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時間: 2004-08-05 19:42:00

陣痛過後──談凱迪拉克的轉型之路

陣痛過後──談凱迪拉克的轉型之路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最近的電視節目或報章雜誌中常可看到許多演藝生涯已經夕陽西下的歌星演員,努力的要改變自己的形象,使勁的試著跟上潮流,一切只為了希望能夠在淘汰率非常高的演藝界裡再展開個人的第二春。在我看來,沒有比看到歲數已近半百的老明星耍酷,唱饒舌歌或詮釋現在流行的什麼R&B更讓人覺得尷尬的事了。

幾個星期前去了一個車廠的經銷商那裏晃了晃,這個車廠目前在整個汽車工業裡面臨嚴重的轉型問題,但它曾在汽車工業裡有過輝煌時期,曾經在大眾的心中是閃耀的明星 – 它就是GM旗下的頂級車廠Cadillac。

會到Cadillac經銷商的展示區看看是有原因的:一個5700 c.c. V8引擎,四百匹澎湃馬力的原因。Cadillac新推出的CTS-V是發展於入門型CTS轎車架構之上的超高性能中型四門房車,這個V的代號未來將出現在其他高性能版本的各種不同Cadillac汽車上。以陽春型的CTS四門轎車架構為起點也許讓你對CTS-V的本領有點懷疑,但可不要因為它低微的出身而小看了它喔!為了在平凡的CTS轎車上掛上代表高性能系列的V型號,Cadillac特別空運了一批精英工程師與專業車手和許多高科技的測量設備到全世界最嚴苛的跑道上 – 德國的Nurburgring - 進行了一年多的改良開發過程。為了要與德國著名的高性能轎跑車廠爭一杯昂貴的羹,Cadillac的大老們決定唯一的方法便是直接深入敵人研發的中心,吸收、利用敵人最寶貴的優勢。

在此稍微為Nurburgring這個神聖的跑道做最簡單的介紹。為了處理1920年代嚴重失業問題,德國政府決定在位於德國西部接近比利時邊界的Eifel山脈之中建造此一賽道,既可為德國剛起跑的汽車工業所利用,又可增加當地觀光業的收入。此賽道於1927年完工,一圈長達十四英里(約22.6公里),共有約172個難度不一的彎,環繞於連綿山脈之中。Nurburgring的龐大體積與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獨有的特色與挑戰。一圈之中,車手可能在跑道的一部份遇到大雨,過幾個彎之後又突然是陽光普照,再拐過一個山腰之後卻飄起大霧或烏雲滿佈。再者,由於它實在太過龐大,整條跑道的維修並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完成,因此路面的狀況與特質在一圈中處處皆不同。這些都是它難度遠高於一般賽道之處。要在Nurburgring稱王,車手除了要有運氣、經驗、技巧、天份、耐心與智慧外,更要有一流的汽車配合,這些要素缺一不可。這些年來,即使是F1賽車手也不幸的有數十人喪命此地,由1976年開始,F1也不再於此舉辦賽事 (目前的F1雖也有一站在德國的Nurburgring,但那只是掛名而已,實際上僅是一條4公里的現代賽道)。許多賽車好手或車廠的試駕專家即使幾乎整年都住在賽道旁,有開過上千圈的經驗,也絲毫不敢掉以輕心,更沒有人敢宣稱他已「掌握」了此跑道。今天,Nurburgring仍然如中古時期的怪獸一般孤僻、特立獨行。它是BMW與保時捷車廠一直以來的研發測試重鎮,更是這兩個車廠試駕車手們的第二個家。

讀到這裡,你是否在想,這樣嚴格的地點與精神與你長久以來所認識的Cadillac似乎格格不入呢?你並不是唯一這樣想的人。如前所述,Cadillac正面臨一個巨大的轉捩點。曾經代表了美國汽車工業驕傲的巨星,如今只是一頭年老力衰的黑猩猩。與它的進口競爭對手較量之下,它在美國本土市場佔有量每況愈下,品牌形象一蹶不振。它的平均顧客年齡是64歲,也就是說,購買能力強的中生代與它毫不來電,最糟糕的是,它已經有好幾十年沒有製造過一部真正好的汽車了。Cadillac靠著它過去的名頭,賣著濫竽充數的產品,勉強維持著招牌已有好一陣子了。曾駕駛過80與90年代任何一部Cadillac汽車的人都知道那感覺 – 轉變方向時 (還談不上過彎呢!) 有如輕帆船在海上飄浮般,沒有任何的車身控制可言。這樣的Cadillac在新的世紀於是急著要擺脫過去的品牌形象。

要跳出這個框框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正確的領導人,設立新的標準,洗掉過去的塵埃,帶進一片新氣象。於是,在2001年,GM總裁Wagoner宣佈聘請前Chrysler總裁Robert (Bob) Lutz為GM的產品總監。此人在汽車工業界裡評價頗高,一般認為Chrysler在90年代的成功轉形主要歸功於他,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如何讓GM旗下的車廠重新振作起來,尤其是每戰每敗的Cadillac。

自此開始Cadillac的大反攻行動正式展開。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如所謂「鹹魚大翻身」一般,Cadillac的汽車全都大翻新,而GM也聞所未聞的在美國大眾媒體的廣告中承認自己過去品質下滑的錯誤,並承諾美國大眾它將努力改變現況。

與此同時,有一件讓人意想不到,可說是跌破所有專家眼鏡,連Bob Lutz做夢恐怕都夢不到的奇蹟發生了– Cadillac與美國黑人主宰的Hip Hop文化的結合。對社會動態稍有注意的人都知道,近年來Hip Hop文化,包括它的衣著,它的語言方式,它的音樂,它的運動 (籃球與美式橄欖球),在在主宰著美國流行。原本只屬於年輕人的這種文化已在北美洲根深柢固,成為主流文化。從Hollywood的電影到紐約或邁阿密的街頭,它滲入美國人的意識中無所不在。 而在近兩年來,忽然之間Hip Hop決定Cadillac很帶味兒,很酷。先是從饒舌歌手的MTV開始,二十四小時在電視上不停轟炸。每位饒舌歌手都需要有一部最新最大的Cadillac在螢光幕上出現唱片才會大賣。而似乎一夜之間每一位運動明星,電影明星都突然多了一部最新最大的Cadillac停在家門口。這對Cadillac廣告部門而言這簡直是天外飛來的喜訊!它們不需要花一分一毫就能夠在電視與報章雜誌上日夜不休的對全國觀眾洗腦。於是,Cadillac被冷落已久的經銷商展示場裡忽然擁進大批年輕新貴,人人想要一部Cadillac大型的SUV。

Cadillac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大好的機會,它要利用這個時機來一洗過去沉悶無活力的形象,重新為自己在市場上定位,與以性能和品質著稱的德日車廠一較高下。這也就解釋了為何Cadillac要推出高性能的V系列車種,而CTS-V在Nurburgring誕生的原因也很明白了。CTS-V是多年來Cadillac首部配備手排檔而非自動排檔的汽車,也是首部後輪傳動的四門轎車,這證明了Cadillac對它自己的新高性能形象有多認真。

我也是為此而被吸引進了它的展示場,我對「最新」,「最大」沒有興趣,但聰明、貼心的精密設計與征服Nurburgring的名氣卻深深吸引著我,並且我想看看如今新一代的Cadillac內裝品質到底進步多少。

相信年紀輕輕的我再加上一副窮學生的樣子,看起來決不像是有本事能付得起任何一部Cadillac汽車的訂金,更別提買車了。沒想到,當我向業務員解釋說我只是想來看看車子的樣子,他馬上二話不說,很大方的把經銷商唯一一部剛到的CTS-V的鑰匙給我,更主動的邀我試駕這部新車,或許這也是托Cadillac轉型的福吧,也或許那位業務員以為我在亞洲是個有名的饒舌歌手之類的大人物。

短短二十分鐘的試駕要詳述又是另外一篇文章了。毫無疑問的是,Cadillac的內裝設計與品質雖還差德日的對手一些,但與90年代相比,真的已是不可同日而語,而且,我可以清楚的感覺到那四百匹在德國訓練出來的純種馬豪邁奔騰的力量了–這讓我高興了一整天。


Posted in: 業界消息  
Tagged: #Fe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