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汽修業的活命關鍵 微薄的個別力量,承擔不起時趨的衝擊

2018-09-04



一萬多家獨立車廠限於規模,絕大多數沒有功能性的部門建制,不像品牌總代理及旗下大型經銷商,幾乎都有管理部、服務部、行企部、業務部、財務部、技術部、零件部、秘書室、顧關中心等部門,且還有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協理等高階領導幹部,因此獨立廠店的老闆們不是長久過勞,就是存在「麻雀雖小,但五臟不全」之潛在風險,導致與品牌車廠的落差越來越大,獲利能力也大大不如往昔。

最近幾年新車銷售多數不賺錢,公司獲利仰賴售後服務,這個眾所周知的事實,證明了修車應有相當不錯的利潤,但獨立車廠近幾年來卻常感嘆「錢足歹賺」,一人店、二人店越來越多就是明證。筆者長期呼籲同業們應該要有「棄修智慧」、要懂「有限範圍服務」、要落實「目標車系或主攻系統」,即提醒大家不能包山包海、不能什麼都修、不能來者不拒,我們在故障診斷上花了太多時間,在實際修護中少了熟能生巧的利基,在疑難雜症的處理過程又增添太多摸索般的挑戰。

一線品牌技師的平均產值普遍遠高於獨立車廠,主要差別就在保修技術的熟稔度,以及保修車輛數是否足夠,此與員工努不努力或技術能力好壞其實無關。全球車廠不斷往集團化發展,在系統共用、零件相通、科技相近、檢測設備與特種工具雷同的發展下,品牌與獨立車廠兩大陣營的落差勢必持續擴大。我了解獨立車廠多數品牌的車輛幾乎都修,有其不得不的憂慮,大家常言「生吃都
不夠焉能曬乾」,但少數堅持品牌專修的夥伴依然成功。

保修車輛數不足雖是業界普態,但不表示此一難題無解,也非獨立車廠的宿命,而是我們很少在車源拓展上下過功夫,那是因為沒有業務部;大家經常感嘆利潤大不如前,因為我們較缺乏成本與利潤的學養,也沒有必要的報表,那是因為少了財務部;夥伴們往往忙於現況問題的解決,難以兼顧趨勢洪流、市場變化及舉辦活動等資訊,也很難擬定因應策略,那是因為沒有行企部;雖然我們天天都在接待客戶,卻不一定清楚顧客評價到底如何,也很難提升顧客六大滿意,那是因為少了服務部。

獨立車廠的規模越來越小,別說成立專責部門,就連請幾位各方專才,都會是很不務實的沉重負擔,但業務拓展、行銷策略、趨勢掌握、零件買賣、損益改善、服務提升等重要性,相信夥伴們不會有人反對,也一定心有戚戚焉,何況任何人都無法具備全方位的知識與技能,即使有,也很難在已過度負荷的忙碌中綜理全局,因此從2006年以降,獨立車廠的業態越來越不健康,從我這個在汽修業闖蕩40年的老兵來看,已經不是擔心而是憂慮。

結盟的概念,是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是藉由外在的力量來改變本身的弱點,是透過理性的選擇以決定找誰合作,是運用別人的經驗與資訊來提升市場競爭力。這種概念其實業友們並不陌生,譬如在保修新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您會找尋技術服務公司支援,不管是維修資料或是技術諮商,但對於影響公司存續與獲利的經營管理及行銷,卻少見有結盟的意念,也許是技術背景的執著或偏
見,更可能的是誤以為微型企業沒有這種必要,且忘了同溫層的相互取暖往往是偏狹的毒藥。

從筆者長期的經營、輔導與訓練之經驗發現,獨立車廠常常不自覺的在做賠本生意,甚至是經年累月低估成本及收費,本專欄之前曾詳述的標準工資與工資成本就是最嚴重、最遺憾的錯誤之一,其中反以秉持誠信、為顧客設想的廠店受創最重,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層出不窮。坦白說,我們汽修業的社會評價並不高,因技術層次的傷害其實不大,問題集中在接待應對、顧客服務、價格解說、花錢價值、環境維持與保修承諾等,當然還有極少數欺瞞、造假、為非作歹的害群之馬。

公司會不會長期賺錢、可否贏得消費者信心、能不能永續經營、有沒有要命的潛在風險,關鍵其實就在經營管理及行銷。能請企管顧問師來輔導當然最好,但若財務負擔過大或規模不足時,唯一的方法就是理性結盟,這就是筆者成立「Pcars菁英聯盟」與支援「共同成長營」的初衷,並提供利益倍數(獲利與支出之比)11.3倍與10.3倍的詳細計算公式,目的就是協助大家在後燃油引擎時代大幅擴增利潤,也期望與優質廠店邁向新智能汽車世代。

Pcars的服務能量有限,當然無法兼顧一萬多家的保修廠店,筆者期望出現更多類似的結盟或聯盟組織,他們也能在「經營管理與行銷」的實務上幫助汽修同業。上期本專欄已提醒讀友們「主導汽車市場的巨人們在做什麼」,我們還能繼續單打獨鬥嗎?還能妄想聯網科技、自動駕駛、共享服務、泛電動車的新智能汽車世代仍遠在一、二十年之後?因應一個世代的產業革命,難道不需要三年、五年的改變,來競奪廠店家數更少的商機嗎?

期待出現更多結盟組織的同時,我也必須提醒我的業友們「兩大思考慣性,您我都該拒絕」:當合作機會出現時,不能只想到必須花錢,因不及時結盟將錯過機運,也不能光想好處,因輸贏都有可能,重要的是理性評估,以及承受適當風險的勇氣;百年巨變是否出現,絕不能在同溫層裡相互取暖,因為商業的多數決,結果幾乎都是錯誤,尤須長期且廣度蒐集資訊,然後用眼見證、用腦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