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油到晶圓 兩位企業家的交會軌跡
從機油到晶圓
兩位企業家的交會軌跡
暑假期間讀了兩本好書《秦嘉鴻回憶錄》《張忠謀自傳》,兩位前輩年齡相仿、出身不同,但最終都從台灣這舞台散發出耀眼光芒。張先生我無緣得見,不過秦嘉鴻先生卻是我的父執輩,半世紀前正當年輕的他們,在礦油同業中聚集了十個志同道合的好友組成兄弟會,每月一次的聚餐持續至今將近60年,如今九位早已凋零,但還有三個第二代的後輩陪著90歲的他,兩個月一次,有機會聽到他精神奕奕的憶舊論今。這回能同時拜讀兩本前輩的心路歷程,真是幸運。茲將一點閱後心得臚記如下,與您分享。
秦嘉鴻與張忠謀,是在台灣企業史上不同場域的重量級人物。一位出身地方、深耕實業,建構橫跨石油化工、綠能、生技的益州集團;一位在科技產業中開疆闢土,打造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他們以回憶錄與自傳分享人生歷程,展示出在不同領域中的同樣光芒。
本文擬以四個交會的觀察視角為軸:「年齡相近」「出身不同」「殊途同歸」「為台發聲」,並從企業經營理念、領導風格與公共角色切入,比較兩位企業家在生命軌跡與企業精神上的異同。這不僅是一場跨產業的對話,更是對台灣企業文化的深層梳理。
一、年齡相近:跨世代的企業先行者
張忠謀誕生於1931年,秦嘉鴻則在1936年出生,年齡僅相差五歲。他們都成長於動盪的時代背景,在日本退出台灣與國共戰火之後展開各自的職涯。他們所屬的世代,有著自立自強、胼手胝足的創業精神,也對制度與秩序充滿渴望。
而這段歷史歷練,也造就兩人不同的企業韌性。張忠謀在美國企業文化中吸收管理邏輯與國際策略,秦嘉鴻則在台灣產業變遷中鍛鍊出政策嗅覺與地方影響力。他們都是長期致力於台灣產業發展的行動者,用不同節奏,卻相同耐力,在台灣企業史中留下深刻足跡。
二、出身不同:文化與制度的雙重交錯
秦嘉鴻出生在仍屬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其童年與求學階段充滿殖民制度的痕跡。戰後,他成為中華民國公民,在本土社會中逐步摸索身分定位。他的企業經營,強調與政府協作、與社會共好,深具地方意識與制度敏感。
張忠謀則是在中國內地出生,經歷戰亂、遷居香港,再赴美國求學與工作。他是「美國夢」的實踐者,也是管理專業化的象徵。他的理念源於西方制度設計,追求效率、品質與全球佈局,是高度現代化的企業型態代表。
這樣的出身差異,構成了兩人理念的分野:秦嘉鴻擅長在制度邊界中尋求合作與平衡,張忠謀則強調制度內建的專業分工與策略執行。
三、企業經營理念:策略vs.敏感,專業vs.多元
張忠謀在自傳中強調「專業、專注、專門」的代工模式。他不追求多角化,而以技術力與制度力穩固台積電的市場地位。他的經營哲學是:「不完美就不量產」,呈現出一種近乎苛求的品質管理。
秦嘉鴻則在回憶錄中展現出對政策的高度敏感。他不僅在油品市場上掌握先機,也在能源政策轉向之際引領企業進入綠能、生技、環保等新興產業。他主張「四贏理念」——政府、企業、勞工、社會共同前行,是一種系統性而溫和的發展模式。
張忠謀的企業像一台精準運轉的機器,秦嘉鴻則像一個靈活多元的生態網絡。前者強調穩定與國際競爭力,後者則重本土連結與政策順應,兩者皆以台灣為起點,但思維風格大相逕庭。
四、領導風格:制度內穩 vs. 情感連結
張忠謀的領導風格為「理性決策」與「制度化管理」,他將台積電打造成以數據、流程與標準為核心的科技企業。他信任制度大於個人,重視「內建管制」而非臨場判斷。
反觀秦嘉鴻,他從基層打拼,強調「人情關係」與「正面思考」的力量。在企業遇困時,他以好人緣與思考力化解危機,並善於啟動員工的主人翁精神。他的領導更像一場「社會運動」,重視群體共識與行動連結。
制度化 vs. 情感化,兩種風格無優劣,但均展現出高度的領導影響力。
五、殊途同歸:在台灣發光的舞台
儘管兩人出身不同,企業理念迥異,但最終皆選擇在台灣落地、深耕、發光。他們將台灣作為理想的實驗場——一個既有自由市場,也有公民社會的場域。
秦嘉鴻以益州集團串連地方工業區,強化產業政策溝通,在地發展紮實而有力。張忠謀則以台積電為平台,將台灣推向全球科技鏈頂端,成為高科技產業的中樞。兩人皆讓台灣企業在世界地圖上找到位置。
六、為台發聲:企業家的公共角色
最令人注目的交會之一,是兩人都曾代表台灣出席APEC年會。張忠謀以企業領袖身分,代表總統在國際會議中為台灣爭取發言權,主張自由貿易與科技創新。他的語言冷靜而堅定,是國際溝通的典範。
秦嘉鴻則曾在2016及2017年,兩次以中小企業代表參與APEC諮詢理事會,不只提出建言,也展現地方企業家的行動力。他在防疫期間設置快篩站、協助捐贈口罩,展現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與團結精神。
兩人都超越了企業經營者的範疇,成為台灣的代表聲音。他們不僅為自己,更為整體社會與國家發聲,體現企業家應具備的關懷公共領域的精神。
結語:同代異路,共築台灣企業精神
《秦嘉鴻回憶錄》與《張忠謀自傳》記錄的,不只是企業史與個人回憶,更是台灣產業文化的縮影。透過傳記與回憶的交會,讓我們得見更豐富的企業家形象:既能精密規劃,也能靈活應變;既能國際發聲,也能在地行動。
年齡相近,出身不同;理念有異,目的相同。他們是兩位企業家在時代中的迴響,也是台灣在全球經濟中穩步前行的象徵。
在產業動盪與科技更迭的今日,這樣的領袖典範正是我們所需要的精神標竿。
後記:《秦嘉鴻回憶錄》第三冊第188頁,提到領他高爾夫球入門,結果卻打賭輸他的,正是筆者父親洪延慶先生,隆福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人。
Posted in: 業界消息
Tagged: #機油 #晶圓 #秦嘉鴻 #張忠謀 #台積電 #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