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時間: 2005-07-05 15:22:49

面對歷史新高的油價

面對歷史新高的油價

原油漲,原物料漲,最終油品市場漲!各行各業反應價格波動的幅度差異性很大,步調也不一潤滑油品由於終端市場激烈競爭的特性,價格反應算是慢的了,但也得再漲?



2005年六月二十七日,油價再創歷史新高,逼近每桶61美元!
市場人士認為,伊朗強硬保守派候選人-德黑蘭的市長贏得總統大選,令全球更關注石油供應問題,憂心產油國與煉油廠無法提高產能因應攀升的燃油需求,因此預料,油價可能很快衝上每桶65美元,甚至70美元。
回頭從2004年初來看,國際油價已由2003年12月的32.08美元/桶上漲到如今突破60美元/桶的高價,共計上漲70%以上了。

導致國際油價大漲的原因,石油價格的上漲,雖然在短期內和恐怖攻擊、天災及市場投機等因素有關,但中長期而言,缺乏煉油設施引發的供應短缺及中國大陸地區的需求都是重要的因素。中國除了增加戰備儲油外,高度經濟發展及相關建設的啟動,也帶動了石油的龐大需求。尤其是世界主要先進國家一個人的平均用油量為每人25公升/日,而目前中國大陸則祇有6.25公升/日,因此,未來對石油的需求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在中國大陸由原本的輸出國轉變為主要石油進口國,而且成長潛力大這麼大的情況下,也使油價的漲勢不易控制。尤其在人民幣不升值的情況下,油價將不易下滑,致使國際原油價格維持在高檔。
高油價將使得消費者沒有多餘的錢來消費,並導致企業成本攀升,因此,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5月24日就調降了30個成員國2005年的經濟成長預估,由原本的2.9%下調至2.6%。國際結算銀行在油價突破六十美元大關的隔日即提出警告,認為油價若進一步升高,對全球經濟的損害可能遠超預期。銀行預測今年世界經濟仍會在溫和通脹下強勁增長,建議美亞歐的經濟大國在金融政策上應合作。

非能源危機的高油價情況
油價年初升破五十美元時,市場就擔心高油價將打擊全球經濟,但全球經濟卻繼續緩和增長。或許因有這樣的記錄在,市場對油價衝破六十美元的反應還算冷靜,全球股市也沒見到明顯的回落。
其中,美國(目前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耗國)的汽油和柴油消耗持續強勁增長,儘管油價高檔、景氣正在走緩。而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國的中國,也繼續燃用更多石化燃料來推動國內景氣,並應付全世界對中國產品需求量的持續增長。


由於價格的上升主要是由於這兩大經濟體的強勁需求所帶動,而並非由於如一九七○年代和一九八○年代石油大危機的供應不足引起,因此,此一動力雖然使得世界經濟陷入困境,但是並未激起過去協助世界度過能源危機的那種節能措施。

其實,現在的油價比起2003年低價位時的每桶大約二十五美元,上漲了將近二點四倍,但期間全球經濟不見萎縮,與七三年或九一年的石油危機截然不同;除了因為扣除物價上升因素後,現在的油價其實還低於當年,以及全球經濟效率上升,對石油依賴下降外,相信還有兩個因素。
其一,七三年或九一年的石油危機,石油供應因為禁運或戰爭而受挫,作為基礎原料的石油供應突然萎縮,全球經濟自然受害。近年油價雖亦急升,卻非供應減少,而是石油需求因經濟暢旺而增加,使得供求偏緊,而且各界亦有所預期,早作因應了。


其二,過去油價急升的一大禍患,是急遽推升通貨膨脹,但現在受惠於過去十多年的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與印度經濟改革,生產力大為釋放,也有效抑止了通貨膨脹。市場普遍有信心油價在六十美元一桶的價位時,對全球經濟衝擊將可以忍受,甚至有認為油價升上八十,甚至九十美元水平(扣除通脹後相等於七三年石油危機時價位),才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的威脅。

然而,全球經濟可承受六十美元的油價,卻不代表若油價繼續攀升沒有風險,或個別國家或行業沒有壓力。美歐等國家已經進入服務業經濟,對石油的依賴減低,但工業國家包括晉身世界工廠的中國,油價續高的影響已漸見浮現,例如原料與燃料漲價,壓縮邊際利潤,將拖累工業生產增長的腳步。
而即使是歐美國家,油價高升也增加民眾燃料支出,使消費能力壓低。不少歐美國家的經濟,其實正靠房地產泡沫支撑,美國經濟尤其外強中乾,如此的經濟增長可支持消費者承受多高油價,而不影響消費,拖累經濟,非無憂慮。

企業的因應對策
油價上漲所及,電力、航運、大宗物資、原物料都將因成本上漲而被迫反映,企業生產成本也會隨之波動。就受油價上漲影響的個別產業而言,石油、石化產業屬於上游產業,多數是大型而且寡占性質的產業,轉嫁比較容易,而中下游的產業尤以使用油料較多的中小型產業,如化纎製品、塑膠製品、鋼鐵、金屬等產業,面臨的衝擊比較大,而中小企業因為議價的能力較低,所受衝擊又可能較大企業為大。基於此,經濟部和企業界有幾點不得不善加因應:

政府策略方面

1. 油電價調整幅度不宜太大,仍須由中油公司吸收部分漲幅,以減低衝擊。
2. 提供並整合政策性專案貸款,協助中小企業渡過未來原物料成本上漲的危機。
3. 構建資訊平台:提供充分的資訊供中小企業參考,如建立原物料相關資訊資料庫,並輔導廠商判斷及分析,對中小企業將是一大幫助。
4. 中長期而言,政府應加強研發新能源、提升能源效率,以及宣導廠商及民眾節約能源等方向著手。
5. 獎勵企業投資節源設備、使用再生節源等優惠措施。



1. 節約能源:廠商面對不斷上升的原料及能源價格,希望能於生產過程中,節約能源之使用,以降低生產成本。
2. 分散採購地區:轉向其他地區採購主、副料(比如從印度、孟加拉等地)。
3. 除了國際油價之外,原物料價格對於產業成本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中小企業也應密切注意國際原物料價格及匯率的變化,並擬定對策,以便隨時因應價格波動,避免自身損失。
4. 依過去的經驗,在民生物資價格上漲之後,隨之而來的為服務價格的上漲,終致物價全面上揚,因此應及早因應物價可能上漲的發展,尤其對於原物料來源的掌握及資金的運用應更留意。


Posted in: 業界消息  
Tagged: #石油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