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市場掃描

2012-06-05


達美航空1.8億美元收購康菲石油旗下精煉油廠


美國第二大航空公司達美航空公司將收購Phillips 66計劃關閉的一家精煉油廠,此舉將使達美航空獲得航空燃料的生產能力,並將打破美國航空公司對外部燃料供應商的依賴。

據達美航空公司的一份聲明顯示,該公司將支付1.8億美元收購此煉油廠。Phillips 66是康菲石油公司拆分計劃完成後形成的兩家新公司之一,該公司由原康菲石油的精煉油和加油站部門組成。

航空業分析師表示,一家航空公司自己運營煉油廠在美國航空業是一個先例。達美航空公司預計,這將能夠幫助該公司每年節約大約3億美元的航空燃料費用。去年達美航空的航空燃料費用為118億美元,約合每天3200萬美元。

該煉油廠可日產燃油18.5 萬桶,達美表示將投資1億美元對煉油廠進行升級,升級後每天可生產5.2萬桶航空燃油。

 

三菱商事入股澳洲天然氣開發計畫


日本最大財團-三菱商事與三井物產,這兩家公司日前同意斥資20億美元入股伍德賽德石油(Woodside Petroleum)於澳洲的液態天然氣開發計畫,並取得14.7%的股權。

同時澳洲第二大石油製造商伍德賽德石油也宣布,三井物產與三菱商事合資企業「日本澳洲LGN公司」已同意每年向伍賽德買150萬公噸液態天然氣。

出售部分股權給這兩家日本公司後,伍德賽德的Browse持股比重將從46%降至31.3%,而合作夥伴必和必拓(BHP Billiton)、英國石油(BP)、雪弗龍(Chevron)與皇家荷蘭殼牌(Royal Dutch Shell)有權優先收購任何釋股。

伍德賽德石油表示,三菱商事與三井物產已簽署初步協議,將探討全球其他的潛在結盟機會。這項合資動作也有助於Browse開發計畫取得日本銀行業的融資。

日本自從福島核災被迫關閉核電廠、對天然氣發電依賴日與遽增,已逐漸提高液化天然氣進口比重。赫斯卓姆說:「這不只是日本核電短缺的短期措施,而是日本企業的長期策略。畢竟天然資源缺乏的日本能選擇的並不多。」

 

英國石油公司第1季獲利下跌


兩年前墨西哥灣Deepwater Horizon漏油事件持續衝擊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Plc),第1季獲利呈現下跌,歸咎於產量減少。

雖然英國石油公司財務狀況良好,安然度過2010年漏油事件數10億美元賠償金的難關,但尚未回到先前的產量;英國石油公司無法像其他競爭對手一樣,從高價原油中大量獲利。

英國石油公司在休士頓設有北美地區總部,日前公佈2012年第1季獲利由2011年第1季的73億美元,下跌至59億美元。

BP 第 1 季整體產量較去年同期下降 3%,係因其每日產量 4.3 萬桶的英國北海 Foinaven 油田持續關閉,以及 BP 廣泛資產出售計畫也有持續性影響。

分析師對英國石油仍持樂觀態度,休士頓的Tudor Pickering& Co.評定英國石油公司為「A」級,認為該公司強而有力的資產負債表,仍然可以支付未來的股息。

 

全球石油中心 往美洲移動


從北極圈內、東北角外海、直到福克蘭群島,整個美洲都陸續發現新油田,加上蘊藏量看好,因而展開探採石油的熱潮,全球石油生產重心下悄悄由中東轉移到美洲。

波斯灣雖仍是全球能源生產重鎮,但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已大幅下降。

更重要的,則是美國本身目前每天的石油及液體燃料產量,比2005年增加170萬桶;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也由2005年的60%,降低到目前的45%。

帶動美洲油、氣鑽探熱潮的關鍵,歸因於開採技術上的「斷裂法革命」:將水、化學劑及人造沙土混合,加壓打入緊密的地下岩層內,使岩層出現許多孔洞,讓地底下的石油及天然氣噴、流出來。美國北達科他州靠這項新技術,使石油產量由十年前的每天幾千桶,增加到目前每天近50萬桶,估計到2020年時可達到3百萬桶。

 

大陸中國石油與殼牌等聯合開發加拿大液化天然氣項目


大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5月16日宣布,將與殼牌加拿大有限公司、韓國天然氣公司和日本三菱公司聯合開發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凱提馬特建廠出口液化天然氣的項目計劃。

其中殼牌擁有項目40%權益,韓國天然氣、日本三菱以及中國石油各擁有20%權益。

加拿大液化天然氣項目包括天然氣液化廠、液化天然氣儲存、出口設施、海上裝卸、海運設計和建設與運營。在通過政府審批和投資決策後,將於2015年前後進入開發階段,並在2020年前正式啟動。

 

國光石化 轉進大馬


馬來西亞首相納吉(Najib Razak)宣布,將與台灣石化業合作投資1,200億美元(約新台幣3.6兆元),參與大馬國家石油公司煉油廠及石油化學綜合計畫。中油5月13日證實,轉投資國光石化正和當地政府討論,參與投資的金額約100億至120億美元(約新台幣3,600億元),將待主管機關同意前往投資。

納吉說,石化綜合計畫中心設有濾油站和輕油裂解廠,其中,濾油站初步估計每天可處理1萬桶石油,輕油裂解廠1年可處理80萬公噸石油;一旦營運走上軌道,濾油站每天或可處理45萬桶石油,輕油裂解廠則每年可達380萬公噸。

這項投資計畫若進行順利,未來6年可望為馬來西亞帶來1,200億美元投資金額,並可望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石化廠。預料最終決定在明年中旬定案。

國光石化最大股東-台灣中油公司目前持股比率達43%。另外民營大股東分別為遠東集團與長春集團,各持有20%股份;而中國人造纖維持有10%股份,富邦金控持股4%,和桐化學持股3%。

 

台塑輸出石油 將課徵石油基金


行政院會將通過「石油管理法」修正草案,確定將對石油輸出業輸出石油加課石油基金,至於收取金額則按石油輸入收取金額一定比率計算。

油品輸入課石油基金,外銷卻不課石油基金,長期以來引發外界「瘦中油、肥台塑」爭議;油電雙漲,引發民怨沸騰,行政院全面檢討中油、台電經營績效。

經濟部官員表示,目前石油基金每年約課徵40至50億元,其中中油約負擔六成,台塑負擔四成。

而石油安全存量目前是以國內銷售量做計算標準,因此,中油約負擔八成,台塑負擔二成,將外銷油品納入石油安全存量計算後,中油和台塑的負擔拉近為六成和四成,以平衡負擔。

修正案也調整石油業者應儲備安全存油天數,業者可選擇從現行60日安全存油提高至90日,或選擇儲備60日的安全存油,但需同時支付政府儲油30日的代儲成本。

根據現行規定,石油業者應儲備相當於60日的安全存油,政府則運用石油基金儲存政府儲油30日;現行政府儲油部分,全數儲存於石油煉製業者的油槽,估計每年委託業者代儲費用約新台幣22億元。

此外,修正對偏鄉地區油品運輸費用與差價補貼部分,擴大補助範圍,適用範圍包括原住民族地區及離島地區。

 

現代汽車北京塗裝廠發生火災


南韓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 Co.)5月8日上午位在北京的工廠發生火災,生產全面中斷。預計復工需要1個月,將造成產量減少3萬輛。

北京工廠是現代汽車最大的海外生產基地。去年第1、2工廠一共生產了74萬輛汽車。年產能40萬輛的第3工廠竣工後,中國現代汽車工廠的總產量可望超過100萬輛。

目前現代汽車計劃緊急啟動原定7月竣工的北京第3工廠塗裝生產線,用來為第1工廠生產的汽車上漆,之後再轉移到第1工廠完成其他工序。

 

自動駕駛車  Google在美國首度核准上路


由豐田Prius改裝的Google自動駕駛車於5月7日取得美國內華達州監理所核發的牌照,這是全美國第一張核發的自動駕駛車牌照,近日將可於該州道路上行駛。

自動駕駛車上路的前提是車內至少要坐兩個人,分別待在駕駛座與乘客座,以便能在遇到緊急狀況隨時接手駕駛。另外監理所表示,Google自動駕駛車的車牌顏色為紅色,領牌號碼「001」,左邊還印有無限大符號。

這輛由加州史丹福大學教授兼Google副總裁史侖研發的Google自動駕駛車是利用攝影機、雷達感應器、雷射與人工駕駛資料庫協助導航,一直以來已在加州和內華達州進行測試,這些自動駕駛車已跑過舊金山金門大橋,以及太平洋沿岸的高速公路。     此外,包括Google總部所在的加州等數州州議會,也考慮立法規範自動駕駛車。

加州立法通過之精神,係由於大部份車禍肇因起於人為疏失,希望透過使用電腦、感應器與其他輔助系統,自動車能更快速地分析駕駛環境,提供更安全操控車輛的功能。

 

看好氫能車 日擬廣設氫加氣站


日本大力推廣氫能車,計畫今年6月放寬設氫能加氣站的相關法規。例如將來在住宅區或辦公大樓群聚區,都能設氫能加氣站。以及修改消防法規,以批准經營加油站的公司可在加油站旁設氫能加氣站。

包括日本3家汽車大廠、石油大廠、瓦斯公司等13家公司,預計2015年之前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福岡等地設立100處氫能加氣站。

氫能車是利用氫氣與空氣中的氧氣起反應產生電力,再以電力驅動電動機。與電動車相比,氫能車填充氫能的時間短、行車距離長,因此備受期待。

燃料電池車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豐田汽車公司計畫2015年推出氫能電池驅動的概念車「FCV-R」。德國戴姆勒集團(Daimler)已考慮2014年投入市場。美國加州也初步決定今年10月起補助企業興建氫能加氣站。

 

油電大爆發 日本豐田油電複合動力車全球銷售突破400萬台


日本豐田(TMC)於5月22日宣布TOYOTA的複合動力車至4月30日止全球銷量已突破400萬台。顯然,積極推廣環保節能車已是TOYOTA經營管理的首要課題。

TOYOTA多款全新的複合動力車亦紛紛接連上市。如Toyota Yaris油電複合動力車計畫在歐洲上市、Lexus ES 300h也將在美國上市。截至今年,TOYOTA油電複合動力車款的銷售在全球的銷量亦已約占TOYOTA全球銷售台數之15%。

從1997年起至今年4月底止,TMC所銷售的複合動力車已經減少了2千6百萬噸的CO2排放量—CO2排放量被認為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而降低汽車的CO2排放量正是TOYOTA大力推廣油電車的環保目標。

除了將複合動力科技當成主流汽車節能科技,TMC更力計畫以提高性能、減少成本、擴大生產線來普及並推廣受顧客歡迎的環保節能車。

 

BMW取代豐田 成最有價值汽車品牌


依據米瓦布朗市場研究公司(Millward Brown)年度排名的報告,德國BMW最近已經超越TOYOTA豐田,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汽車品牌。

米瓦布朗公司全球品牌總監表示,BMW品牌價值能夠被推上高峰,主要在於能夠有效溝通,相較於其它車商,BMW展現出「體面的產品」的具體價值。

事實上,BMW在2010年就曾獲得「最有價值的汽車品牌」榮譽,豐田汽車則連續於2006年至2009年以及2011去年獲此殊榮。

但豐田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佳品牌之一,去年因為311地震、海嘯和核災難的影響而使其失去榜首地位。雖然受到災害的不利影響,日本的本田、日產和凌志等,品牌價值的排名都仍然保持在前10名。

在不分類的品牌百強中,2012年排名冠軍由蘋果獲得,其品牌價值達182.9億美元,這是蘋果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一。IBM仍以品牌價值116.0億美元居第二位;Google則排名第三,價值107.9億美元,跟去年比下滑一名。

這項調查,在全球調查超過100萬名消費者的意見,並參考彭博社、Datamonitor的財務和經營業績分析,做為評比基礎。

 

3大汽車商上月產量暴增 顯示從震災復原


日本3大汽車製造商豐田、日產、本田4月汽車生產量大幅增加,顯示已從去年311地震與海嘯的嚴重衝擊中逐漸復原。

豐田表示,其位於日本國內工廠的4月汽車生產量飆升3倍以上至35萬2973輛,海外生產量則上升 64.8%。本田4月在日本國內汽車生產量狂升514.4%,海外生產量也攀升112.5%。日產4月在日本國內汽車生產量亦激增94%,海外產量也上升39.2%。

日本汽車部門在去年4月經歷了史上最糟的1個月份,而稍後發生的泰國洪災更是加深了他們的痛苦與苦楚,而這主要是因當時出現了嚴重的供應鏈斷鏈情形。大部分汽車製造商的產能都是在去年年底前才恢復到311日震前的水準。

 

日產獲利優於豐田 躍居日本車商之冠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日產汽車公司」2011財政年度報告中之淨利潤,比前一年度增加了7.0%,超過了豐田汽車,在日本八大汽車商中居冠。

日產的報告顯示,其全球汽車銷量比前一年成長了15.8%,創下歷史新高。除了在中國、墨西哥等新興市場國家之外,在歐美等地的銷量也不錯。

豐田則是因為在日本國內生產比例,比日產要來得高,獲利因為日幣不斷升值,而一直被壓縮。此外,在東日本大地震與泰國洪災發生之後,日產也比豐田更早恢復生產。

 

名車大廠聯手! 馬自達與飛雅特將共同推出新跑車


日本汽車大廠馬自達(Mazda Motor Corp.)和義大利名車大廠飛雅特(Fiat)在5月23日宣布將一起合作,共同研發最新一款的運動跑車。

該款跑車將使用馬自達MX-5的後輪驅動技術,並且在馬自達及愛快羅密歐(Alfa Romeo)兩個品牌之下一起行銷,全新研發的技術,將不同於兩家車廠原有的引擎種類。根據共同的書面聲明指出,該跑車會先在日本的廣島先行製造,在 2015年時以愛快羅密歐為品牌進行量產。

聲明稿指出,促成雙方合作的原因,在於馬自達經過連續4年的虧損,急於拓展市場;而飛雅特也希望能夠拓展在亞洲的市佔率,以擺脫歐洲市場的虧損,以及對美國與巴西市場的依賴,因此雙方一拍即合。

馬自達與飛雅特的合作,除了互相交流,也希望能夠研發獨門的技術,讓各自的品牌皆更具競爭力。在今年的下半年,雙方將完成簽署合作協議。

 

大陸東風汽車在台裝配 年底上市


裕隆汽車總經理陳國榮5月8日表示,中國大陸湖北省生產的「東風汽車」車輛正在進行試裝,將在台灣裝配,盼年底正式在台灣上市,在市場上取得成績。

陳國榮表示,這批將在台灣進行裝配的車款多為重車、卡車,「台灣過去沒生產」、「噸位比較大」;至於車輛規格、售價以及生產基地,暫不對外透露。

東風汽車董事長徐平表示,裕隆、東風在合作過程中實現雙贏,建立「兄弟般的合作關係」。他認為,未來兩岸汽車合作空間大、前景好,合作交流機會愈來愈多,期待與更多台灣裝備和汽車廠商合作。

 

台灣本田創立滿10年  新任董座由牧野朗接任


台灣本田(Honda Taiwan)原本是台灣第4大車商,於國內車市的排名在豐田、中華三菱、裕隆日產之後。2011年上半年日本發生海嘯、下半年泰國發生水災,造成台灣本田的汽車供應鏈斷鏈,去年12月底被迫停產,拱手讓出第4名的市占率。

今年台灣本田創立已滿10年,由牧野朗正式新接任董事長職務,牧野董事長表示:「商品車款的強化及顧客服務的提升,將是重要關鍵」。而第9代All New CIVIC將於6月8日上市,牧野董事長堅信今年將可順利達成2萬5千台銷售目標。

 

財星500大 埃克森美孚重回第一


2012年《財星》500大企業排名新出爐,埃克森美孚石油(ExxonMobil)取代威爾瑪百貨(Wal-Mart),重回第一。

埃克森美孚石油營收達到4,530億美元,獲利為411億美元,較2010年大幅成長35%。這是埃克森美孚石油第13次登上榜首。

排名第2到第5名的企業分別為:威爾瑪百貨、雪佛龍石油(Chevron)、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通用汽車。

就整體排名而言,儘管2011年全球經濟景氣表現不佳,但《財星》500大企業整體獲利卻再創新高,達到8,250億美元,較2010年成長16%。

目前《財星》 500大企業雇用人力總數約為2,580萬人,比起2007年僅小幅上升不到1%,人力數維持平盤的趨勢,估計未來幾年仍不會有改變的跡象。

 

澳洲政府公佈7月將列入首批繳納碳稅名單


2012年5月4日澳洲聯邦政府清潔能源監管機構(以下簡稱CER)公佈7月份起將正式實施的碳稅繳納者名單。

根據澳新社消息表示,CER提出目前已有248家企業和市政廳被列入從今年7月起須支付每噸二氧化碳排量23澳元碳稅的名單。這些企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於CER規劃名單中佔70%。

包括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on)、布里斯本市政廳(Brisbane City Council)、加德士(Caltex)、皇冠液化氣公司(Crown)、金佰利-克拉克 (Kimberly-Clarke)、美孚(Mobil)、殼牌煉油(Shell Refining)、豐田(Toyota)、和伍德賽德石油公司(Woodside)等公司是目前已列入被確認的排碳污染企業和市政廳名單。此份名單將在6、7月份再次更新,而垃圾填埋場也將被加入名單中。

每年排放二氧化碳超過2.5萬噸的澳洲企業將被要求支付碳稅。至2015年年中,這一稅收將轉型為「排放交易計劃」。

 

大陸擬開放民間投資能源業


過去由大陸國有企業壟斷的基建、能源領域,即將逐步開放民間資本投資。大陸發改委表示,將於5、6月密集推出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細則,開放領域包括能源等敏感行業。

大陸國務院在2010年5月實施所謂的「新36條」。但推出2年來,後續配套細節遲未出爐,引起業界的廣泛討論。因此,國務院明確要求今年上半年制定實施民間投資實施細則,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7個領域,被列為今年需要重點落實的工作任務。

大陸鐵道部與交通運輸部皆已推出相關實施意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以獨資、控股、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業務領域。

在金融領域部分,主要是鼓勵民間投資發展中小金融機構,並通過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

 

工業告急 陸企利潤年減1.6%


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受經濟趨緩、致需求減弱影響,今年1到4月份,大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的利潤總額年減1.6%。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更大減13.2%,顯示包括台資在內的大陸外商,今年以來經營狀況持續惡化。

大陸國務院指出,由於成長下行風險增加,如情勢需要,政府將深化政策「微調」,暗示將採取更多積極行動以支撐經濟擴張。

中國經濟家表示,中國大陸經濟正在減緩,以致工業公司獲利也放慢。今年工業公司獲利成長率恐介於10%至20%,相較去年成長率25.4%減低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