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商業本無情,何況百年巨變 車市迅速轉變,獨立車廠轉型須加快

2021-12-06

商業本無情,何況百年巨變
車市迅速轉變,獨立車廠轉型須加快

根據《CNBC》報導,一直都是世界首富級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11 月出席蘇格蘭格拉斯哥COP26 氣候峰會時表示,其名下基金會已完全賣掉石油天然氣公司的持股,同時也預言30 年之內,隨著再生能源的普及,有些石化產業巨頭的市值將會大幅衰減,甚至直接倒閉。比爾蓋茲期許石化產業龍頭可以轉型,如在未來轉向再生能源發展,或許還有倖存的機會。

日經新聞以營收為排序基礎,在不含非汽車業零件與輪胎業務收入的統計下,列出2020 年全球10 大汽車零配件商排行,依序為1. 德國BOSCH、2. 日本DENSO、3. 德國ZF、4. 加拿大MAGNA INTERNATIONAL、5.日本AISIN、6. 德國CONTINENTAL、7. 南韓HYUNDAI MOBIS、8. 法國VALEO、9.美國LEAR、10. 法國FAURECIA。若與2000 年10 大榜單相比, 竟只剩5 家依然揚威, 當年第1 名DELPHI、第3 名VISTEON、第7 名DANA 皆已破產,第8名TRW 被ZF 購併,而第6 名江森自控則退出前10 大,恰巧的是這五家都是美國企業。

20 年,人的容貌樣態會有相當改變,社會中堅也不免輪替,思潮與流行則大異其趣,重點是我們可否敏感地掌握時代脈動?而這些執產業牛耳的大企業,竟也出現如此巨幅變動,如果不是媒體統計追蹤,又能發現多少歲月變遷?多少樓起樓塌的故事?比爾蓋茲的預言有其一定的智慧與公信力,目前富可敵國的石油大亨,30 年後有幾家當真在零碳排之洪流中殞滅?有哪些巨擘得以順利轉型?或許不用30 年就會給出答案。

轉型需要相當長的準備與醞釀時間,也需要許多資訊、視野、步調與機緣,更需要人事時地物等萬事俱備,絕無船到橋頭自然直之僥倖。汽修人早已習慣緩變的產業特性,每一回構造變更與科技進化,每一次機具儀器或服務型態變革,業友們均可慢條斯理且安然度過,但百年一次的巨變,挾著聯網、自駕、共享、電動等4 股洪濤齊發,又碰上零碳經濟及永續發展之趨勢浪潮,獨立車廠在陌生的大驟變中,能否一如往昔輕身挺過萬重關,坦白說不太有樂觀的權利。

別的產業當然有過轉型的陌生挑戰,百年企業柯達毀了,手機龍頭諾基亞之冠軍權杖折損,這不只是商業的無情,更是時代演進之汰留。從未歷經產業巨變的汽修業,近幾年聽到轉型呼喚時,卻大都覺得還太遙遠甚至認為杞人憂天,不僅忘了多少跨國大企業完全崩解,也無視於全球汽車製造廠是如何的神經緊繃,殊不知一旦發現不轉型恐慘遭淘汰,為時已晚將是可怕的無奈,轉型當然不會那麼廉價,也無法寄望急就章。

商業周刊今年11 月11 日發行的第1774期,有篇關於汽車業的專文指出,吉茂精密是我國最大的汽車水箱工廠,台灣路上跑的10台車,其中就有6台裝的是該公司水箱,對吉茂如何能在主要競爭者亮起紅燈時,還能夠逆勢成長?全球第二大汽車零件業者日本電裝(DENSO) 入股吉茂,該公司又是怎樣看待與運用?與許多業者一樣,都須面臨中國的廉價壓力,吉茂究竟以何等方法力抗低價水箱?這期商周都有深入報導及分析,值得汽修人買來閱讀。

專文也同時報導,電動車大潮流正是吉茂的下一個挑戰,電動車不需要水箱,水箱大廠吉茂當然有不得不轉型的迫切需求,該公司表示,電動車雖然不需要水箱,但不代表無須散熱,車用冷凝器就是必備的零件,散熱顯然已是該公司轉型的重大指標之一。綜合其他傳媒訊息,吉茂透過大股東DENSO的協助,去年已成功切入冷凝器生產領域,並承接電裝移轉的全球大單,而電動車散熱模組、油電車專用水箱、油冷管、冷凝器、中冷器等,都有著吉茂的轉型足跡,而該公司的散熱商機當然不只是車輛,還包括伺服器散熱領域等,轉型之路真的需要提前佈署。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 發佈歐盟今年第3 季新車註冊統計,各類動力佔比依序為:汽油(39.5%)、油電混合(20.7%)、柴油(17.6%)、純電動(9.8%)、插電式油電混合(9.1%)、其他(2.9%)、天然氣(0.4%)。若與去年同期相比,汽、柴油車從75.4% 降至57.1%,短短一年新車市佔率大減18.3%,應是變局滾滾而來之鐵證。台灣固然不是歐洲,但台灣必將步上後塵;談C.A.S.E. 會不會來的時機已經過去,現在該警覺的是一旦成真我們還能做什麼?

很多業友認為即使電動車持續增加,目前仍在銷售的傳統燃油車,至少還有15-20年的保修需求,就算電動車2030 年市佔率與燃油車平分秋色,未來九年燃油車仍為過半主流,緊張時刻顯然不是現在。筆者必須提醒此種想法未免有些天真,橫在我們眼前的是聯網、自駕、共享、電動的併發症候群,且首波強襲獨立車廠營運的還不是C.A.S.E.,而是感受到C.A.S.E. 壓力之品牌車廠出招了,零件降價、老車優惠、社區店佈建、服務再升級、環環相扣的平台攻勢、次品牌零件、多元結盟、媒體廣宣、延長保固、訂閱式租車等多到不勝枚舉。

最了解百年巨變的當然是整車廠,他們與各地代理商、經銷商的往來模式正快速改變,進度與方法或有差異,但母廠總控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國內品牌業者尋求更廣闊商機,自是無可厚非,相較於他們雄厚的實力與支援,獨立車廠的生存空間遭到擠壓應已難免。現在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也是板塊移動前之平和,誠心建議獨立車廠的好友們,在例行繁忙中撥出時間,聚焦於C.A.S.E. 來臨時的商機探索,並多面向尋求合作機會,同時更應積極展開轉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