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時間: 2006-10-05 16:26:30

Shell在中國 入主統一潤滑油 殼牌大躍進、市場重洗牌

Shell在中國入主統一潤滑油殼牌大躍進、市場重洗牌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殼牌中國控股私有有限公司Shell日前宣佈購買「北京統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和「統一石油化工(咸陽)有限公司」百分之七十五的股份,統一是中國領先的獨立潤滑油生產和銷售企業。 該交易使殼牌成為中國潤滑油市場排名第一的國際能源公司。中國潤滑油市場增長迅速,據估計每年市場需求量為60億公升,該交易使殼牌在中國潤滑油市場的占有率位居第三,且將殼牌全球成品潤滑油的產量提高了8%,並使殼牌潤滑油產品在全球成品潤滑油市場有16%的占有率。

目前,世界潤滑油消費量維持在3600萬噸左右,其中:北美需求總量穩定;歐洲、前蘇聯地區呈下降趨勢;而受到中國、印度等主要經濟高速增長國家的拉動,亞洲潤滑油消費快速增長,特別是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潤滑油消費國。2005年,中國潤滑油消費已經將近460萬噸,市場規模300多億元人民幣,而且據估計,中國全國潤滑油消費仍將以每年10%-12%的速度增長。

這樣一個巨大且不斷擴增的市場,由於開放得早而且限制較小,因此,在跨國潤滑油品牌紛紛進入中國的同時,眾多中小潤滑油廠家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了出來。據統計,最多的時候,僅中國的中小潤滑油廠家就多達3000多家。

在這約460萬噸的市場中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市場格局:
一是以中石化(長城)和中石油(昆侖)為代表的大型國有潤滑油企業,佔據近60%的市場,其中中石油以昆侖潤滑油為代表產量大約為180萬噸,中石化以長城潤滑油為代表產量大約為120萬噸;
二是以美孚、埃索、殼牌、BP和嘉實多等為代表的跨國潤滑油企業,佔據大約20%的市場,但跨國潤滑油企業佔據了高端市場約80%的比率,其中殼牌生產能力大約在年15萬噸,美孚生產能力大約年20萬噸左右;
三是以統一石化等為代表的地方民營潤滑油企業,以靈活的經營機制在市場上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成為與國內外大油公司抗衡的品牌。除了統一石化以進口基礎油為主要原料以分割高端市場,產量33萬噸,僅次於中石化和中石油,大多數民營潤滑油企業處於低端市場,採用中小型煉油廠的原料。

然而與數量的高速增長不同,中國國內數目龐大潤滑油廠家卻在高端市場上難有作為。目前美孚、殼牌、埃索、BP、嘉實多等外國品牌佔據了高端油市場比例的80%,且估計其利潤可以占到整個車用潤滑油市場的80%以上。
專家指出,在潤滑油價值鏈中,中國國產品牌佔據銷售量超過80%,但利潤卻只占高端市場大約20%。因此,高端潤滑油市場將成為未來潤滑油行業競爭的焦點。



年33萬噸的統一潤滑油,由於和國營的長城、昆侖直接競爭,據稱90%的基礎油都來自進口,包括美孚、韓國雙龍、SK及日本一些著名石油公司;添加劑也全部選用全球排名前4位的國際知名廠商。
從原料上與國際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目前年銷售收入超過30億人民幣,市場占有率接近10%,而且是偏重在汽車高端用油。然而長達兩年多潤滑基礎油的大漲,對於沒有煉製基礎油能力的潤滑油公司產生了莫大的壓力。因此市場上傳言不斷,殼牌和中石油,甚至BP或美孚均有意收購統一潤滑油的部分股權,同時爭奪終端市場的情況更形激烈。

統一石化(統一潤滑油)總部設在北京,在北京設廠外,在中國還設有無錫製造廠、襄樊製造廠(合資)和咸陽製造廠(合資),年生產能力達60萬噸。10年來統一潤滑油以靈活的行銷和不斷擴大投資的魄力,平地青雲在大陸建立起品牌形象與行銷通路,其最為人知的就是2003年初,統一“多一點潤滑,少一點摩擦”廣告出現在中央電視台,這讓從沒有在大陸的中央電視台做廣告先例的潤滑油行業為之一驚。
2003年11月8日,央視廣告招標會,中石油、中石化第一次出現在現場,為各自旗下的昆侖、長城潤滑油吶喊助威,加上統一,當天三家企業投入之總金額是3.0054億元。2004年11月,央視廣告招標會,三家廣告投入飆升到5億人民幣。
統一成名的故事,與央視從中型企業發動攻勢,最後促使財大氣粗的大企業甘心掏錢的“腰部啟動”戰略不無關系,一擲千金做廣告,不過是統一經過充足準備後的“臨門一腳”。2003年開始在央視做廣告第一年,統一銷售額從6.6億增加到12.6億。那時候,統一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初步建成兩級經銷商網絡。統一趕上了好時機,中國私人汽車擁有量超過1300萬輛,潤滑油已經成為民間消費品,今後3至5年間,車用高端潤滑油每年還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

但是成長也有成長的煩惱,從2002年的6.6億到2005年的30億銷售額,統一這匹黑馬越長越快,成長的煩惱也隨之越發突出。這種煩惱不是資金問題,而是舊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資源壟斷。
潤滑油行業和大多數行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產業的最下游零售終端已經高度市場化,而產業的最上游潤滑油的原料基礎油,則被國營的中石油、中石化所控制。
從2004年3月起,統一高端潤滑油原材料全都採用國外進口。此舉固然在於提高產品品質,競逐高端利潤的市場,但另一個無奈的原因是中石油、中石化控制了基礎油,掌握了潤滑油原料的主動權。作為競爭對手,中石油、中石化肯定會優先考慮自己旗下的長城、昆侖潤滑油的原料供應,這造成統一原料供應的不穩定。

而殼牌,目前的基礎油產量排名世界第二,低於第一位的埃克森美孚,高於第三名的中石油。



殼牌及其所屬公司控制著8.31萬桶/天的產能,根據殼牌網站介紹,其在中國的潤滑油業務中已投資了幾千萬美元,在中國250多個城市中建立了400多個銷售點。潤滑油產品主要向消費者、運輸業、工業和海運部門銷售。同時殼牌是全球船舶油品和服務方面的主要供應商。然而像美孚、埃索、BP、嘉實多一樣,這些外國品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市場佔有率名列前茅,但是中國更大的潤滑油市場在二、三級城市蓬勃發展,而統一在二、三級城市的滲透能力顯然高人一等。
因此殼牌併此次完成的併購,躍進了一大步,且立刻深入到最基層的市場,近年來,在國際基礎油價不斷拉高的情形下,殼牌顯現出藉機拓展終端市場的態勢,像在中國大陸當各個國產潤滑油廠家相繼退出低端農用油市場,進軍高端潤滑油市場的時候,殼牌反而推出價格非常便宜的,針對農用汽車市場的機油;當各個大牌擁基礎油自重夾殺統一潤滑油的時候,殼牌積極運作終於完成併購,如今『統一』”這個砝碼落定,對於中國潤滑油市場整個局面都將是震撼性的改變。合資之後的統一潤滑油,如其所說,擁有上游資源將使其如虎添翼,不憚於和任何潤滑油跨國品牌巨頭抗衡,接下來會對市場造成怎樣的逆轉,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Posted in: 業界消息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