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恭喜 IDEMITSU 智慧轉型

2021-04-06



電動車世代,究竟是頻頻叩關的科技新客,還是問題重重之遙遠科幻?國內汽修業一直存在極大分野,尤其是獨立車廠的業友們,認為後者的佔絕大多數。有人說即使要煩惱也該是十五或二十年後,有人以充電樁不普遍及續航力不足提出強烈質疑,更多人認為光滿街跑的燃油車就還有 20 年期待,當然也有些人強調電動車問題很多且有安全疑慮。筆者長期研究汽車產業趨勢,對同業們的上述反應深感憂慮,並一再於課堂上或執筆時,不厭其煩解析、提醒、呼籲變局的嚴重與對策。大家以為經營環境仍會一如往昔,變局即使存在也在 3,000 多個日子之後才會發酵,除了心理上的潛在抗拒外,就是熟悉的話語權少有警示。對產業顛覆性革命恐造成「專長被剝奪」之潛在抗拒,其實存在一定的人性跟感情,與內心之擔憂、恐懼常一體二面,汽修人的反應可以理解,但理性認知才是存活續命的關鍵。很多年前,車輛電動化 ( 不含油電混合動力 ) 早已鴨子划水的國際大型整車廠,就發生過專長被剝奪之潛在抗拒,最後不是整批人被換掉,就是成立沒有燃油引擎包袱的新研發單位,以加速成為車輛電動化賽局中的領先梯隊。

台灣媒體對電動車議題逐漸加溫,從 Tesla 年銷近 50 萬台、鴻華先進端出 MIH 電動車平台、鴻海主導的 MIH 聯盟會員迭創加入熱潮,電動車才成為媒體寵兒,不過這些都不是汽修人熟悉的話題。擁有被同業們信賴的話語權,不外乎是汽車與潤滑油品牌,他們雖在國際上砸巨資佈局電動化商機,整車廠不斷加速電動車推出時程,石油巨擘們則以超雄厚實力購併電網與充電站業者,不過這些急驚風似的投資行動都在國外,台灣獨立車廠的天空難得有醒世聲音。沒有燃油車包袱的新興車廠,雨後春筍的背後有著科技巨擘的龐大身影,汽修同業則缺乏連結與共之感受;傳統整車廠電動化於國外雷聲響徹,但在台灣頂多偶飄小雨,許多保修業者甚且不知風暴已然形成;車油本是一家親,潤滑油業者為鞏固市場少談電動化自可理解,但獨立車廠耳邊卻多得是同溫聲浪。本專欄為讓同業們體認趨勢的迫近與溫度,這一期將詮釋日本第二大石油公司 Idemitsu Kosan ( 出光興產 ) 之政策宣示,一 來大家對 Idemitsu 出光一定有感,二來成敗來日見真章的 Idemitsu 新行動足夠震撼,筆 者特以「恭喜 Idemitsu 出光智慧轉型」為題致敬。

牛年農曆過年期間,外媒報導日本 Idemitsu 出光今年四月將與日本 Tajima 成立合資公司 Idemitsu Tajima EV,預計明年推出以 Idemitsu 為品牌的超小型純電動車,目前所知車長只有 2.5 公尺,車寬僅 1.3 公尺,最大續航力則為 120 公里,預定售價為 100-150 萬日圓 ( 約 26.5-40 萬台幣 ),並委由合作夥伴汽車製造商 Tajima Motor 製 造。Idemitsu 評估日本超小型電動車約有 100 萬台市場需求量,其使用上不僅比一般小型車更便利,也比機車、自行車等二輪車輛安全,首款車輛則規劃於 10 月公開亮相。

石油公司打造自有同名品牌量產車輛,Idemitsu 出光應該算是首開先河,為因應百年巨變革命般的深遠衝擊,該公司同時展開多項釜底抽薪之應變措施,除銷售自有品牌電動車、開發全固態電池、與我國台達電子合作打造新型態複合式充電站外,也將進軍車輛共享、車輛訂閱等業務。這層層策略與趨勢佈局,Idemitsu 出光顯然已構建出新智能汽車世代之賽道,解開了無油時代何去何從的謎題;他們得以及時開始備戰,對架好的靶展開千錘百鍊。

重點來了,別出心裁造車的 Idemitsu,將以輕資產、資源活用、順勢銜接、攜手老夥伴等戰略,快速建立起產業新世代的橋頭堡。造車就會有賣車、修車的組織建置及投資,Idemitsu 之擘劃實在令人刮目相看,他們不僅將旗下 6,400 座加油站轉型為銷售與共享通路,同時也規劃成服務據點,直接於加油站提供車輛保修服務。出光沒有生產線、展示中心、保養廠的輕資產設計,將取得靈活、低成本之競爭優勢,同時也安穩了加油站夥伴的向心力。

相對於許多國際知名油商,避談車輛 電動化的巨大衝擊,Idemitsu 則選擇正面因應,並針對「聯網、自駕、共享、電動」 永續佈局,其智慧與勇氣或可刺激獨立車廠 的轉型神經。事實上不少跨國石油巨擘早已 變身能源公司,並競相投入電網、充電站之購併及建置,轉型已非未雨綢繆而是如火如 荼,企業永續的拚搏當然無可厚非,只可惜保修廠店無福消受。Idemitsu的前景勾勒,能顧及加油站的生存實在難能可貴,卻不禁忖 思這些老夥伴誰能嘉惠獨立車廠的未來?

日子總該過下去,前景更須早打算,獨 立車廠如何能不邊陲化,怎樣才有新榮景? 包括商周、天下雜誌、今周刊、財訊等國內 4 大財經雜誌,最近一期的封面故事全數報 導電動車議題,此種不尋常之巧合與集體思維,是否能否喚起汽修人之警覺?泛電動車 的可怕不只是科技翻新,而是消耗性零件大 量消失、不太會壞、線上更新、無須經常保養及回廠,更何況回廠也是回到品牌車廠。從未來看現在,我們將面臨後燃油引擎時代的 過度競爭,將遭遇收費與利潤降低、車源流向品牌車廠等挫折。

有消失的生意就會有新生的商機,獨立車廠其實不必太過悲觀,但您必須搶進前四分之一的領先群,關鍵就在想方設法賺錢──不自我設限、敢陌生嘗試、願親近趨勢、且多方 結盟。筆者所服務的人與車公司,近幾年來即已傾力尋求永續性產品,以及跨世代之解決方案,並探索保養廠的 C.A.S.E. 新商機,我懇切向大家報告,嶄新的售後服務依然存在,遺憾的是贏家必然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