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終結者,新舊世代的主導者 從黑夜星辰到旭日東昇最可能的贏家(中)
2019-06-05
時間越往後走,新智能汽車世代就越靠近,泛汽修業的總產值即會持續縮減,競爭力不足又遲未改變的業者,將逐漸退出市場。目前仍有許多業者,認為泛電動車的衝擊還要一、二十年,此危險認知係將燃油車消失與泛電動車趴趴走錯誤連結。筆者一再呼籲能否存活的關鍵,取決於如何避免業績再衰退20%,而非泛電動車或新智能車之高度普及率。獨立車廠當前應留意大眾化車款的智能化、品牌車廠之營銷與服務行動等,並趕快經濟存糧,力拼終結者寶座。
二、經營管理強化
獨立車廠與品牌車廠之最大差異,其實不在傳統引擎的技術力,也非零件供應優劣勢,而是經營管理能力,包括顧客服務、經營知識、營運結構、趨勢判斷、數據運用、價格政策、內稽內控、制度規章、企業文化、特色營造等,每一項既影響生意榮枯及損益多寡,也直接牽動競爭力與應變力的強弱。在泛汽修業斷崖般巨變之際,經營管理的能力提升,顯然比如何把車修好重要,畢竟這是存亡決策選擇之關鍵時刻。
獨立車廠對技術課程向來熱衷,在業態緩變時當然沒錯,但面對變局當前的此刻,除加強經營管理研修外,也應及早關切自動駕駛、泛電動車等之安全維護與調修技術,我們需要技術力的轉換認知,更應掌握擴增利潤之新來源。此處所指的新來源,各廠店並不相同,只要過去貴公司沒有的服務或收益均可列入,包括新增與改善兩種利潤,前者從零開始,後者則比現況提高,兩者都須透過認知、推演、判斷、計算等過程。
從當前業態觀察,新增利潤應以「增加品項、擴大保修車口數、把服務變收入」等為展業焦點,增加品項於本刊四月號已有撰論,此處當不再贅述。擴大保修車口數乃兵家必爭,但所能運用的傳媒廣宣工具不多,效果也十分有限,反倒是特色營造、指名度商機更具長期成效。前者必須堅持貫徹,才能形成夠吸引力的口碑;後者可讓消費者主動進廠,但留客之道須著重顧客服務與廠店環境。汽修業過度服務現象處處可見,不但造成工資收入偏低且長期侵蝕獲利,把服務變收入應從高頻率品項開始檢討。
籲請讀友們不要錯估或輕忽百年巨變,三、五年後既有的保修廠店能剩多少?這是已近成熟的趨勢必然,也是科技進化之無奈悲劇;我們敵不過極端氣候的環境焦慮,也無法閃躲全球車廠之拼搏風潮。汽修業一定還會存在,卻不再有大街小巷的遍佈榮景;保修廠店的大門一樣開著,但店型、店貌、店格卻已陌生迥異;汽修技師將掙脫掉黑手負評,躍升為備受尊重的高薪職人。這個辛苦又競爭的傳統行業,終結者將笑納苦盡甘來的成長與繁榮,其成敗關鍵並非技術,而是經營管理。
三、觀念及策略調整
汽修人大都知道聯網科技、自動駕駛、共享服務、泛電動車等風潮遲早會來,但大多數認為波及時間還很遙遠,也不曉得四大衝擊一旦併發將何其慘烈, 然最嚴重的卻是不了解巨變衝擊前後該如何因應。在觀念上,須有市場將會改變、會很快改變、會很大改變等認知,千萬不能犯了「多數說、光聽不查證、錯把趨勢當景氣、船到橋頭自然直」的錯誤。觀念會導引行動,未來需要從現在
開始鋪路,而這條路近乎完全生疏,並否定既有的經驗及技術力。
新智能車目前市佔率極低,但不表示熱潮不會快速加溫。光以純電動車為例,當傳統的引擎、變速箱、水系、油系、傳動軸、進排氣系統皆不存在時,我們的營業額還能剩下多少?您我還有多少生意好做!當線上調整、線上診斷、線上更新、移動服務成為主流時,汽車是不是像極了手機或筆電?保養廠商機到底會在哪裡!當燃油車快速減少時,同業搶車所引發的過度殺價,我們的利潤又要跌掉幾成?有多少廠店將應聲倒下!
面對這場空前震撼的產業革命,應變期至少三年起跳,我們已無太多時間,何況還要兼顧現況業績,而策略調整首先須拋開舊思維,這是高難度的觀念與習慣之汰舊換新。未來修車廠,極可能從5 個以上修車位起跳,維修、充電、零售三類一體,規模越大將越有機會,出車整備中心可望炙手可熱,座艙商機將大行其道,車體美容雖產品更替但後市看好,汽車百貨勢必推陳出新。在策略調
整上,我們有如下建議供讀友們參酌。
一、 職工訓練須加強安全維護、英語、電學、資訊、接待應對等職能,經營者則須著重經營管理、數據分析及運用、顧客關係與服務升級等重點。
二、 盡可能把握足可互補、理念相近、品牌價值、擴增利潤的結盟機會,以搶進新興車廠(未生產燃油車輛之製造廠) 未來的可能授權或服務特約。
三、 往大品牌靠攏,大品牌指的是大型零件廠或代理商,尤其是國際大品牌,盡可能爭取加入其結盟店、服務網,甚至未來的產品專賣店。
四、 顧客滿意是未來保修廠店的首要課題,環境與客服投資,雖不免花錢卻刻不容緩,此乃進入新智能汽車世代之基本門檻,越早提升機會越大。
五、 因母廠總控、泛電動車保修量減少、市場巨變等現實,保修廠店須揚棄「只有廠內修車」的慣性認知,並關注外擴性商機之策略調整。
六、 百年巨變之新舊世代交替,需求與規格大不相同,尤其是廠房、設備、人力、機具、儀器、訓練等投資,都需要更長眼光與更審慎的態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