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市場掃描
2009-06-05
國際油市
兩岸油業 擴大合作探油
伴隨兩岸交流轉趨活絡,中油擬擴大與大陸中海油合作的台潮石油合約範圍。中油探採事業部代執行長徐永耀表示,雙方攜手的台潮石油合約合作海域原規劃1萬5千餘平方公里;若協商順遂,將提高為為 3.4萬平方公里,擴大雙方在南海北坡探採油氣合作。以當前協商進度來看,相關合約或可望今年下半年內簽署完成。
中油指出,中油與中海油合作於南海北坡探採油氣,中油原考慮以太平島為核心,作為兩岸合作探採油氣的運補基地,惟恐涉區域戰略敏感問題,目前也考慮於其他海域設礦區,並已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
中油今年探勘費用預算49.7億元,加計年度獲利貢獻,今年營收貢獻目標57億元至6 0億元。目前中油探勘自己油量比約3.5%,長期朝10%目標邁進。
IEA:今年全球石油需求降幅將創紀錄
儘管日前國際油價6個月來首次超過了60美元/桶,但國際能源署(IEA)卻在其最新的月度報告中,作出了今年以來最大的一次石油需求預期下調。
這是該組織連續第9個月調低全球的能源需求預期。今年以來,IEA對全球石油需求所作的5次預期分別為-43萬桶/日、-100萬桶/日、-120萬桶/日、-240萬桶/日以及5/14公佈的-260萬桶/日。
預測如果成立,這個降幅將是創紀錄的。據《英國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統計》,歷史上全球最大的一次年度石油需求下滑發生在1980年,當時全年的整體下滑幅度為254萬桶/日,比IEA此次的最新預測還要少6萬桶/日。
根據IEA的預測,2009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將降至8320萬桶/日,為2004年以來的新低。
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最新月度報告,也作出了類似的悲觀預期。該組織認為,今年全球的石油需求為8403萬桶/日,比其前一個月的預測又減少了15萬桶。
加強能源安全 中日韓等將共建石油儲備路線
為加強亞洲地區能源安全,中日韓和東協將共建石油儲備路線,包括中日韓、紐西蘭、澳洲及印度等6國,7月將於孟買召開能源會議,初步擬訂石油儲備規劃,預計2010年完成,各國並將簽訂石油供應安全雙邊協定。
中國5/18公佈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劃在2009至2011年間,增建油品儲備設施,增加成品油的國家儲蓄量,並參照原油商業儲蓄作法,儘速研究制定成品油商業儲蓄辦法和制度,建立成品油消費稅徵收制度。
近10年來,中國的石油產量年均僅增1.8%,石油消費增長率則穩定在6%以上,導致進口石油依存度不斷增大,去年依存度已達49.8 %,國際能源署(IEA)更預測明年年依存度將達到61%,將嚴重影響中國國家安全。
規畫中明訂,中國政府將擴大化肥儲備,來增加國家戰略儲備量,同時支持中國有實力的企業,與境外油氣、鉀礦和硫等3種企業,合作海外開礦。
古巴擁油 有助與美融冰
加勒比海島國古巴海域,近來發現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如果古巴與美國能排除政治及歷史嫌隙,致力開發當地能源,那麼美國自一九六二年以來對古巴實施的經濟制裁,或許有望畫下句點。
古巴北岸海域海床至少有兩處蘊藏石油,哈瓦那當局估計有二百億桶原油,足以讓古巴成為加勒比海地區的卡達(波斯灣產油國)。就算依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保守估計,古巴也坐擁四十六億桶原油、九兆八千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足以成為本地區能源生產國的翹楚。
目前已有多家外國石油公司與古巴政府簽約,在當地海域進行探勘。然而美國與古巴若想藉石油恢復邦誼,其間還有重大障礙,首先要克服美國國內的反卡斯楚勢力。
《華盛頓郵報》16日報導,歐巴馬政府對古巴立場較為彈性,有意改善關係,而古巴原油帶來的能源、經濟與國家安全益處,都是強力誘因,可望讓兩國關係出現變化,廿一世紀的能源需求應該能壓過廿世紀冷戰的政治遺緒。
哈瓦那當局已表示歡迎美國投資,但美國公司並無回應。雪佛龍石油公司發言人道奇表示,除非政府解除貿易制裁,不然公司無法到古巴做生意。
庫存水位仍高,沙國無意增產石油
OPEC無意調整現今產銷策略,黎巴嫩「生活報」(Al-Hayat)引述,沙烏地阿拉伯油長Ali al-Naimi的談話,目前石油庫存水位仍然偏高,並不打算提高石油產量。
Naimi指出,全球石油庫存水位約61到62天左右,距離正常庫存水位仍有一差距,其預期正常庫存水位係為52到54天,在此之前,沙國並不打算增產石油,他重申每桶油價落在75到80美元區間,沙烏地阿拉伯將會穩定持續投資。
Naimi提到,油價自今年二月每桶33美元低點,上漲到61.5美元,主要反映經濟復甦的預期,弱勢美元所致,此外,他也看到需求改善的訊號,預計第三季起需求將開始復甦。
中石油10億美元收購新加坡石油
大陸中石油25日宣布,將以十億美元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SPC)45.51%股份,這筆交易將是中石油首次對海外收購下游能源上市企業、也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在亞洲收購上市公司、同時是二○○一年以來,新加坡最大的上市公司收購案。
中石油指出,收購吉寶油氣公司持有的新加坡石油公司全部45.51%股份(不包含庫藏股),代價是每股新加坡幣6.25元(約4.319美元),總價約為14.7億新加坡幣(約合10.16億美元),將在中國監管部門批准後,完成交易,並將提出全面收購要約,購入該公司的餘下股權。
截至5/22日,新加坡石油總資產市值約為廿六億元。分析人士認為,收購案對中國發展下游煉油廠業務有重要意義;更具有戰略意圖,可能將油品運往資源緊缺的大陸南方,加大當地的成品油市場占有率;而且可以搶得原油期貨定價權。
能源局擴大隨機檢驗
經濟部能源局長葉惠青5/27上午表示,國內加油站販售的汽柴油品質,除了中油、台塑石化各在自己的體系進行檢驗外,能源局也委託工研院每年對國內公民營加油站全面進行檢驗,目前都未發現有「假油」問題,消費者到加油站可以很放心,不必擔心可能會加到假油。
葉惠青同時指出,為進一步強化加油站油質檢驗,確保消費者權益,能源局計畫除了現行委託工研院對高達2600家公民營加油站進行定期與隨機檢驗外,將在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另外建置另一個新的檢驗能力,以擴大對加油站油品進行定期與隨機檢驗的能量。
基本上,中油與台塑石化對旗下加盟站的檢驗,是根據合約,一旦查獲有賣假油情事,則會依合約規定採取解約斷油、賠償等不同程度的行動;而能源局的檢驗,則是依據「石油管理法」,所以有法條明文的罰則。
能源局副局長王運銘表示,在前年11月底恆加加油站事件之後,根據工研院的檢驗,截至目前並未再發現加油站有賣假油。
沙國部長預言:油價 三年漲回150美元
沙烏地阿拉伯能源部長奈米(Ali al-Naimi)25日警告,除非石油產業投資新計畫擴充產能,否則二、三年內油價將飆漲至2008年7月時每桶近150美元天價。
奈米25日在羅馬舉行的八大工業國(G8)能源高峰會上表示,目前油價低廉且需求疲軟,反映的是全球經濟衰退,而非未來的指標,過了這個階段後,全球將步向新的油價飆漲期。
他說:「我們將繼續專注在長期目標,而不受短期波動影響。但如果其他國家不投資在類似的擴充產能計畫,我們可能在兩年到三年內再看到類似2008年價格狂飆或更糟的狀況。」
其他與會官員也和奈米持相同看法,國際貨幣基金(IMF)官員預估,油價在短期相對穩定之後,中期將開始飆漲。
中國大陸石油儲備新模式 主打合同儲備
因應國際油價起伏不定,中國大陸石油儲備採取新的模式,充分利用海外資源,主打合同儲備。
「南方都市報」報導,巴西國家石油公司日前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一項10年的100億美元雙邊貸款協議,這是自今年2月以來,中國與第5個國家簽訂的類似貸款換取石油協議。
報導引述分析人士認為,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這是中國大陸現階段獲取海外石油資源一個可行性策略,在貸款換石油愈發緊密的情況下,或形成一種合同儲備石油的新模式。
報導表示,自今年2月以來,中國已與5個國家簽訂約450億美元的貸款換取石油協議,包括俄羅斯、巴西、委內瑞拉、安哥拉及哈薩克。
沙地:原油合理價 每桶75至80美元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主要產油國沙地阿拉伯國王阿布杜拉,在5/27刊出的談話中說,原油的合理價格是75至80美元1桶。
阿布杜拉在科威特《Assiyassa日報》刊出的專訪中表示:“我們仍然認為合理價格是75美元,也許是80美元一桶,尤其是現在。”
他也表示,當世界經濟復甦時,原油終將穩定在更高的價位。沙地阿拉伯是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
歐佩克聲明石油產量維持不變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28日在維也納召開部長級會議之後發表聲明,決定維持石油產量不變。美國之音報道,歐佩克是根據世界經濟可能很快復甦的預期做出這一決定的。
歐佩克秘書長巴德裡(Abdalla Salem El Badri)表示,這個決定的做出是因為歐佩克相信世界正在從目前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而且將會使用,或者說需要使用更多的石油。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預計將在9月舉行的會議上再次考慮產量問題。
殼牌整頓 2萬員工剉著等
英國能源集團皇家荷蘭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27日宣布進行大規模整頓,以降低成本並改善營運績效,2.4萬名員工將受到影響。
殼牌將從7月1日起,把探勘與生產、天然氣與電力和油砂這三個上游部門合併成兩個新部門,即Upstream International與Upstream Americas。
將於7月接下殼牌執行長的佛塞爾(Peter Voser)說:「這些改變會讓本公司更聚焦,加速精簡業務及削減成本的計畫,使決策更有效率。這個產業正面臨成本高昂、能源價格劇烈波動和競爭激烈等艱鉅的挑戰。」
這項整頓計畫將影響約2.4萬名殼牌員工,公司發言人史瑪特在電子郵件中表示,將有「上萬」名員工受影響,但拒絕透露可能裁員多少人。她說:「這波整頓的目的是精簡組織架構、劃清責任歸屬和加速落實決策。」
中海油暫無意入股台灣中油
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表示,目前中海油與台灣中油公司有聯合勘探業務,雙方均有意向擴大在全球的合作,但中海油暫無入股台灣中油公司的計劃。
傅成玉說,中海油海外併購策略是以收購石油資產為主,並非收購公司,因為收購公司存在很大的政治風險。眾所周知,數年前中海油對美國優尼科的收購最終夭折,正是因為政治原因。
中海油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就開發氣田項目簽署協議
中海油近日已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就開發伊朗North Pars氣田項目簽署了一項新協議,中海油將致力於初期鑽探工作。
據悉,初期鑽探將採用在伊朗的一個已經投入運作的海上鑽探平台,但中海油的服務子公司可能會在未來一年再向伊朗方面提供一、兩個鑽探平台,用於鑽探多口天然氣生產井。
據瞭解,中海油計劃與伊朗方面簽署三個有關Nort h Pars項目的合同。去年10月份雙方簽署了第一份合同,與興建液化天然氣設施有關。此次在5月10日簽署的協議是第二份合同。最後簽署的協議將是關於液化天然氣輸送方面的。該項目將確保中海油在未來25年每年購入 1000萬噸液化天然氣。
CRB商品指數 創半年新高
全球經濟衰退有觸底跡象,投資人預期商品需求將告增加,促使反映商品價格趨勢的CRB指數近來揚升,5/27再創逾6個月來的高點。周四油價更上層樓,突破每桶64美元,是6個月來首次站上此一關卡。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周四開會維持原油產量不變,但預測需求將會增加。經濟漸露好轉跡象,投資者憧憬需求上升,加上美元走弱,熱錢重回商品市場,帶動全球商品價格指標CRB指數從2月份的低點200.06點反彈至246.46點,創下自2008年11月14日以來的高點。
道達爾:英國稅收措施不會推動北海石油天然氣產量增長
法國石油商道達爾高管表示,英國09年預算提案中與北海石油作業徵稅相關的措施不會產生真正影響,這些措施對於許多開發項目而言並不適用。
道達爾勘探生產業務英國區執行董事Roland Festor表示,雖然提案措施表明政府已經意識到英國大量就業崗位依賴於石油業,但這些措施「並未帶來真正的影響」。
這些提案包括一項用於鼓勵石油商開發邊際油田的價值補貼以及一些旨在減少或取消與改變北海基礎設施用途相關稅收的調整措施。
5月油價飆漲3成
美元對歐元匯價下跌,助長商品行情上揚,原油期貨5月飆漲30%,創十年來最高的單月漲幅。
紐約MF全球公司分析師基達夫說:「美元貶值是能源與商品行情普遍回升的主因,市場的注意力焦點置於未來的展望,目前的石油供需現況,反而被擱置一旁。」
紐約商業交易所的7月原油期貨29日上漲1.23美元或1.9%,以每桶66.31美元收盤,是去年11月4日以來的最高水準。5 月全月上漲30%,更是1999年3月以來僅見。
美國商務部29日發布的報告指出,第一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以5.7%的年率萎縮,雖比初估時的萎縮6.1%改善,但最近六個月的經濟表現,仍是近50年來最慘。
北極報告加劇石油爭奪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最新調查報告稱,北極地區石油儲量占全球未開采石油的13%,天然氣資源占全球30%。加拿大媒體28日發表評論認為,這一數據將強化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北冰洋各國間對北極主權的爭奪。
報告說,北極地區擁有800億桶的原油儲量,能夠供給接下來幾十年世界市場的需要。但「可能影響到經濟版圖。」近年來,加拿大、俄羅斯、美國和丹麥等國都在積極對北極地區進行測量,以便找到支持其領土主權的證據,以滿足聯合國海洋法條款。
另外,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28日發表的報告,指出如果格陵蘭大冰原溶解加速,美國東北部及加拿大東部的海平線將大幅升高出一、兩尺。
中石油重登全球市值第一寶座5月上漲18.06%,為上市19個月以來最佳表現
今年5月份,走勢一向低迷的中國石油股價意外取得18.06%的月漲幅,為上市19個月以來的最佳表現,更重奪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
近期以來,油價是否要調漲成市場最關注的焦點。而國際油價5月份的大反彈,正是中石油股價表現強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並且,在OPEC持續堅決限產、非OPEC產量下降,以及主要終端市場出現需求復甦現象的綜合作用下,更多的人開始對油價後市看漲。
原油價格5月來一路上漲,除了助長了中石油原油勘探等上游業務的利潤外,大陸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也將使其獲益匪淺。
今年首季道達爾石油公司在肯尼亞出現虧損
由於石油價格下降,石油巨頭道達爾石油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在肯尼亞的業務出現虧損,與去年同期的盈利形成鮮明對比。
道達爾肯尼亞公司公布的財報顯示,今年首季該公司稅前虧損約21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是盈利約277萬美元。
道達爾肯尼亞公司表示,去年8月以來國際油價下跌的影響在今年第一季度才完全顯現。此外,肯尼亞當地市場汽油價格因受到政府和公眾壓力而大幅下降,也影響了公司盈利。
全球500大企業市值縮水42%
英國《金融時報》最新公佈2009年度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在金融海嘯下,依據企業市值大小排名,能源類取代銀行業成為最值錢行業,去年的冠亞軍今年連莊,今年上榜的銀行較去年少了15家,今年上榜的銀行之市值總和更是較去年腰斬逾半,反映出金融風暴對全球銀行業造成的衝擊。同時,今年榜上企業之市值總和從去年的26.8萬億美元銳減至15.6萬億美元,跌幅達42%,也反映出金融風暴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重創企業的情形。
只要符合自由流通股數佔股票發行量之比例至少達15%的條件之上市企業,英國金融時報都納入計算。金融時報然後將符合資格的企業之股票今年3月31日收盤價乘上其股票發行量,再將各企業市值之貨幣單位轉換成美元,以利比較。
今年排名前20名企業依序為艾克森美孚、中國石油天然氣、沃爾瑪、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移動通信、微軟、AT&T、嬌生、皇家殼牌石油、寶僑、雪弗龍、柏克夏海威瑟、中國建設銀行、IBM、雀巢、英國石油、巴西石油、羅氏藥廠、必和必拓、道達爾石油。
今年進榜的台灣企業依排名順序為台積電(第99名)、台塑石化(第264名)、中華電信(第280名)、鴻海(第29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