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時間: 2008-07-05 21:32:14
逆勢挺進 全永順擴廠
逆勢挺進 全永順擴廠

由於基礎油價格飆漲,全世界的潤滑油調合生產工廠正面臨嚴酷的淘汰賽,台灣自然也不例外,而正當許多OEM廠、分裝廠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時候,位於南台灣高雄大發工業區的全永順卻正按步就班的挺進,於今年初順利的遷廠,不斷擴充規模中…
1990年代的低油價,造就了OEM品牌潤滑油大量崛起,但隨著世紀交替之際的大併購,到了二十一世紀形勢丕變,油價飆漲,缺乏自有基礎油支撐的的品牌便遭受極大壓力。兩年前,在中國大陸年銷量近30萬噸的統一潤滑油被殼牌收購便是最明顯的例子。台灣的市場自是不能例外,一些以車輛用油或工業油為主的調合油廠,正在苦撐待變。此時重視研發,強調技術自主,以生產金屬加工油為主的全永順受到的衝擊反而小,而且剛剛於今年初為了擴大產能,完成了遷廠的工作。
同樣在大發工業區,新的千坪工廠內,生產線還是一樣忙碌。「我們不但有研發能力,在技術客服能力方面也是我們一大強項,這是和一般調合油廠最大的不同之處。」總經理馮博信先生充滿信心的介紹著。他本身在中鋼服務二十多年的經驗,尤其是在滾軸、熱處理、金屬材料方面都是專家級的人物,因此不但供應先進的金屬加工油給客戶,他又是客戶最好的技術甚至於製程管理的顧問。
「我們是以金屬加工用油生產為主,為了服務客戶也生產一些高品質的車用或工業潤滑油,比例不多」馮總經理介紹著:「但是今年來,由於好幾家調合油廠面臨停產,訂單跑到我們這邊來,因此我們反而持續增加車輛用或工業潤滑油的生產」。
「金屬加工用油才是我們的主業」馮總解釋:「而且對於台灣的工業界有最直接、深入的幫助!」不過,擴大車輛用油或工業潤滑油的產能也是全永順未來的發展目標,因為台塑石化公司投資的潤滑基礎油將在明年開始量產,年產50萬噸的第二類(Group II)基礎油加上台灣中殼公司年產40萬噸的一類(Group I)基礎油,占了海峽兩岸潤滑油市場500萬噸的將近20%。「這是我們的發展機會,不把握住太可惜!」馮博信總經理說「就像台塑的PVC如果沒有南亞或許多下游加工廠運用生產,創造附加價值,而只是把原料外銷出去那就太可惜了」。
台灣到了2009年成為同時有一二類基礎油的生產基地,兩岸三通的契機又近在眼前,因此潤滑油調合油廠要是能夠充份運用接近原料產地、位在大陸市場門口以及和歐美品牌長期建立的信任,而成為前進大陸的生產跳板的話,未來幾年應該是大有可為的。
全永順投入市場不到七年,可說是異軍突起,不過他的成員堅實已預見了成長的可能,三年前在石油情報月刊的一篇專訪介紹,即可見其端倪。一般潤滑油的市場,幾乎已是國際大油公司瓜分的情況下,須要適地性,深入研發的金屬加工油,應該有專業廠商來為他們提供價格合理且品質最佳,可以配合他們的創新要求的產品才是。
目前台灣約有兩三百家的金屬加工油供應商,這些供應商的產品呈現兩極化:少數國際石油公司和日本投資設廠的金屬加工油公司,占據了高價、要求較特殊的市場,其餘數以百計的小供應商則長期停留在以基礎油和添加劑作簡單調合的層次。當然,其中不乏有心人在有限的條件下摸索著,有些在特定產品線上也能作出好的產品,然而本土的、具備夠水準的研發團隊並且投入資金,作長期耕耘打算的總是付諸闕如。
兩年多來,全永順集合了一群有志一同的傻子,默默的耕耘著。調合設備旁、精密的化驗室內,一個個充滿活力的人正在忙碌著。這段時間來,以RUKA自創品牌的商標,已經在南台灣大型的工廠闖出名號,中鋼、唐榮、中鴻…只要是對品管要求嚴格而且需要對製程不斷研發改善的單位,都逐漸發現「全永順」的設備和這群人的素質,是他們最好的夥伴。
「我們努力去做,不只是做生意而已,而是台灣真是需要這樣的有研發能力,能幫忙解決問題的金屬加工油工廠」這是RUKA全永順同仁的決心與期許。「金屬加工油賣的其實不只是油,而是整體製程問題的解決」馮總經理說,「一個工廠生產,沒有金屬加工油固然不行,但光是油好說不定製程有問題、用水有問題,或是使用中的管理追蹤不徹底…,這些在在都會影響金屬加工油品質的發揮」。
全永順的強處不只是有強力的研發團隊和生產、化驗設備,更重要的是其幹部都是具有其他工業生產背景,和管理經驗的人,因此完全不似一般傳統金屬加工油銷售商,嘗試錯誤式的摸索學習的組織。「我們的願景不只放在台灣,台灣理當有人研發製造最好的金屬加工油,而這些產品更當像我們的機械與設備一樣,銷到大陸東南亞,甚至歐州和美國去」。

由於基礎油價格飆漲,全世界的潤滑油調合生產工廠正面臨嚴酷的淘汰賽,台灣自然也不例外,而正當許多OEM廠、分裝廠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時候,位於南台灣高雄大發工業區的全永順卻正按步就班的挺進,於今年初順利的遷廠,不斷擴充規模中…
1990年代的低油價,造就了OEM品牌潤滑油大量崛起,但隨著世紀交替之際的大併購,到了二十一世紀形勢丕變,油價飆漲,缺乏自有基礎油支撐的的品牌便遭受極大壓力。兩年前,在中國大陸年銷量近30萬噸的統一潤滑油被殼牌收購便是最明顯的例子。台灣的市場自是不能例外,一些以車輛用油或工業油為主的調合油廠,正在苦撐待變。此時重視研發,強調技術自主,以生產金屬加工油為主的全永順受到的衝擊反而小,而且剛剛於今年初為了擴大產能,完成了遷廠的工作。
同樣在大發工業區,新的千坪工廠內,生產線還是一樣忙碌。「我們不但有研發能力,在技術客服能力方面也是我們一大強項,這是和一般調合油廠最大的不同之處。」總經理馮博信先生充滿信心的介紹著。他本身在中鋼服務二十多年的經驗,尤其是在滾軸、熱處理、金屬材料方面都是專家級的人物,因此不但供應先進的金屬加工油給客戶,他又是客戶最好的技術甚至於製程管理的顧問。
「我們是以金屬加工用油生產為主,為了服務客戶也生產一些高品質的車用或工業潤滑油,比例不多」馮總經理介紹著:「但是今年來,由於好幾家調合油廠面臨停產,訂單跑到我們這邊來,因此我們反而持續增加車輛用或工業潤滑油的生產」。
「金屬加工用油才是我們的主業」馮總解釋:「而且對於台灣的工業界有最直接、深入的幫助!」不過,擴大車輛用油或工業潤滑油的產能也是全永順未來的發展目標,因為台塑石化公司投資的潤滑基礎油將在明年開始量產,年產50萬噸的第二類(Group II)基礎油加上台灣中殼公司年產40萬噸的一類(Group I)基礎油,占了海峽兩岸潤滑油市場500萬噸的將近20%。「這是我們的發展機會,不把握住太可惜!」馮博信總經理說「就像台塑的PVC如果沒有南亞或許多下游加工廠運用生產,創造附加價值,而只是把原料外銷出去那就太可惜了」。
台灣到了2009年成為同時有一二類基礎油的生產基地,兩岸三通的契機又近在眼前,因此潤滑油調合油廠要是能夠充份運用接近原料產地、位在大陸市場門口以及和歐美品牌長期建立的信任,而成為前進大陸的生產跳板的話,未來幾年應該是大有可為的。
全永順投入市場不到七年,可說是異軍突起,不過他的成員堅實已預見了成長的可能,三年前在石油情報月刊的一篇專訪介紹,即可見其端倪。一般潤滑油的市場,幾乎已是國際大油公司瓜分的情況下,須要適地性,深入研發的金屬加工油,應該有專業廠商來為他們提供價格合理且品質最佳,可以配合他們的創新要求的產品才是。
目前台灣約有兩三百家的金屬加工油供應商,這些供應商的產品呈現兩極化:少數國際石油公司和日本投資設廠的金屬加工油公司,占據了高價、要求較特殊的市場,其餘數以百計的小供應商則長期停留在以基礎油和添加劑作簡單調合的層次。當然,其中不乏有心人在有限的條件下摸索著,有些在特定產品線上也能作出好的產品,然而本土的、具備夠水準的研發團隊並且投入資金,作長期耕耘打算的總是付諸闕如。
兩年多來,全永順集合了一群有志一同的傻子,默默的耕耘著。調合設備旁、精密的化驗室內,一個個充滿活力的人正在忙碌著。這段時間來,以RUKA自創品牌的商標,已經在南台灣大型的工廠闖出名號,中鋼、唐榮、中鴻…只要是對品管要求嚴格而且需要對製程不斷研發改善的單位,都逐漸發現「全永順」的設備和這群人的素質,是他們最好的夥伴。
「我們努力去做,不只是做生意而已,而是台灣真是需要這樣的有研發能力,能幫忙解決問題的金屬加工油工廠」這是RUKA全永順同仁的決心與期許。「金屬加工油賣的其實不只是油,而是整體製程問題的解決」馮總經理說,「一個工廠生產,沒有金屬加工油固然不行,但光是油好說不定製程有問題、用水有問題,或是使用中的管理追蹤不徹底…,這些在在都會影響金屬加工油品質的發揮」。
全永順的強處不只是有強力的研發團隊和生產、化驗設備,更重要的是其幹部都是具有其他工業生產背景,和管理經驗的人,因此完全不似一般傳統金屬加工油銷售商,嘗試錯誤式的摸索學習的組織。「我們的願景不只放在台灣,台灣理當有人研發製造最好的金屬加工油,而這些產品更當像我們的機械與設備一樣,銷到大陸東南亞,甚至歐州和美國去」。

Posted in: 封面故事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