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贏戰世代交替,承擔產業情義 保養廠0負擔,Pcars 0收費的聯手迎擊(中)

2019-11-18



「汽車業百年巨變」斗大的標題,正是第1666期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值得讀友們一起細讀您我的未來。全球汽車相關產業的巨擘們,都已積極轉向互補共利的結盟,他們清楚雙臂難闖趨勢洪流,對移動服務的驚濤駭浪刻骨銘心。筆者雖不必然完全同意商周的報導,但對1666期專文的推崇絲毫沒有折扣,商周讓更多讀者注意到海嘯般的百年巨變,已實屬功德無量。
轉型已是泛汽車業無可迴避的重荷,汽修業當然不可能置身於外,既要設法於當下多賺點錢,又須為永續繁榮之轉型未雨綢繆。在這場撲朔迷離的巨變中,能長期提供趨勢演進報告,能說清楚獨立車廠未來願景、能明白陳述新智能汽車世代的潛在商機,能告訴業友們如何在後燃油引擎時代擴大利潤者,在國內始終未見,這就是Pcars推動跨世代聯盟的使命,而讓結盟廠店0負擔則是最實際的相挺,但為符合趨勢需求,我們將做必要的篩選,歡迎大家洽詢03-3212300。



獨立車廠工資收入「至少」應佔營收的20%,零件收入則佔80%,兩者佔比呈現1:4;若由毛利貢獻觀察,工資與零件之收入佔比不變,如零件成本率為65%,兩者佔比則為1:1.4,足可佐證工資收入對毛利影響深遠。筆者必須提醒讀友們,零件利潤還會繼續遭到壓縮,而工資收入卻有寬廣的調漲空間,且調升的每一塊錢都屬毛利。
工資收入想調漲,不宜採用連工帶料計費方式,工料分離才是長遠方向。

三、決戰服務,從經營管理賺錢
這些年,獨立車廠整體業態普遍低迷,但仍有少數廠店能夠業績長紅,此與顧客六大滿意的落實,以及經營管理之深化息息相關。顧客六大滿意係指環境滿意、服務滿意、品質滿意、準時滿意、責任滿意以及價格滿意,皆為消費者最直接的感受,也是提高顧客忠誠度之關鍵。品牌車廠近幾年來的客服表現,特別是客休環境、尊貴服務、預約作業、顧客關懷等,與獨立車廠的差距越來越大。

百年巨變將是一場慘烈的淘汰賽,能取得新智能汽車世代之晉級門票必屬少數,過去很少從經營、管理、行銷獲利的獨立車廠,觀念實應改變,才能符合往後競爭與趨勢需求。世代交替的此刻,獲利多寡遠比營收高低重要,應先致力於營收結構、保修車口數、平均車單價、工資收支倍數、零件毛利與毛利率等優化,才能強化營運體質、保修效率以及競爭力,同時更須著重品項增加、利基結盟、服務創新等發展。

四、新世代降臨,古早味退場
新智能汽車世代洶湧而來,保修廠店將面臨店型、店貌、店格的趨勢鋪陳,基本上含平面至少需要五個以上修車位,以及乾淨、整齊、明亮之廠域環境,主營項目則以調修、充電、零售為重心,工具、防護器材、工作區地板等講究絕緣化,技師遴選將朝機械、電子、資訊、材料、英文等學養考量,並躍升為高所得且備受社會尊重、正評的好職業。
面臨產業世代交替的轉型,必須讓古早味盡快退場,諸如客休室的家庭式沙發請改換成圓桌椅、改掉營業時間不開燈的壞習慣、牆壁也有必要重新粉刷且配上色條、機器設備請排放整齊並擦拭乾淨、不必要的廢棄物及舊料應清理掉、過時之廣告文宣也務必移除。其實揮別古早味並不困難,經費也不算多,不僅很快就能賺回來,屆時更有機會闖越新世代。

五、技術並不可靠,可靠的是學習能力
汽修人依賴燃油車輛養家活口,習慣引擎聲浪也不排斥廢氣,對鈑噴工作的辛勞逆來順受,我周邊有太多好友舊故,一生都在鑽研傳統車輛,星期天還不辭勞累投入技術課程,但科技無情,引擎不見了,車輛碰撞大幅減少,我們駕輕就熟的修車本事,雖然不會完全歸零,但新技能之挑戰卻等著考驗我們。技術會老,也會逐漸派不上用場,該提升的則是學習能力。
以軟體為主體、採模組化生產的純電動車,既不太需要保養也較不易損壞,而聯網、自駕、共享所形成的移動生活新生態,都將導致汽修業總廠店數大幅度銳減,部份從業人員將不免有轉行換業之壓力,學習新技能的準備則宜快不能慢。面對汽修業史上最黑暗的洪流,商機流失勢必多於新增,籲請業友們把握未來的三、五年時間,趕快加強智能科技與經營管理之研修,當有機會迎接下一個繁榮。

六、貫徹「棄修智慧」,展現有形化服務
汽修業晚近二、三年來面臨業績衰退壓力,卻出現一個怪現象,那就是「獨立車廠越來越往疑難雜症鑽,而品牌車廠卻朝簡單又高毛利之品項發展」,諸如車體鍍膜、引擎室清潔養護、車內空氣品質優化、引擎油道清洗等。而往疑難雜症靠攏,除造成產值效率及保修週轉率下降,且會增加誤判、摸索、缺料等風險。筆者建議獨立車廠應採棄修智慧,落實有限服務範圍,儘量避免高難度之修理,去做較有把握、較會賺錢的保修服務。
百年巨變已是現在進行式,積極賺錢應是當務之急,而挑戰疑難雜症的獲利能力,向來不及服務取勝之一般保修,大病或開刀到大醫院去,感冒瀉肚先找社區診所,兩者道理應無不同,值得獨立廠店深思。同時也建議業友們推動有形化服務,讓服務被車主看見,並加強保養與服務之特色營造,只要能說到做到,業績攀升與車源新增將指日可待。《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