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市場掃描

2017-08-05



 

美成全球第3 大天然氣出口國!川普正大搶俄羅斯客戶
據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希望美國不要因為巴黎協定綁手綁腳,認為俄羅斯賣原油賺錢,而美國也應盡量把領土底下的能源生產出來,收取利潤。在7月13日公佈的美國白宮訊息提道,總統川普在「空軍一號」上對記者提道,會「比任何歷代總統生產更多能源」。據IEA 數據顯示,美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在5年內更是會以每年3%的速度增產。而超過一半的天然氣將會被轉換成液化天然氣LNG,成為全球第3的LNG大國。
美國近期的能源產量與出口已全方位跟進,川普政府已開始搶俄羅斯天然氣客戶,如南韓與波蘭。而從加拿大與美國北達科他州的Bakken油田連到墨西哥灣的達科他輸油管也已連接上。
這對依賴原油出口的某些OPEC成員經濟體來說可是噩夢一場。

石油大亨叫苦!電動車正面衝撞的新威脅恐怕減產也沒用
電動汽車即使目前市占還不能和燃油汽車相抗衡,但未來的發展,除了汽車業者嚴陣以待,石油業者也開始將電動汽車視為長期威脅了。
據研究數據顯示,在鋰電池組成本的迅速下降下,2040年成為電動汽車的新里程碑,正式超越汽油車和柴油車銷售量;屆時,將有5.3億輛EV (純插電電動汽車)上路,創下全球第3 大的汽車銷量。
至於OPEC則將2040年的電動汽車銷售量,從1年前預估的4,500萬輛提高到2.66億輛,市占率也從2%提高到12%左右。
全球石油公司龍頭從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到BP,也紛紛調整石油需求的前景,預估到了2040年,滿街跑的電動車,將削減石油需求近800萬桶,甚至超過現在伊朗和伊拉克的產量總和。
目前各汽車製造商紛紛開發新款電動汽車,帶動電動汽車市場的蓬勃,在銷售量大幅成長帶動下,OPEC預估。最快在2018年初,就會衝擊到亞洲部分地區對石油的需求。

打從一開始就沒在減!厄瓜多退出OPEC協議下個會是誰?
厄瓜多7月宣布要退出OPEC減產協議,撼動這個早已出現裂痕的組織協議。據報導,厄瓜多石油部長Carlos Perez表示,「我們的財政部非常需要資金,這也是我們決定將逐步提升產量的主要原因。」
厄瓜多正面臨相當於7.5% GDP的嚴重財政赤字,低油價著實痛擊當地政府財務,而限制產量供給僅是雪上加霜。
厄瓜多並不算產油大國,當地6月每日產量僅52.7萬桶,使其成為OPEC組織當中,僅次於加彭與幾內亞的第3產油小國。也因此,其對於 OPEC去年11月達成的初期協議「貢獻」相對不大,僅承諾每日減產26,000桶石油。
Carlos Perez也說過,「無論厄瓜多做什麼,都不會對OPEC整體產量產生多大的衝擊。」
然而市場應留心的,並非厄瓜多的產量水平,而是它的退出,可能衝擊其他產油國的減產承諾。分析師長期辯稱,就歷史經驗來看,協議遵從度將隨時間推展走弱,而現在市場也已見到,首位表明要退出的OPEC會員,顯示集體抑制產量或許根本於事無補。
下一個抱持相同考量,因此決定退出的國家何時會出現,或許真的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前景多舛!2020年前都見不到60美元油價?
分析師曾認為,產油國達成的減產協議將能於相對短期內,推升油價至每桶60美元,但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現在指出,油價甚至到2020年都無法達至該水平。瑞士信貸7月24日將美國輕原油(WTI)長期目標價下調5美元,預期2020年每桶價位將落在57.20美元,布蘭特原油也遭調降5美元,至每桶60美元。
根據瑞士信貸研究,石油市場到2018年第3季以前,都不會來到能長期維持的轉折點,也預期市場供需的再平衡,要延後至2019年才有望回復。
由沙烏地阿拉伯所主導的減產協議,承諾要將全球石油庫存縮減至5年均值,但瑞士信貸認為,等到協議按計畫將告終之時,全球庫存仍將會高出該水平1.2億桶。
該行指出,利比亞與奈及利亞增產超出預期,抵銷協議的減產量,而且儘管OPEC產油國正在抑制產量,但多數成員的出口正持續以活躍步伐增長,導致各地儲油罐仍是豐滿狀態。

中國6月躍石油最大買家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的計算結果顯示,中國6月進口原油3,569萬噸或每日868萬桶,較一年前增加16.6%,再度成為全球最大石油買家,也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
Sanford C. Bernstein資深分析師貝佛里吉指出,低油價和休旅車銷售增長等兩大因素,共同推動中國的旺盛石油需求。中國國內產量減少,亦提振進口需求。相較下,路透根據美國每周數據計算得出,美國6月平均進口每日794萬桶原油。
中國正加碼進口原油,以滿足國內獨立煉油廠的需求,並擴大增加庫存。與此同時,美國也正出售原油給中國企業。美國的頁岩油榮景已降低該國對外國石油的需求。不過,由於原油充足且國內需求令人失望,中國獨立煉油廠將會放慢至少未來兩個月的石油採購步伐。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天然氣進口量增加15.9%至3,109萬噸。

電動車未來難題 政府補貼與污染
隨著特斯拉(Tesla)7月初宣布Model 3正式投產,加上富豪汽車(Volvo) 指出2019年起推出的車款都將是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市場對於電動車發展的疑慮似乎消除許多,但華爾街日報引述專家說法指出,電動車未來仍須面對兩大難題:政府補貼與污染問題。
電動車銷售仍須依賴政府補貼。為了推廣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美國聯邦政府提供買家每人7,500美元的補助,但僅限於車商的前20萬名客戶,而各州亦提供額外稅負優惠。一旦取消這些補助措施,電動車的銷售業績便會大受影響。
此外,電動車通常必須於夜晚時充電,
經濟學家2014年於《經濟行為與組織期刊》裡發文指出,夜晚電力大多來自於燃煤發電。他們預估,在美國中西部地區,電動車每英里電力需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勝過其他汽車,亦超過混合動力車。

環保署:賓士若排廢造假比照福斯召回
涉嫌造假柴油車廢氣排放數據而遭調查,德國豪華車製造商戴姆勒集團7月19日宣布自願性召修歐洲巿場上的300多萬輛賓士柴油車。環保署表示,已經向台灣賓士查詢是否有相同受影響車型進口,若有造假,將比照福斯汽車辦理召回改正。
德國媒體日前披露,全球最大豪華車製造商戴姆勒集團(Daimler)涉嫌造假約100萬輛柴油車廢氣排放數據,戴姆勒集團也宣布自願性召修歐洲巿場上的300多萬輛賓士柴油車。
對此,環保署空保處簡任視察胡明輝表示,目前還無法確認是哪幾款車型,但會向台灣賓士查詢確認,若未來確定有要召回的車型進口到台灣,會要求台灣代理商比照辦理召回改正。辦理召回改正原則上將比照福斯汽車召回模式。

繼法國之後,英國政府宣布2040年禁售汽柴油車
汽柴油車真的要走入歷史了嗎?繼法國宣布2040年禁售汽柴油車後,英國政府為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準備從30億英鎊抗空汙的資金中提撥2.55億英鎊協助委員會加快地方措施,以應對柴油車輛的污染,終極目標也將在2040年前禁售汽柴油車。
據報導,空氣污染與英國每年約 4萬人過早死亡有關,運輸也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很大一部分。英國政府先前推出的抗空汙計畫版本被環保人士反對,認為力道太弱,無法達到歐盟的排放標準,英國最高法院要求7月31日前英國政府必須制定新的計畫,以降低有害二氧化氮的排放量,而就在法院規定的截止日前,英國政府宣布2040年汽柴油車禁令。
英國追隨法國腳步頒布禁售令,顯示向電動車轉型的速度正在加快,BMW宣布計畫推出Mini電動車版,將在英國牛津進行組裝,Volvo也宣布清潔能源車計畫。

俄代替沙烏地阿拉伯連續4個月成中國原油最大供應國
據報導,從今年3月開始,俄羅斯成為中國月原油最大供應國,至今已經穩居首位4個月,這是俄作為中國原油最大供應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今年前兩個月,沙國一
直是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
路透社稱,今年,俄羅斯獨立煉油廠加大產出之後,對中國原油出口開始增長。同時中國從俄羅斯遠東科濟米諾港口拿下幾乎全部的ESPO混合原油(指以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Eastern Siberian Pacific Ocean pipeline 命名的混合原油)。
另外,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資料顯示,安哥拉緊隨俄羅斯之後,位居6月份中國原油進口第二。
俄羅斯和安哥拉是中國今年上半年兩個最大的原油供應地,俄羅斯向中國出口2,920萬噸原油,安哥拉向中國出口1,090萬噸。
沙國6月對中國原油出口384.9萬噸,在6月中國原油進口中位列第三。而在今年1月和2月,沙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從3月降至第3後,已連續4個月處於這個位置。

中國國有石油貿易公司聯合石化  尋求加強與地方煉油企業的關係
中國國際聯合石油化工公司將與地方煉油企業發展“真正強有力”的關係,儘管這些地方煉油企業對聯合石化的母公司兼亞洲最大煉油廠-中國石化構成的挑戰越來越大。
中國在2015年首次向民營煉油廠發放原油進口配額,結束了幾十年來只允許國有大型石油公司進口原油的狀況,並進一步刺激了中國對原油進口的巨大需求。
在地方煉油企業今年獲得約200萬桶/日原油進口配額的情況下,這些企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促使國有煉廠減少部分煉油業務。這些地方煉廠搶佔國有油品市場,促使國有煉廠將大量油品出口,2016年出口量觸及紀錄高點。
不過,聯合石化總裁陳波對媒體表示,聯合石化正在與地方煉油企業建立關係,他將這些油企稱為“中國新生力量”。

豐田傳推全固體電池車,數分鐘充飽電
據報導,豐田汽車(Toyota)計劃在2022年於日本國內開賣新型電動車(EV),其電池將採用充電量可達鋰離子電池2 倍的「全固體電池」,將大幅提升EV的續航距離,且僅需數分鐘時間就可充飽電。在EV的研發上,由歐美廠商跑在前頭,而豐田期望藉由導入革新性技術扳回劣勢。
報導指出,現行市售的EV所搭載的電池以鋰離子電池為主,不過其弱點在於充飽一次電所能行駛的距離約300~400km,遜於汽油車,且即便使用快速充電技術,也需花費數十分鐘才能充飽電,而採用全固體電池的話,就有望一口氣將上述弱點全數解決。
據報導,全固體電池是將電解質從液體變更為固體,豐田長年來持續進行全固體電池的研發,並於去年宣佈攜手東京工業大學成功發現適用於電解質的固體材料,並在今年開始進行量產研發。
德國 BMW、福斯(Volkswagen)等車廠也正研發全固體電池,不過量產相關計畫仍未明。

車市落漆 6月新車銷量下滑
不景氣對國內車市衝擊全面引爆,6月不分國產、進口,新車銷量全面下滑,就連成長氣勢最盛的賓士車都擋不住,出現至少2年半以來首見的衰退。
根據監理所領牌資料,6月新車領牌總數4.01萬輛,儘管略優於原先預期的3.9萬輛,但年減6.2%,已是連續第3個月不若去年同期,讓下半年車市出現變數。
車商分析,6月車市不如預期,除受梅雨季延後、強降雨導致多處水災的自然因素外,年金改革強行推動的效應,更讓短期消費信心急凍,影響民眾上門看車、購車意願。
值得注意的是,6月車市首見國產、進口車皆衰退的景況,迥異於過去半年國產車衰退、進口車成長的市場型態。國產車表現方面,幾乎皆墨,僅中華三菱、台灣本田逆勢成長。

不畏景氣  2017車市四大黑馬竄出
景氣差,對高單價汽車銷售而言是利空,但2017 年台灣車市還是有「逆風高飛」的黑馬竄出,包括本田(Honda)、福斯(Volkswagen)、鈴木(Suzuki)、史可達(Skoda)等4汽車品牌各擁利基創出一片天!
本田汽車挾獨家中小型運動休旅車HR-V橫掃市場,助拳本田成為上半年台灣唯一銷量逆勢成長國產車品牌。
來自東歐捷克的史可達汽車,自兩年前原廠收回代理權直營後,更靠著大打「安全牌」的策略,強勢瓜分遭貼上「安全弱勢」標籤的國產車市場。
鈴木汽車退出國產車行列、在台沉寂近10年後,隨原廠重拾對台灣市場重視,改變產品策略,增加從匈牙利、日本等國人較有好感工廠,進口新車來台販售。
台灣福斯的產品行銷、訂價策略改弦易轍,「讓利」台灣消費者,果然收到業績回春成效。讓這個純進口車品牌,重返台灣車市十強之列。

超車日本  中國電動車產業競爭力 全球第一
隨著中國加速推動純電動汽車的普及,根據德國一項關於純電動汽車(EV)國際競爭力的最新調查顯示,中國已經超越先前一直居冠的日本,成為世界第一。
據報導,德國諮詢機構羅蘭貝格和汽車研究機構fka最新公布的各國電動汽車(包含純電動汽車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競爭力調查結果顯示,今年第2季,中國躍居首位,其次為美國,德國位居第3名。
排名根據技術、產業和市場等3個因素進行判斷,日本在技術和產業方面居第3位,但中國在產業及市場兩方面都位居第1位。國際能源署(IEA) 的調查顯示,從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累計銷量來看,2016年中國達到65萬輛,超過美國的56萬輛,躍居世界第1。

抗Uber中日投資星網路叫車
中國最大的網路叫車集團滴滴出行聯手日本軟體銀行集團,向總部位於新加坡、東南亞最大的網路叫車公司Grab Taxi投資20億美元( 約台幣600億元),創下迄今為止東南亞規模最大的一輪新創公司融資,對抗優步(Uber)意味十足。
Grab由陳炳耀和他在美國哈佛商學院畢業的同學陳慧伶於2012年創立,目前在東南亞的7個國家做私家車、計程車、摩托車叫車以及共乘業務。
據報導,Grab 7月23日公布將籌資25
億美元(約台幣750億元),並由軟銀和滴滴出行帶領這輪投資。Grab表示,除了滴滴出行和軟銀集團外,另外還將從其他的現有和新投資者另外籌資5億美元( 約台幣150億元)。
Grab表示,公司將利用所籌資金鞏固市占率,並增強行動支付業務。知情人士指出,該交易對Grab的估值將為至少60億美元(約台幣1,800億元),Grab 由此將成為東南亞地區最具價值的新創公司。

蘋果拉中國廠商發展電動車 正面對決特斯拉
電動車市場越來越龐大,也讓各車廠、科技廠紛紛想搶食這塊大餅, 目前就以Tesla(特斯拉)車款為最大宗,其它廠商無不爭相出頭,近日中國媒體指出,科技巨擘Apple (蘋果)正秘密與當地電池製造商合作,一同研究與開發車用電池,期望能和Tesla比拚。
據報導, 目前Apple乃是與一家名為「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ATL」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合作,並簽下機密合約,而這家CATL係由Apple最大客戶「Amperex Technology」分割獨立,至於目前Apple 雖拒絕透露是否真的開發車用電池,但外界仍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據中國研調公司CCID Consulting賽迪顧問新能源主管Wu Hui指出,倘若Apple真的與CATL公司攜手開發電池, 那麼Apple就有可能繼續造車,且Apple出廠的自動駕駛電動車也指日可待。

共享單車代步夯  中國汽油首現負成長
近來被網友榮升為「中國新四大發明」的共享單車,除了創新商業模式,居然也讓汽油用量下滑,讓中國出現罕見的汽油消費「負增長」,甚至讓不可一世的「油老大們」被迫降價促銷。
不過今年的1月至4月,中國的汽油消費量為4012.54萬噸,比去年同期下滑0.37%,更是多年來首次負成長,市占率8成的中石化、中石油旗下的加油站銷量因此出現首度衰退。
近來民眾發現,多地加油站都在降價促銷,甚至連中石化、中石油直營店也會打對折;連央視也報導,共享單車對汽油消費起到抑制作用。
以深圳為例,最新數據顯示,深圳53萬輛共享單車、註冊用戶超過1052萬人,而每天平均使用量為259萬人次、日均里程為502萬公里,這其中有9.8% 的會員拿來取代私家車、3.3% 代替計程車,相當於13%的人從「汽油消費」換成「綠色出行」。

規模東南亞最大  台電、港務公司 打造離岸風電港
台電攜手台灣港務公司打造東南亞最大離岸風電港! 7月21日與台灣港務公司完成「台中港離岸風電組裝碼頭」簽約。預估每年約可組裝30~40台風機,未來將有超過600支風機在此組裝及運送,最快將於2019年6月完成首支風機組裝。預計2025年總裝置容量達1GW、2030 年達1.8GW。
台灣港務公司與經濟部、台電、台船和中鋼策略聯盟,除已開始興建台中港5A、5B作為風電港示範碼頭外,同時新建106碼頭,作為國產化風機零組件產業專區,目前已有永冠、永誠、新祥等公司租用20公頃土地,從事風電零組件製造及組裝。
台灣以推動離岸風電切入再生能源,期望2025年再生能源能佔20%;而全球評比風況最好的20處海域風場中,台灣海峽就占16處,台中港正是距這些潛力風場最近的國際商港。
台電指出,第1期計畫開發地點,位在彰化縣芳苑鄉西側海域約8公里處,目前正辦理公告招標,預計2020年正式完工;第2期計畫則預計於彰化外海擴設116支風機。

中國可燃冰試採60天  累計產氣量逾30萬立方公尺
自5月10日試氣點火以來,已連續試開採60天,累計產氣超過30萬立方公尺,取得了持續產氣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
據報導,本次試開採作業區位於珠海市東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3月28日第一口試開採井開鑽,5月10日點火成功,從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採出天然氣。
截至7月9日,中國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連續試氣點火2個月,累計產氣量超過30萬立方公尺,平均日產5,000立方公尺以上,最高產量達3.5萬立方公尺/天,甲烷含量最高達99.5%。獲取科學試驗數據647萬組,為後續的科學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詳實可靠的數據資料。

不景氣 中國大部分船企2年後 恐無船可造
中國部分船企2年後恐面臨無船可造的窘境。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表示,上半年,全球新船訂單依然處於低點,中國新承接船舶僅1,151萬載重噸,年減29%。此外,新承接訂單連續13個月小於完工量。
報導說,大部分船企生產安排只能維持到2018年,2019年船台、船塢空置率明顯上升,部分船企開工船舶嚴重不足,企業連續生產能力遭遇嚴峻挑戰。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造船完工2,654萬載重噸,年增57.4%。6月底,手持船舶訂單(Hand-held Orders) 8,284萬載重噸,年減30.5%,比2016年底下降16.8%。
另外,企業效益大幅下滑。2017年上半年,船舶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人民幣1,280億元( 新台幣約5,847億元),年減11%;利潤總額9.8億元,年減49%。
另外,當前活躍船廠中有30%即將在2017年年底之前完成手持訂單的全部建造工作。受這一趨勢影響,全球造船產能未來將繼續下滑。

全球首個浮動風力電場蘇格蘭落成  可供電2萬家庭
全球首個完全浮動的海上風力發電場即將在蘇格蘭海岸落成,預計可為當地約2萬個家庭提供電。據報導,這個名為Hywind的浮動式海上風力發電場由挪威能源企業Statoil與蘇格蘭政府合作設置,選置蘇格蘭東北部阿伯丁郡彼德黑德(Peterhead)離岸約25公里外海,面積約4平方公里,水深約95至120公尺。計劃耗資20億挪威克朗 (約75.85億元新台幣),部分由政府補貼。
發電場由5個可在海上浮動的發電機組成,各自以錨具固定在特定海域中,恍如停泊在海中心的巨型漁船,可在水深達1,000公尺的海域使用,適用範圍較限於20至50公尺深海域運作的底部固定式風力發電機更廣泛,亦可減省將發電機興建在海床上的高昂成本與技術困難。
發電場將利用北海平均達每秒10公尺的風速發電,並有特別設計減少發電機在海上顛簸而削弱發電能力。預計發電場每年發電量為1.350億千瓦時,可望為蘇格蘭2萬個家庭提供電力。目前發電場的首座發電機已安裝完成,其餘4座發電機料最快於本月底由挪威運抵。

超越美國  中國成最大可再生能源生產國
國際能源巨頭、英國石油公司(BP)集團最新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顯示,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不包括水電)年增14.1%,增加5,300萬噸油當量。其中,中國超過美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產國。
據報導,「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風電累計裝機量和太陽能累計裝機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太陽能發電是中國大力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德國之聲電台評論稱,中國是全球太陽能發電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2016年,中國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占全世界裝機容量的45%,把美國、日本和印度這幾個同樣也很重視發展太陽能發電產業的國家甩在身後,即便是曾經被譽為全球發展太陽能發電產業先驅的德國,也被中國拉開不少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