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行的故事 Part II─迢迢萬里餘 幾時樹功勳 長子加入戰場
2018-07-02
隆福行的故事 Part II─迢迢萬里餘 幾時樹功勳
長子加入戰場
長子洪哲文1977年畢業於淡江大學的歷史系,服完兵役後便進入隆福行工作。如果說遠來的和尚才會唸經,那麼對他來說,自小看到大的生意自然不會具有真正吸引力的。畢業後因為父親的期望,不得不回到隆福行工作,對當時年少輕狂的洪哲文來說,心裏打的主意其實只是為了尊重父親的意思,應個卯去作個兩年算交待吧。所以他也對自己正穩定交往中的女朋友說,回家工作一、二年以後,還是想出國唸書的。在這樣的心態下,他開始了在隆福行的工作。
當時美孚這個品牌在台灣的經銷商有七、八家,各據一方,用傳統的方式來作生意,隆福行只是經銷商中的一家,有一、二家由於年輕一輩比較早加入生意,在那時候營業額已經趕上隆福行了。洪延慶先生對兒子加入工作這件事,應該是早已成竹在胸的,兒子一開始工作,他幾乎全部放手讓兒子自己去摸索、學習,自己拿主意。或許他早知道,一個人一旦介入越多,決定作得越多,自然越陷越深,這份工作終究會成為兒子自己在下的一盤棋而不只是朝九晚五,隨時可以脫手的一個工作的。
由於父親的信任與放手,洪哲文有機會,同時也必須儘快的了解隆福行的生意狀況、弄清楚與美孚公司的配合,以及和經銷商之間的互動。台灣的經濟在成長,生意是有的,但是小小的地區內經銷商不只一家,彼此的競爭也厲害,大家賣一樣的產品,價格便常成了取得生意的唯一法門,初入行的洪哲文看到了這些,也感覺到在競爭之下,一定要能設法讓自己有什麼地方與眾不同,才有辦法脫穎而出,不要永遠陷入削價的惡戰之中。
70年代已走入小康社會的台灣,在80年代隨著產業轉型,而經濟騰飛,在1980年年底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揭牌開幕年年底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揭牌開幕。也揭開了台灣半導體工業,計算機產業的序幕...
那時候美孚公司在台灣就已經有工程師在協助經銷商了,遇到一些工廠有新機器須要用油時,偶而會請美孚的工程師陪同去現廠了解實況和推薦用油。當時有位工程師姓邱,陪著邱工程師到客戶那裏,洪哲文見識到了輪機出身的工程師對機械設備的功力,也發現到在那個經銷商連單張的產品簡介都視為機密文件,得來不易的年代,美孚公司其實是保存著不少的參考資料的。有了潤滑知識和產品資料,讓邱工程師到了工廠可以侃侃而談,指出客戶用油上要注意的要點,甚至替客戶解決現場的疑難雜症,這一來賣油的人不再只是一個推銷員,反而可以得到客戶的信任,變成客戶諮詢的對象。
這些經驗讓他了解到,原來隆福行作的生意也不僅是買進來賣出去,怎麼樣能賣得更多,賣得更好,這其中大有學問,而在在都是有待補強的呢!
洪哲文在這種情況下一天天努力在隆福行工作。要學的很多,可以改善的也很多。這個家庭公司內,父親是老闆,妹妹是會計,堂哥是業務,家住在樓上,因此,媽媽會在上班時間下來,叫業務到市場買隻雞,詳細的指定要到哪一家,買哪一種的,應該什麼價錢….;會計會在中午上去睡午覺 ,上班時間到了還沒出現;親戚則會在下午茶時間來到,喝喝茶聊聊是非,大家基本上都很快樂。但是月底到了,月初也到了,人工記錄的帳本,要抄過來謄過去才知道到底有多少家,多少帳要收,還有上個月到底作了多少生意。每個月或早或晚,總是這些數字會出來,但是到底是不是完全正確呢?總覺得就算錯了,又怎麼能確實知道呢?這些事在在都要有一個更好、更精準的方式來作才好,洪哲文想著,自己要去找出那個方法來,既然淌了這混水,不把它弄清楚一點,就算是離開了也沒意思。
日復一日,從庫存到底總共值多少錢,上個月到底真正賺了多少錢,到冷凍機為什麼要用那種油,美孚一號為什麼可以那麼久才換油…要面對的挑戰太多了,能學到的東西也太多了!他終於知道,原來這麼一家小小的油行,它的生意其實是有更大的能量在的!曾幾何時,要離開的心思已經不見了,轉而想盡一切力量,把這個生意挖得更深、更大、讓自己更能掌握,想要看看前面到底還能有些什麼。
隨著個人電腦發展-公司跟著世界一起改變
一心想著要改善公司作業的洪哲文,苦於人工帳本記錄、計算、統計的耗時費力,不知道如何能突破困境。
1955年生的他,和比爾蓋茲同年,1980年剛開始工作時,蘋果電腦才剛上市三年多,台灣開始嘗試仿製生產Apple II蘋果電腦。大學英文系主任紀秋郎先生開風氣之先,和他的電子系學生日夜鑽研蘋果電腦的用法,而且不斷鼓勵其他學生趕快學習電腦,由於這個機緣,洪哲文購進了記得只有48K內存容量的第一台電腦,當時的電腦軟件既少也沒有硬盤,只好自習basic語言,同時自己寫程式。
在學校學的是歷史,因此以前在唸書人人視為畏途的電腦課沒上過,然而因為有實際的需求,自己一面編程一面又去補修basic課程,由淺入深,程式越寫越有心得,也越寫越著迷。
隔了兩三年吧,IBM的PC兼容機進入市面,有了604k內存,加上1M的硬盤,已經夠作為純文字型態的商業使用,當時自行編寫dBaseII、dBaseIII還有Clipper,最後轉到寫Foxbase III。往往在一天工作之後寫到天亮,甚至還有連續寫了三天三夜70多小時的記錄。當時他已經感覺這個電腦實在太好用了,客戶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銷貨單作業...一個個的建立起來了。到1980年代末,公司的進銷存作業基本已經全部由電腦取代了。
一幌這條電腦化的路走了幾十年,從最陽春的自創客戶管理程式,到今天利用到各種最新的電腦機制,融合所有管理工作到一體,隆福行在電腦化的路上一直不曾落於人後。現在的隆福行資訊部有博士,有碩士,隨時配合公司業務的動向,把整個管理流程調整得更符合須求,雖然是一項持續的投資,但這也正是在變動的環境中,隆福行一再面對挑戰,總能迅速應變,搶得先機,終於站穩腳步的一大因素。
出版潤滑雜誌 實踐知識與歡笑與人分享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的哲學
話說學歷史畢業的洪哲文雖然辯才無礙,說起話來滔滔不絕,但是總也限於能漫無邊際揮灑的題目或者文史的範籌之內,提到賣油,見了客戶要談到潤滑油或者說化學、機械這些東西,難免也要英雄氣短。不甘於半調子的他,於是努力想自己補充行業的知識。當時的社會不像如今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相關的資料少之又少,公司有的只有美孚公司提供的產品資料簡介,機械、化工這些基本課程可以找到學校上課,但最直接的潤滑知識偏偏是介於各相關科系之間的非顯學,一時還真找不到哪裏可以有資料呢!
陪同美孚工程師出訪客戶的時候,可以看到他們手上有著不少的資料可以利用,但是那時候這些東西都是不對外提供的,透過工程師,他拿到一些片段的資料,也可以感覺到潤滑知識的天地還十分寬濶,但是怎樣才能一窺門徑呢?他苦思不得其門而入。
在那個普遍還沒有行銷概念的年代,花個廣告費是件大事。

1982年就發行潤滑油脂採購指南,當時還沒有中文電腦和排版軟體,一切都是純手工,洪哲文不但從頭到尾編寫書籍,連插圖也都是拿針筆親自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