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母廠總控將席捲而來 改變汽修業生態與存活的超級強颱

2018-12-12



知道汽修業將會巨大改變的人不少,但認為十年內波及不大之業友更多,而已展開應變行動的廠店則微乎其微。針對此種現象,個人深深引以為憂,筆者曾呼籲大家應該緊張但無須慌張,因為2021 年自動駕駛(非無人車)、2023年泛電動車將開始威脅我們汽修業。於百年巨變來臨前,您我都須觀念調適與積極備戰,時間往往需要三至五年以上,畢竟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陌生挑戰,也是一場全面性的大變動。

汽修業早已習慣小局部的科技進化,對資訊掌握與趨勢變動之敏感度不足,難免會有偏安心理、船到橋頭自然直、即使有人關門也不會輪到我、新智能車問題還很多等心理。在過去一百年這些念頭無傷大雅,遺憾的是當從A到V的國際品牌聯袂轉向,當聯網科技、自動駕駛、共享服務、泛電動車等衝擊同時併發,當全球大企業紛紛攜手合作並大規模結盟,當以科技業為主的新興車廠或系統業者一如過江之鯽時,汽車相關產業的思維、營運、競合、供應鏈、服務及生態,其實已經徹底改變。

先前有強烈颶風撲襲美國南部,電動車大廠Tesla為協助災區車主安全撤離,對旗下Model S和Model X 60/60D等車型發送OTA的升級更新,以解開其隱藏之續航力上限,由原本60kWh容量提高至75kWh,大約擴增了48-64公里的續航里程,該公司還為沒有選配快速充電功能的車主,免費提供快速增壓器,而這些救急行動則在風災過後以遠程更新系統收回。筆者無意誇讚Tesla的科技成就,但想提醒業友們「母廠總控」之威力。

德國福斯(VW) 汽車對歐洲的經銷商提出最新規劃,並以趨勢巨大變動而要求變更合約,主要變動是該公司將得以直接接觸消費者,並表示未來將朝銷售、服務、零組件、中古車、共享服務、金融等六大構面發展,且提醒經銷商們只須保有一座全功能服務中心。我們並不想討論該規劃是否公平或急迫需要,也不會在意經銷商們將如何取捨,反倒是此項轉變的時間點及其後續之深遠影響,我們相信這不會是VW的單獨行動,而是母廠總控的時機已越來越成熟。

已經開始讀秒的2019 年,日本豐田汽車計畫推出一項名為「定額制」的嶄新業務,消費者只須每月支付一定金額的費用,即可享有其他車型轉換的權利,如用了一段時間的轎車,可以更換為SUV 車型,而支付的費用則包括了保修及保險等經常性支出。豐田此舉係日本汽車公司首創,但全球已有其他車廠推出,共享服務的風潮下,消費者觀念將不再拘泥於車輛擁有者,而轉向更具彈性與便利之使用者。豐田還有其他方案,諸如將利用率不高的試乘車轉供短租,在在都環繞著母廠總控思維,必然不利於獨立車廠的生存。

目前已有少部份品牌車廠的車輛保修,開始與母廠連線,並依實際車況開出維修單,其實可視為母廠總控的前兆。我們很習慣智慧型手機或電腦的線上更新,甚至認為理所當然,而這股思潮已逐漸導引至汽車售後服務,未來線上自動更新、自動診斷、自動修復、自動授權等將會加速實現,且不論傳統車廠或沒有燃油引擎包袱的新興車廠,不僅將之列為標配,且會成為母廠總控的金鑰,即使獨立車廠能取得完整的維修手冊,也不會有足夠車源,淘寶網車輛商機退燒已可預期。

母廠總控是否真的會成為主流?筆者的資料顯示,您我熟知的汽車品牌都已發表新智能車的上市期程,而且計劃不斷提前,時間大多落在2020年至2022年之間。中國目前有能力生產泛電動車的廠家多達數百家,更遑論其他躍躍欲試的眾多國家,加上科技業者、跨國企業對新智能車虎視眈眈,供過於求的氾濫將促成汽車科技的大躍進。過去車廠以賣車賺錢,現階段車輛保修則成獲利關鍵,未來將是掌控大數據之競逐,以遂行母廠總控之全面利基。

綜觀全球權威報導,在AI與模組化生產的推波助瀾下,生產一輛車所需人力將減少八成至九成,裁員的龐大壓力及高額遣散費用,已成傳統品牌母廠之沉重負擔,加上新舊產品轉換期的巨資研發費用、四大趨勢佈建、泛電動車不易損壞等預期,母廠處境其實風險與艱難兼具,能顧得了多少經銷商權利,能不以母廠總控為優先考量嗎?被視為純電動車指標的Tesla,進入我國市場之後,新車銷售採取直營,售後服務則只有鈑噴曾經委外,此模式正是母廠總控最具代表性的詮釋。

母廠總控的趨勢幾乎已經定調,品牌車廠雖也受到不小衝擊,但畢竟還有母廠的撐持與策略支應,而此刻最該關心的是一萬多家獨立車廠,以及數萬名從業人員的生計與重新學習,其中最重要的兩個議題,分別是後燃油引擎時代之獲利擴增,以及新智能汽車世代的永續經營,兩者當然有串聯的成功機會,但請容筆者直言將是少數廠店的福運。世代轉換相當無情,其他產業早有前例可循,切勿以為變革的時間還早。

我們都無法抵擋百年巨變,也不可能置之度外,只有趕快認清趨勢洪流,了解變革有多緊迫,然後做出明智的抉擇。百年巨變沒有救世主,救世主將是一群夠決心、敢投注、具意志力、有理想性的同業夥伴,在共利互助的原則下相互結盟,匯集並整合出一股龐大的聯盟力量,並致力於專業共享、資源共創的優勢營造,以擴大經濟存糧、擁抱永續性產品與新智能車之保修授權,或可避免母廠總控之重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