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市場掃描

2013-07-05

 


英國石油公司:2012 年美國原油生產大幅上升


英國石油公司(BP) 說,2012 年美國原油生產出現了最大的年率增幅,然而世界能源需求成長的速度,卻低於前一年。

在 6 月 12 日公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回顧年度報告中,英國石油公司說,美國每日生產原油 890 萬桶,較 2011 年上升了 13.9%。

全球原油生產每日增加 190 萬桶。執行長Bob Dudley 說,石油業的供給來源更趨分散, 包括非傳統的碳氫化合物。他說,我們有充份的能源可滿足成長的需求。2011 年,能源消費成長由 2.4% 減緩至 1.8%。但中國大陸與印度需求欣欣向榮,合計約佔成長的 90%。

 

美國稱頁岩油可滿足全球十年石油需求


《金融時報》報導,據美國首次做出的評估,全球頁岩資源可以滿足世界十年以上的石油需求。美國能源部預計,其調查的 42 國擁有的技術上可開採的頁岩油資源達到 3450 億桶, 約占全球石油儲備的 10%。

該部此前僅僅提供美國頁岩儲備預測規模,6 月 10 日的數據顯示, 美國儲備油量由320 億桶上升至 580 億桶。美國能源部稱,目前只有美國和加拿大能夠開採具有商業品質的頁岩油氣資源。評估顯示,俄羅斯有最大的頁岩油資源,為 750 億桶;中國以 320 億桶位居第三,阿根廷和利比亞分別有 270 億桶和 260 億桶,位居第四及第五位。

 

美國原油產能上揚油價不再是 OPEC 說了算!


頁岩油讓美國原油產能增加,再加上更節制的能源使用,讓國際油價不致衝高,也降低OPEC 對於市場的影響性。BP 報告指出,美國 2012 年原油產能上揚達 14%,為所有國家之冠,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漲幅。

分析師指出,美國原油產能的增加,幫助解決世界對原油的飢渴,也調節了市場的供需。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西德州原油已經超過 1 年多沒有跨過 100 美元大關。但這不是說 OPEC 已經毫無關聯,這只代表OPEC 想要讓油價維持在現在的水準的壓力更大罷了。

此外,根據美國商務部指出,北達科他州及德州成了成長最快的州,也增加了許多就業機會,帶動當地經濟成長。而由於油價與以前相比仍高昂,因此美國人用油節制,也讓油價動能受限。

 

標普:美國輕原油產量增長將對油價造成壓力


普氏能源資訊(Platts) 6 月 19 日報導,信評機構標準普爾的分析師認為,隨著美國非傳統油田輕甜原油的產量持續增加,預計未來兩年內,美國輕甜原油的產量就會超過煉油廠的消化能力,或至少是超過墨西哥灣沿岸煉油廠的產能,美國輕原油的價格也將會因為供給過剩而承受壓力。

標準普爾公用事業與基礎建設評級董事Mark Habib 表示,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來自德州鷹堡頁岩以及二疊紀盆地的輕原油已經令美國減少了輕原油的進口,甚至也替代了來自北達科他州巴肯頁岩的輕原油。

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是國內最大的煉油基地,總煉油產能超過每日 900 萬桶,該區主要是處理重油,並且隨著加拿大油砂油的進口增加,重油的煉油產能可能還會提高。當然,煉油廠也可以增加處理輕油的產能,但這也只會使供給過剩的時程稍微推遲而已。

 

伊拉克計劃明年底前將原油日產量提高至 450 萬桶


普氏能源資訊(Platts) 6 月 18 日報導,伊拉克總理首席能源顧問、前原油部長塔米爾-加德班(Thamer Ghadban) 表示,伊拉克將在2014 年底前把伊國的原油日產量提高到 450 萬桶,此不包括庫德族地區的產量。加德班也稱, 伊拉克今年底的日產量目標為 340 萬桶,其中包括來自庫德族地區的 25 萬桶。

根據伊拉克提高原油產量的戰略目標,其中" 中方案" 在 2020 年將令伊拉克原油日產量達到 900 萬桶的高峰;" 高方案" 的日產量高峰則于 2017 年將達到 1,300 萬桶,但 2023 年後將快速滑落;" 低方案" 的原油日產量高峰則將於 2025 年達到 600 萬桶。伊拉克國家綜合能源戰略報告指出,伊拉克的油氣工業以及相關產業在 2030 年前將需要大約 6200 億美元的投資。

不過,俄羅斯最大非國營石油生產商盧克石油公司(Lukoil) 副總裁費頓(Leonid Fedun) 在該公司首度發表的長期展望報告中表示,雖然伊拉克原油產量持續增長,該國政府並設定了較高的長期產量目標,但他認為伊拉克原油產量無法達到日產 600 萬桶以上。

 

Lukoil2025 年以前油價將維持 100 美元以上價位


普氏能源資訊(Platts) 6 月 18 日報導,俄羅斯最大非國營石油生產商盧克石油公司(Lukoil) 副總裁費頓(Leonid Fedun) 在該公司首度發表的長期展望報告中表示,2025 年以前,世界油價將不太可能跌落每桶 100 美元以下價位,主要是受到亞洲以及非洲石油需求將持續增長的帶動。

除此之外, 費頓認為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穩定石油市場的努力,都是影響油價的重要因素。

 

Statoil:至 2040 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將年均增長 0.5%


普氏能源資訊(Platts) 報導,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 6 月 14 日公佈的長期能源展望報告預估,全球石油需求將於 2030 年觸頂, 至 2040 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約為 1 億桶, 較目前約增長 1,500 萬桶,從現在到 2040 年的全球石油需求年均增長率預估為 0.5% ( 去年報告的預估為 0.4%)。

Statoil 最新報告對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長預估較去年報告有所上調,稱主要因為新興經濟體持續增長,以及對於能源效率的預期有所下調的影響。

Statoil 報告預估,至 2040 年,全球基礎能源需求將增長 40%,主要受到非經合組織(OECD) 國家能源需求預期增長 60% 的帶動; 天然氣佔能源消費的比重可望增加,至 2040年的年均增長率可達 1.6%;可再生能源佔總能源消費的比重也預期將由目前的 1%,大幅提高至 2040 年的 8%。至 2040 年,化石能源仍將供應全球基礎能源需求的 72.5%。

國際能源署(IEA) 的報告預估,至 2035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將達到 9,970 萬桶,相當於 0.6% 的年均增長率; 英國石油公司(BP) 的報告則預估至 2030 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將達到 1.04 億桶,相當於 0.8% 的年均增長率。

 

LNG 出口審批龜速業者:不會痴等


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Corporation) 與卡達石油(Qatar Petroleum) 攜手, 計畫斥資100 億美元成立Golden Pass LNG 合資公司, 但批文卻遲遲沒有下文,讓埃克森美孚執行長Rex Tillerson 暴跳如雷,痛批不想為了審查枯等 5 年。

美國企業需要能源部許可才能外銷LNG( 液化天然氣 ), 日本和印度皆有意進口,買賣雙方動作頻頻,卻卡在新任能源部長Ernest Moniz 這一關,對此他僅淡淡表示今年內申請案一定會有進展。

不只埃克森美孚氣惱,Sempra 能源公司執行長Octavio Simoes 5 月底也說,美國業者所剩時間不多,若不加快腳步,潛在客戶可能會轉向俄國或中東購買LNG。Sempra 與法國公共事業公司GDF Suez、三菱商事(Mitsubishi Corp.)、三井(Mitsui& Co.) 合資, 計畫在路易斯安那州打造價值 70 億美元的天然氣外銷設施,每日輸出 17 億立方英呎的天然氣。

5 月 21 日宣誓就職的Moniz 認為先前支持LNG 出口的報告引用資料過時,表示將重新審查報告數據,再逐一評估出口申請案。

 

大陸投資申請 澳洲全笑納


澳洲外資審查委員會主席Brian Wil son 透露,過去的 5 年共有超過 300 起中資企業到澳洲的投資申請案,總涉及金額 800 億美元,全數通過澳洲外資審查委員會的審查,無一被否決。

大陸企業近年來大舉向海外投資, 而澳洲更是十分歡迎中方資金,澳洲外資審查委員會主席不但多次親自到大陸會見官員與企業高層,澳洲移民部近來更對大陸與外國發出投資移民邀請函,招商的態度相當積極。

自從 2008 年發生金融海嘯以來,中資企業就趁機大舉到海外併購投資,天然資源豐富的澳洲則成為中方投資的首選。Wilson 表示, 除非投資案影響到澳洲的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否則外資審查委員會不會干預投資案。

在 2011 ∼ 2012 財政年度,澳洲與大陸的雙邊貿易額約 1,330 億美元 ,澳洲對大陸的出口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 20%,使得大陸成為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更在今年達成貨幣直接兌換的協議,使得澳元與人民幣可以跳過美元直接兌換,經貿關係相當緊密。

 

中俄簽訂 2700 億美元石油長期供應協議


俄羅斯石油公司證實,該公司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簽署了一項長期石油供應協議。俄石油公司總裁謝欽稱,據該協議,俄擬於 25 年內對華供應石油約 3.65 億噸,交易額預計 2700 億美元。

謝欽表示,這是一項長期、規模性的交易, 將對鞏固俄石油和中石油兩家公司的長遠關係產生顯著影響,這項協議將有助於為俄石油未來在勘探和開採領域的項目吸引後續資金,推動必要的石油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並利於在未來遠期內俄石油公司有序分配石油資源,保障公司按市場價格銷售石油。

俄石油方面還證實,除供油協議外,俄石油與中石油天津煉油廠聯合項目及石油開採領域的合作發展亦在實施之中。

 

尼加拉瓜運河 50 年經營權陸企拿下


尼加拉瓜國會 6 月 14 日批准在香港註冊的陸資企業經營運河 50 年特許權,負責設計、建造和管理跨越尼加拉瓜的運河,連接尼加拉瓜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沿岸,估計造價四百億美元;整項工程包括兩個自由貿易區、鐵路、輸油管和機場,可望讓尼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增加 15%。

 

中緬油氣管道 投資風險令人憂


中緬油氣管道 2010 年開工,是繼中亞油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後的第四大能源通道,目前已接近完工,未來正式投運後,每年可望向中國輸送 2200 萬噸原油和 120 億立方米天然氣。不過,面對種種變數,對於如何收回 50 億美元的投資已引發強烈質疑。

《財經》報導,自中緬油氣管道動工開始, 就遭到緬甸一些非政府組織(NGO) 和當地居民強烈反對。 諸多阻力背後的原因,在於中國對緬政局變動的戰略誤判,在緬政局不穩的 2007 年至 2008 年,中國企業仍大規模進入緬甸。

在中國高層決策者眼中,中緬油氣管道肩負著紓解 8 成原油進口得依賴麻六甲海峽的困局。但是,因不具備可控、足量的上游資源, 中緬油氣管道專案將很難滿負荷運轉,還有, 中石油還將面對投運後每年不菲的過境費,這些都對專案盈利性構成挑戰。

 

中國中石油興建陸首條頁岩氣管線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宣布,自家位於四川省的頁岩氣試採幹線工程已經開工,管線設計輸送量為每天 450 萬立方公尺,這是中國第 1條頁岩氣專用輸送管線。

中國對頁岩氣的開發進展緩慢,主要受制於勘探成本較高,以及蘊藏豐富地區基礎設施缺乏。不過,中國中央政府仍計劃在 2015 年前,將頁岩氣年產量從目前的趨近於零提高至65 億立方公尺,2020 年前再提高至 1000 億立方公尺。

中石油在新聞稿中說,先前由於四川長寧地區沒有頁岩氣外輸管線,嚴重限制西南油氣田頁岩氣生產,以及資料登錄、地質評價、先導試驗、產能建設等各項工作的開展。

 

出口利潤率不到 3% 陸企 3 成虧損


匯率波動加上市場萎縮正衝擊大陸的外貿出口表現。根據大陸商務部對 1 千餘家陸企所作的調查顯示,由於人民幣升值、國際市場需求不振等因素,大陸企業的平均出口利潤率已不到 3%,且已有 26.8% 的企業出現出口虧損, 這反映目前大陸外貿增速下降的嚴峻形勢。

針對此一情況,大陸商務部坦承,人民幣升值導致企業不敢接單,預計將對接下來幾個月的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至於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的部分,商務部指出,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日趨嚴重,目前市況低迷的趨勢,恐仍將在未來延續下去。

 

高盛:今後 7 大陸 GDP 恐降至 6


一向看好大陸經濟發展的美國高盛投資銀行,最近公布一分經濟調查資料指出,大陸經濟成長率在統計上與實際上,都已基本告別8%;高盛中國區副主席哈繼銘表示,今後7 年, 大陸平均經濟成長率可能下降到 6%左右。

除了經濟成長可能會漸趨下降外,大陸最近熱錢開始撤出的跡象也讓人擔憂;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斌都認為,中國完全有可能遭遇與亞洲新興市場類似的資本外逃局面。

張斌表示,隨著美國可能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跡象更明顯,國際資本湧進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情勢已發生一些變化,國際資本拋售很多新興市場資產,出現資本外逃的局面。

為了防範熱錢大量逃離大陸所造成的衝擊,多位金融專家建議,人民幣匯率應該盡快走向自由浮動,否則在美國退出量化寬鬆,美元持續升值時,中國恐將無法承受。

 

中國:10 年內全面開放兩岸天空


於台北舉行的「2013 年海峽兩岸民航高層交流座談會」中,台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孫洪祥指出,從 2003 年春節包機開始,兩岸通航屆滿十年,搭乘兩岸直航班機的人次已達兩千七百萬,但兩岸直航旅客量卻只占兩岸旅客量的 55%,顯示高達 45%兩岸旅客必須經由第三地中轉。

孫洪祥說,現在兩岸直航每周有 616 個航班,台灣開放 10 個航點,大陸開放 54 個航點, 但直航班機仍比香港、韓國往返大陸航班少。因此,他提出增加兩岸直航班、開放陸客來台中轉、開放更多航路,以及航空組員通關、適航驗證作業正常化等四個期望。

大陸民航局副局長夏興華則提出六點建議及預期;未來 10 年內,開放兩岸航空經營權, 取消航班總量及航線限制,以及飛航兩岸航空公司的家數限制,讓航空業者根據市場靈活安排航班;航線截彎取直,縮短飛時,如台籍航空公司飛越大陸領空,以最短的航路直線飛往歐洲。

 

中國國家公路網目標 40 萬公里


中國大陸官方公布,2030 年全大陸國家公路網總規模目標約近 40 萬公里,預估修建資金量達人民幣 4.7 兆元( 約新台幣 23 兆元)。 其中,普通國道至 2030 年預定達 26.5 萬公里;高速公路約 11.8 萬公里。人民幣 2.2 兆元將用於修建普通國道;2.5 兆元用於修建高速公路。

根據此規劃,全大陸國家級幹線公路網到2030 年會實現首都輻射省會、省際多路聯通、地級市高速通達、縣縣國道覆蓋。

此外,1000 公里以內的省會與縣可當天到達;東中部地區省會到地級市可以當天往返; 西部地區省會到地級市可以當天到達;區域中心城市重要的經濟區,城市群內外的交通也非常緊密,沿邊沿海的公路也會貫通。

 

台塑越南大煉鋼廠投資額傳 3 級跳至 285 億美元


據越南網路媒體VietNamNet 的報導指出,台塑集團對越南河靜省大煉鋼廠的投資額將自原先計畫的 99 億美元大幅擴增至 285 億美元的規模。據報導,台塑上述擴大投資的計畫若獲得相關當局的同意,其投資額規模將超越越南平定省的石油精煉廠投資案,成為越南國內最大規模的外資投資案。

台塑越南大煉鋼廠第 1 期工程已於 2012 年 12 月動工,預計 2015 年 5 月底第一座高爐點火生產。

台塑越南大煉鋼廠投資案由台塑集團持股 95%、中鋼集團持股 5% 共同合資成立; 投資內容除鋼廠外,還包括港口碼頭及電廠。建廠工程將依市場需求,預期能於 2020 年陸續完成, 屆時鋼廠部份將擁有 6 座高爐, 粗鋼年產能為 2,250 萬噸;港口部份將擁有 32座碼頭, 吞吐量為 8,500 萬噸; 電廠部份將擁有 2,150MW 發電機組之裝置容量。台塑河靜大煉鋼廠將成為東南亞最大的一貫作業煉鋼廠。

 

碳排放減量有成, 環保署表揚 5 車廠


環保署於 6 月 11 日表揚推動小客車二氧化碳自願減量成效良好、提前達成減碳目標的5 家車廠,這 5 家車廠分別是汎德(BMW)、台灣賓士(Mercedes-Benz)、和泰汽車(TOYOTA & LEXUS)、福特(Ford)、利奔(Skoda)。

環保署為了推動這項政策,自 2010 年起已與國內 13 家車廠及代理商簽署「小客車二氧化碳自願性減量協議」。本協議設定的目標是在 104 年前將小客車新車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值降至每公里 163 公克,或是比基準年 98 年減少 15% 排放量。

政策推動的同時希望藉由政府與車商合作,讓國內可以有更多的低碳車款供消費者選擇,讓大家一起努力減少碳排放,共同為愛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國瑞汽車高層異動 日高俊郎接任新董座


和泰車集團旗下Toyota 台灣製造廠國瑞汽車為配合日本母廠豐田高階人事變更,原國瑞董事長岩瀨隆廣退任董事長一職,由豐田汽車指派的法人代表董事日高俊郎為新任董事長,而現任和泰車指派法人代表董事蘇一仲副董事長,仍維持原職。

日高俊郎在豐田汽車服務逾 32 年,歷任技術管理部部長、TMAP-MS 副社長、中亞中業務部部長,現為常務役員,擔任東亞大洋洲本部長等職務,對商品、技術及海外事業經營管理等領域皆具深厚歷練與經驗。

和泰車表示,國瑞汽車 2012 年產量高達17.4 萬台,在國內汽車製造廠總產量的 33.9 萬台占逾 50%,未來國瑞汽車將持續強化與日本母廠豐田汽車合作。

 

車市趨悲觀  和泰車下修銷量


受到景氣不佳,內需減弱的波及,和泰車在 6 月 6 日宣布下修今年全年車市銷售量的預測,目標由年初預測的 37 萬輛降至 36 萬輛。而國內多家車廠對今年車市看法也都轉為悲觀,主要是整體經濟環境並未改善,原先業界期待政府補貼小客車汰舊換新的政策也落空,加上日圓大幅貶值,造成消費者保持觀望態度。三大因素衝擊台灣車市,買氣不振。

裕隆集團近年來發展重心轉向全球布局, 同時為了降低對台灣車市的依存度,在轉投資大陸東風裕隆及東南汽車挹注下,預估今年兩岸總銷售可望突破 3 萬輛。

台灣本田董事長牧野朗更是直言,政府再不提出振興經濟及刺激民間消費的政策,下半年景氣也沒有轉好的跡象,故本田預測今年車市僅有 35 萬輛規模,目前看來各車廠只能自行靠加碼促銷、努力加熱買氣。

 

裕隆酷比 tobe  6 月吹熄燈號


由於發展成效不如預期,裕隆集團平價車自有品牌酷比(tobe),傳出 6 月起將暫停引進新車,不過服務團隊與保修通路仍續留,提供酷比車主完整的售後服務。未來裕隆集團將會把重心集中於中高端自主品牌納智捷汽車的發展。

成立於 2009 年底的酷比,與納智捷同屬裕隆集團發展大自主品牌計畫的一環,酷比專攻低價位入門市場、納智捷切入中高端定位, 產品定位分隔清楚。

酷比自 2010 年開賣以來, 僅賣出 3,422 輛,平均 1 年僅約千輛,儘管表現遠優於另一大陸車品牌奇瑞汽車,但對照酷比品牌成立初期喊出年銷 5 千、上萬輛的目標,卻有不小的落差。同業認為,酷比銷量沒有隨投資與導入車型增加,應該是國內對酷比甩不掉「大陸車」的既定印象,導致銷量一直不盡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