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市場掃描

2010-01-05



中油獲印尼合約 天然氣充沛

中油一日宣布,獲得印尼山加山加礦區煤層氣(Coal Bed Methan e,簡稱 CBM)聯合投標案為期 30 年的生產分配合約。該礦區煤層氣的天然氣蘊藏量極為豐富,初步評估高達3.95 兆立方英呎,相當於 1100 億立方公尺。中油表示,中油以子公司 Opicoil Energy參與的 VICO 國際合作集團,於 11 月 30 日與印尼政府在雅加達簽訂 30 年效期的山加山加礦區煤層氣生產分配合約。VICO 國際合作集團包括 VICO (7.5%,經營人)、中油(20%)、英國BP(26.25%)、義大利 ENI(26.25%)、VIC(15.6%)及 Unive rse Gas and Oil(4.4%)等國際石油公司。

油價新機制 將實際反映成本

浮動油價機制調整方案,已於 12 月中討論完畢。據瞭解,經濟部邀集專家學者及相關單位開會討論後,目前傾向修改兩大計價原則,一是新制將由單以九二無鉛汽油為計算基礎,改為九二、九五、九八等無鉛汽油各自計算批售價格;此外,油價也將如實反應成本, 不再由國際油價均價價差打八折方式反映調幅,預期實施後,油價波動幅度將會加劇,新制最快明年元月實施。

依美國能源局估算,明年原油均價為每桶

78 美元,較今年 62 美元成長下,新制實施後, 明年國內油價漲幅將會較今年增加,不過,由於有亞鄰最低價的「天花板」控制,專家認為, 應不會有油價一飛衝天的情況出現。
現行浮動油價機制,飽受外界批評,部分人士希望機制能更透明,漲幅不要太大,顧及民眾觀感;也有學者主張如實反映成本,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經濟部規劃新制將於月底前提出。

排放總量管制一旦實施 塑化鋼鐵汽車衝擊大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牽動各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之改進主張,塑化、鋼鐵、汽車業同步表示,一旦台灣也執行總量管制,將造成成本增加。
據統計,台灣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以電力發電影響最多,約佔 60%,中油、台塑兩大塑化集團合計排放量約佔十分之一。對此,台塑集團指出,企業近年本已積極推動節水節能措施。一旦主管機關公佈相關產業、企業所應負責的減碳額度後,台塑集團將持續進行致力降低電力使用,或購置先進機器強化氣體等能源回收再利用等,目前規劃的能源稅也正為以價制量策略,兩者勢必都將墊高企業營運成本。另外,汽車業者則指出,過去是以VOC(揮發性有機溶劑)的排放量來課稅,每公斤收 12 元,未來將以 VOC 所產生的 CO2 做為課稅的標準,每公斤可能高達 25 元,工業局準備提配套措施,因此其影響性還無法評估,唯整體來看,業者的成本勢必會增加。

油輪費率 明年恐暴跌 25% 海上油庫歸隊油輪供過於求

彭博社 28 日報導,受到用來充當海上油庫的油輪將在未來半年卸下囤積油品,重新回歸全球油輪船隊的影響,油輪市場供過於求, 意味明年油輪運費恐將暴跌 25%。
根據彭博社針對 15 位分析師、交易商與船舶仲介業者的調查預測,這些用來儲油的油輪,將在 6 個月內卸下所儲存的 26%原油與石油產品,重新加入油輪供應行列,在油輪供 應過剩下,將於明年壓低超級油輪的每日平均運費,從目前的 40,212 美元降至 3 萬美元。全球 第 2 大船舶仲介 商 Simpson, Spence & Young(SSY)旗下的顧問研究單位表示,交易商在今年登記有史以來最多的船 隻儲油,想藉日後油價上漲時大賺一筆。這些 用來囤油的油輪一旦把油品卸下,將回歸載物的行列,也讓全球船隊大舉膨脹。
交易商目前在海上儲存的原油足以供應歐盟 27 國超過 3 日以上。歐洲最大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總部位於倫敦的英國石油、摩根大通與摩根史坦利都是那些租賃油輪用來囤積石油的交易商之一。

有助石油進軍亞太市場 俄太平洋油港啟用

俄羅斯在太平洋興建的石油出口站 28 日正式啟用,俄國已開始在東部的科茲米諾港(Kozmino)裝運第一艘油輪,該據點有助俄羅斯的石油進入日本、中國和南韓等亞洲市場。
俄羅斯總理普丁於開幕儀式中表示,「太平洋石油出口站讓俄羅斯完成了一項大型策略計畫的目標,它有助俄羅斯進入新市場,進入成長快速的亞太市場。」
造價 220 億美元的油管,將橫跨東西伯利亞至中國和太平洋,可望使俄羅斯大部分的石油貿易由歐洲轉向亞洲國家。普丁的發言人向路透表示,「石油出口站是俄羅斯分散市場的重要步驟。」透過興建油管計畫,俄羅斯最大石油公司 Rosneft 等業者,將能決定要將石油銷售給東方或是西方的客戶,同時又能協助開發偏遠的東西伯利亞地區。
此外,Transneft 也同時興建一條長度 67 公里的油管,由斯科沃羅季諾延伸至中國,預計計 2010 年底起,每日可運輸 30 萬桶石油。

明年能源市場 新末日博士預測 石油供給過剩、全球經濟復甦疲弱等 能源不會大漲

有新「末日博士」封號的美國紐約大學教授盧比尼(Nouriel Rou bini)在最新一期富比世雜誌撰文指出,就石油供給過剩、全球經濟復甦疲弱以及各國獎勵節能汽車等趨勢來看,2010 年能源市場將不會大漲。
盧比尼認為,就庫存充足、油國與非油國增產以及油國組織產能過剩來看,油市依然是供給過剩。供給無虞以及全球經濟復甦疲弱, 將可去除油價上漲的部份壓力。
2008 年及 2009 年石油及油品需求連續兩年出現衰退,成為 20 年來僅見。雖然在年底之際,石油及油品需求已見復甦,惟仍遠低於 2006 及 2007 年的水準。新興市場的強勁成長,特別是亞洲,顯示新興市場的燃料需求將維持強勁,卻只能部分抵銷 OECD 國家的需求疲軟。

此外,各國相繼提出及實施購買節能汽車的獎勵措施,使石油及油品需求的成長,並不會跟汽車銷售復甦同樣強勁。況且,中東和亞洲新增的煉油產能將可消除油價上漲的部份壓力,因為油品供給短缺的機率降低了。
雖然地緣政治緊張可能造成暫時的供油減少,例如沙烏地阿拉伯不斷介入葉門衝突, 還有伊朗國內的反對勢力坐大,但是盧比尼指出,油國組織的剩餘產能將可緩和油價因這項因素而大漲的壓力。油國組織目前仍有每天
400 萬桶的石油產能。

成本轉嫁汽車業 日輪胎大廠爭權益協商定價與原料連結

根據日經新聞 12 月 26 報導,日本兩大輪胎製造商,普利司通輪胎( BridgestoneCorp.)與住友橡膠工業(Sumitomo Rubber Industri es Ltd.),正與汽車製造商進行協商,將原裝輪胎的價格與材料成本價格相互連結。輪胎製造業者擬以 5 種原料價格為基礎,制定新的價格指標,包含合成與天然橡膠以及合成纖維等。每 6 個月或 12 個月,輪胎價格會在這個機制下進行一次價格設定。各家輪胎製造商將提出自己的定價機制架構。
由於卡車與巴士輪胎已經在一定範圍內採用類似機制,若這項提議能夠獲得汽車製造商同意,便代表客車輪胎也將跟進,首度使用新的定價機制。

中石油搶標伊拉克油田告捷 以每桶1.4 美元價格贏得哈爾法亞油田開發權預估量產後每日收入 45 萬美元

中石油搶攻伊拉克油田再開佳績。伊拉克史上第二次油田對外招標結束,共 5 塊油田被包括中石油、英國殼牌等國際能源巨頭取得, 美國鎩羽而歸。
根據外電統計,中石油在拿下此項目後, 依照每桶原油現金操作成本最高 3 美元計算,當產量達到預估目標後,哈爾法亞油田每日收入將達 45 萬美元,合計兩次伊拉克油田開發案得標後,中石油在伊拉克日收入將可達每日 250 萬美元。

這是伊拉克歷史上第二次對外進行油田招標,吸引了包括英國石油公司、雪佛龍、道達爾以及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等在內的 44 家國際石油公司參加競標,與今年 6 月第一輪招標推出的已開發油田不同,第二輪招標的油田主要為未開發項目,伊拉克釋出量已達 1,150 億原油探勘儲量的 33%。
為期兩天的伊拉克第二輪油田招標舉行,招標第一單,由歐洲石油巨頭殼牌和馬來西亞國營石油公司奪得,雙方以每桶酬金 1.39 美元的生產價格, 拿下伊南部的邁季嫩
(Majnoon)油田。

第二件交易就是中石油領頭的聯合財團與義大利能源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組成的財團競爭。

艾克森美孚 310 億美元買 XTO 近 3年全美最大能源併購案!

全球最大石油公司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14 日宣佈以總額 310 億美元換股協議,買下 XTO 能源公司,趁著天然氣低價時機擴大在天然氣產業的勢力。同時,艾克森也將承接 XTO 能源 100 億美元的債務。
這是艾克森 10 年前併購美孚以來又一樁大型併購案,也是美國自 2006 年以來最大手筆的能源併購案,顯示艾克森美孚看好美國減排限制將刺激天然氣需求升高。
這件交易已獲得雙方董事會通過,但仍需XTO 股東及主管機關許可。艾克森美孚表示,這項交易「增強本公司在開發非傳統天然氣和石油資源的地位。」XTO 是在頁岩等非傳統地點開採天然氣的主要業者。XTO 在美國有權開採 45 兆立方英尺的天然氣。艾克森美孚則在美國、加拿大、德國、波蘭和匈牙利和阿根廷都有天然氣田。

天津濱海石化專區 台塑興味濃

中國天津市濱海新區正積極規畫全球技術領先的石化產業專區,這項規畫也引起台商企業的注目;而濱海新區內的南港工業區,將建設成具有持續競爭力、以世界級重化工業為核心的工業區域。據悉,台塑集團近期將造訪考察,尋求可能的投資合作機會。天津發改委

石化辦公室官員表示,天津濱海新區目前正實施「一核雙港、九區支撐、龍頭帶動」的發展策略。

透過加速「一核雙港九區」的開發建設, 凸顯天津濱海新區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龍頭帶動作用,從加速天津發展的過程中,促進環渤海地區經濟起飛。石化辦公室指出,規畫為重化石油專區的南港工業區,面積達 200 平方公里,以石油化工、冶金鋼鐵、重型裝備製造、港口物流 4 大主導功能為發展重點。南港工業區將吸收中國 3 大石化業巨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進駐。

碳市場 10 年內市值超越石油

2005 年以來,歐盟強制要求區域內各大污染國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或在公開市場購買排碳額度。「碳市場」(carbon market)隨之興起。倫敦的歐洲氣候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排碳許可交易中心,全球 90%左右的碳交易,透過這裡處理。
2008 年,碳市場價值一千二百六十億美元。如果全球碳市場興起,到 2020 年,估計市場將暴增到三兆美元。可望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但據英國環保組織地球之友的報告,迄至目前,碳市場不僅未對減排產生任何作用,反而成為投機新管道。這項指責非空穴來風。柏里坦承,歐洲氣候交易所在目前的碳交易系統下,迄今確實未達到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但以自己的經驗,他相信, 藉碳交易達到減少排碳量的目標,遲早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