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市場掃描

2017-12-05

IEA 估石油需求未來20年不會見頂   美或成全球最大LNG出口國
據報導,國際能源資訊署(IEA) 11月14日發表報告,預估頁岩油的大幅增產,將促使美國於2025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 出口國。美國2015年才對石油出口解禁,IEA估計到2020年後半階段,美國出口至海外市場的石油將超越進口。
美國頁岩油業者近來經歷價格崩跌,油價從2014年每桶100美元至2016年下跌到每桶26美元,導致多數業者無法盈利,數以萬計的人失業。但油價崩盤還造成另個效應,迫使石油生產掀起革新浪潮,改善業者的生產力與效能。
IEA預估美國頁岩油業者2010至2025年間,日產量將增加800萬桶。估計美國的產量增幅,將佔該期間全球整體供給增幅的80% 。
另外,IEA報告估計全球石油需求2040年以前不會見頂,但在2025年之後或將因為能源效率提升、電動車等衝擊而明顯放緩。

產油成本較低   新墨西哥州鑽油平台大增25%
據報導, 能源生產商因德州西南部Permian油田的作業成本上升,開始從地理「後門」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鑽井,抽取石油及能源以降低成本。
據了解,新墨西哥州為全美原油產量第4名,使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與雪佛龍Chevron等多數企業紛紛進入投資。雖然新墨西哥州的原油投資與德州相比甚少,但也慢慢的在攀升。
數據顯示,過去5個月內,新墨西哥州的Permian區域鑽井成長了25%至75口井,而德州則是減少了2%來到490口井。
Drilling Info分析公司也提到, 原油管道也同時在擴張,有助於長期的投資成長。Andeavor與Oryx公司提到將開發354公里的輸油管線,預計2018年年底完成。
Exxon今年於新墨西哥州投資了56億美元的資產,購買的2,500英畝地則將作為20年的原油庫存。

倫敦咖啡渣煉油  再生又減碳成公車燃料
據報導,倫敦新創研發出咖啡渣煉油技術, 市府將在11月20日把約6,000公升研磨咖啡渣煉出的油倒進倫敦運輸部門的油槽,油量足以讓一輛公車驅動一整年。
根據Bio-bean引用的數據,倫敦市民平均一天喝掉2.3杯咖啡,一年下來會產生20萬公噸富含礦物質的咖啡渣。
提煉出的咖啡油隨後被送到英國最大的生質燃料製造廠Argent Energy,添加進各種動物和植物燃料油。
最後的混合燃油是80% 傳統柴油和20%生質燃油組成。
根據Bio-bean說法,只要使用這種混合燃油取代傳統燃油,不必改裝引擎或花其他經費,就可以減少公車10到15% 的碳排放量。

殼牌交易總監Muller退休   布蘭特原油踏入新時代?
據報導,全球最大的原油交易商,同原油生產商,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的能源交易總監Mike Muller,於殼牌續任29年後宣佈今年年底退休,並交託手上的業務給新總監 Andrew Smith 與事業群總經理Mark Quartermain。
據了解,在Muller的操盤下,殼牌的原油交易急速拓展,每日可達800萬桶原油的交易量,尤其是地主市場歐洲的北海區域。
新上任的 Smith也提及,原油交易為殼牌的「神經中樞」,也是殼牌把原油從油田轉入終端消費者的重要項目。
殼牌於2017年開始幫墨西哥國操盤油價期貨,也會是將來2018年第一間非銀行企業來主導墨西哥的原油交易。
在Muller 的領導下,殼牌今年也將開始計劃把俄羅斯原油Russian Urals價格,納入國際布蘭特原油Brent價格的考量。目前歐洲原油價格主要來自於歐洲的北海地區數據。歐洲原油價格目前含布蘭特、Forties、Oseberg、及Ekofisk。2018年預計加入Troll原油。
除了全球最大的原油交易商以外,殼牌Shell也是實體布蘭特原油的主合同管理者。

中國最大天然氣液化專案工程合同,中海油得標
中海油近日在陝西西安液化天然氣(LNG)應急儲備調峰項目招標中,中標工程設計合同。該項目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天然氣調峰專案,其液化裝置能力達140萬噸/ 年,刷新中國液化工廠的處理能力紀錄。
西安液化天然氣(LNG)應急儲備調峰專案是「氣化陝西」二期工程重點專案,總投資37.6億元。這是中海油氣電集團、海油工程和煉化公司簽署共同推進LNG工程建設三方合作框架協定以來,承接的首個天然氣液化項目,也是中海油天然氣液化技術設計與專案管理能力走向外部市場的一次成功嘗試。
該項目團隊由中海油氣電集團研發中心提供核心技術,並承擔主要設計工作,海油工程牽頭該項工程並承擔部分設計工作,煉化公司旗下的山東正大監理建設有限公司提供監理服務。

可燃冰成為中國第173個新礦種
據報導,中國國土資源部召開天然氣水合物新礦種獲得國務院正式批準新聞發布會。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副主任夏俊介紹,國務院於11月3日正式批準將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列為新礦種,成為中國第173個礦種。
報導指出,依照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司長鞠建華介紹,天然氣水合物能量密度高,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資源和化工原料。天然氣水合物開採出來的天然氣在用途上與常規天然氣一樣,主要用於民用和工業燃料,化工和發電等。他並表示,確立天然氣水合物新礦種有5個重要意義:包括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放開天然氣水合物礦業權市場、促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科技創新、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地溝油變航油  中國生物航煤跨洋成功啟航
據報導, 海南航空HU497航班11月21日載著從餐飲廢油煉化而成的生物航空煤油,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飛往美國芝加哥,海航成為中國首家使用生物航煤進行跨洋載客飛行的航空公司。
此次跨洋航班飛行,海航採用波音787客機執飛,所使用的生物航煤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生產,原料主要取自餐飲廢油,且已獲得中國民用航空局批准,可在保證飛行安全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減少碳排放。海南航空總裁孫劍鋒表示,生物航煤是民航業節能降碳重要方式。
報導稱,2016年底,中美兩國簽署開展綠色航線項目合作備忘錄。並確定了由海南航空執飛的北京往返芝加哥航線,作為中美綠色示範航線之一。

俄羅斯連續8個月   成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中國10月從俄羅斯進口原油465萬噸,按年減少1.9%。
俄羅斯連續8個月力壓沙烏地阿拉伯,保持中國最大石油供應國地位。
另外,中國10月從沙烏地阿拉伯進口原油461萬噸,按年增長16%;從安哥拉進口原油356.6萬噸,升45.3%;從伊朗進口原油291萬噸,跌11%;從伊拉克進口原油264.9萬噸,減少28.7%;從美國進口原油87.9 萬噸,與去年同期持平。

豐田宣布將於2040年   停產傳統燃油車
日本豐田汽車(Toyota)計畫2040年起停止生產傳統燃油車,以期望能在2050年達到車輛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90% 的目標(與2010年相比)。近日,豐田汽車安全技術長伊勢清貴(Kiyotaka Ise) 在東京車展的記者會上表示,這是豐田計畫停產傳統燃油車的時間表。
豐田的時間表與一些汽車製造商的目標日期相近,也與英法等國家設定的停用汽柴油汽車時間相符。中國近日也宣布計畫制定停用純內燃機車輛的時間表。
對於開發純電動車方面,豐田一直是較不積極的汽車製造商之一,而且一再對外表示,該公司的策略是擁抱多種動力選項,包括氫燃料電池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以滿足世界各地不同市場的需求。因此,豐田停產傳統燃油車的聲明,不代表豐田在2040年後只會販售純電動車。
伊勢清貴表示,2040年起,混合動力引擎仍會使用內燃機技術,但是2050年後,因為混合動力技術的進步,以及公司內部預定的目標,豐田生產的車輛將停止使用內燃機動力技術。

殼牌、IONITY聯手,歐洲據點大增、電動車(EV)    充電5分鐘搞定
據報導, 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 plc)宣布與IONITY GmbH結盟、2019年將在歐洲(包括比利時、英國、法國、荷蘭、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 高速公路80 個據點設置超高速電動車(EV)充電站。
殼牌零售部門主管Istvan Kapitany 表示,如果加上德國境內預計要增設的20座,2年內殼牌在歐洲高速公路的加油站將有四分之一會提供高速充電服務。
殼牌指出,350 kW的充電功率搭配IONITY技術可讓EV 充電時間縮短至5~8分鐘,遠比一般的數小時充電時間還要快。
依據殼牌最樂觀的估算,全球EV車隊佔整體車隊比重將從目前的1%成長至2025年底的10%,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將因而縮減80萬桶。
殼牌競爭對手BP 8月表示正與電動車製造商洽談合作案、預計在旗下加油站內將設置充電樁。根據歐洲替代燃料瞭望台的統計,2014~2017年期間歐洲EV充電樁成長將近3倍、逼近12萬大關。

澳洲前車之鑑 最後車廠熄燈,重傷就業
今年10月,澳洲最後一個車廠,通用汽車的霍頓(Holden) 製造廠熄燈。10月初,豐田也才關閉在澳洲的工廠,一家家車廠拉下大門,宣告澳洲的汽車工業走入歷史。加上周邊零件供應鏈也瓦解,澳洲政府估計,這讓澳洲失去210億澳元( 約合新台幣4,853億元) 的產值,當然還有大量就業機會。根據車輛公會統計,台灣汽車產業的產值在2005年達到高峰,為2,309億元,到去年只剩1,906億元,而包括協力廠商在內的就業人數,也減少了兩萬多人。「我們很怕變澳洲,因為形勢看起來很像啊!」一位國內車廠員工很擔憂。

南韓鋰電池材料市占萎縮!  中國大擴增、日本勉強撐盤
南韓雖為鋰電池的生產大國,諸如正極、負極、電解質和隔離膜等關鍵材料,卻還是由中國、日本掌控。隨著電動車崛起、鋰電池需求跳增,南韓當地業界擔憂,若無法穩住電池關鍵零件和材料的競爭力,遲早會被其他國家拋在後頭。
據報導,日本市調機構矢野經濟研究所(Yano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11月22日發表報告指出,南韓2016年在4大鋰電池關鍵材料的市占率大幅萎縮,其中負極材料的市占率只剩下8.3%,比兩年前萎縮了3.3個百分點,中國市占卻由53.3% 擴增至67.7%,日本市占則從25% 下降至13.6%,但仍高於南韓。
在電解質方面,2016年南韓的市占從2014年的6.8%下降至4.5%,中國、日本的市占則多達75%、20.6%。南韓隔離膜市占也從11.9% 下降1.4 個百分點至10.5%。
除此之外,南韓正極材料市占雖從1.9% 上升至3.0%,影響力卻仍低。包括三星SDI、LG Chem 等南韓電池製造商,都是從國外採購大量元件和材料。

百公里加速1.9 秒只是基本,馬斯克還想讓超跑Roadster能「短程飛行」
特斯拉(Tesla) 日前公布了新一代超跑Roadster的性能細節,0~100公里只需1.9秒的加速時間讓許多人驚歎,但馬斯克(Elon Musk) 想對Roadster 做的似乎遠不僅於此。
現在許多電動車的加速都已能超過一般燃油汽車,而Roadster 又比現在加速最快的Model3還要再快上一些,再加上搭載的200kWh電池讓續航力達到近1,000公里,這些都讓預計在2020年推出的Roadster成為市場焦點。
對於Roadster預計將展現的這些高性能,馬斯克表示,他希望藉此能給予燃油車一個衝擊。而作為「衝擊」,馬斯克似乎還想對Roadster做一些改進。
近日在推特上談到Roadster,馬斯克表示,0~100公里只需1.9秒的加速時間應該只會是Roadster的「基本」,在特別升級組合的裝置上,Roadster或許還會具有能夠短程飛行(fly short hops) 的能力。

Tesla semi 電動卡車售價出爐:入門款450萬,沃爾瑪已預定15輛
特斯拉(Tesla)11月中推出首款電動半掛卡車Tesla Semi,引起市場不小的討論,近日官網上已經正式公告了卡車的售價,根據續航里程有兩種選擇,入門款的電動卡車一次充電約可跑300英里( 約480公里),進階版的則能跑500英里(約800公里),價格分別是15萬、18萬美元(約台幣450萬、540萬元),而不論是哪種車款,在預定時都需要支付2萬美元的訂金。
CNET記者Tim Stevens指出,美國汽柴油卡車入門款約是10萬美元(約台幣300萬元) ─但這還只是一開始時的花費。算上燃油及保養費用,一般卡車一年至少要花上18萬美元,與特斯拉高里程版的電動卡車售價相當,考量到這些因素,Stevens認為Tesla Semi不僅環保還非常划算。
在其他規格方面,特斯拉半掛卡車的最大載重為8萬磅(約36噸),透過4個獨立電動馬達,滿載下從0~60英里(約96公里)只需要20秒,每英里消耗的電量低於2 kWh。
Tesla Semi預計將會在2019年開始生產。報導指出,沃爾瑪(Wal-Mart)目前已向特斯拉預訂了15輛電動卡車,希望測試新技術在供應鏈中的表現,是否能幫助該公司實現一些像是降低碳排放的長期目標。

新技術衝擊貨運業,美國320萬貨運駕駛無準備
美國物流商品7成仰賴卡車運輸,2017年運載貨物重達107億噸,帶來7,190億美元的收入,但由於美國土地幅員遼闊,貨運業駕駛出一趟差時常得幾天甚至數月不能回家,駕駛超時工作釀成車禍也時有所聞。年輕人不願意做,駕駛缺口擴大,且大部分內陸城鎮土地平坦道路筆直,成為發展無人駕駛技術的科技公司覬覦的市場,但是,貨運業者面對威脅卻毫無應對方案。
當2年前提出電子裝置法時,無人駕駛卡車聽起來還很遙遠,但現在無人駕駛卡車已開始進行道路測試,現在 11個小時的駕駛時數,根本無法與未來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機器比擬。
除了特斯拉(Tesla) 先前亮相的半自動駕駛卡車,2016年無人駕駛卡車公司奧托(Otto)首次行駛120英里交付2千箱百威啤酒,當然這是一個噱頭,但奧托聯合創始人之一Lior Ron 認為自動駕駛卡車將在未來10年內廣泛部署。

台灣神車Toyota Altis 進行召回,受影響車款超過4 萬輛!
台灣車輛銷售霸主Toyota Corolla Altis很少出現召回情況,但只要召回就會波及相當龐大的數量,此次台灣國瑞依「汽車安全性調查召回改正及監督管理辦法」規定提出Altis安全性召回改正計畫,出問題的是副駕駛座SRS安全氣囊,影響車輛超過4萬輛。
根據《車輛安全資訊網》的訊息,Toyota Corolla Altis將進行召回改正,針對2008年1月到2010年1月出廠的車款,台灣市場方面受影響車款約為4 萬4,447輛。
此次召回,主因為副駕駛座SRS 安全氣囊出問題,可能充填到製造不良的氣體產生劑,經過長時間後可能因為濕氣入侵,於氣囊作動時內壓過大導致充氣裝置破裂,使金屬碎片彈飛出而增加乘客受傷的風險。

1.5 升渦輪引擎成車廠新寵兒! 各家動力數據攤開
在日益嚴苛的引擎排放法規下,許多車廠早已藉由渦輪增壓系統,取得更充沛的動力表現,並順勢提升燃油效率與降低排汙。使過往暢銷的排氣量級距,從原本2.0 升、1.8 升降到1.6 升,現在則是由最新1.5升渦輪增壓引擎主宰。
Ford汽車早在2015年就導入1.5升EcoBoost渦輪增壓引擎,並搭載於休旅車Kuga 上。
台灣休旅非常熱銷的Honda CR-V,其中最受矚目的,即為Honda全新開發的1.5升直噴渦輪增壓引擎,相比過往2.4升自然進氣汽油引擎,整體動力的表現硬是比同級對手多出些。
小改款的Volkswagen Golf,同時新增一具1.5 TSI Evo新排氣量引擎設定,但由於多了主動式汽缸間歇系統,使油耗表現較以往更進步,未來導入台灣也備受期待。
GM集團的1.5升Ecotec渦輪增壓引擎,雖然台灣市場不會看見,但廣泛用於旗下Chevrolet、Buick等品牌新車上,且獨特的中置燃油直噴技術,與可變機油排量結構的設計,使此具引擎在眾多1.5升渦輪引擎當中相當有名。

北市推無人開單路邊智慧停車格
路邊停車格也開始採智慧化管理,不會再有開單員沿路開停車單!台北市交通局將規劃「智慧化格位」,只要車輛停進該車位,車柱就會拍下車號,並上傳至後台進行管理,未來更可直接持悠遊卡刷卡停車費。
台北市停管處最快將從11 月底開始,啟用智慧化格位的地點,將在民生東路二段、五段,仁愛路二段、松智路等試辦,會裝設智慧車柱,地面則有感知器,當車輛一停入車格,即透過感應方式,由車柱拍下車號,並上傳至後台管理。
測試時間將從11月底起試辦3個月,待試辦過後,再來評估收費機制,以及推廣到全台北市其他路邊停車格。

跟進歐洲2040禁汽柴油車  環署將研議
環保署長李應元說,歐洲2040年要禁止汽柴油車,全面電動化,環保署內部也已經在研議討論台灣什麼時候要跟進,很快就會送到行政院探討,但這必須跨部會處理。在交通部分,環保署逐年提高汽柴油車的排放標準。
李應元強調,外界認為火力發電廠需要改善,環保署也針對民眾訴求做說明,但這不代表其他溫減工作環保署沒有做,台灣減碳路徑設定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基準年減量2%、2025年減量10% 及2030年減量20%,2050年要減量50%,這是按照整個國家的調適能力,逐步落實政策。

輸在配備不如人  國產車光模具得攤提多年
「他們有經濟規模,光講Suzuki,在日本生產,一個車型也可以賣到1年10萬台,但我們再怎麼拚老命,一個車型1年就1萬台,」裕隆日產總經理李振成無奈的說。
一位日系國產車廠的主管分析,一輛國產新車要製作3千套模具,因為量少,每個模子要攤提好幾年。「但進口車是只要有改款,立刻就可以引進最新的車。」而且,國產車從計畫到開模、與零件商開發零件,到生產上市,最少要3年時間,但近兩年,全球各車廠的主、被動安全配備發展神速,例如車道偏移、盲點偵測系統等,甚至是6具安全氣囊都變成標配。和進口車一比,國產車就顯得又貴、配備又不夠齊全。「人家都用最新的,來打我們落後一到兩年的產品。」
因成本考量而配備不如進口車,是國產車競爭力不足的另一主因。

力抗空汙!高雄「這天開始」  大眾運輸「通通免費」
台灣首創!因應空氣品質不佳,高雄市長陳菊11月28日宣布,高雄市大眾運輸自12月1日起,連續3個月免費搭乘,包括市內公車等使用電子票證免費搭乘;捷運則於平日上、下班時間尖峰時段,使用電子票證也免費搭乘,預計以空污基金約2.1億元支應,鼓勵民眾減少私人交通工具污染排放。
陳菊表示,由於高雄市受氣象及地形因素影響,每年冬天常會有大氣擴散條件不良的情形,導致空氣品質不佳,尤其以每年12月至隔年2月,是高雄市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季節。根據高雄市環保局訂定的《高雄市冬季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票價免費措施》計畫,預計從12月1日起連續3個月,實施大眾運輸免費搭乘措施,實施範圍包括市內公車、公路客運及輕軌使用電子票證免費搭乘;捷運部分,則於平日上、下班時間(上午6時30分至8時30分及下午4時30分至6時30分)使用電子票證者,也可提供市民免費搭乘。

年初韓國高調開賣,中國製休旅車銷售「根本慘敗」!
近幾年中國車廠陸續併購多家知名進口車廠,更陸續走出中國,進入其他國家市場,儘管如此強勢,年初在韓國販售的休旅車,卻是踢到大鐵板,銷售可用「慘敗」兩字形容。
由中國北汽銀翔所生產的Kenbo 600休旅車, 今年年初高調進軍韓國, 鎖定Hyundai Santa Fe及三星QM6休旅,採用1.5升汽油渦輪引擎,最大馬力147hp,最大扭力21.9kg-m,2 款車型的售價更只有競爭對手的三分之二,並打出「比小型休旅更便宜的中型休旅」,然而韓國民眾並不買單。韓國自動車工業協會的資料顯示,這款Kenbo 600休旅車,平均一個月只有20-30輛的成績,7月更只有18輛的成績。
韓國業界人士指出,中國品牌汽車除了知名度低,銷售點少,噪音大、油耗差的缺點,更讓韓國消費者對中國車興趣缺缺。

中國吉利完成美國飛行車公司收購,預計2019年飛行車正式量產
據報導,中國最大民營汽車生產企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包括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 在內的所有相關監管機構的許可,完成對於美國飛行車公司Terrafugia公司的全部業務合資的收購計畫。吉利董事長李書福表示,吉利預計於2019年推出首款飛行汽車,並將在2023年發布全球首輛垂直起降飛行汽車計畫。
Terrafugia公司總部位於美國波士頓,由5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於2006 年創辦。
該公司一直專注於飛行汽車的設計與製造,並已有多項影響世界的科研成果。此次收購之後,吉利集團將會在資金和科研上對Terrafugia公司以大力支持。目前,在吉利的幫助下,Terrafugia公司在美國的工程師團隊人數擴充了3倍,並成立了新的研究單位。按照目前的計畫,2019年,全球首款飛行汽車將會在美國量產,2025年全球首台垂直起降的飛行汽車也將實現量產。與此同時,Terrafugia也已經在杭州建立了研發機構,未來將會在中國實現飛行汽車的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