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市場掃描

2025-08-06

華航、長榮拚淨零減碳!
擴大採購台塑化萬噸永續航空燃油

配合2050淨零碳排目標, 中華航空與台塑石化7月22日簽署永續航空燃油(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合作備忘錄,長榮航空今7月23日也宣布,已完成與台塑化簽署合作備忘錄,兩企業以行動支持台灣SAF發展,引領國內航空業能源轉型。

華航未來3年將採購台塑石化在台自產SAF總量逾萬噸,預估減碳量可達2萬6000噸。華航繼今年初首批2500噸國內自產SAF採購,添加於桃園出發航班,較傳統燃油減少超過80%的碳排之後,進一步提高未來三年國內自產SAF採購總量。

長榮鎖定自2026年起5年內超過2萬噸永續航空燃油的供應能量,由於永續航空燃油相較傳統航空燃油平均可減少約80%碳排放,預期可帶來至少5萬噸的減碳效益。

華航總經理陳漢銘表示,台塑石化在生產技術、品質控管、供應鏈整合上,具備豐富經驗與實力,積極自產SAF,且持續調整製程提高產能。雙方的合作,希望能帶來更多企業的共鳴和跟進。

長榮航空總經理孫嘉明表示,透過使用永續航空燃油、減少機上一次性塑膠用品,以及與價值鏈夥伴合作推動綠運輸計畫,逐步達成長榮航空對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的承諾。

中興電攜弘鉅汽車推氫能巴士 進軍亞洲市場

中興電工攜手弘鉅汽車,在「2025台灣氫能與電動大客車淨零移動論壇」正式發表國產氫能燃料電池大客車,宣布共同進軍亞洲氫能交通市場。該車款以弘鉅汽車為主體設計車體與底盤,中興電工則提供氫能動力系統模組、氫氣儲存與整車整合技術。此車已配合首都客運的營運需求進行測試與優化,強調國產化與實用性兼備。

氫能巴士具備7至10分鐘快速加氫能力,續航達365公里,適用高頻次、長距離及重載營運情境,全車搭載35MPa高壓供氫系統與國際認證儲氫瓶,兼具耐氫脆與即時氣密監控設計。

雙方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強化模組化底盤平台技術,導入更多車型應用,同時整合海內外資源、拓展供應鏈體系,建立具有競爭力的氫能示範車隊,作為邁向低碳交通轉型的關鍵一步,力拚未來三年布局亞洲新能源商用車市場。

FUSO eCanter 進駐公訓所 啟動電動大貨車技術培訓新時代

台灣淨零運輸邁入新階段! FUSO總代理台灣戴姆勒亞洲商車(DTAT)與交通部公路局公訓所合作,導入純電大貨車 FUSO eCanter作為教學用車,成為國內首度以電動大貨車進行技術訓練的政府機構。

此舉不僅是綠色交通政策的實踐,更是電動車專業技術人才培育的重要里程碑。交車儀式由公訓所所長孫榮德與DTAT執行長朴正祐共同出席。孫榮德指出,透過實車訓練可強化電動車維修技能,加速產業轉型與技術普及。

朴正祐表示,FUSO eCanter具備零排放、低噪音、低維護成本等優勢,期待協助推動台灣智慧綠色物流發展,並為培育下一代電動商用車人才奠定基礎。

此次合作展現公私協力落實2050淨零目標的具體行動,象徵台灣朝向永續交通邁出關鍵一步。

台灣車市價格戰開打「進口車賣國產價」!10天接單450張急追加配

在台美關稅未明、消費者觀望情緒濃厚下,台灣車市持續低迷,2024年上半年新車掛牌僅約19.9萬輛,年減14.4%。尤其進口車受關稅疑慮衝擊明顯,6月豪華進口車掛牌更暴跌近39%。但法系品牌Peugeot卻逆勢開紅盤,7月11日新上市的3008與5008休旅車,短短10天接單即突破450張,總代理寶嘉聯合緊急宣布追加早鳥優惠配額。

Peugeot此波熱銷主因在於「進口車賣國產價」,3008與5008售價自124.8萬元起,搭配汰舊換新最低可達119.8萬元,直接與國產休旅正面對決。此外,1.2升油電動力系統具備省油、省稅優勢,車室設計質感也差異化明顯,吸引重視使用成本與風格的買家。

在多數品牌促銷無感之際,Peugeot突圍成功,成為低迷車市中的少數亮點,也凸顯價格策略與產品定位的重要性。

交通部支持Lean3電動三輪車台灣上路 車輛類型已定調

由台日合作的Lean Mobility,鎖定都市推出微型電動車Lean3,儘管推出時間已延到2026年上半年,但在台灣法規進度已有明確下文,將歸類在L5類車輛,待交通部正式公告管理辦法後,Lean3就能在台灣合法上路。

Lean Mobility在官方粉絲頁表示,交通部對於Lean3持肯定及支持的態度,準備進入草案修訂檢討階段,包括駕照類型、行照申請與道路權限等,並將Lean3將歸類為L5類車輛,待交通部正式公告管理辦法後,Lean3就能在台灣合法上路。

L5類車輛,是指汽缸總排氣量逾50立方公分或電動馬達及控制器最大輸出馬力逾5馬力,或其最大車速逾50公里/小時之3輪機車(車輪為前1後2或前2後1對稱型式排列)。

汽車舊換新貨物稅減5萬
明年1月到期 經濟部爭取延長

汽車汰舊換新貨物稅定額減免5萬元政策,明年1月7日到期,經濟部表示,車輛公會擔憂美國對等關稅談判結果,對國內汽車產業造成衝擊,因此希望貨物稅定額減徵的優惠明年到期後可以再延續,以減輕對等關稅對國內汽車產業的負面影響,經濟部並未排除減徵金額提高的可能。

汽車舊換新減徵新車貨物稅優惠自105年1月6日起實施,經過延長,定額減徵優惠將於115年1月7日屆期。不過,由於台美正就對等關稅方案進行談判,自美進口汽車關稅可能大減,恐影響國內汽車製造商業績,車輛公會希望經濟部提供協助,包括調降汽車零組件進口關稅,以及汽車貨物稅減徵,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星舟快充搶進補電戰局 
力拚全台前三大充電商

電動車補電商機火熱,泓德能源旗下星舟快充積極擴點布局,喊出成為全台前三大充電營運商。自2021年成立以來,星舟快充與全家、全聯、台糖等通路合作建站,今年第三季更是在日本推出SHUUSTAR新品牌,在日本預計完成五座充電站,開拓海外營收。

台灣方面,星舟快充則預計在今年第四季達成超過300站的充電站點,2026年預計突破700座充電站點,2027年則以全台1,000座充電站為為目標。7月啟用的台鐵東部鐵路充電網涵蓋宜花東9站,設置7kW至360kW等級充電樁,支援CCS1與CCS2,串聯東部交通與觀光補電需求。

此外,星舟預計2026上半年將啟用15座超過1MW的專用站,強化主幹道補電能量,全力搶攻電動車時代的關鍵基礎建設。

近海發現十年來歐洲最大油氣田
波蘭原油產量可望翻倍

據報導,總部位於加拿大的石油探勘公司中歐石油公司宣布,在波羅的海海域發現大型油氣田,該地點位於波蘭西北部港口城市希維諾烏伊希切(Świnoujście)外海6公里處,預估蘊藏2,200萬公噸原油,以及5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若探勘區面積達593平方公里,潛在蘊藏量可能超過3,300萬公噸油氣與27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

若儲量獲得確認,將成為波蘭有史以來最大油氣田,也是十年來歐洲規模最大的油氣田之一,有望讓波蘭油氣儲量翻倍。波蘭媒體指出,這項發現可能對在波蘭對尋求加強能源自主權發揮關鍵作用,目前波蘭在波羅的海沿岸和喀爾巴阡山脈南部擁有小型油田,約95%的原油仰賴進口,天然氣則全部依賴進口。

波蘭氣候與環境部表示,這項發現將顯著增強能源安全,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的外部依賴,預計將在3至4年內開始生產,可望滿足每年4%至5%的石油需求。

全球電動車6月銷量年增24%達180萬輛,中國與歐洲成長強勁

據市場研究機構最新統計,2025年6月全球電動車(EV) 與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總銷量達180萬輛, 年增幅高達24%。其中,中國市場再度展現強大動能,
單月銷售達111萬輛,年增28%;歐洲市場則成長23%,銷量約為39萬輛,雙雙成為全球電動化推進的雙引擎。

歐洲的成長主要來自德國與西班牙等國政府提供的購車補貼政策,以及小型與平價車款的持續推出,推升個人與企業車隊的換車需求。歐洲品牌如福斯、雷諾在小型車領域仍保有優勢,但來自中國的比亞迪等品牌則快速攻城掠地,特別是在東歐與新興市場搶市激烈。

相較之下,北美市場則表現失色,年減9%,為主要區域中唯一出現衰退者。反觀「其他地區」如東南亞與中南美洲,年增幅高達43%,銷量首次超越北美,達14 萬輛,顯示新興市場正快速成為全球車廠角逐的焦點。

OPEC+風向轉變! 10月起可能暫停增產 避免油價崩跌

據報導, 石油輸出國組織與盟國(OPEC+)正討論在9月完成既定增產後,從10月起暫停進一步增產。這代表OPEC+可能在完成220萬桶/日的增產計畫後,選擇觀望市場變化,以避免原油價格進一步下滑。

目前OPEC+已初步計劃於9月完成最後一輪55萬桶/日的增產。儘管相關討論仍處初步階段、尚未做出最終決定,但多位代表表示,各國傾向暫緩釋出更多產能,尤其是原先暫停的166萬桶/ 日增產份額,短期內不會立即恢復。

趨勢不變,OPEC+可能須自年底開始進行新一輪減產,並延續至2026年。

目前OPEC+ 八大成員國預計將於8月3日召開視訊會議,敲定9月的具體產量安排。儘管近月宣布的增產幅度可觀,但實際供應增量仍小於預期,一方面是部分成員國產能受限,另一方面則是部分國家仍在彌補過往的產量超標問題。

美國對中國、印度祭出「二級制裁」
才能真正打擊俄羅斯經濟

美國總統川普7月14日在白宮會見北約(NATO)秘書長呂特時,表達了對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強烈不滿,放話若俄羅斯與烏克蘭無法在50天內達成和平協議,將對俄羅斯實施「嚴厲關稅」,關稅稅率高達100%。

據報導,雖然川普經常動用關稅大棒,以此打擊對手和盟友,但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拜登政府實施了懲罰性制裁,目前俄羅斯與美國幾乎沒有貿易往來。

川普此次威脅時提到了「二級制裁」(secondary sanctions)的概念,意圖懲罰俄羅斯石油買家,對這些國家的進口商品徵收高達100%的關稅。

此舉可能會使中國、印度、德國等國的進口成本翻倍,因為這三個國家既是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也仍在購買俄羅斯石油產品。

由於美俄貿易往來很少,因此「二級制裁」可能是最嚴厲的制裁措施,對中國、印度等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徵收關稅,才會對俄羅斯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油價低迷 埃克森美孚示警Q2獲利大幅縮水

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示警,石油、天然氣行情低迷,可能使第二季利潤縮水數十億美元。

據報導,埃克森美孚在文件中表示,2025年第二季來自上游業務(勘探和生產)的利潤將因原油價格下跌而減少8~12億美元、因天然氣價格下跌而減少3~7億美元;不過,部分損失可望被其他產品的更高利潤抵銷。

埃克森美孚通常會於發佈財報前提供季度展望,也為市場提供行情觀點和評估;埃克森美孚將於8月1日公佈第二季業績。

分析師預估,埃克森美孚第二季營收將達801億美元、每股盈餘為1.53美元,遜於去年同期的931億美元、2.14美元。

國際油價今年來大致徘徊於70美元以下,6月中旬一度因以伊衝突而飆升至每桶75美元以上,但於雙方停火後回落。

川普關稅政策衝擊全球供應鏈,歐洲港口與亞洲佈局出現轉變

川普政府推行的關稅政策與台海局勢緊張,正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據研究,鹿特丹港2025年第一季對美貨運量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23.1%,漢堡港則下滑19%。

在中國對美出口受阻的同時,歐洲自中國的進口則明顯上升。漢堡港從中國進口的貨櫃量年增11.3%,鹿特丹港來自亞洲的貨運也上升8.4%。這顯示中國商品轉而湧入歐洲市場,可能以較低價格傾銷,加劇歐洲本地產業壓力。

另一方面,全球電子科技產業也在快速調整供應來源。Apple、Dell、Nokia、Samsung與NXP等大型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至鄰近亞洲國家。

儘管如此,中國仍保有全球供應鏈的重要角色。多數企業視此為供應鏈「多元化」,而非「去中國化」。但歐洲部分傳統產業則面臨萎縮壓力。整體而言,全球供應鏈正朝向區域化與風險分散的新結構轉型,亞洲新興國家正在迅速取代中國的部分角色。

加拿大首批液化天然氣出口韓國,進軍亞太市場邁出關鍵一步

加拿大首批液化天然氣(LNG)出口貨輪順利抵達南韓,象徵加國能源出口進入全新階段,加拿大能源正式進軍亞洲利基市場。該批天然氣是由殼牌(Shell) 租用「GasLog
Glasgow」號運輸船,自卑詩省基蒂馬特(Kitimat) LNG Canada 終端裝載出港。

加拿大皇家銀行(RBC)分析指出,雖加拿大天然氣產量位居全球第5,但先前專注於北美市場,進入國際LNG市場時間遠遲於美國、澳洲與卡達,在出口基礎建設於2025年商轉後,迄今有3艘貨輪自LNG Canada離港,分別運往南韓與日本,總計出口達110億立方英尺天然氣。第4艘由中國石油租用的船隻正待裝載,另有3艘預計近期抵達裝運。
對LNG Canada 合作夥伴來說,加拿大
天然氣大有可為,殼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
公司、中國石油、三菱商事與韓國天然氣公司可用低價購入加拿大天然氣,液化後出口
至亞洲市場,從而取得市場成本優勢。

關稅衝擊現代、起亞電動車1-5月對美出口暴減88%

美國總統川普以保護本國產業為由,針對進口車加徵25%高額關稅,對仰賴外銷的現代汽車集團打擊甚鉅,電動車對美出口量明顯衰退,營運面臨震撼。

現代汽車集團旗下品牌現代與起亞,今年1至5月合計對美出口7,156輛電動車,較去年同期59,705輛暴減88.0%。其中,現代汽車(含高階子品牌Genesis)出口量驟減
87.0%至3,906輛,起亞也大減89.1%,降至3,250輛。

現代、起亞電動車對美出口嚴重衰退有兩大因素,除了川普對汽車加徵25%關稅以外,還因為現代汽車集團位於喬治亞州的Metaplant製造基地正式啟用,開始在美生
產IONIQ 5、IONIQ 9等熱銷純電車款,也讓進口車的需求受到壓縮。

展望下半年,韓國汽車產業協會(KAMA)認為,韓製電動車對美出口恐怕難見起色,主要因川普正式簽署《大而美法案》,將於9月底停止「購買電動車減稅」補助。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FKI)研判,補助一旦消失,現代與起亞電動車在美年銷量恐一口氣減少45,828輛、銷售額縮水2.72兆韓元。

美國為歐盟汽車業首要市場,占歐盟國內附加價值總額20%

據統計,2023年歐盟汽車產業來自非歐盟消費國之國內附加價值達916億歐元。此金額較2010年之527億歐元名目成長74%,相較2022年之854億歐元亦成長7%。

在歐盟汽車產品消費市場方面,美國穩居首位,占歐盟國內附加價值總額20%。中國亦為重要市場,其占比自2010年之9%顯著成長至2021年之20%,儘管2023年
回落至16%,中國仍為第二大消費國。英國則以15%占比,位居第三大市場。

在進口方面,歐盟強勁消費需求亦促進日本、英國及中國等非歐盟國家汽車產業發展。2023年歐盟最終消費帶動歐盟境外汽車產業附加價值達344億歐元,較2010年之149億歐元名目成長130%,亦較2022年之323億歐元增加6%,顯示歐盟消費力對於全球汽車供應鏈具有舉足輕重之影響。

中國車企上半年歐洲市佔達5.1%寫下新高

據報導,市場研究機構Jato Dynamics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6月歐洲汽車註冊量年減4.4%至125萬輛。研究指出,在整體需求疲軟的同時,中國汽車製造商繼續擴
大市場份額,市場佔有率創下歷史新高,並擠壓了幾個老牌歐洲品牌。

研究表示,中國汽車製造商正在歐洲擴張,打入一個傳統上由歐美品牌主導的市場,在朝向電動汽車轉型的過程中,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定價更便宜。這激化了中歐之間的貿易緊張關係,包括歐盟為保護歐洲生產商而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引發的爭論。

報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中國品牌在歐洲車市的總份額幾乎翻了一倍,達5.1%,僅次於賓士(Mercedes-Benz)的5.2%。此外,自今年初以來,中國汽車的註冊量激增91%其中,比亞迪在上半年的註冊量就達到7萬500輛,較一年前大幅增長311%。

中國礦商藏格青海鋰礦場 遭勒令停工,鋰價高漲

中國採礦商藏格礦業(Zangge Mining Co.)遭地方政府強制暫停非法採礦作業,這紓解了鋰的供給過剩疑慮,激勵鋰價與美國鋰礦概念股跳高。

路透社、Investopedia報導,藏格礦業7月17日宣布,在地方官員的命令下,決定暫停青海省某子公司的鋰生產作業,以遵循鋰資源的治理指導原則。

根據深圳交易所公告,隸屬中國國營巨擘紫金礦業的藏格礦業接獲海西自治州政府通知,要求該公司立即停下非法的採礦活動。這項公告並未說明違規項目。

該處礦場今年預估可生產11,000公噸的碳酸鋰(lithium carbonate),需經地方政府核准才能復工。藏格表示,將設法讓採礦作業合乎規定並遞交復工申請書。

中國工信部擬推新規:新車登記半年內禁轉二手

據報導,面對「零公里二手車」泛濫的問題,早在2025年5月,有媒體報導中國商務部召集行業機構及汽車製造商召開閉門會議,明確要求「強化全流程監管,建立信
用評價體系」;同時,中國工信部也擬推行「新車登記後6個月內禁止轉二手」的政策,從源頭阻斷套利空間。此外,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計畫推動建立二手車出口唯一編碼制度,奇瑞、比亞迪等已啟動經銷商違規上牌追責機制。

對於消費者而言,這類二手車往往伴隨權益縮水、車況隱患和保值率暴跌等多重問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旗下雜誌《汽車縱橫》指出,這類二手車出現在多個二手車交易平台上,幾乎涵蓋當下所有主流汽車品牌,售價也比全新車型低15%至20%。

報導指出,這類車源大致可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車企「大客戶」銷售部門批量售賣的「資源車」;第二類是品牌授權4S店為達成銷量目標提前上牌的「衝量車」;第三類則是直營渠道品牌客戶「退定車」流入了二手車市場。

特斯拉今秋料於中國市場推六人座「Model Y L」

中國工信部近日發布「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的車輛新產品公示清單,其中包括特斯拉(Tesla)的新六座純電動多用途乘用車「Model Y L」,預計秋季推出。

據悉,Model Y L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出品的旗艦車型,軸距3,040mm,較標準版Model Y的2,890mm加長,並採六人座設計,具有超長續航、超大空間和更高級的內飾,定位介於Model Y和Model X之間,業內人士預計售價約40萬元人民幣。

同時,在最新一期中國工信部公布的申報圖中, 特斯拉「Model 3+」車型現身,該車型在整體設計上延續了在售車型的造型,車身尺寸保持不變,長寬高分別為
4,720mm、1,848mm 和1,442mm, 軸距也維持在2,875mm。然而,Model 3+的核心亮點在於其動力系統的升級。新車搭載了一台最大功率為225千瓦的後電機,相比在售車型的194千瓦後電機,功率提升了31千瓦。這一顯著的動力提升將為Model 3+帶來更強勁的加速性能和更高的動力輸出,進一步滿足消費者對高性能電動汽車的需求。

比利時上半年新車市場萎縮,中國品牌崛起

2025上半年比利時汽車市場呈現顯著萎縮,新車掛牌數下滑10.93%,6月單月更大跌16.38%,其中企業用車市場受到之衝擊尤為嚴重。

儘管市場低迷,但部分中國品牌表現突出, 比亞迪(BYD)尤為亮眼,2025年6月單月掛牌數成長37%,半年累積成長達68.46%,成為中國品牌在比利時市場領導
者。小鵬汽車(Xpeng)2025上半年掛牌數達632輛,較去年同期28輛顯著成長。名爵(MG)則面臨重大挫敗,6月掛牌數下跌達82%。

相較之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市占率大幅萎縮,掛牌數已連續數月呈現結構性下滑。2025年6月掛牌數再跌逾50%,上半年累計跌幅達55%,其市占率由2024年同期4.65%降至2025上半年2.32%。分析指出,特斯拉銷售下滑原因涵蓋新車型推出不足、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以及執行長馬斯克負面形象影響。

整體而言,中國品牌汽車在比利時市場掛牌逾7,000輛,已超越Tesla 5,435輛。

福斯汽車年底前關閉南京廠,加速中國產線優化與轉型

德國福斯汽車近日宣布,與中國合作夥伴上汽集團(SAIC)共同營運的南京整車廠將於今年底前正式關閉,成為該集團在中國關閉的首座大型工廠,象徵其全球產線重整邁入新階段。

據福斯中國證實,目前南京廠的生產線已全面停止運作,並將於2025年下半年起分階段撤除。該廠是福斯在中國重要的生產基地, 主要負責生產VW Passat與Škoda Superb等主力車型。然而,受到市中心區位限制,該廠在空間利用與物流調度方面長期面臨瓶頸,加上轉型電動車產線的改造成本過高、效益不彰,最終促使集團做出關廠決策。

福斯撤出南京反映出中國汽車市場正進入結構性重整階段。隨著比亞迪(BYD)、蔚來(NIO)等本土電動車品牌快速崛起,外資車廠的傳統優勢逐漸流失。目前中國約有百餘個汽車品牌在市場上角力,產能遠超實際需求,導致全面性的價格戰開打,對德系品牌如福斯造成高度壓力。集團發言人指出,在中國本地車廠掀起激烈價格戰之際,福斯選擇將重心轉回燃油車市場,以鞏固獲利能力。此策略也帶動其在中國市場於2025年6月的銷量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