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時間: 2007-07-05 16:57:29

淬火油的選用與管理(四)-黃立燈

淬火油的選用與管理(四)
黃立燈

曾經長期任職中油公司的黃立燈先生,浸研潤滑油知識多年,具有豐富的學養與實務經驗。此次經本社情商,將陸續在月刊中批露大作,敬請期待!

(二) 等溫狀態與S曲線

1.沃斯回火

2.麻回火
在Ar"點以下即為Ms—Mf之間的熱浴淬火(hot bath quenching)至沃斯田鐵完成變態,保持一定時間後空冷的方法。由於麻田散鐵的自行回火(在淬火的途中把工件拉起,俟出現適當顏色時再放進水中急冷,此稱為自行回火。),由於應力的去除,殘留沃斯田鐵之“下變軔鐵化”,而得不燒裂、硬又軔性高的組織,是回火麻田散鐵與下變軔鐵的混合組織。

3.麻田淬火
把鋼件以Ms點以上的熱浴淬火,把沃斯田鐵過冷,俟鋼件內外的溫度與熱浴溫度相同時,放置於空氣中冷卻,使變態慢慢進行的方法。通常此後繼續進行回火。由於慢慢均勻的麻田散鐵化,所以,不會發生裂痕也少有淬火應變。

(三) 質量效果與淬火性能

圖13是含碳量約0.4%之碳鋼(S40C)與Cr—Mo鋼(SCM4),直徑13mm及25mm的圓棒,用水或用油淬火時的斷面硬度的分布情形。例如S40C的水淬火,圓棒的直徑自13mm增加至25mm時,淬火硬度全面下降,同時表面與中心部的硬度差異明顯。如此,依被處理材的質量而產生熱處理效果差異的現象,亦即不能使全截面皆得完全的淬火效果。這現象一般稱為質量效果(mass effect)。從圖13可知道S40C的質量效果大,SCM4的質量效果小。為什麼會產生如圖13的淬火硬度差異呢?支配淬火硬度的有三個要素:1.鋼本身的淬火性,2.淬火的冷卻方法,3.鋼棒的直徑。

其中,淬火冷卻方法與直徑的大小之兩個因素,是由離鋼棒中心有一定距離的圓周部的冷卻速度來代表,所以鋼本身的淬火效果與冷卻速度的兩個要因,決定了鋼的淬火性能(hardenability)。僅以鋼本身的淬火效果來考慮時,這淬火效果稱為鋼的淬火性能。以上述為例,S40C的淬火性能小,SCM4的淬火性能大。

淬火性能大的鋼,對直徑大的鋼棒,中心部也容易淬火,而淬火硬度也少有降低,換言之,即為質量效果小。與此相反,淬火性能小的鋼是質量效果大,淬火效果難達鋼中心部。



圖13 含碳量相同的碳鋼與Cr-Mo鋼棒的淬火後之斷面硬度的分布情形。

註:S40C;C 0.39%,Mn0.71% SCM4;C 0.41%,Cr1.01% Mo0.24%

一、淬火油的使用與管理

淬火液是影響淬火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熱處理上,加熱後的冷卻是與加熱一樣,是最為基本的操作。一般來說,鋼的熱處理是用加熱冷卻相互配合操作來完成,冷卻速度也同加熱速度一樣,應依熱處理的目的作適宜的決定。目前礦油是最為代表性的淬火液。由於環保問題,礦油與水將很快的被合成淬火液,如Polyglycol、Polyacrylate等取代。

(一) 淬火油的選擇

如果淬火油的選用不正確,會導致工作之淬火硬度不均勻、變形、裂痕、淬火成品表面光輝不佳等情形。


Posted in: 業界消息  
Tagged: #黃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