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市場掃描

2010-12-05



BP 利潤下降但已恢復盈利

今年第三季BP恢復盈利,在六到九月利潤共計17.9億美金(1.79 billion)。相較於今年第二季因墨西哥彎漏油事件323億美元(32.3 billion)罰款所造成的172億虧損,BP財物狀況大為好轉。

墨西哥彎漏油事件所造成的環境危害,特別是油管封蓋的進度之延後,讓BP這季再付出了77億美元(7.7 billion)的含稅罰款。BP 宣稱整個漏油災難所造成的財物損失將近339億美元。

排除漏油相關的開銷,BP第三季的利潤為55億USD(5.5 billion),比2009第四季成長了18%。

 

Havoline即將於北美州與Chevron品牌合併

Chevron近日宣布2011年中旬即將重整其 Texaco Havoline潤滑油產線,並將其在北美範圍內歸入Chevron品牌。重整過後的Havoline產品即將開始使用Chevron標誌。這個改變將為Chevron帶來更齊全的產品線,也同時擴充Havoline於北美州的行銷與銷售機會。

Texaco公司在1904年推出的Havoline品牌之產品包括:客車機油,潤滑油與冷卻劑。在歐洲與南美,Havoline利用Texaco品牌行銷,而在亞太與非洲地區則利用Texaco

Chevron合資成立的Caltex品牌 。2001年Chevron正式收購Texaco,但是保留的Texaco品牌。不久之後Havoline之北美行銷則將與Chevron品牌同步。

Chevron的潤滑油美洲副總經理Doug Hinzie表示:『我們預計於北美州將潤滑、冷卻、添加與化學產品合併至同一個品牌,所以將Havoline產線移至Chevron是理所當然的下一步』。根據這個計畫,Chevron也將會擴充頂級的Havoline Xpress潤滑產品,並以Chevron的品牌支持它的行銷。

外觀上Havoline唯一的改變將是多印製Chevron商標,而其產品將不做調整。

 

卡達爾化學公司(Qatar Chemical Company)新石化廠開幕

卡達爾現任埃米爾(即總督) 謝赫•哈邁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近日正式為該國最新的石化廠Q-Chem II剪綵。這個新的石化廠預計每年將能夠生產35萬公噸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以及34.5萬公噸的正α烯烴 (Normal Alpha Olefin NAO)。

HPDE是一種有彈性的塑料聚合物,從瓶罐到垃圾袋,HPDE也可以用來製造各式不同的用品。NAO則經常用在合成潤滑油、鑽井液以及多種家庭用品,包括防曬油、液態肥皂等等。Q-Chem II石化廠將利用Chevron所授權之科技生產Marlex牌HPDE、AlphaPlus牌NAO 。

 

ExxonMobil於新幾內亞發現比預期中多兩倍的液化石油氣(LPG)

ExxonMobil與勘探合資夥伴Oil Search在新幾內亞之液化石油氣開發中發現當地可能有高出預計量的液化石油氣。勘探計畫初期估計可以生產 66億噸(6.6 million)的液化天然氣,而近期的花旗集團(Citigroup)與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的分析師則認為產量可能接近69億噸(6.9 million)。總部位於莫爾茲比港的Oil Search公司表示,這個合資計畫有可能為新幾內亞的經濟帶來兩倍的成長。

 

逆向操作?昭和殼牌石油轉戰太陽能事業

全球大型石油公司如BP(英國石油)、 Royal Dutch Shell PLC(荷蘭皇家殼牌石油)等均縮減對太陽能產業的投資時,日本最大石油公司Showa Shell Sekiyu KK(昭和殼牌石油)(5002-JP) 旗下子公司 Solar Frontier KK 在日本南部投資的1000億日元(12.5億美元)新太陽能面板工廠,明年7月將以全速運轉。

英國石油今年停止在美國製造自家的太陽能電池,並表示藉由使用其他夥伴所生產的面板,更能夠降低成本。持有Showa Shell 1/3股權但不介入Showa Shell太陽能事業的shell公司也已決議,將其替代能源事業的焦點放在生物燃料上。

Showa Shell預期此產業明年就會因為新工廠而轉回獲利,且2014年前太陽能產業將佔公司獲利50%,稅前獲利500億日元。該工廠年產能 900 百萬瓦特的光伏電池。

 

巴西石油公司淨資產美洲第2

拉丁美洲著名經濟諮詢公司Economatica近日指出,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9月的淨資產達1755.17億美元,在拉丁美洲和美國所有上市公司排名第2。今年六月,巴西石油公司進行全球集資活動之前,公司的淨資產為982.37億美元,排名第10。淨資產排名第1的是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達2304.95億美元。。

 

專家預測40年後全球石油枯竭

正當各國都在加緊研發石油可替代能源時,最近多位相關領域專家表示,按照目前的研究和開發速度,全球石油資源耗盡90年後,替代技術才能成熟。也就是說,人類無法趕在全球石油耗盡前改用替代燃料。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民用和環保工程教授黛比‧尼邁爾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可再生能源和新型環保燃料要到2140年才能在全世界廣泛應用,但碳氫化合物燃料可能在2050年就會枯竭。這之間相差了90年。他在對能源市場進行數學分析後認為,綠色能源的研發速度趕不上石油儲量的消耗速度。

 

IEA:未來25年 石油需求穩定續增88%

國際能源總署(IEA)11月9日發布「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的預測報告中指出,儘管各國實施能源政策,未來25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和石油價格,仍將穩定成長,這基本上和氣候變遷的目標背道而馳。

報告指出,儘管去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會議,曾經對氣候變遷做出承諾;然而由於開發中國家的需求強勁,在2009年到2035年之間,石油需求將上升88%,其中,中國就佔了將近一半。

報告中也指出,如果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執行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及G20的協議,逐步取消燃料補貼;那麼,到2035年的時候,預估油價將達到每桶113美元。而如果各國官方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那麼到時候每桶油價更可能達到135美元。

 

積極吞油砸大錢 中國加速買油氣

《金融時報》報導,中國石油大戶今年到現在已經斥資246 億美元(台幣7420億元)收購石油和天然氣,規模占同期全球油氣購併活動的五分之一。這些數字突顯,為了因應與日俱增的境內需求,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收購規模愈來愈大。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資料,2000年以來,中國的能源需要已經增加一倍,中國並且在今年夏天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國。

根據全球能源/金屬顧問公司Wood Mackenzie的統計,中石化是今年最大的買家,在資產收購上總共投入131億美元。中海油居次,投入58億美元,包括10月以十億美元入股美國德州一個大型頁岩油氣項目。此事也顯示中國對「非傳統石油」的胃口大為增加。非傳統石油指不是使用傳統油田,而必須使用其他較困難或較複雜技術來開採的油田,海底的鹽下層油藏亦屬之。

由於國內需要直線上升,中國的海外油氣購併將會只增不減。

 

中石化、科威特 合資煉油

中國海外開拓油源又有新的斬獲。科威特石油大臣薩巴赫透露,大陸中石化與科威特石油公司(Kuwait Petroleum Co.)已同意在第3國聯合開發新的石油項目。

華爾街日報報導,科威特石油大臣薩巴赫11月11日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會晤時,簡要介紹了他與中石化董事長蘇樹林的會談內容,包括籌畫中投資90億美元的合資煉油石化項目的最新進展、中石化參與科威特能源項目的開發,以及雙方將加強能源合作等。

薩巴赫指出,作為能源合作的新領域,他與蘇樹林就科威特石油公司與中石化擴大在第3國項目的合作原則上達成共識;兩家公司尚未決定在哪個國家建立首個合資項目,而科威特訪問團將於今年稍後訪問中國,以落實此項新的合作項目。

該煉油項目包括1個日加工能力30萬桶原油的煉油廠、1座年生產能力100萬噸的乙烯廠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由科威特石油公司和中石化各持有50%股權,科威特方將向該煉油項目提供原油。

 

柴油荒 中國面臨能源危機

今年冬天,中國政府相關部會如發改委及能源局均就柴油荒及天然氣短缺提出預警,中國政府目前下令國有油企要全力配合以應急。不過,愈演愈烈的「柴氣爾」(柴油及天然氣)短缺困境,已導致不少下游企業面臨倒閉危機。

10月初開始,中國就陷入前所未有的柴油荒,現在柴油荒已經蔓延全中國各地,並傳出包括陸運、水運等運輸均受到嚴重影響的消息。川陝高速公路因加油站枯竭,上千台大卡車因無油全堵在路上,導致運輸中斷;此外,估計有4,000家民營加油站會倒閉關門,業者估計,這股柴油荒將會延續到明年第1季。

造成這波柴油荒的原因很多,例如稍早因節能減排導致煉油企業減產、游資炒作囤積、季節性用油增加、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龍頭疑似聯手推高價格等複雜原因。目前已波及的省市包括江西、浙江、江蘇、湖南、福建、北京、上海、重慶、大連、合肥、武漢、四川等。

天然氣方面,也因今冬可能異常寒冷,中國可能出現嚴重氣荒,致工廠減產甚至停產以滿足居民用氣的情勢更不容小覤。

 

石化雙雄擠身能源企業前10大

「新加坡國際能源周」11月3日公布「2010年普氏能源資訊全球能源企業250強」排行榜。其中,中國能源企業表現搶眼,有12家企業榜上有名,被稱為「石化雙雄」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同時躋身全球能源企業前10名。

2010普氏能源資訊全球能源企業250強是根據2009年全球能源企業資產、營業收入、利潤及投資回報率進行的綜合評分。該排行榜旨在衡量各能源企業的財務業績,並列出它們在全球、所在地區和行業領域的名次。

美國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公司連續6年蟬聯第1,英國石油公司排名上升兩位躍居第2。此外,排在前10位的還包括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 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英國天然氣公司E.ON、AG、中石油,中石化,美國石油公司雪佛龍與荷蘭皇家殼牌公司。

根據排名顯示,2009年以來亞洲能源企業表現十分搶眼。今年躋身排行榜的亞洲企業數量由去年的55家增加到今年的68家,其中12家來自中國,比2009年多出4家。

 

鐵馬踩出雷 田子國小(綠)到奪金

屏東縣高樹鄉田子國小雖小,但師生致力環境教育,今年拿下全國綠色學校金牌獎,校園裡不但綠油油,能源教育更是一把罩,學生可以體驗太陽能發電、人力發電,還可以觀察廢水回收再利用,哪種家電最耗電,學生一試就知道。

「拿到金牌,真的太高興了!」田子國小只有二百多位學生、校園只有一點多公頃。兩年前,校方為了配合節能減碳趨勢,校長詹麗足開始推動能源教育,她把校園舊水塔改成水資源教學場地,利用學校廢水回收再利用做成生態池,再引到「水撲滿」,「如何節約用水,學生一目瞭然」。

校長詹麗足表示,學校是台達電能源中心學校之一,台達電公司會派人到學校協助設計能源課程,經過回收再利用及太陽能交叉使用,現在學校電費一年可以省下一萬多元,「這正是節能減碳的開始」。

 

車市暢旺 明年總量上看34萬台

國內車市勇猛精進,車商紛紛表達樂觀預期,其中汽車業龍頭和泰汽車協理劉源森即透過一場車市研討會表示,在國人購車意願回升及10年以上舊車車主勢須換車推波助瀾下,5年內台灣車市可望重回40萬台規模,而裕隆汽車董事長嚴凱泰則是認為明年車市應可再提升至34萬台。

劉源森協理說,去年在政府祭出3萬元貨物稅補貼誘因下,新車銷售力道開始回彈,今年補貼儘管取消,新車銷量仍更勝去年。而據統計目前車輛保有台數大約670萬台,其中10年以上舊車已達46%,以平均每台車18年使用期限計算,推估每年汰舊換新需求即多達38萬台,為此和泰預估2016年車市將有很大機會提升至40萬台。

 

國產機車市場回穩 銷售持續走高

10月機車銷售報告出爐,結果光陽機車以19765台高達41.6%市佔率搶得第一,三陽機車以12736台居次,山葉機車則以12717台居第三,兩者市佔率皆為26.8%。總結前10個月銷售數量,光陽機車以累積160493台之36.4%佔有率依舊領先,山葉以143196台之32.4%佔有率居第二,而三陽工業則以118699台之26.9%佔有率居第三。目前機車總市場來到441391台,比09年之416634台提升了5.94%。

 

明年車市旺 裕隆、裕日車領漲

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對明年車市發表樂觀看法,讓汽車類股連袂上漲。台灣工銀證券表示,由於台灣與中國已進入汽車銷售旺季,汽車與汽車零組件廠股價修正已近歷史評價低檔區間,建議買進。

另外,對岸的汽車市場更是一片火紅,今年前10月銷售量已達1,467.7萬輛,超越去年全年1,364萬的銷售量,大陸汽車市場持續成長,裕日車是最大受益者,加上裕隆集團旗下納智捷(Luxgen),明年第二季也將登陸中國,集團整體獲利,明年上看160-170億元。

 

中台鋼企聯手‧投資海外鐵礦

《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寶鋼集團和台灣中鋼公司正計劃聯合投資海外鐵礦。此舉在兩岸企業的海外合作中很少見。過去,兩岸企業的海外合作大多局限在海上石油鑽探領域。

中鋼於11月17日證實雙方的結盟。這將是兩岸鋼鐵業首次展開合作。與此同時,鋼鐵企業在確保自身原材料供應方面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中鋼表示,中鋼與寶鋼都需要尋找原材料,因此此次合作對兩家企業都有積極作用,寶鋼是一家上市私企,所以合作應該不會牽扯到政治。中鋼表示很樂意與韓國浦項(Posco)等其他鋼鐵企業聯合進行海外投資,“但他們已經有自己的鐵礦石(供應)”。寶鋼是最佳合作夥伴,因為兩家企業過去已經進行過合作。

 

中國明年將保持稀土出口量

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11月5日公開表示中國明年將保持稀土出口量,駁斥近來外媒頻報導中國限制稀土出口;他更指出,某些國家坐擁稀土卻不開發,反而從中國進口,使中國承擔過多出口量。

新華網報導,陳德銘在出席中法經貿合作專案簽約儀式上指出,中國政府為環保訴求,開始整頓不符合標準的小型稀土礦廠,隨礦廠陸續關停造成稀土產量下降,出口自然相對減少。然此加強環保的舉措卻經某些媒體報導炒作成「政治事件」。

陳德銘更批評,某些國家坐擁豐富稀土礦產,卻不進行開發,反而從中國進口。導致只擁有全球30%的稀土資源的中國,卻需負擔90% 的全球稀土產量。稀土作為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儲量有限,因此中國正與稀土消費國及儲藏國協商,共同解決日趨緊張的稀土供求問題,並尋找稀土替代資源或方案。

 

鐵、銅、稀土等礦種緊缺 陸發動大規模探勘

為確保今後5年發展不為礦業原料所苦,中國政府即將投入300億元人民幣鉅資,進行堪稱是「十二五規劃」期間最大的一次國土尋寶行動。目標鎖定在鐵、銅、鉻、錳、鎢、鍺、銦、稀土等緊缺礦種,以及石油、煤等能源物資上。

新華網報導稱,根據官方初步部署,這一行動計畫的實施週期為2011年~ 2015年,中國業內將這次部署稱為「全國地質找礦行動計畫」。此一計畫是國土資源部大力推動地質找礦新機制的重大舉措,也是調動各級地方政府、企業、探勘單位等協助的重要措施。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是礦產資源大國,但隨著經濟起飛,礦產與能源消耗量逐年提升,如今在某些原料上仰賴進口頗深,以鐵礦砂為例,甚至受制於全球3大鐵礦砂巨頭,中國政府的舉措僅是為未來5年找一份保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