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時間: 2005-05-08 19:28:06

環保立法帶動油品新規範

環保立法帶動油品新規範

隨著環保及健康意識的抬頭,全世界各地對路上跑的各式車輛排放出被認為對人體及環境有害氣體的問題越來越關心了,各國環保單位透過立法,建立了日益嚴苛的排放新標準。美國將在2007到2010年間逐步實施第三期排放法規,為了因應上路後嚴苛的排放限制—2007年時,顆粒物排放將由0.14降到0.014g/KW-hr,氮氧化物(NOx)則將在2010年時,由3.4降到0.27 g/KW-hr,光靠廢氣後處理系統的作用顯然已經無法符合這樣的要求了。汽車原廠必須另尋引擎設計和廢氣處理設備在硬體上的解決之道,美國環保署(EPA)也必須重新規範燃油,尤其是柴油的硫含量,而以上種種趨勢的走向,再再逼得荷重車輛的引擎用油必得在2006年中推出符合新規格的配方,以適用於新的汽車引擎及其週邊設備上。

歐洲嚴格立法,美國幾乎同時跟上,這兩大系統透過立法建立新的標準,希望在最短的時程內,明顯而有效的改善地球的環境。而全世界的其它地區則在風潮之下,或快或慢的逐步採行了新標準。亞太地區同樣正在大步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各個國家都已訂下了採行歐洲或美國標準的時程表了。比如日本,將在2005年時限制重負荷車輛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在1998年排放標準的一半,諸如此類的戲劇性改變一再在亞太地區引起迴響。

除了立法限制,相關業界也一直努力在硬體設備上尋求突破。事實上,乘用車與荷重車製造廠商都曾耗費長時間投入改善節省燃油及減少排放的研發,這其中包括像觸媒轉換器、顆粒捕捉器、氮化物去除器、傳動機構硬體改善以節約能源、雙燃料系統汽車、汽油直接噴射、渦輪柴油直接噴射(turbo diesel direct injection)、廢氣再生系統等都是。過去十年來,引擎及後處理設施的耐久性、提高燃油經濟性及在高溫之下對硬體的保護,這幾個議題可說主導著潤滑油規格的演進,在可見的未來肯定仍將是最主要的焦點。

汽車製造廠商前所未見的嚴格須求一再挑戰著潤滑劑的配方工業。排放系統的耐久性要求牽動了潤滑劑規格,也帶動更複雜的潤滑劑配方。與此同時,延長換油期限的聲浪也導向非傳統基礎油以及更高精度的添加劑處理,而燃油經濟性的走向則有利於低粘度油的市場。

綜觀以上的各項市場須求,可以斷言的是潤滑油的研發將更快速,保持與汽車硬體的進展同步,同時這也代表了潤滑油的研製成本上升以及生命週期更短。

部分排放控制系統已經証實對於廢氣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十分敏感了,像硫化灰分、磷及硫的成分(sulphated ash, phosphorus and sulphur-SAPS)就會損害排氣後處理裝置,減短其使用壽命和作用效果。雖然還缺乏學理上的數據,但是摻配商已經面臨汽車原廠極大的壓力,必須設法減低乘用及荷重車輛潤滑油中的SAPS含量了。能符合標準的潤滑劑必然要更複雜的配方,成本也會更高,因此如何尋求一種功能和成本上能取得平衡的產品,其重要性也因而大增了。

不少油品的新規格特別標示出與排放相關的考量,其中最多數是加上了對某些化學成分的限量。比如在乘用車上來說,ILSAC GF-4(API SM)、ACEA C1、C2、C3序列,以及汽車原廠的規格如MB p229.31等。在歐洲的柴油車則有ACEA E6、MB p228.51等。在北美洲,API也已經展開了新一代柴油車規格-PC-10的工作了,新規格中預料將對化學成份設限。

就在一般潤滑油規格對於SAPS的限制已經開始同步時,卻是汽車原廠的規格仍然各走各的調,各廠家間並未取得進一步的共識。硫化灰份的含量從0.5到0.8wt%都有,磷含量也是從0.05可以到0.08wt%的高標,而硫含量也是從0.2到0.4wt%都有。這樣的不同步看來雖小,但任何一點限縮都將會對添加劑和基礎油的選用造成大衝擊。所以如何協調出汽車原廠基於排氣後處理設施的壽命考量,所須求的化學成份含量標準,同時又能保証潤滑劑生產廠商有能力調配出能確保引擎性能和壽命的產品來,這就是最重要的課題。任何對化學成份的設限,自然都造成潤滑劑配方和製程上的複雜,因此,一定要有堅實的數據作為根據,才能研發出合理的成品來。
對排放的嚴苛立法已經將汽車、潤滑劑以及添加劑工業的成本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了,業界在添加劑成份的發展以及潤滑劑測試程序上投入了相當驚人的資金,只為了確保新研發出來的潤滑劑是完全適用於新一代的汽車引擎的。先進的硬體規格須求先進的潤滑產品,在產品製程中,包含非傳統基礎油的選用、新添加劑的科技、耗時費事,費用昂貴的引擎測試等等都是。汽車原廠、摻配業者以及消費者應該要三方都能體認到彼此的努力,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它所產生的成果,真正達到改善環境及保護人類健康的作用。

許多主要的添加劑公司在這幾年來貢獻然而若要保証持續的投入,潤滑劑及添加劑研發者必須能得到合理的回報,才能繼續提供未來的潤滑科技給世人。因此在相關業界的合作模式中,如何增加各方共同的認識,讓最大多數人覺得滿意而相互配合下去,才能走向不斷研發的路。


Posted in: 業界消息  
Tagged: #石油情報   #P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