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2021,高速轉動的靜默足跡

2021-02-05



隨著晶片荒讓不少整車廠停工的紛飛訊 息,2020 年留下動盪未解的諸多問 題,這一年包括汽修業在內的台灣汽車業,不 僅沒有大衰退反而逆向成長,政府的防疫成 功值得大大稱頌,而國旅爆紅、防疫考量則 使下半年業績翻轉。告別不安的年度卻又迎 來 COVID-19 捲土重來,2021 年顯然又是充 滿詭異及擺盪的未來,誰也不知道病毒肆虐何 時能解除,更無法預知疫苗什麼時候能帶來平 安,在百年巨變陰影下的汽修業,毫無疑問又 流失重新思考、積極備戰的黃金 365 天。

趨勢沒有人能抗拒,也無法置之度外,順 應最洽當卻很不容易。百年巨變洶湧而來,不 少業友至今還認為杞人憂天,還在幻想那是 很久以後的事,且執意新售傳統車輛至少仍 有 15-20 年光景,這些想法某些角度雖不算 全錯,卻是風險極高的錯誤認知。筆者曾多 次提醒業友們,只要業績再下滑 20%,還撐 持得住的保修廠店能有多少?事實上這與電 動車普及率多寡並無太大關聯,該注意的是 乘數效應之擴散,獨立車廠面對的是聯網科 技、自動駕駛、車輛共享、泛電動車之同時 引爆,且每一項都會在 2021 年更加迫近。

對電動車浪潮的敏感度,汽修人顯然不如 股友,保修廠店已展開對策因應的實在不多, 但股票投資人卻早就追逐電動車概念股,和大 、群創、聯嘉、彩晶、廣達、和碩、台達電、 健和興、順德、華城、同致等個股,不僅成為 投資大眾的獵物,這些有遠見的企業更不斷加 強練兵。我國上市櫃公司千餘家,趕搭這班 20 年希望列車者起碼百家起跳,非上市企業更難 以數計。電動車已被視為筆電、手機之後的最 大商機,看著前述大廠拼命搶蓋廠房、增加生 產線,不免為忽視趨勢變化的同業們著急。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之前,已表達重返巴 黎協定的政策,這位出身於經營中古車家庭 的美國領導人,其別於川普前總統的綠能主 張,極有可能加快泛電動車的擴張速度,將 會壓縮保修廠店之應變時間。觀察車輛電動 化的時程變遷,應可從二大政策面了解,其 一為世界先進國家的燃油車禁售令,諸如英 國在短時間內兩度提前禁售令,從原本的 2040 年、2035 年一舉拉近至 2030 年;其二 就是傳統整車廠停產燃油車與擴增電動車款 的宣示,長期以來也都是加快腳步。

更嚴格的汽車六期環保法規,已使許 多大家熟悉的車款停產或不再引進,並對 HYBRID、PHEV 及 EV 等車款產生推波助瀾的動能,燃油車市佔率逐漸下降已無可 避免。引領電動車風騷的 TESLA,雖然有 部份專家以泡沫化危機看衰,但這家沒有燃 油車包袱的新興車廠,去年賣出破紀錄的 499,550 台,更坐收大筆來自其他車廠的綠 色收入,特斯拉這項碳權收入連年上升,而 且來自其他汽車製造業者,就像 FORD 找上 VOLVO 購買碳排放額度。

根據報導,2019 年特斯拉碳權 ( 碳排放 額度 ) 收入約 6 億美元,去年 (2020 年 ) 前三 季累計銷售更高達 11.7 億美元,相當於同期 的營業淨利,而歐盟與許多國家實施新排放標 準後,TESLA 的綠色收入將會隨著銷售量激 增而加速擴大。此種彼消我長的態勢,對任何 一家整車廠肯定不是滋味,且將促使車輛電動 化達到死命趕進度的拚搏,同時也是各品牌不 得不猛烈研發或推出 HYBRID、PHEV、EV 及 FCEV 的痛點,既要削減自己過去的明星 產品,又要雙手奉上鉅款給同業,除了情何以 堪似乎也不太有更適洽的描繪了。

燃油車製造業者不僅須擔負沉重的減碳 壓力,還有電動車專用平台、既有整車廠變 革、供應鏈重組、試產新考驗、C.A.S.E. 連 結、經銷商存活、剩餘人力處理、新商業模 式建構、幾近重來的技術培訓等諸多挑戰。我 國雖尚未推動碳費訂價與買賣,但面對綠色 貿易壁壘、外銷被徵收碳關稅等風險,碳權 交易應已不遠,環保署則預訂三月將完成「氣 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屆時碳費費率將於子 法中訂定,多方爭議想必難免,想達到企 業、民眾、環保三贏又談何容易!

產油國挪威在全球電動車洪流中,於 2020 年創下了電動車以 54.3% 的佔比超越 傳統燃油車。根據挪威道路交通資訊委員會 (OFV) 於今年元月上旬公佈的數據顯示,電 動車銷售量前 4 名均為純電動車,依序為 AUDI e-tron、TESLA Model 3、VW ID.3 以及 NISSAN Leaf,這項排名之所以引起廣 泛矚目,係因純電車常勝軍特斯拉不是第一 名,姑且不論是否受缺車影響,實已昭告世 人傳統車廠並非吳下阿蒙,百花怒放的時機 正逐漸成熟,當然不會有傳統大品牌缺陣。

全球代工王我國鴻海集團,迅雷不及掩 耳的跨足電動車產業,先是攜手 FCA( 飛雅 特克萊斯勒 ) 邁出第一步,展現邁向電動車 的企圖心;去年 10 月與裕隆集團華創車電合 資成立鴻華先進,並發表名為 MIH 的電動 車軟硬體開放平台;今年元月初旗下富士康 與中國拜騰 (BYTON) 汽車簽署戰略合作框 架協定,預告 2022 年第 1 季前實現 M-Byte 量產;一月中旬鴻海再出震撼彈,與中國吉 利控股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各 持股 50% 成立合資公司,劇集頁頁精彩,劇 情緊湊逼人。

落筆這篇專文,主要目的就是喚起汽修 人警覺,新智能汽車世代已全面入侵,去年 我們台灣只賣出 6,298 台純電動車,數量或佔 比雖低,但不表示仍可「以不變應萬變」,當 傳統品牌的電動化大軍風起雲湧,多得出奇的 新興品牌竄出頭來,坦白說如果依然無感,恐 怕神仙也難救了,為此拉緊神經趕快賺錢絕非 壞事。未來其實並不模糊,但未來機會並不慷 慨,粥少僧多只給眼明手快的業者,或許您我 都該思考未來我們會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