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該做的應變早點做 獨立車廠的冬天將會越來越冷(上)

2020-04-09



汽車業百年巨變,對獨立車廠而言,有兩場無可避免的嚴苛挑戰,首先將面臨後燃油引擎時代之蕭條考驗,接踵而來的則是新智能汽車世代的陌生衝擊,兩者都已是現在進行式,不但互有重疊也彼此銜接,先是冰融現象,後將急轉直下,少數同業已開始佈局,多數廠店卻依然老僧入定。汽車業這場翻天覆地的產業革命,不僅整車廠緊鑼密鼓推出新智能車,台灣品牌車廠之售後服務也已動作頻頻,獨立車廠的寒冬不僅悄悄迫近,冷峻也將超乎預期。

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引爆後燃油引擎時代震撼彈,旗下八大經銷商陸續成立社區保修便利站,規模類似一般快保中心,部份與其認證中古車同址的快保站,硬體外觀則明顯較大,他們主打保養、修理、輪胎等業務,並可承作TOYOTA 的新車保固,且以不限品牌、專修油電車為主訴求。和泰這項政策,目前應屬運行測試階段,當營運模式調整完成,很有可能會進一步普設,是否會帶動其他品牌車廠跟進也值得關切,獨立車廠顯然又得面臨新的強勢競爭。

台灣福斯(Volkswagen Taiwan) 於3月3日宣佈2020年品牌計畫,並表示今年營運將以售後服務為重點。在車輛保養新政策方面,新車定期保養從現行的1 年或15,000公里,延長為2年或30,000公里,成為歐洲以外第一個實施此政策的市場,該公司表示還預計推出原廠零件折扣、取送車服務等措施。德國福斯集團執行長在今年一月全球董事會議中,對集團高階管理者強調「傳統車廠時代已經結束,須加速改革以免成為另一個Nokia,而速度夠不夠快則最為關鍵」。

這兩大汽車集團可視為品牌車廠的指標及縮影,在後燃油引擎時代提升服務等級、擴大服務領域、降低零件售價、積極召回老車、提供差齡優惠、強化線上展業、建置二軍體系等,均為品牌車廠極有可能的策略運用,但對眾多獨立車廠而言,毫無疑問都是嚴厲衝擊。在新舊世代交替之際,爭食燃油引擎的最後商機,不僅決定能否揚眉於電動車等新智能汽車世代,也是經營實力與商機嗅覺之正面對壘,更是一場歷史斷鏈的割喉戰,贏家很少但輸家遍野。

過去數十年緩變平穩的汽修業,對產業革命陌生可以理解,對百年巨變無感也不意外,但趨勢巨輪卻不會手下留情,物換星移也將徒留驚訝。備戰百年巨變其實為時已經稍晚,但對認同趨勢的業友們則是「永遠嫌慢,始終不晚」,我們沒有閉起眼睛的本事,也無避重就輕的空間,除非有改行換業或告老退休等打算,否則該做的應變已事不宜遲,本文將針對世代交替的準備提出建言,而這些建議都需要時間來改變,也須恆心毅力打一場變革之戰。

一、環境優勢的打造
空間規模將是大部份獨立車廠的重大挑戰,為適應未來營運及商機需求,基本上需要5個以上的修車位,當然包括頂車機與平面修車位在內,若能有車輛停放空間則更為理想。粗估目前約有七、八成獨立車廠修車位規模不足,不論自有或租用都有更換場址之必要考量,也需要長時間來從長計議。廠區規模考量時,應將客戶休息區、辦公室、男女廁、庫房、儲藏間、甚至員工休息室等一併考慮。

保養廠總廠店數在未來,將出現極大幅度銳減,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而新設門檻也勢必大大提高,且須兼顧橫跨兩個世代的保修需求。不論遷址也好、重新裝修也罷,廠區(店域)必須維持乾淨、整齊、明亮等基本條件,則是車主們越來越重視的消費選擇,更是爭取特約授權之起碼要素。乾淨、整齊、明亮的難度其實不高,品牌車廠早已給了答案,差別就在觀念與習慣養成,無油的電動車世代,保養廠將極其乾淨,現在開始改善正是時候。

二、思維該有新導向
產品革命的進度正在加快,保養廠思維也須大轉變,這是一條銜接的營運之路,也是一道必須取捨的時間課題。技術者對燃油引擎仍應持續鑽研外,也須對新智能車展開重新學習。油電複合動力車已相當普及、插電式油電車今年將快速增加、多款純電動車也於台灣上路、自駕輔助系統(尤其是二級自駕)則逐漸成為標配,因此雙軌化技術研習將使技師們投入更多心力,一如整車廠兩頭燒,電動化車輛維修之安全訓練尤該及早加強。

燃油車與電動化車輛的互為消長,須留意維修設備、儀器、機工具、廠房設施的需求差異及選購,才不會造成使用率銳減與資金過度負擔。許多燃油車設備並不適用於電動化車輛,時間越往後此問題就越大,購買取捨即會日益困難,大家可考慮採取以租代購的方式,特別是高價設備。沒有傳統引擎、變速箱、水系、油路、傳動軸、進排氣系統等之純電車,將使大部份現有的機具儀器無用武之地,何況還有絕緣地板、絕緣工具等不同需求,而電動車與自駕車之專屬檢測設備,都需要相當多的資金投入,這也是我們呼籲加速賺錢以擴大經濟存糧之苦心。

模組化生產的電動車,零件總品項確定大幅減少,加上嚴密之母廠總控效應影響,技術重要性將大幅降低,決勝關鍵則由經營管理、展業行銷、營運績效、顧客關懷、服務策略、體質改造等挑起大樑,而這些課題向來是汽修業較不重視也較弱之項目,須強化與學習的範圍相當廣泛,經營者需要很長時間來研修,而制度建立與報表分析也非一蹴可幾,對原本即很忙碌的企業主將是沉重挑戰,筆者建議應從現在開始轉型佈局與持續研習。《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