 23 日宣布,2016 年將停止在澳洲生產汽車, 並裁撤1200 名員工。
福特汽車自從 1925 年進入澳洲,近年來市場挑戰愈來愈大,包含市場分割和製造成本提高,過去 5 年在澳洲生產業務一共虧損 6 億澳元, 上一會計年度稅後虧損 1 億4100 萬澳元(1 億 3600 萬美元) 後,福特忍痛宣布退出澳洲計畫。
Audi 奪下德國「2013 最佳企業用車」與「客戶滿意冠軍」兩大獎項
日前在國際公布的各大獎項中Audi( 奧迪 ) 大有斬獲, 包含歐洲專業汽車刊物─ 德國「Firmenauto 雜誌」票選「2013 年度最佳企業用車」(Company Car of the year2013),Audi 旗下多款主力產品擊敗群雄脫穎而出,共囊括三項大獎;而在展現軟實力的客戶滿意度方面,Audi 也獲得「forum!
Marktforschung」 與「DCQ」(German Society of Quality) 兩大市場評選機構的權威認可。而這些殊榮的肯定,在在展現Audi 的品牌魅力不僅令市場消費者為之風靡,更是各界專業機構的權威評價推薦之汽車品牌優選。
裕隆結盟水星納智捷在俄拓土開疆
裕隆近年加速海外布局, 除與大陸東風汽車集團合組「東風裕隆」之外, 近期再與俄國最大奢侈品經銷集團 MercuryGroup( 水星集團) 旗下的DERWAYS( 德威汽車) 合作拓展當地市場,將在當地組裝、銷售納智捷品牌汽車,首發車款LUXGEN7SUV 預計今年第三季在俄上市,並逐步擴展到白俄羅斯及哈薩克等國家。
而德威汽車除了與裕隆公司合作之外, 在俄國也同時與大陸吉利、力帆等車合作, 除合資經驗豐富外,產品線也完整。俄羅斯納智捷將採「零組件進口、當地組裝」的模式進行生產,全新廠房佔地 23.5 公頃、年產量達 10 萬台,並視當地市場及銷售狀況,逐步擴大投資規模。
賽壇震撼彈,Honda 將以引擎供應商身分、於 2015 年賽季重返 F1 !
2013 年 4 月 初 時 、 隨 著 MercedesBenz 發表其符合 2014 年F1 賽事規則的新款 1.6 升V6 渦輪增壓動力系統,同時也公佈該具引擎將供應給Mercedes AMG 車隊及Sahara Force India 車隊, 然而長期合作夥伴McLaren 車隊卻未列入此具動力的名單當中,當時便引起不少猜測、或許是Honda 要回來了?
在 1980 年代與Honda 攜手合作、寫下輝煌戰績的McLaren 車隊,在 2013 年賽季可說遭逢巨變,除了一手培養起的 2008 年賽季冠軍Lewis Hamilton 跳槽至MercedesAMG 車隊之外,McLaren 車隊若想在 2014 年賽季繼續使用由Mercedes Benz 提供的引擎,便得付出每年 800 萬歐元的費用,而這也是促使McLaren 車隊與Honda 再度合作的一大原因。
如今Honda 社長伊東孝紳也下定決心, 將自 2015 年起以引擎供應商的身份重回F1 賽事,而合作伙伴自然就是McLaren 車隊。
DSG 再出包!VW 在日本召回 91,000 輛車
在世界各地紛紛報導DSG 變速箱沒有其該有的表現以及經銷商拒絕處理等等的問題後,無疑給了這款變速箱的可靠性重重一擊。
Reuters 的發言人表示, 很明顯地, 這款變速箱無法應付" 又濕又熱的氣候、走走停停的極端交通狀況以及一些亞洲城市的環境"。
如此一來, 有嚴重的壅塞以及一些嚴重污染問題的日本宣布VW 召回 91,000 輛車就不那麼令人意外了。而歐洲的 VW、SEAT、Skoda 以及Audi 車主們也紛紛回報一項" 在低速時入一檔,變速箱會發出異音" 的問題。
加深中國耕耘,GM 集團將投資 13 億美元於中國新建 Cadillac 生產基地
早在GM 集團破產重生前後,中國也已取代美國、成為GM 集團每年銷售新車最多的單一國家市場,而旗下Chevrolet、Buick 及Cadillac 等品牌,加上與上汽、一汽合資的五菱、寶駿、解放等品牌,可說在中國市場與 VW 集團並稱兩大巨頭, 而今在VW 集團積極在中國興建生產基地後,近日GM 集團也終於獲得中國發改委同意新建生產基地。
此次GM 集團將投資 13 億美元( 約新台幣 388 億元) 以Cadillac 名義、於上海金橋園區新建的生產基地,計劃完工後將有著15 萬輛的年產能,而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省下中國 25%的進口車關稅,同時也為了與北京奔馳、華晨寶馬、一汽奧迪與未來的奇瑞捷豹、英菲尼迪等高級品牌相抗衡。
禁奢發威 陸豪華車銷量重挫
高速成長的中國豪華汽車和進口車的市場放緩成長步伐。今年第一季,中國豪華車市場僅年增 8.34%,銷量增幅萎縮 80%,海關統計的進口車數更年減 19.4%。業界稱, 來自政府部門的豪華車訂單暫成廢紙。
過去幾年,中國豪華車市場的增長幅度一直高居不下。2010 年,豪華車市場增幅高達 80%;2011 年,在整個汽車市場僅有 4% 增幅的情況下,豪華車市場依然大增 40%。
2012 年大陸汽車銷售市場萎靡,但豪華車的銷量增幅仍超過 20%。
業內人士認為,新一屆中國政府大力強調「反腐倡廉」,是今年以來豪華車市場迅速出現降溫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1 年 11 月大陸工信部發佈命令,要求「一般公務用車和執法執勤用車發動機排氣量不超過 1.8 升, 價格不超過 18 萬人民幣。」( 簡稱「雙 18」),使公務車採購方向逐漸從外資品牌流向國內自主品牌。而去年12 月大陸中央政府則提出「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後,相關部門在公務車使用上的嚴抓嚴管,也使得許多豪華公務車採購訂單大幅下降。
再加上中日關係緊張而導致的日系豪華車銷量受損等多重因素制約之下,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今年全年豪華車市場增幅迅速萎縮的局面已無法扭轉。
跨足美國汽車業中國企業低調進駐底特律
為了吸收美國國內車廠及其供應商的人才和專業知識,中國企業投資美國的企業與新汽車技術,從安全帶到減震器,並聘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與設計人員。
雖以電池與汽車零組件起步,但以中國企業擴張的速度,預估最終可在美國銷售中國的汽車。
雖然中國企業如雨後春筍般進駐美國, 卻不敢大聲張揚, 中國企業似乎極力規避1980 年代豐田、本田等日本汽車製造商所遭遇的公眾反對。當年大批外國汽車跟通用、
福特和Chrysler 正面對決,被視為威脅美國就業機會。
不過,中國在美國汽車業擴張的舉動, 也已經引起華盛頓的注意。歐巴馬政府去年一狀告到世貿組織(WTO),指出中國政府對許多銷往美國的零組件生產,提供不公正補貼。
豪華車驚驚 陸將開徵 20% 奢侈稅
大陸官方針對豪華車徵收奢侈稅的傳聞,在最近被業者證實確有其事,儘管實施時間目前尚未確定,但預料徵稅對象將會是在 170 萬( 人民幣,下同) 或 180 萬元以上的豪華車,徵收稅率約為 20%。
一旦這次豪華車徵收奢侈稅成真,將是大陸自 2006 年以來再次針對高價豪華車課以重稅,而當時的徵稅方案一公布,立即引發豪華車市集體漲價及消費者的搶購風潮。
不過,有車企主管透露,這次加徵豪華車奢侈稅對各豪華車品牌的影響會是強弱不一。以雙B 為代表的豪華車品牌對此幾乎無動於衷,但以賓利、勞斯萊斯為首的超豪華車品牌卻大為緊張,紛紛急尋對策確保客戶不會流失。
這中間的差別在於,雙B 等主流豪華車品牌,在大陸銷售價格超過 170 萬元以上的車款並不多,銷量也都不大,就中長期來看, 課徵奢侈稅對這些車商在大陸的業績影響並不明顯。
反觀賓利、勞斯萊斯等超豪華車品牌, 由於這些車要價動輒超過奢侈稅起徵點,因為被業者認為對其品牌市場影響不小,一旦開徵 20% 的奢侈品消費稅,恐將令超豪華車市場再遇利空。
東風併福汽 全面攜手裕隆
裕隆集團大陸汽車事業,全面向東風集團靠攏。東風汽車收購大陸福汽集團,成裕隆旗下中華汽車大陸事業-東南汽車、福建奔馳汽車最大股東,成為繼東風日產、東風裕隆汽車之後,兩家兩岸汽車業巨擘的新合作案。
業界看好中華車與東南車擁有的乘用車研發能量,將納入東風集團大自主戰略;以東風位居大陸前 3 大汽車集團的高度,將為中華車、甚至整個裕隆集團找到更大市場出海口。
東風重組福汽集團的消息,在大陸汽車市場傳言多時,終於在 5 月 16 日拍板,東風入股取得福汽 45%股權。據大陸媒體報導,東風將與福汽另組合資公司,東風持股三分之二,將原本福汽控有的東南車 50%股權,全數轉移至這家新公司,達成東風控股東南車目的。
購車補助將擴大 車市添動能
針對政府有意擴大民眾購車補助,和泰汽車協理謝富來表示,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去年即已提案針對 15 年老車、汰舊換新購車補貼 5 萬元方案,如今政府有意推行, 業者樂觀其成,認為此舉不僅可以刺激經濟成長,連帶帶動整體汽車市場銷售量、上游零組件業也都可望受惠,但對於政策所帶來的效益有多大,業者指出,需等政策定調,才能評論。
挹注台灣車輛的創新未來車輛中心與成功大學攜手策略合作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簡稱車輛中心,ARTC) 與國立成功大學於 5 月 15 日正式簽署「車輛創新前瞻技術策略合作計畫」,此次雙方的創新合作模式,以共同選題共同投資的方式合作,整合學研力量,共同探詢車輛的未來科技,以加乘的研發優勢, 讓創新成果挹注於產業,提高台灣全球競爭力。
雙方的合作將朝「產業型」與「未來型」兩個面向來著手,「產業型」成果聚焦與消費者端關聯性強的技術,將研發成果移轉給業界並落實商品化,也為產業帶入實質效益;「未來型」成果則著眼於未來前瞻的技術, 為國家車輛前瞻關鍵技術發展做準備與打基底。
跨境中文匯款平台 7 月上路
金管會 5 月 14 日表示,「大中華區跨境中文匯款平台」預計 7 月上路,未來民眾匯款時只需填寫中文資料,不論繁、簡體字皆可完成。
金管會官員表示, 現在民眾要匯人民幣到大陸,雖可用中文填寫資料,但因兩岸在繁、簡體字之間的轉換系統不一致,偶會發生字體翻譯錯誤而被退匯的情形。待 7 月台灣財金公司建立的「外匯結算平台」納入人民幣,兩岸繁、簡體字轉換系統統一後, 發生退匯的情形將大為降低,「可說趨近於零」。
至於民眾最關心的匯款手續費,官員指出,銀行匯款到大陸通常要兩筆電報費,一筆是匯款行通知受款行的電報費;另一筆是匯款行通知受款行全額到款的電報費。目前正和中國銀行協商,希望中國銀行只收一筆手續費,如此銀行可省 320 元的電報成本, 便能回饋更低的手續費給客戶。
北京故宮 六百年來首次禁菸
北京故宮 5 月 18 日舉行「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活動中宣布,北京故宮正式開始全面禁菸。
單霽翔說,紫禁城建城 600 年來,不管是旱煙袋、水煙還是鼻煙,各種各樣的煙從沒斷過,這次禁菸全院員工要以身作則。北京故宮員工吸菸必定重罰,遊客吸菸將被勸阻,不聽者移送公安部門。
需求弱 大陸生產者物價指數連跌 14 月
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數據,大陸 4月物價(CPI) 上漲了 2.4%,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則持續下探, 下降了 2.6%, 創連 14 月下滑紀錄。PPI 走衰,凸顯經濟增長乏力, 分析預估最快第三季才可能由負轉正。
值得注意的是,PPI 連 14 月走低,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說,「相比溫和可調控的物價走勢,當前更值擔憂的是工業品通縮,非消費品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