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時間: 2005-12-05 21:36:40

201512亞太技術公報

全球華文最大技術網站:www.asedo.net 技術通報
車種 FORD 車型 ESCAPE(2.0L/3.0L) 年份/排氣量 2001~
故障問題:引擎冷車啟動正常,熱車後怠速不穩且讀取不到故障碼。 檢查步驟一: (一) 、說明: 此問題依作用原理與經驗判斷,可能問題點在於進氣系統或點火控制系統。 (二) 、進氣系統檢測: 進氣系統中依此問題須對怠速控閥檢測與空氣流量感知器檢測方面進行檢查作用功能是否正常。 1.怠速控制閥檢測:
 
PIN 線色 腳位功能說明
1 100(WH/RD) 12V電源(主繼電器提供)
2 284(WH/LB)(白/淺藍) 至引擎電腦#83pin
 
測量方式 測量說明 數據
電源檢查 點火開關ON,拆下怠速馬達插座,量測線束端#1pin電源 電瓶電壓
怠速馬達元件電阻 拆下怠速馬達插座,測量怠速馬達元件#1pin及#2pin之電阻 11~12Ω
怠速馬達作動測試 插回怠速馬達插座,量側線束端#2pin 冷車啟動:43%
發動引擎怠速(無負載)時 熱車狀態:35%
入檔 大約:40%
開冷氣 大約:50%
入檔+開冷氣 大約:52%
 
2.空氣流量感知器檢測: (1)空氣流量感知器:
 
PIN 線色 腳位功能說明
1 89(OG) 回饋訊號至引擎電腦#91pin
2 100(WH/RD) 電壓(主繼電器輸出)
3 57(BK) 搭鐵
4 968(TN/LB)(淺棕.淺藍) 空氣流量感知器(回饋訊號)至引擎電腦#36pin
5 987(LB/RD)(淺藍/紅) 空氣流量感知器(輸出訊號)至引擎電腦#88pin
6 470(PK/BK)(粉紅/黑) 進氣溫度感知器(5v參考電壓)
 
◎測量元件說明:
測量方式 測量說明 數據
供應電源 拆開空氣流量感知器插座,點火開關ON,測量 # 2 pin與搭鐵電壓 電瓶電壓
進氣溫度感知器 拆開空氣流量感知器插座,測量線束端 # 6pin電壓 大約5V
檢測感知器元件 # 6pin及 # 1 pin電阻 常溫時:21.6KΩ
測量感知器插座線束端 #1 pin與車身搭鐵及至引擎電腦 # 91 pin之間導通性
將空氣流量感知器插座接回,測量線束端 # 6 pin電壓 常溫時:大約2.4V
空氣流量感知器 發動引擎怠速時,測量線束端 # 5 pin與搭鐵間之電壓 冷車啟動:12V 熱車狀態:0.9V 電壓值會隨引擎轉速升高而增加
 
(三) 、點火控制系統檢測: 點火控制系統針對點火訊號輸入至點火線圈是否正常,點火線圈是否漏電或阻抗過大所導致之怠速不穩進行檢測。 1.點火線圈:
 
PIN 線色 腳位功能說明
1 1030(DG/VT))(深綠/紫) 引擎電腦#26pin
2 296(WH/VT)(白/紫) 電源(來自主繼電器)
3 1024(LG/WH)(淺綠/白) 引擎電腦#52pin
 
◎點火線圈元件測量:
測量方式 測量說明 數據
電源供應 點火開關OFF,拆下點火線圈插座,點火開關ON,量測#2 pin與車身搭鐵 12V或電瓶電壓
靜態量測 點火開關OFF,拆下點火線圈插座,  
量測點火線圈一次線圈電阻:
量測點火線圈二次線圈電阻: 10KΩ
動態測試 將點火線圈插座插回,啟動引擎量測線束端#1pin及#3pin應有12V,利用一個LED燈串聯330Ω電阻,分別量測#1pin及#2pin或#3pin及#2pin,引擎運轉時LED燈會閃爍,表示引擎電腦所供應點火訊號正常。 怠速時點火訊號為:1.4MS
 
檢查步驟二: (一) 、車上診斷: 1.怠速控制閥: (1).將怠速馬達插座拆開,點火開關置於ON位置,測量線束端#1pin與搭鐵間之電壓,測量到12V屬於正常範圍。 (2).測量#2pin與搭鐵間之導通性,導通正常。 (3).將插座接回,發動引擎至熱車,測量怠速馬達接頭#2pin利用%表測量當入檔時為45%、開A/C開關時為49%,在控制正常範圍內。 2.空氣流量感知器: (1).將空氣流量感知器6pin插座拆開,點火開關置於ON位置,測量線束端#1pin與搭鐵間之電壓,測量到12V屬於正常範圍。 (2).測量#3pin與搭鐵間之導通性,導通正常。 (3).測量#6pin與搭鐵間之電壓,測量到5V屬於正常範圍。(進氣溫度感知器) (4).將插座接回,發動引擎至熱車,測量線束端#1pin與搭鐵間之電壓,測量到1.7V屬於不正常範圍。(正常為0.9~1.1V) (二) 、診斷結果: 1.怠速控制閥在正常範圍內。 2.空氣流量感知器之回饋電壓過高,且線路正常。 結論: 由於檢查與車上診斷過程中,空氣流量感知器回饋電壓過高,導致引擎在熱車時怠速不穩,原因在於混合比過濃致使引擎怠速不穩,需更換空氣流量感知器。
⊙空氣流量感知器元件位置圖:
 


Posted in: 技術公報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