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時間: 2004-11-05 16:14:34
油價節節漲,這世界怎麼了
油價節節漲,這世界怎麼了
國際原油價格2004年以來,在世人的驚呼聲中,如坐雲霄飛車一樣,一路上攀登最高點,35、40…45、50,如今已突破54元,更有許多學者專家,已經喊出每桶可能超過六十元,請大家要有心理準備…..那要怎麼準備呢,晚上12點去加油站排隊已無濟於事,到底出了什麼事,又有什麼可能的因應之道呢?

油價上漲過程的回顧
今年以來,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一直起伏不定且大幅攀升。
今年1月,受美國東北部地區持續低溫、美國原油庫存減少和阿爾及利亞液化天然氣廠爆炸,使該國的油氣產品出口下降的影響,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1月5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3.78美元(紐約商品交易所當日收盤價,下同),20日達到每桶36.20美元。
2月10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阿爾及爾舉行部長級會議,決定從4月1日起將該組織的原油日產量削減100萬桶,降至2350萬桶。當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幅上揚,紐約市場的原油期貨價格上漲到每桶33.87美元。此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一路攀升,3月5日達到每桶37.26美元,創去年3月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夕以來最高水準。
隨著美國商業原油庫存增加,國際市場油價出現回落。3月10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降至每桶36.10美元。
但好景不長,美國能源情報署3月17日公佈,美國汽油庫存降低到2億桶以下,是去年11月底以來的最低庫存水準,從而引起國際油價再次大幅波動。當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達到每桶38.18美元,為1990年10月以來的最高價。
在隨後50多天的時間裏,雖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也時有出現暫時回落,但基本呈上漲趨勢。5月11日,紐約市場原油價格突破每桶40美元大關,達到每桶40.06美元。6月1日更是上漲到42.33美元,為紐約商品交易所1983年開始原油期貨交易以來的最高紀錄。
在此後的近一個月的時間裏,由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一些主要成員國紛紛顯示增產抑價決心,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在6月2日降至每桶39.96美元,8日再降為每桶37.28美元。隨著伊拉克等國原油生產恢復正常,市場對原油供應不足的擔憂有所消減,6月29日,紐約油市原油期貨價格跌至每桶35.66美元。
6月30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再次大幅上漲。當天,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達到每桶37.05美元。此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不斷大幅攀升。7月19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每桶達到41.64美元。

8月份,受原油供應趨緊、恐怖威脅加劇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原油市場的油價一直維持在40美元以上高價位且不斷攀升。8月3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達到每桶44.15美元;18日,升至每桶47.27美元;19日,上揚為每桶48.70美元,並創下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的歷史記錄。此後,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曾一度下跌,30日跌至每桶42.28美元。
進入9月份,因受俄羅斯最大石油生產商尤科斯公司事態發展的影響,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一路攀升。2日,每桶原油價格升至44.06美元,22日攀升到48.35美元,27日一度突破50美元大關。而且漲勢不停到10月中旬已高達54美元一桶的價格。

這樣超乎世人想像的變化,已經少有人認為情況有受到某家公司或財團操控的可能,至於引致如此變化的原因,有「期貨投機牽引」和「政治角力影響」兩種較普遍的猜測:
期貨說
以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總裁羅德里格斯的看法,最具代表性,他認為,目前世界石油供應超過實際需求,國際市場油價暴漲主要是期貨市場投機活動的結果。
他的看法是,目前OPEC組織成員國日產原油3000萬桶,非歐佩克國家日產原油5400萬桶,而全球原油日消費量僅為8112.8萬桶,也就是說每天有近300萬桶剩餘原油。但雖然世界原油日供應量為8400萬桶,但是期貨市場上的交易量卻高達1.2億到1.6億桶,「正是這種紙上交易造成了油價的暴漲」。另外,美國煉油工業生產能力不足導致汽油和其他冬季供暖燃料供應吃緊,也是目前油價上漲的一個因素。
政治說
而中東產油大國科威特的能源大臣,則持另一個角度的看法。他的看法是,油價上漲完全是政治原因所致,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們對國際政治和經濟現狀的擔心、對恐怖主義威脅的恐懼,以及諸如俄羅斯最大石油生產商尤科斯公司等自身的問題和一些石油公司工人罷工等等。
他認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做出承諾,世界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也宣佈增產決定,但石油價格仍居高不下。這足以證明漲價的原因是政治,而不是OPEC。OPEC已經做出了積極努力,並已增加了產量,而且所有跡象都表明國際能源市場上並不缺油。關於油價上漲給消費者帶來的影響,法赫德說,在歐洲和美國市場上,油價上漲的主要受害者是當地消費者。冬季即將來臨,隨之而來的取暖問題,會進一步增加消費者對油價上漲的恐慌。

但他也認為,目前消費者在能源消費方面所支付的大部分費用與油價無關,其中80%是政府徵收的稅,因此有關政府應關注、研究並尋找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作為OPEC候任輪值主席,法赫德希望與大家一道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為穩定國際能源市場做出應有貢獻。
小眾的意見透過網路、全球快速的訊息傳遞系統,已經形成一股莫之能禦的力量,這股力量的無釐頭,就像紐約街頭的快閃族一樣不可預測,其實「期貨說」和「政治說」恰恰顯現出人類經濟活動新潮流的特性,「期貨」正是世界人類透過網路交易平台所匯集的、目前幾無人能掌握的活動力,相反的「政治說」則顯現出傳統的組織、勢力在面對這股新興力量時的「無能為力」。
傳統力量日漸喪失調控油價能力
據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的報告指出,由於市場擔心各種不確定因素還將影響正常的石油供應,國際油價走勢將在很大程度上擺脫OPEC對能源行業的“控制”。
這家能源分析機構在報告中指出,目前OPEC剩餘的增產空間預計不過超過每日150萬桶,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一國,一旦出現石油供應中斷狀況或者北半球再經歷一個寒冬,剩餘的增產能力很可能全部用盡,屆時OPEC將無力改善油價失控的局面。
世人都看到10月中,OPEC在維也納舉行部長級會議,宣佈從11月1日起再次增產100萬桶,從而將該組織的生產配額提高至2700萬桶。要是在過去的年代,油價可能就此應聲下跌,但如今卻完全不一樣了,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此舉對國際油價的影響極為有限,也不相信國際油價會因而大幅回落。
高油價影響──幾家歡樂幾家愁
以日本為例,完全仰賴進口能源的日本,其節約能源的努力和成果可稱是世界之最。而高油價對日本經濟的不利影響已經顯現。由於油價大幅上漲,耗油大戶日本航空公司和全日空公司本會計年度的利潤將分別比當初預計的減少300億日元和130億日元。為此,日本航空公司已經將歐洲航線的機票價格提高了5%。如果油價繼續上漲,這兩家公司都表示將從明年1月起將機票價格提高5%。
商船三井渡輪、川崎近海汽船等海運公司已經決定從10月開始分別將運費提高4 %到6%。主要從事公路運輸的日本通運公司今年因石油漲價至少要增加100億日元的開支,這給公司經營帶來很大壓力。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工行業也受到了衝擊。為了保障企業的合理利潤,三菱化學集團已經將乙烯、聚乙烯等生產容器以及薄膜的原料價格分別提高了8 %到13 %。
但相反的,對於握有油藏控制油源的石油公司,則可能要樂翻了。
10月份,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佈了第二財政季度財報,凈利達到57.9億美元,攀升39%,目前包括上游業務和下游業務在內的公司整體業務收益增長良好,石油產品生產盈利處於13年來最佳水準。同時,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皇家殼牌宣佈,其第二財政季度凈利潤較上年同期飆升了54%,至40.02億美元。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龍德士古表示,得益於創紀錄的油價和加拿大西部資產出售的利得,第二財政季度凈利潤激增158%,升至41.3億美元。而不久前,英國石油公司也曾宣佈,由於石油價格持續高企,貿易環境良好,該公司今年第二季度凈利潤39億美元,同比增長23%。 在需求旺盛和供給相對不足的情況下,石油公司接二連三抬高售價,不失時機地大撈油水。

對台灣的影響
做為依賴進口能源、工業生產和外銷經濟的國家,台灣面臨著和日本相同的困境。但巧合的是,近十年來由於傳統產業西進大陸的影響,台灣產業重心由過去的能源密集產業逐漸轉為資訊等知識密集產業及服務業,原油占進口總值比重持續下降,因此相對的,除了難以預測的預期心理影響外,原油價格調高之對台灣物價衝擊已日趨縮小。
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原油占進口比重自1980年20.8%降至今年前8月的7.2%;而且目前油料費占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權數僅2.3%,加上國內油品市場在2000年台塑油品正式量產,開啟國內油品價格競爭後,油品價格波動對國內物價衝擊漸趨縮小。而衝擊反映的結果是:今年前9月躉售物價指數 (WPI) 較去年同期上漲 6.45%;但因國內零售市場競爭劇烈,前9月CPI較去年同期漲幅僅1.5%,尚屬溫和。換句話說,由於高耗油量的產業出走,雖然油價高漲但其影響力較諸生產總額而言反而沒有以前高,同時,因為內銷市場的競爭激烈,所以苦的是中間的生產或銷售環節,利潤因而受到壓縮,由於這個緩衝效果,一般民眾的影響還不致於太大。
然而,民生消費品的影響雖有緩衝,但運輸成本、石油原料製成品、鋼材原物料的高漲已經帶動了房產建築成本的升高,為了避免通貨過度流向市場,台灣的中央銀行終於開始轉向,十月初第一次發出升息的指令,提高貨幣留在銀行的誘因。
結語
這一次世界油價的飛漲,在可理解的世界裏,政府、企業及一般人只能運用既有的習慣、邏輯與工具,試圖降低衝擊,不過大家普遍的共識除了油價要回到30甚至20元一桶的價格機會已經微乎其微了之外,就是面對人類的集體性盲動行為,連專家都存在著不可測的無力感,這部份也可能有待新人類的社會心理、群眾行為與經濟學家來詮釋了。
國際原油價格2004年以來,在世人的驚呼聲中,如坐雲霄飛車一樣,一路上攀登最高點,35、40…45、50,如今已突破54元,更有許多學者專家,已經喊出每桶可能超過六十元,請大家要有心理準備…..那要怎麼準備呢,晚上12點去加油站排隊已無濟於事,到底出了什麼事,又有什麼可能的因應之道呢?

油價上漲過程的回顧
今年以來,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一直起伏不定且大幅攀升。
今年1月,受美國東北部地區持續低溫、美國原油庫存減少和阿爾及利亞液化天然氣廠爆炸,使該國的油氣產品出口下降的影響,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1月5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3.78美元(紐約商品交易所當日收盤價,下同),20日達到每桶36.20美元。
2月10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阿爾及爾舉行部長級會議,決定從4月1日起將該組織的原油日產量削減100萬桶,降至2350萬桶。當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幅上揚,紐約市場的原油期貨價格上漲到每桶33.87美元。此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一路攀升,3月5日達到每桶37.26美元,創去年3月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夕以來最高水準。
隨著美國商業原油庫存增加,國際市場油價出現回落。3月10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降至每桶36.10美元。
但好景不長,美國能源情報署3月17日公佈,美國汽油庫存降低到2億桶以下,是去年11月底以來的最低庫存水準,從而引起國際油價再次大幅波動。當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達到每桶38.18美元,為1990年10月以來的最高價。
在隨後50多天的時間裏,雖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也時有出現暫時回落,但基本呈上漲趨勢。5月11日,紐約市場原油價格突破每桶40美元大關,達到每桶40.06美元。6月1日更是上漲到42.33美元,為紐約商品交易所1983年開始原油期貨交易以來的最高紀錄。
在此後的近一個月的時間裏,由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一些主要成員國紛紛顯示增產抑價決心,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在6月2日降至每桶39.96美元,8日再降為每桶37.28美元。隨著伊拉克等國原油生產恢復正常,市場對原油供應不足的擔憂有所消減,6月29日,紐約油市原油期貨價格跌至每桶35.66美元。
6月30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再次大幅上漲。當天,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達到每桶37.05美元。此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不斷大幅攀升。7月19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每桶達到41.64美元。

8月份,受原油供應趨緊、恐怖威脅加劇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原油市場的油價一直維持在40美元以上高價位且不斷攀升。8月3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達到每桶44.15美元;18日,升至每桶47.27美元;19日,上揚為每桶48.70美元,並創下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的歷史記錄。此後,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曾一度下跌,30日跌至每桶42.28美元。
進入9月份,因受俄羅斯最大石油生產商尤科斯公司事態發展的影響,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一路攀升。2日,每桶原油價格升至44.06美元,22日攀升到48.35美元,27日一度突破50美元大關。而且漲勢不停到10月中旬已高達54美元一桶的價格。

這樣超乎世人想像的變化,已經少有人認為情況有受到某家公司或財團操控的可能,至於引致如此變化的原因,有「期貨投機牽引」和「政治角力影響」兩種較普遍的猜測:
期貨說
以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總裁羅德里格斯的看法,最具代表性,他認為,目前世界石油供應超過實際需求,國際市場油價暴漲主要是期貨市場投機活動的結果。
他的看法是,目前OPEC組織成員國日產原油3000萬桶,非歐佩克國家日產原油5400萬桶,而全球原油日消費量僅為8112.8萬桶,也就是說每天有近300萬桶剩餘原油。但雖然世界原油日供應量為8400萬桶,但是期貨市場上的交易量卻高達1.2億到1.6億桶,「正是這種紙上交易造成了油價的暴漲」。另外,美國煉油工業生產能力不足導致汽油和其他冬季供暖燃料供應吃緊,也是目前油價上漲的一個因素。
政治說
而中東產油大國科威特的能源大臣,則持另一個角度的看法。他的看法是,油價上漲完全是政治原因所致,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們對國際政治和經濟現狀的擔心、對恐怖主義威脅的恐懼,以及諸如俄羅斯最大石油生產商尤科斯公司等自身的問題和一些石油公司工人罷工等等。
他認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做出承諾,世界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也宣佈增產決定,但石油價格仍居高不下。這足以證明漲價的原因是政治,而不是OPEC。OPEC已經做出了積極努力,並已增加了產量,而且所有跡象都表明國際能源市場上並不缺油。關於油價上漲給消費者帶來的影響,法赫德說,在歐洲和美國市場上,油價上漲的主要受害者是當地消費者。冬季即將來臨,隨之而來的取暖問題,會進一步增加消費者對油價上漲的恐慌。

但他也認為,目前消費者在能源消費方面所支付的大部分費用與油價無關,其中80%是政府徵收的稅,因此有關政府應關注、研究並尋找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作為OPEC候任輪值主席,法赫德希望與大家一道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為穩定國際能源市場做出應有貢獻。
小眾的意見透過網路、全球快速的訊息傳遞系統,已經形成一股莫之能禦的力量,這股力量的無釐頭,就像紐約街頭的快閃族一樣不可預測,其實「期貨說」和「政治說」恰恰顯現出人類經濟活動新潮流的特性,「期貨」正是世界人類透過網路交易平台所匯集的、目前幾無人能掌握的活動力,相反的「政治說」則顯現出傳統的組織、勢力在面對這股新興力量時的「無能為力」。
傳統力量日漸喪失調控油價能力
據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的報告指出,由於市場擔心各種不確定因素還將影響正常的石油供應,國際油價走勢將在很大程度上擺脫OPEC對能源行業的“控制”。
這家能源分析機構在報告中指出,目前OPEC剩餘的增產空間預計不過超過每日150萬桶,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一國,一旦出現石油供應中斷狀況或者北半球再經歷一個寒冬,剩餘的增產能力很可能全部用盡,屆時OPEC將無力改善油價失控的局面。
世人都看到10月中,OPEC在維也納舉行部長級會議,宣佈從11月1日起再次增產100萬桶,從而將該組織的生產配額提高至2700萬桶。要是在過去的年代,油價可能就此應聲下跌,但如今卻完全不一樣了,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此舉對國際油價的影響極為有限,也不相信國際油價會因而大幅回落。
高油價影響──幾家歡樂幾家愁
以日本為例,完全仰賴進口能源的日本,其節約能源的努力和成果可稱是世界之最。而高油價對日本經濟的不利影響已經顯現。由於油價大幅上漲,耗油大戶日本航空公司和全日空公司本會計年度的利潤將分別比當初預計的減少300億日元和130億日元。為此,日本航空公司已經將歐洲航線的機票價格提高了5%。如果油價繼續上漲,這兩家公司都表示將從明年1月起將機票價格提高5%。
商船三井渡輪、川崎近海汽船等海運公司已經決定從10月開始分別將運費提高4 %到6%。主要從事公路運輸的日本通運公司今年因石油漲價至少要增加100億日元的開支,這給公司經營帶來很大壓力。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工行業也受到了衝擊。為了保障企業的合理利潤,三菱化學集團已經將乙烯、聚乙烯等生產容器以及薄膜的原料價格分別提高了8 %到13 %。
但相反的,對於握有油藏控制油源的石油公司,則可能要樂翻了。
10月份,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佈了第二財政季度財報,凈利達到57.9億美元,攀升39%,目前包括上游業務和下游業務在內的公司整體業務收益增長良好,石油產品生產盈利處於13年來最佳水準。同時,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皇家殼牌宣佈,其第二財政季度凈利潤較上年同期飆升了54%,至40.02億美元。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龍德士古表示,得益於創紀錄的油價和加拿大西部資產出售的利得,第二財政季度凈利潤激增158%,升至41.3億美元。而不久前,英國石油公司也曾宣佈,由於石油價格持續高企,貿易環境良好,該公司今年第二季度凈利潤39億美元,同比增長23%。 在需求旺盛和供給相對不足的情況下,石油公司接二連三抬高售價,不失時機地大撈油水。

對台灣的影響
做為依賴進口能源、工業生產和外銷經濟的國家,台灣面臨著和日本相同的困境。但巧合的是,近十年來由於傳統產業西進大陸的影響,台灣產業重心由過去的能源密集產業逐漸轉為資訊等知識密集產業及服務業,原油占進口總值比重持續下降,因此相對的,除了難以預測的預期心理影響外,原油價格調高之對台灣物價衝擊已日趨縮小。
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原油占進口比重自1980年20.8%降至今年前8月的7.2%;而且目前油料費占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權數僅2.3%,加上國內油品市場在2000年台塑油品正式量產,開啟國內油品價格競爭後,油品價格波動對國內物價衝擊漸趨縮小。而衝擊反映的結果是:今年前9月躉售物價指數 (WPI) 較去年同期上漲 6.45%;但因國內零售市場競爭劇烈,前9月CPI較去年同期漲幅僅1.5%,尚屬溫和。換句話說,由於高耗油量的產業出走,雖然油價高漲但其影響力較諸生產總額而言反而沒有以前高,同時,因為內銷市場的競爭激烈,所以苦的是中間的生產或銷售環節,利潤因而受到壓縮,由於這個緩衝效果,一般民眾的影響還不致於太大。
然而,民生消費品的影響雖有緩衝,但運輸成本、石油原料製成品、鋼材原物料的高漲已經帶動了房產建築成本的升高,為了避免通貨過度流向市場,台灣的中央銀行終於開始轉向,十月初第一次發出升息的指令,提高貨幣留在銀行的誘因。
結語
這一次世界油價的飛漲,在可理解的世界裏,政府、企業及一般人只能運用既有的習慣、邏輯與工具,試圖降低衝擊,不過大家普遍的共識除了油價要回到30甚至20元一桶的價格機會已經微乎其微了之外,就是面對人類的集體性盲動行為,連專家都存在著不可測的無力感,這部份也可能有待新人類的社會心理、群眾行為與經濟學家來詮釋了。
Posted in: 業界消息
Tagged: #石油情報 #P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