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時間: 2025-03-06 10:29:00

202503市場掃描

台灣迎SAF 供應元年 中油、台塑化準備好了

交通部民航局宣布,台灣將於2025年首次為國籍航空飛機添加永續航空燃油(SAF),並以2030年使用5%SAF為目標。中油與台塑化已積極準備,迎接國內SAF供應元年。
中油從2024年初展開ISCC(國際永續性與碳驗證)認證準備,經過10個月努力,於2024年12月取得ISCC CORSIA與ISCC EU雙證書,成為國內首家符合國際標準的SAF供應商。台塑化則在雲林麥寮廠區試產,預計2025年第2季正式投產,初期年產能5,000噸,未來擴大至5萬噸。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要求逐步提高SAF使用比例,推動全球航空業減碳。台灣包括國內航空公司及來台國際航空,預計2030年SAF需求達24萬噸。
SAF以廢食用油、玉米等有機或回收原料精煉製成,需符合嚴格國際標準。永瑞公司開發智能回收系統,並串聯泰山、漢來美食等產源端,台塑化等石化廠,以及長榮航、華航等航空公司,建立國內SAF供應鏈。此外,台塑新智能與成大合作研究微藻生質燃料,預計2025年初試產,助力SAF產業發展。

2025年1月台灣汽車銷售榜單出爐 Toyota持續稱霸

2025年1月台灣新車領牌數達35,064輛, 受農曆春節影響, 較去年同期下滑21.8%。Toyota集團依舊穩坐銷售龍頭,前十名車款佔據五個席次,若加上Lexus,更是囊括七席。

休旅車市場由Toyota Corolla Cross 以4,336輛奪冠,RAV4與Yaris Cross分居第二、三名,形成Toyota休旅三劍客,穩固霸主地位。豪華品牌方面,Lexus NX與RX休旅車雙雙擠進前十名,助Lexus 以3,591輛奪下1月豪華品牌冠軍,Mercedes-Benz則靠GLC奪下豪華SUV市場一席之地。

商用車市場戰況激烈,Toyota Town Ace以1,545輛險勝CMC J Space的1,418輛,但後者具備Level 2駕駛輔助與八速變速箱,頗受市場好評,未來銷量仍有機會反超。

Honda CR-V亦憑629輛進入前十名,老牌國產休旅持續受到消費者青睞。

台灣車商擴大綠電應用 加速減碳目標

為響應政府2032年減碳目標,裕隆、和泰車、中華車、三陽工業等車商積極推動淨零轉型,擴大綠電與儲能應用,降低能耗並加速減排。

裕隆今年將完成20.2MW綠電,目標2030年碳排減半、2050年淨零, 並導入100%電氣化運具。旗下LINE GO綠能車隊規模突破5,000輛,每年減碳量相當於5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
和泰車配合Toyota全球2050淨零計畫,2035年台北總部、新北新莊園區、桃園物流中心等營運據點碳排較2019年減少68%,今年目標減排18%。

中華車積極發展太陽能,2024年年發電量約200萬度電,2030年提升至1,200萬度,2050年全面使用綠電。三陽導入智慧能源管理與減碳專案(ISO 14064-2),2024年碳排年減2%,並透過綠電與儲能,每年可節省500萬元電費。

車商加快淨零步伐,推動低碳製造,打造更永續的台灣車市。

歐洲重機品牌爆經營危機!
台灣總代理宣布結束合作

奧地利重機品牌KTM,面臨財務危機,不但已進行裁員,去年底更爆出高達26.5萬台摩托車仍存放在倉庫。KTM在台灣的代理商安東貿易,則在2月11日發出消息,結束與KTM AG集團長達15年的合作關係。

安東貿易發出聲明稿,指出安東貿易在2010年開始成為KTM台灣總代理,2021年則代理KTM AG集團另一Husqvarna摩托車品牌,由於KTM母集團財務重組,安東與KTM AG集團協議,安東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結束與 KTM AG集團長達15年的合作關係。

安東貿易表示,從2010年代理KTM,2021年代理Husqvarna,總販售台數達6,000餘台,銷售總數市佔曾達第三名,並超越日系重機品牌。近兩年也開設KTM Riders Academy越野訓練,有多達100位車主通過銀牌與銅牌之課程。

在新任品牌代理尚未發布相關訊息前,KTM摩托車現有車輛銷售、保固、維修等相關作業仍由安東貿易服務。
KTM在台灣共有6種車型, 分別為Enduro越野系列、Naked Bike街車、Travel多功能車、Supermoto滑胎車、SuperSport輕仿賽車、Sports Tourer運動旅跑。

Toyota發表第三代氫燃料電池系統
成本降低 續航增20%

Toyota持續深耕氫燃料電池技術,並發表全新第三代氫燃料電池系統,提升耐久性、續航力與生產效率,使其更具市場競爭力。新系統的耐久度提升兩倍,達到與柴油引擎相當的壽命,甚至具備免維護的優勢。系統效率提升1.2倍,續航力增加20%,以Mirai為例,其續航可從647公里提升至772公里。

此外,Toyota透過創新製造技術降低成本,並強調新系統不僅適用於乘用車,也能靈活應用於商用車輛,擴大氫燃料電池技術的應用範圍。Toyota計劃自2026年起,陸續在北美、歐洲及日本市場推廣此技術,推動零碳排移動方案的發展。

自2014年推出Mirai 以來,Toyota已在全球30多個國家銷售28,000輛, 並自2019年起將氫燃料電池技術應用於公共運輸,向100多家客戶提供超過2,700套氫能動力系統,涵蓋公共交通及鐵路運輸等領域,為氫能普及化奠定基礎。

Gogoro聚焦產品線與海外市場 加速邁向獲利

Gogoro代理執行長姜家煒表示,公司將專注於產品線優化與海外市場拓展,預計2026年能源事業達損益兩平,2028年車輛事業也將實現此目標。2月中旬,Gogoro與嘉實多(Castrol)簽約,將成立合資公司進軍越南市場,進一步擴展國際版圖。

在車輛業務方面,Gogoro計劃精簡產品線至五大整車平台,導入模組化設計,以提高零件共用性與市場競爭力。此策略不僅應用於Gogoro自家產品,也將開放PBGN聯盟夥伴共享硬體與軟體資源,發展更多市場導向車款,帶動機車產業升級。

海外市場布局方面,Gogoro以韓國成功模式為基礎,在越南與Castrol採取國際分工策略,由Gogoro提供核心技術,Castrol負責銷售與營運,並引入在地夥伴,以提高市場適應性與競爭力。此模式未來有望擴展至更多東南亞國家,進一步鞏固Gogoro在全球電動機車市場的領導地位。

避免超充排隊起爭議!
特斯拉將推Tesla App線上預約
「虛擬排隊」功能

特斯拉充電團隊在官方X帳號上確認,將推出「虛擬排隊」功能。車主可透過TeslaApp預約充電時段,並根據排隊順序到達充電站進行充電,從而避免現場爭執或混亂。
此功能將首先在部分超級充電站進行試點,若反應良好,將擴展至更多地點。
不僅如此,特斯拉還開始對部分超級充電站實行擁堵費政策,鼓勵車主在非高峰時段充電,以減少高需求時段的擁堵,並提高充電設施的使用效率。儘管如此,隨著電動車銷售的增長,排隊和擁堵問題仍可能發生。特斯拉強調,收取擁堵費是為了提升充電站的運營效率,確保更多車主能順利完成充電。

除了虛擬排隊系統的試行,特斯拉也在積極擴展全球充電設施。隨著電動車市場需求的增長,特斯拉的充電網路每年增長超過20%,並根據各地需求調整建設規模。這不僅能有效減少排隊等候的情況,還能提升整體使用體驗。

BMW從容應對美國汽車關稅變數

BMW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擁有全球產量最大的工廠,還是美國汽車出口價值最高的品牌。這讓BMW可以靈活調整產量,將更多生產轉回美國本地,輕鬆規避高額關稅。

BMW在美國南卡州擁有全球產量最高的工廠,可根據需求調整生產,將更多產量轉回美國,減少25%進口汽車關稅衝擊。專家指出,BMW靠靈活的生產布局與技術策略,成功應對市場變化。

BMW長期採取「技術開放」策略,他們的生產線可以隨時根據市場需求在燃油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之間切換。與此同時,市場傳出奧迪與保時捷考慮在美國設廠,以降低高額關稅帶來的影響。

低碳電賣企業 環部同意碳排轉住戶

台電計劃於7月首度推出RE30低碳電,內含30%綠電,電力排碳係數降至0.337公斤,相較2023年全國平均0.494公斤更具優勢。首波將釋出16.6億度電,未來可能擴大至百億度,以協助企業降低碳排放,應對國際減碳規範。

然而,部分企業擔憂,若未購買RE30,電力排碳係數可能相對升高,影響產品碳足跡。對此,台電已與環境部協商,確定將因RE30釋出而產生的額外碳排量,轉移至無出口需求的民生用電,確保產業不會因此受到影響。未來,電力排碳係數將依不同用電類別公布,分為RE30低碳電、產業用電與民生住戶用電,以提高透明度。

購買RE30的企業可獲綠電憑證,降低碳足跡,有助於2026年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上路後減輕碳稅壓力。此舉將提升台灣出口製造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同時推動國內綠電發展,促進產業轉型與減碳目標的實現。

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OMV去年獲利13.9億歐元,年減6%

據報導,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OMV)2024年雖受油價及天然氣價格下跌影響,仍創企業史上第4佳業績。

OMV 2024年營收340億歐元(-14%),獲利13.9億歐元(-6%),惟現金流量成長至53億歐元。此外,該公司2025年計畫投資36億歐元,並維持每日30萬桶油氣產量。

OMV已全面退出俄羅斯業務,終止與Gazprom Export的長期合約,並將重心轉向歐洲天然氣生產。由於歐洲市場從俄國供應能源之天然氣管線氣轉向液化天然氣(LNG),價格機制發生變化,LNG運輸船將運往出價最高的市場。因此,提升本地產量對確保能源供應更顯重要。OMV於2023年
在下奧地利邦Wittau鎮發現40年來最大天然氣田,若充分開發,奧國天然氣產量可望提升五成。此外,OMV 在羅馬尼亞亦有開採天然氣之Neptun Deep計畫。OMV將持續推動能源自主化,確保供應穩定。

科技與石油巨頭攜手 
借助衛星與AI提升碳市場公信

科技業巨頭亞馬遜(Amazon)和微軟(Microsoft)將攜手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引進衛星科技和AI 提升自願性碳市場(VCM)公信力。

碳產業新聞網站Carbon Herald指出,自願性碳市場屢傳碳權交易因過度誇大環保效益,或無法減少既有碳排而受到批評。為消除相關疑慮,亞馬遜、微軟及埃克森美孚等企業計劃引入更嚴謹的標準、運用衛星科技和人工智慧(AI) 驗證系統等先進監測工具,並提升碳信用額度供應鏈的透明度。

計畫的核心是成立一個由17人組成的獨立小組,負責改善碳權認證流程,並確保相關計畫、專案產出的碳抵換額度,能真正抵減碳排。

這個小組將隸屬於華府智庫「兩黨政策中心」(Bipartisan Policy Center)的自願性碳市場工作小組(VCM Task Force),探討可能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類似美國環保署「能源之星」(Energy Star) 認證系統,目前暫定名稱為碳之星(Carbon Star)。除亞馬遜、埃克森美孚和微軟,專案小組
成員還將納入林業產品龍頭Weyerhaeuser、環保團體、原住民團體,和從事碳抵換專案開發的業者。

這些專家將共同推動更嚴格的驗證標準,確保自願性碳市場成為企業實現永續承諾的可靠工具。

印尼能源暨礦業部:冀提升油氣自
給自足能力,減少進口依賴

印尼將使用新技術及活化閒置油井,並鼓勵企業投資液化石油氣提煉廠,以減少油氣進口。
印尼能源暨礦業部長Bahlil Lahadalia於2月11日出席印尼國營Mandiri銀行舉辦之投資論壇(MIF)時,強調印尼應提升油氣自給自足能力,減少對進口油氣之依賴。綜據Bahlil 部長在論壇致辭內容及近期印尼媒體報導資訊,相關要點如次:
1. 為減少印尼對進口油氣之依賴,Bahlil部長邀請企業家來印尼建設LPG提煉廠。
2. 印尼石油開採量已經大幅下降,導致供需失衡。
3. 為提升國內油氣產能,印尼將採取下列方案:
(1) 活化閒置油氣井。
(2) 運用新技術。
(3) 持續開採東印尼礦場。
4. Bahlil部長另表示印尼政府持續提倡車輛改用生質柴油及推廣電動車。

提高生產效率 石油二哥雪佛龍
擬全球裁員二成

美國第二大石油業者雪佛龍(Chevron)預告將在全球裁員高達20%人力, 以在2026年前削減30億美元成本;石油和天然氣業者近年擴大採用新技術和製程提高效率,同時瘦身削減開支。

據報導,雪佛龍2月12日告知員工將裁員15~20%,雪佛龍在全球擁有約4萬名員工,代表本波裁員將有6,000~8,000人丟掉飯碗;公司也表示,目標是在2026年底實現20~30億美元的結構性成本改善。

石油龍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也持續削減成本,希望2030年的成本較2019年削減180億美元。該公司的員工人數在2013年至2023年之間從7.5萬人減少至6.2萬人。

雪佛龍和埃克森美孚均正在使用AI等新技術指導鑽井決策。不過,高層對此表示,AI的目的並非取代人類,而是讓人類利用科技創造更多價值。

Eni與埃及、賽普勒斯
簽署天然氣開發及出口協議

埃及與賽普勒斯雙方政府代表與相關企業高層在開羅簽署地主國協議(Host Government Agreement),確定共同開發賽普勒斯第6號區塊的Cronos天然氣井資源。簽約儀式由埃及與賽普勒斯總統共同主持,埃及石油暨礦產資源部部長、賽普勒斯能源部部長,以及義大利Eni 能源集團與法國道達爾能源集團(TotalEnergies) 的代表共同簽署。

此項協議被視為建立東地中海天然氣樞紐的關鍵里程碑,將充分運用埃及現有的基礎設施,提升賽普勒斯作為天然氣生產與出口國的地位。根據協議內容,Cronos天然氣井的開發將遵循一套完整的架構,天然氣將透過Zohr氣田基礎設施進行運輸與處理,隨後在Damietta液化天然氣廠進行液化,再出口至歐洲市場。

俄烏戰爭若能結束 
原油價格估將下跌5至10美元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報告表示,如果俄羅斯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出口制裁有所緩解,全球市場可能會迎來更多的俄羅斯柴油供應,導致全球煉油利潤下降。美俄之間針對結束烏克蘭戰爭的談判,已成為今年油價的一個看跌因素。

美國和俄羅斯官員在沙烏地阿拉伯會面,討論結束戰爭的可能性,儘管烏克蘭未參與談判。市場逐漸認為,這或將會放寬對俄羅斯石油供應的限制。報告預估,如果談判達成協議,並解除對俄羅斯原油與石油產品的出口制裁,布蘭特原油價格可能下跌5至10美元/桶。

報告表示,若制裁解除,俄羅斯柴油供應增加,將進一步壓縮全球煉油利潤。報告表示,指出,自烏克蘭戰爭以來,煉油利潤已逐步正常化,但制裁解除可能進一步推低利潤。另一方面,若談判破裂或美國加強對俄羅斯的制裁,油價可能再次上升。此外,美中貿易摩擦與關稅威脅,也可能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對原油需求造成壓力。

川普若課25%關稅、
對日本6大車廠影響額估3兆

美國總統川普揚言將對汽車等產品徵收25%關稅,而據估算,若川普對汽車開徵25%關稅的話、對日本6大車廠( 豐田汽車、本田、日產汽車、馬自達、SUBARU和三菱汽車) 的影響金額將達約3兆日圓。

主因若車廠將關稅轉嫁至價格、導致售價揚升,恐造成競爭力下滑、影響日系車需求。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他正考慮對汽車等產品徵收至少25%的關稅,目前美國對來自日本的進口乘用車課徵2.5%關稅,上述關稅計劃成真的話、稅率將達現行的約10倍。

野村證券表示,「新車平均價格每揚升1%、需求將減少2%」。東海東京情報實驗室(Tokai Tokyo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分析師杉浦誠司估算關稅提高至25% 時所將增加的追加稅額,預估豐田汽車、本田等6大車廠合計達1 兆4,200億日圓,若加總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追加關稅計算、將膨脹至約3兆2,000億日圓。

今年新能源車銷量估年增18% 
美國政策變化添變數

據TrendForce統計,2024年全球純電動車(BEV)、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和氫燃料電池車等新能源車合計銷量達1,629萬輛,年增25%,中國市場占比擴大至67%。

TrendForce預估,2025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將年增18%,中國市場可望持續成長,美國的政策變化可能為銷售增添多項變數。

TrendForce預估,2025年全球新能源車市場將達1,920萬輛,中國市場受惠於汰舊換新補貼政策延續,有望保持成長。然中國汽車集團面臨本地銷量競爭激烈、海外市場資源投入大、技術競爭加劇等三大挑戰,原本的多品牌路線已進入整理階段,預期今年這股合併潮將會持續,集團間合併的可能性也逐漸提高。

美國市場相對有較高不確定性。TrendForce 分析,若總統川普取消新能源車7,500美元稅收抵免的行政命令獲得國會支持,預計將導致2025年全球銷量年增率從18% 降至16%。

標普:美加徵關稅
對中國車企間接影響料更顯著

據報導,標普全球評級表示,中國快速成長的汽車及汽車零組件出口面臨重大關稅障礙,美國加徵關稅對於受評中資車企的直接影響較小;而次生影響則更難預測,對於車企的影響可能更大。路透社引述標普報告指出,中國的汽車出口具有很多優勢,這使得車企更容易受到關稅的影響。報告指出,去年美國市場約占中國汽車總出口的2%,僅占中國汽車總銷量的0.4%;去年墨西哥市場占中國汽車總出口的6.9%,占中國汽車總銷量的1.4%。標普認為,美國對中國汽車行業加徵關稅的間接影響可能更為顯著,例如如果美國落實提高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至高達60%的提案,中國經濟將受到嚴重打擊。

此外,美國徵收關稅行為的不可預知性亦使中資企業規劃投資的能力受到抑制;若美國對從墨西哥進口的產品徵收25%的關稅,則可能打消中資車企在墨西哥建廠的想法。

中國1月乘用車零售量年減12%、新能源車型增一成

中國乘聯分會2月11日公布,2025年1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79.4萬輛,年減12.1%、月減31.9%。1月零售處於歷史低檔,月減幅度僅次於2023年1月的41%降幅。

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88.9萬輛,年增27.1%、月減41.2%;1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74.4萬輛,年增10.5%、月減42.9%。

1月新能源車中國國內零售滲透率41.5%,較去年同期滲透率提升9個百分點。1月中國國內零售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60.6%;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20%;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3%。從月度中國國內零售份額看,1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零售份額72%,年減0.2個百分點;合資品牌新能源車份額2.1%,下降2.9個百分點;新勢力份額20.8%,小米汽車等品牌拉動新勢力份額年增5.7個百分點;特斯拉份額4.5%,下降1.4個百分點。

福斯退位 比亞迪中國銷量衝、首度居冠

比亞迪2024年中國乘用車銷售量暴增逾4成、首度居冠,將長年霸主福斯擠下台。中國汽車市場向來由國企和外資設立的合資企業所支配,不過現在主角開始換人、從「官方」轉向「民間」,中國最大民營車企比亞迪2024年於中國市場的乘用車銷售量超越和國企合作、長年穩坐霸主之位的福
斯,首度居冠。根據調查公司MarkLines彙整的企業別乘用車銷售量數據顯示,2024年比亞迪銷售量年增45.7%至365萬台、首度擠下福斯躍居龍頭。福斯銷售量萎縮5.5%至298萬台、退居第2位。

2024年中國乘用車銷售前10大車廠中、銷量呈現增長的僅有3家,分別為比亞迪、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和奇瑞汽車,福斯、豐田汽車(Toyota)等外資車廠銷量齊步陷入萎縮。

中國1月公共充電樁數量年增35%、總量達376萬台

據報導,中國充電聯盟於2月18日公布2025年1月全國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運行情況。今年1月公共充電樁較去年12月增加18.1萬台,1月年增長35.1%。截至今年1月,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充電樁376萬台,其中直流充電樁171.4萬台、交流充電樁204.6萬台。從去年2月到今年
1月,月均新增公共充電樁約8.1萬台。

依充電基礎設施整體運行情況來看,今年1月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39.5萬台、年增49.5%。其中公共充電樁增量為18.1萬台、年增222.5%,隨車配建私人充電樁增量為21.4萬台、年增2.9%。截至今年1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321.3萬台、年增49.1%。
依充電基礎設施與電動汽車對比情況來看,今年1月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39.5萬台,新能源汽車中國國內銷量79.3萬輛,充電基礎設施與新能源汽車繼續快速增長。樁車增量比為1:2,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

日產下修財測、陷4年來首見虧損
全球關3廠、中國產能砍3成

日產汽車(Nissan)下修今年度(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 財測,預估虧損800億日圓,為4年來首次出現赤字,但虧損幅度低於市場預期。此外,日產宣布將關閉3座工廠,並削減中國產能30%。
根據財報,日產因組織重整,將認列1,000億日圓裁員及改革費用,營收目標從12.7兆日圓下修至12.5兆日圓,年減1.5%;營業利益暴減78.9%至1,200億日圓。不過,日產仍維持全球340萬輛銷售目標,顯示對市場需求仍抱信心。

為提升工廠稼動率,日產計劃至2026年將全球產能從500萬台縮減至400萬台,並裁員9,000人,其中製造部門占6,500人。中國市場受影響最劇,產能從150萬台降至100萬台,並將關閉泰國等3座工廠。
日產社長內田誠表示,目標在2026年將產能利用率從70%提升至85%,透過產線精簡與成本控管提升競爭力,以確保未來市場變化下仍能維持獲利能力。



Posted in: 市場掃描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