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時間: 2006-04-05 16:44:55

挑戰?商機?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

挑戰?商機?—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

氣象科學家近年來見証了全球氣候前所未有的變化,熱浪、風暴、洪水、野火、冰川融化,急遽改變的天候帶來全球各地的天災人禍……要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限定的配額內,被列管的國家或企業,在不能達成目標的時候,自然想從比較容易達成抑制目標的企業手上,購買他們多餘的排放權,而二氧化碳排放權將成為下一世紀最珍貴之資源。

企業終將直接或間接受到這個計劃影響,是新的挑戰或新的商機,端看企業如何因應這個變化,國際添加劑公司比如Infineum等近年來也一直在注意這個趨勢…….

從極地上海洋冰帽的消失,到非洲大陸上被太陽烤焦了的平原,氣象科學家近年來見証了全球氣候前所未有的變化,熱浪、風暴、洪水、野火、冰川融化,急遽改變的天候帶來全球各地的天災人禍,但這完全是肇因於人類的活動嗎?這個議題到今天仍然有所爭議,盡管人類活動正加速地球變暖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這種活動對全球變暖的影響程度到底有多大,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這些問題尚難回答,原因就是全球變暖的真正原因遠遠比現有的任何計算模式要復雜。



但無論如何,研究數據顯示,今天的地球含有的二氧化碳──這種主要由汽車排放、發電廠以及其它石化燃料燃燒而產生的副產品,也是造成溫室效應的最大兇手,若和工業革命之前的地球比起來,增加了超過30%。去年底歐洲科學家更宣佈,他們研究南極冰層的核心,經過分析後發現,二氧化碳的含量之高,是過去650,000年來前所未見的,較從前任何一個高峰期冰層中的碳含量都高過27%以上。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會議見於情況的嚴重,在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時,通過了名噪一時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用來規範工業國家未來的溫室氣體減量責任。這個規範中,針對六種對地球溫暖化影響最深刻的氣體排放量,定下了逐年減量的機制,其中排放規模最龐大而與人類的活動又最貼近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要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限定的配額內,其難易度會因為國家、產業、企業的不同而有差別。被列管的國家或企業,在不能達成目標的時候,自然想從比較容易達成抑制目標的企業手上,購買他們多餘的排放權,這樣企業可以比較是投資設備來改善排放量比較有利,或是從其他企業購買排放權。這是商業常態,結果任何企業如果能夠用低成本投入,達到減量的目標,一來可讓自己符合規範,再者又可以把減量的成果拿來出售,當然會儘其所能朝投入減量的方向努力,由社會整體來看,我們應該可以期待排放減量所投入的成本將會自然降低。

新市場商機出現
京都會議後,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國際態勢已由過去的東西意識形態對抗,轉變成南北對立,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競爭,甚至可稱為富有國家與貧窮國家之戰爭。依京都議定書之結論,地球資源勢必將重新分配,而二氧化碳排放權將成為下一世紀最珍貴之資源。也因為京都議定書之制訂,限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將直接衝擊各國的能源配比與產業結構,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甚至損及國際競爭力。

事實上排放權交易的觀念是源自美國政府90年規定發電廠的硫氧化物排放量限額,為了遵守法律的規定美國各地的發電廠必需投資設備使硫氧化物的排放量低於配額之下,硫氧化物排放減量所需投資較高發電廠寧可從排放減量效率較佳的發電廠購買多餘的配額,而這也是美國法令所許可的。

美國政府在1997年的京都會議中,提議採納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權交易機制,因此京都議定書中除訂定先進國的削減目標以外並納入排放權交易的機制。



京都議定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機制,可以建立起國內以及國際的排放量交易平台。事實上,歐盟早在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之前,就已經有了歐盟排放交易方案(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U-ETS)在了,這個方案規定了歐盟境內一萬二千家企業和工廠在2005年到2007年之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又稱為European Union Allowance,EUA),每一年年底,列管的企業或工廠必須報出自己的排放量和配額的差額,超過額度的排放量,企業每一公噸會被處以四十歐元的罰款(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四十元),到第二期規範時,更要漲到每噸一百歐元,是目前市場上最貴的排放額度。

透過這樣明確的排放量限制,二氧化碳減量的環保議題於是結合上了市場機制,產生了供給和需求,於是價格和隨之而來的利潤也就出現了--排放量少或是排放減量成功的企業就可以在市場上賣掉其排放量以獲取利潤,而排放量多出其限額的機構,就得付費在市場上買。

除了上述EU-ETS方案之外,歐盟同時協助EU-ETS架構下的企業透過京都協議下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及聯合履約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來達成減量的計劃。聯合履約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是由一締約國到另一締約國投資,進行二氧化碳減量的投資計畫,且前者可以將計畫結束後的減量的額度納為己有。清潔發展機制,締約國可以透過雙邊或多邊的方式,成立基金,投資於開發中國家進行二氧化碳減量計畫。



而經由這樣的機制,歐盟把自己的排放減量澈底的和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都掛上勾了。

這個作法的思維在於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所以所減少的排放是在地球的哪裏發生的其實並不重要,也因此,你可以到減少排放的成本較低的地方,去取得減量的成果這樣的理念。因此,這兩個計劃也代表大筆的資金將由締約國湧入開發中國家,藉由改善開發中國家老舊的發電設備等,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投資國從而可將節省下來的排放額度納為己有。

目前各方對這個市場未來潛力估計不一,以世界銀行(World Bank)為例,該機構認為這個市場到二○○八年時,每年交易額將會達到一百億(約合新台幣三千一百五十億元)到兩百億美元之譜。而《華爾街日報》引述英國前能源部長提姆斯(Stephen Timms)的預測,認為到了二○一○年時,這個市場會達到一百九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千九百八十億元)的規模。

添加劑業者的角色
添加劑的功能會影響到燃油經濟性、燃燒效率、泵送性和其它許多與能源效率有關的功能,進而影響到排放總量。對於加入「清潔發展機制」和聯合履約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的企業,能否善用添加劑的功能就會影響到其減少排放量的績效,因此添加劑在企業達到排放減量的計劃中,也扮演了一定分量的角色。

國際添加劑公司比如Infineum等近年來也一直在注意這個趨勢,尋找在這個新興市場中可能存在的商機。Infineum在美國倡導一氧化氮的排放配額,從移動產生源收買,售予固定產生源的交易,就是為了進入這個溫室氣體排放市場的暖身活動。

一直到最近的情況,整個加入「清潔發展機制」的註冊流程還是充滿了不便的官樣文章,同時極耗費時間,到2005年11月底,雖然有幾百個案子在籌劃中,但總共也只有36個計劃完成了「清潔發展機制」的註冊活動。像EU-ETS這樣的架構出現,直接或間接的,將會在許多方面影響到燃油、潤滑劑及添加劑工業的走向。只是整個業界會如何回應這樣的新挑戰和新商業機會,則還有待觀察,尤其是當航空業和運輸業在不久的未來都要被列入減量計劃中時,影響將更直接而明顯。

歐盟的行動只是開始
由於全球人口的增長、發展中國家的日趨工業化,以及對石化燃料日益增加的須求,環保的立法也在全球蓬勃發展,這些法規的限制終將更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鼓勵更多的電子商務、線上會議和採用較低排放的公共交通工具。

歐盟排放交易方案(EU-ETS)只是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的一個開端,亳無疑問的,排放減量和環保型科技的運用將是所有工業界未來的一個不可迴避的趨勢。類似EU-ETS這樣的市場機制則將是未來極重要而且是世人希望所寄的減量方式。

排放交易這種機制適用於京都議定書締約國,當然排放交易的機制不一定是國家對國家,也可以是企業對企業,但是這些企業理論上是被其所在地附件一所列締約國指定某一額度的排放限量。對我國企業而言,若在締約國家有設廠,可能要注意未來該廠是否會被其所在締約國指定某一額度的排放限量。若有,該企業必須檢討該廠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及預測未來可能的排放量,同時考慮是否參與共同減量或排放權交易。


Posted in: 業界消息  
Tagged: #石油情報   #P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