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市場掃描
2017-11-05
頁岩油產量擋不住 布蘭特原油明年下看45美元
全球最大獨立原油貿易商維多集團(Vitol Group) 執行長Ian Taylor 認為,布蘭特石油價格,將有可能在2018 年下跌20%,下探每桶45 美元桶,主因為石油產量過剩,以及未來再生能源的占比增高。
10月18日,倫敦舉行了石油與價格研討會(Oil & Money Conference),Taylor 表示,大家目前都同意油價會上升,但是這樣的一致性「是危險的」。他說:「我們都覺得一路走來有點緊繃,我們預想明年的需求會以不錯的速度提升,我們都期望OPEC 團結一致,也希望大家的資本紀律可以保持。」但他話鋒一轉:「我保證大家會是錯的,我覺得油價可能會掉到40 美元,不是 50 美元,因為我想美國還會有一波很大的產量,這將會導致油價大跌。」
對於油價,2018 年降至每桶45 美元是他的預測。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覺得石油會這樣跌,托克公司的商品交易執行官、嘉能可油氣執行官Jeremy Weir 認為,油價明年會維持在每桶60 美元左右。
油價掌控力 花旗看好將由俄羅斯主導
據報導, 花旗集團(Citigroup) 分析師Ed Morse 10月18日在科威特的一場會議上稱,布蘭特原油有望在今年第4季突破每桶60美元關口,但他認為未來2年油價將面臨下行風險。
Ed Morse表示,「如果布蘭特原油第4季突破每桶60美元,我不會感到驚訝。然而,預計美國頁岩油風險對沖2018年會有所增加,因此2019年油價會弱於 2018年。」
據報導,當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非OPEC 產油國正執行180萬桶/ 日的減產協議,該協議將於2018年3月末到期。
消息人士10月18日透露,OPEC傾向於將其與俄羅斯和其他非成員國的減產協議進一步延期至2018年底。不過,近期油市走強已減弱採取進一步措施的緊迫性。布蘭
特原油期貨10月19日亞洲時段盤初交投於每桶58美元上方,接近沙烏地阿拉伯認為的合理水準60美元。
布局新能源,石油大廠殼牌開始在 自家加油站推出充電服務
石油大廠荷蘭皇家殼牌(Shell) 近日宣布,將在英國北部10 個地方開始提供電動車的快速充電服務。
據報導,殼牌提供的這項快速充電服務,能讓多數電動車的電量在半小時內從零充飽到80%,這也是殼牌首次正式設置電動車充電站。
許多跡象都顯示,石油公司已經開始意識到「充電」業務對下游業務部分造成的一些威脅。不只是殼牌,競爭對手英國石油公司BP 在8 月時也曾談到正在與電動車商討論合作,計劃一同在零售場所提供充電站服務。
不久之前,殼牌才剛宣布收購歐洲最大電動車充電網路之一的New Motion,對於持續往電動車發展的傾向,未來燃料經理Jane Lindsay-Green 表示,這是因為殼牌認為,電動車將成為未來運輸網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走巴拿馬運河費時傷財 美國頁岩鑽探商:直接輸往墨西哥出口的主意不錯
自從去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頁岩氣出口碼頭開通以來,美國鑽油業者至少已有75艘貨輪通過巴拿馬運河將燃料運往亞洲市場。現在他們正在尋找一個便宜又快捷的路線,因而轉向墨西哥尋求幫助。
墨西哥副能源部長Aldo Flores 10 月19日表示,政府正在與西德州的頁岩鑽井商談判興建一條輸氣管,將天然氣直接運往墨西哥西岸,然後將其液化和運往海外。這樣的輸氣管可以降低天然氣貨輪航行巴拿馬運河的必要,並將美國龐大的天然氣出口至全世界,符合美國總統川普「釋出」的說法。至少美國天然氣出口商Sempra LNG & Midstream曾對運河延誤表示擔憂,讓天然氣交易商每天損失數千美元。
雖然墨西哥還沒有具體的計劃,但「很感興趣」,Flores 10月19日在休斯敦告訴記者。「這對西德州的天然氣生產商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取代中石化 嘉能可收購雪弗龍非洲資產
今年3月,中國中石化宣布以約9億美元收購雪弗龍全球能源公司在南非與波札那的石油產業資產。但近日驚傳該筆收購案已被國際最大商品貿易商嘉能可(Glencore)「攔腰截胡」。
據報導,嘉能可已同意以9.73億美元收購雪弗龍南非子公司75%的股份以及雪弗龍在波札那的權益。南非子公司剩餘25%的股份將繼續由股東財團和一個雇員信託持有。
嘉能可所收購資產包括一座日產能10萬桶的開普敦煉油廠、位於德本的一家潤滑油廠、820座加油站以及其他石油儲存設施。另外還有220家位於南非和波札那的便利商店。
雪弗龍的資產之所以吸引眾多能源巨頭,是因為其成品油零售網路在南非規模較大,同時在靠近開普敦的薩爾哈灣(Saldanha Bay) 擁有戰略儲油基地。另外,相較於其他非洲國家,南非和波札那的政經情勢相對穩定,石化產業擁有拓展潛力。數據顯示,南非近5年的成品油需求平均成長率接近5%,消費總量已達2,700萬噸。
中國華信拿下俄油14%股份,獲得俄對中四分之一石油訂單
中國華信9月宣佈,從嘉能可(GLEN.L)及卡達投資局等股東手中買下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超過14%股份( 俄油是全球最大上市石油生產商)。
中國華信發言人表示,根據協定,俄油同意自2018年起一年向中國華信出售1,100~1,300萬噸俄羅斯原油。這相當於22~26 萬桶/ 日,大約為俄油產量的5%,相當於中國每月向俄羅斯進口石油的四分之一。
除了擴大俄羅斯作為中國最大石油供應國、領先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優勢之外,該協議也讓中國華信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能源交易商,躋身全球10大石油交易商的行列。
晉江搗毀一個假冒潤滑油窩點 查獲假冒名牌潤滑油成品數150件
10月22日泉州晉江警方搗毀了吳某的製假售假窩點,查獲假冒名牌潤滑油成品數150件。
10月21日晉江市公安局靈源派出所接群眾舉報稱,在晉江市靈源街道的林格社區存在製假售假殼牌、美孚牌、長城牌等名牌的潤滑油窩點。
報警後,派出所立即指派精幹警力進行排查,發現在林格社區某彩印公司內正在生產假冒的潤滑油,民警立即對其進行突擊檢查,當場查獲假冒殼牌、美孚牌、長城牌的潤滑油共計150 件,涉案金額4 萬多人民幣。
中國中化重新評估石油勘探業務,規劃進軍材料和生命科學領域
據報導,中國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公司正在評估處境困難的石油勘探業務,並計劃在未來10年進軍材料和生命科學領域。
中化委託3家銀行安排計劃中的煉油、油品分銷、貿易和存儲業務的上市事宜。中化旗下的上游石油業務或許會出售給政府。寧高寧提到,為解決過去發展中核心主業不聚焦、資源投入分散的問題,中化集團在反復研討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出公司新的整體戰略定位,即著力打造成為一家“以石油化工為基礎、以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引領的創新型的綜合性化工企業”。
根據中國的國有企業重組計劃,中化集團有可能與中國化工合併。
豐田澳洲廠 結束半世紀生產
日本豐田汽車(Toyota) 10月3日宣布關閉澳洲維多利亞州墨爾本分公司的阿爾托那(Altona)工廠,結束了約半世紀在澳洲的汽車生產。澳幣升值等原因,使豐田在當地生產的汽車與進口車之間競爭日趨嚴苛。除了豐田之外,美國汽車大廠通用(GM)的澳洲子公司霍頓汽車(GM Holden Ltd) 也宣布10月結束在澳洲的生產。澳洲國內將不再有生產汽車的工廠。
澳洲是豐田第一個外國生產基地,澳洲子公司設立於1959年,1963年起開始生產,顛峰時期的2007年產量達15萬輛。豐田預測澳洲的汽車市場規模將縮小,人事費用升高,持續經營有困難,故於2014年2月表明將撤出生產線。
汽柴油車OUT,電動車IN
近年各大車廠擴大投資電動車研發,再加上車用電池成本持續下滑,令各界不斷上修電動車銷售預期。專家甚至預測,再過不到10年全球電動車普及率就會超越汽柴油車。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去年曾預期,2040年前全球將有4,600萬台電動車上路,但該組織日前將預估值上修至2.7億台,是去年預估值的近6倍之多。
研究機構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在今年4月報告中就曾預測,全球電動車年銷售量將在2035年突破1,000萬台。當時該機構強調電動車要超越汽柴油車普及率仍須一段時間,畢竟車輛平均壽命往往超過10年。
杜拜飛天警車試飛,發動後極速升空
在杜拜,警察配備各種先進裝備,除了有藍寶堅尼跑車負責追賊,最近更準備加入飛天警車,應付突發事件。杜拜政府在當地GITEX 科技展展示過這部飛天車,而生產商俄國Hoversurf 上傳了最新影片,示範實際飛天的情況。
俄羅斯無人機生產商Hoversurf 提供的影片中,可看到車手在杜拜實際示範駕駛飛天車。穿上警察制服的車手戴上手套、頭盔,帥氣地跳上飛天警車。插上車鑰匙、拉動操縱桿,警車馬上升到半空。
這部警車是杜拜警方與俄羅斯Hoversurf合作生產,擁有4組電動螺旋槳,充電後可承載300 公斤重量。飛天時速可達到70公里,可連續飛行約25分鐘( 也可注入燃油推動,能飛行1小時)。
此飛天車目前最高只能飛到5至6公尺高,但已經能在交通壅塞的環境派上用場,警察能以最快速度抵達犯罪現場。
氣囊瑕疵 戴姆勒召回賓士等百萬輛車
德國車商戴姆勒(Daimler) 發言人10月17日表示,因為安全氣囊問題,即將召回包括40萬輛英國賓士車在內,共超過100萬輛車。發言人告訴德國新聞社(DPA),在召回車輛中,包括在英國的40萬輛及德國的數百輛賓士。賓士美國發言人表示,美國共有49萬5,000輛賓士需要召回。問題根源是一條有瑕疵的電線,它會無意間觸發安全氣囊膨脹。賓士發言人說,這些車輛是從2011年11月到2017年7月售出,這次召回與本田公司(Honda Motor Co.) 最近在中國的召回無關。本田在中國召回超過24 萬5,000輛車,最大疑慮是日本高田(Takata) 生產的安全氣囊。
豐田在洛杉磯港 測試氫燃料電池卡車
豐田正在洛杉磯港鄰近地區進行氫燃料電池卡車的短程載貨測試,僅排放水蒸氣的氫燃料電池車可望成為運輸和港口業者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的對策之一。
以壓縮氫氣為燃料,只排放水蒸氣的氫燃料電池車,儘管多年前早已問世,但直到近期它的效能和里程數才提升至可替代汽油車的水準。
此外,氫燃料電池車充氣站極度短缺,成為抑制該環保車款起飛的原因之一。專家指出,卡車等商業用途的車款較易接觸位在港口或倉庫的充氣站,故較適合發展氫燃料電池車。美國新創公司Nikola Motor 也有意推出氫燃料電池卡車,預計2020 年問世。
專利數全球最多,豐田EV 全固體電池拚 2025 年前問世
日經新聞報導,豐田汽車(Toyota) 10月25日表明,計劃在2020年代前半(2025年以前) 將使用於電動車(E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V) 的次世代電池「全固體電池」實用化。為了讓EV 續航距離有飛躍性的增長,豐田正持續進行全固體電池的量產研發。
豐田副社長Didier Leroy 10月25日在東京車展媒體說明會表示,「豐田全固體電池專利申請數居全球之冠,超過200人的技術人員正加快研發」。Didier Leroy表示,「毫無疑問的,在很近的未來,EV將成為重要的解決方案之一。」
報導並指出,豐田也表明計劃在高級車品牌Lexus上實現自動駕駛技術。豐田目標在2020年實現可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自動駕駛技術,之後在2020年代前半擴大至一般道路。
計程車車型解禁 Sienta要接棒Wish
自9月1日起,除了一般四門小客車外,包括運動休旅車(SUV)、旅行車、轎式休旅車(MPV)只要採客車認證就能當作計程車,和泰車也積極培養Sienta補上Wish缺口。
由於Wish未能加裝胎壓偵測器,自去年中停產之後,後繼車款Sienta卻因登記為旅行車,無法適時銜接計程車市場的缺口。
但隨著計程車車型解禁,Sienta可望攻佔計程車市場,和泰車表示,2016年因應Wish停產,產線拚命累積庫存,但也在今年中消化完畢,雖然內部希望將計程車需求引導至Camry 2.0及Altis 1.8上,但成效不彰,今年以來計程車需求大幅萎縮,Sienta仍是計程車市場最佳解決方案。
特斯拉急擴產電動車,Panasonic 傳砸千億日圓增產鋰電池
據報導,因電動車(EV)以中國、歐洲為中心急速普及,故Panasonic計劃同步在日本、中國、美國等三地祭出增產投資,增產使用於EV等用途的鋰離子電池,預估三處據點的總投資額將達規模1,000億日圓。車用鋰離子電池部分,Panasonic乘用車市場的市佔率高達約4成,為全球最大廠。
據報導,Panasonic位於中國大連的鋰離子電池工廠預計於2018年3月底前啟用,而Panasonic目前已著手進行第2廠房的興建工程、投資額預估為數百億日圓,最快將在2018年內啟用。大連工廠第1 廠房產能預估為數十萬台( 以EV 換算),待第2廠房完工後,整體大連工廠產能有望擴增至約2倍。
另外,Panasonic和特斯拉(Tesla)共同營運的美國內華達州「Gigafactory」超級電池廠目前正同時進行第1期的廠房建設和產線鋪設工程,不過因特斯拉急於增產,故已和Panasonic 進行第2 期工程協商,而待第2期工程完工後,產能最高將增至1.5倍。
日本部分,Panasonic 計劃投資數百億日圓利用兵庫縣姬路工廠生產EV 用電池。
Tesla 召回維修11,000 輛Model X
Tesla 雖好,但可惜與「召回」脫不了關係。他們曾在2015 年和2016 年都分別召回Model S 和 Model X。今天,他們再一次要召回Model X SUV,涉及11,000 輛,原因是發現第二排座位出現問題。內部測試發現可折疊式座位會在汽車碰撞時向前翻折被發現有問題的批次是在2016 年10 月28 日和2017 年8 月16 日生產,擁有可折平座椅功能的款式,佔總量3%,而固定式座椅則不受影響。
在內部測試中,Tesla 發現連接到司機位置的第二排座椅的線材出現問題,在汽車發生碰撞時,座位會向前翻折。雖然Tesla 表示他們沒有收到來自Model X 司機有關問題的回報,這次純粹是按照公司內部調查結果而作的決定。
神戶製鋼造假 台灣車廠鋼板多來自中鋼
神戶製鋼坦承竄改品管數據,日產、三菱等日本汽車廠受害,不過台灣車廠鋼板大部分來自中鋼,中鋼表示,台灣的福特、國瑞、本田、中華、裕隆等車廠所用鋼板,約65% 到80% 來自中鋼。
據報導,日產汽車(Nissan)、本田汽車(Honda)、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速霸陸(Subaru) 和馬自達(Mazda) 生產的汽車也都採用神戶製鋼(Kobe Steel) 產品。
神戶製鋼也供應豐田汽車旗下一座日本廠材料,用於汽車引擎蓋、後門等。此外,中鋼也說,中鋼過去並無與神戶製鋼有技術方面合作。
電動機車充換電 中油砸20億3年蓋千站
配合國家能源轉型,加油站未來可能不只賣汽油。中油估計跨業經營2030 年營業額要衝上新台幣200 億元;其中受經濟部委託的電動機車充換電站,預計3 年內砸20億完成1,000 個點布建。
中油油品行銷部執行長黃仁弘表示,由於國家發展綠能政策明確,如果未來都不使用汽油車輛,到了2040 年加油站可能連汽油都不供應。中油必須發展跨業收入,現有的加油站,未來可能轉型成為能源供應站外,太陽能板售電,以及新型複合式商店,都是中油瞄準的新市場。
黃仁弘指出,一旦經濟部工業局的電動機車充換電規格明確,明年第一季可望開始布建,中油收取設備使用費,提供充電及換電的設備,估計3 年內可布建1,000 個點,不限定在自己的加油站用地。
禁售汽柴油車 台塑不憂心
中國、印度等國家擬設置汽、柴油使用截止期限,引發市場擔憂石化產業後續發展威脅。對此,台塑集團表示,石化產業的發展主力並非煉油,而是石化原料產品在日常生活的全面應用。為此,台塑集團下一新階段的發展藍圖將善聚焦提升石化應用比率及綠能產業應用佈局。
在綠能事業上,台塑集團向來不喜參與仰賴政策補貼的產業,因此,對當前的太陽能、風力發電事業不會進行直接投資;惟全球綠能趨勢明確,台塑集團將從參與儲能、創能及節能三方向推動;如,鋰鐵電池材料、電解液、銅箔車用及LED 工業應用等領域。
王文潮說,正如當前電動車的電池成本居高不下,電池材料仍處調整階段,未達標準化狀態,續航力也有待改善,台塑旗下鋰鐵電池產能就不會貿然擴產。
烏賊車掰掰 全球動起來
全球各國為了對抗空氣汙染和氣候變遷,決定逐步淘汰汽油和柴油車,並相繼宣布禁售時程。全球電動車普及率最高的挪威計劃自2025年起,只允許汽車廠販售純電動車或插電式混合車。荷蘭亦考慮在2025年禁售汽油和柴油車。
中國正在研擬禁止販售汽柴油車的時程表,電動車大廠比亞迪估計,傳統燃料車將在2030年全面退出中國市場。至於空汙問題嚴重的印度,考慮自2030年禁售汽、柴油車,同時「大規模」引進電
動車。
法國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宣布,法國計劃在2040年前停止銷售汽油和柴油車款,作為達成巴黎氣候協議的遠大計畫之一。
各國相繼宣布汽油和柴油車禁售計畫後,英國終於表態,宣布2040年起販售的新車都只能是電動車或超低排放量的車款。
中國汽車零件業 加速純電動化
中國新能源車政策計畫逐年提高電動車、新能源車的銷售比例,政策影響的不僅是汽車產業,相關零部件企業也對此迅速做出應對策略。山東省濰坊市2大企業,動力引擎製造商濰柴動力、車用變速器製造商盛瑞傳動10月19日均表示,已調整策略開始發展純電動引擎、純電動變速器。
歷史悠久的濰柴動力是中國動力引擎巨頭,產品囊括各種類引擎如車輛引擎、重型車輛引擎、工程機械引擎到遊艇引擎的橫向布局。
今年4月,濰柴集團戰略收購美國可替代燃料動力系統製造商PSI,由油轉氣,王躍軍也表示,公司將往純電動引擎著手。
同樣位於濰坊的汽車零組件大廠盛瑞傳動也是轉向電動化發展的車輛供應鏈廠商之一,變速器是該公司最主要的產品之一。
對於因應中國新能源車政策的問題,盛瑞傳動董事會祕書孫曉光表示,公司分為3個步驟逐漸邁向變速器電動化發展,首先做好變速器基本技術、產品,第2步驟將先往混合動力發展,研製油電變速器產品,最後一步再往純電動變速器的方向邁步。
中國9月汽車銷售 連續第4個月上升
據報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10月12日公布,9月汽車銷售為連續第4 個月上升,凸顯中國汽車市場繼今年年初開局疲軟後,動能逐漸增強。
中汽協資料顯示,9月汽車銷售為271萬輛, 年增5.7%。1 至9月銷量2,020萬輛,年增4.5%。9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年增79.1%,1至9月年增37.7%。
1月時中汽協曾預測今年中國汽車銷量增長5%,低於2016 年的增長13.7%,理由是小排量汽車購置稅優惠縮減及經濟壓力。
市場觀察人士稱,受整體經濟增長較好和提高買車優惠的刺激,近期中國汽車銷量相對強勁,8月份增長5.3%,7月增長6.2%,6月增長4.5%。
跟緊強勢明星產業 中國長安汽車:未來將生產純電動車
中國近年積極推動電動汽車發展,為搶占中國市場,各大車商亦加碼電動汽車的生產布局。中國國有汽車製造商重慶長安汽車日前表示,該公司將走向純電動汽車生產,
並在2025年前停止銷售內燃機汽車。據報導,長安汽車稱,該公司預計在2025年前推出21款純電動汽車和12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同時,長安汽車稍早前已在北京公布3款新的插電式汽車。
報導稱,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尤其在官方要求與鼓勵下,大多數汽車製造商正因此而加大電動汽車的生產。據了解,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在「十三五」規畫、「中國製造2015」等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已成為強勢發展的明星產業。另外,中國政府在今年9月要求國內外汽車製造商,在2019年之前必須開始生產電動汽車。
2018全面擁抱電動車 總成本低於汽柴油車
電動車整台車的成本中,電池佔了很大的比重,如果能夠降低電池成本,就有助於電動車商業化,而從2012年以來,電池的價錢減少了約50%,加上新電池技術的發展,充電時間能夠縮短,電動車的續航力也有所提升。
經濟學人能源商品部編輯翠克斯:「在2013年一台日產的電動車LEAF,可以行駛約120公里,而現在的電動車充電一次可以行駛500公里。」
隨著電動車時代的來臨,車用鋰電池當中的關鍵材料-鈷,因為需求上漲價格一路狂飆,今年到6月初為止價格已經上漲70%,過去18個月以來總計暴漲了190%,汽車和電池製造商,都趕忙要跟採礦公司簽約,希望能確保鈷的供應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