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從乘載運具到移動生活 百年巨變下汽車產業未來新風貌(上)

2019-03-06



九天農曆年假期間,有許多汽車相關事業的好友電話拜年,大家對百年巨變的關注度明顯提高,也對移動生活、母廠總控之影響有高度興趣,這真是令人雀躍的好現象,大家不僅關切未來,也想為趨勢預做準備。好友們多數長期閱讀本刊本專欄的專文,少數則是前年筆者全台公會巡講時的參與業友,他們更從多元資訊中獲得佐證──陌生的產業世代已加速來臨,汽修業既有商機正逐漸減少,而因應這場空前巨變,真的需要三、五年以上的思維與策略修正。

針對新智能汽車世代的洶湧而至,大家請我預估全面衝擊之可能時刻,對一個這麼複雜且牽動甚廣的全球變局,我當然無法也不敢預估,畢竟那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也有許許多多難題需要突破。我認為定義不清的全面衝擊,尚非我們應該關切的焦點,何時面臨有感衝擊反倒值得重視,依獨立車廠當前市況,只要二成新車邁向智能化,即可能造成獲利大減甚至難以為繼的經營窘況,那會是來自品牌車廠服務與價格之壓力,而自駕系統帶來的頭痛時間將落在2021年,泛電動車則於2023年明顯衝擊。

此刻最重要的議題應是經濟存糧,也就是積極設法賺錢,既要拋開過往的經營慣性,更須接受前進未來的新思維、新行動與新佈局。汽車將不再是單純的乘載運具,而是饒富多元變化之移動生活;汽修業不能只寄望從車輛保修獲取利潤,而該著力於創造與適應車主們願意花錢的商機;保修廠店必須徹底擺脫髒與亂之廠域環境,邁向乾淨、整齊、明亮的世代店貌;同業們尤應從純然技術的
慣性中醒覺,深刻體認已到了該與通路接軌的時候。

我們關心現有技術者的未來,也提醒未來技職人員該有的十八般武藝,包括且不止於英文、機械、電子、資訊、材料學等,總之要有「重新學習」的認知與打算。長期以來汽修業承受著技師不足、技術力斷層的困擾,但新智能汽車世代逐漸成熟之歷程中,我們預料會有技師滿街跑的溢餘人力,包括引擎、鈑金、噴漆等師傅。好消息是未來修車技師,不僅會是高所得的專業人才、同時也將擁有絕佳之工作環境,以及頗被尊重的高社會評價。

掌握一個產業的趨勢變動與衝擊層面,當然不是簡單的事,但若能從未來市場新風貌的現象觀察,應可較易從圖像意識中幡然頓悟。這就是「從未來看現在」的好處,我們將清楚目前的處境,以及當下該做什麼改變,並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經營策略。汽修業資訊相對封閉,若還對電動車最大續航力、充電設施未普及、充電時間過長等質疑,或錯將全自駕與自駕系統畫上等號,或輕忽母廠總控的殺傷力,其實都是相當危險的遺憾。

本文將以全面衝擊後的圖像建構,來廓清我們當前的處境,筆者無意要讀者們全然相信,但期望對重視自己、重視汽修業未來的業友們有所裨益。所謂汽車業(含汽修業)百年巨變,指的就是新智能汽車世代,包括聯網科技、自動駕駛、共享服務、泛電動車等四大主軸,不論任一主軸都影響深遠,而四大主軸併發且相織的發展結果,其實就是告別燃油引擎時代,不僅進入全然陌生的產業環境,更是存少滅多之智慧抉擇。

保修廠店──多數看命少數看漲
如果您已知道電動車模組化生產、不容易損壞的事實,也清楚傳統的引擎、變速箱、油系、水系、傳動軸、排氣系統等將不復存在,並了解自駕車越普及,碰撞事故越不易發生時,當不會再有質疑、再有從溫效應的迷思了。國外權威分析師甚至出現獨立車廠滅絕之警示,我們認為不可能如此悽慘,但未能擠進前四分之一優質廠店者極具退場風險,而排行前十分之一同業昂首未來的機會
足以樂觀看待,其要素包括正確認知、經營觀念、營運體質、蛻變積極度等。

事實上,承受百年巨變震撼的不只是獨立車廠,汽車製造廠更是風雨欲來風滿樓,各品牌無不兢兢業業,他們除與其他汽車製造商競速外,還須抗衡新興車廠、科技業者以及跨國大企業的跨界挑戰,大家可從相互結盟、共享研發、多元合作、企業購併等不尋常動作獲得驗證。長期互為對手的雙B已共組合資公司、飛雅特克萊斯勒(FCA)與Google旗下自駕車先驅Waymo合作、中國滴滴出行等31家國際跨領域大企業共組洪流聯盟、德國福斯集團已擁具12個汽車知名品牌,類似案例則多到不勝枚舉,緊繃擂動的戰鼓下將會有多少冤魂?

國內汽車代理商與經銷商,表面上雖仍風平浪靜,但如鐵達尼號般的船難事件,其實已悄悄倒數計時。晚近幾年,以巨資起造的全功能服務中心一如雨後春筍,從數千萬台幣到十億級投資已非新聞,每當看見那些巍峨富麗的龐大建築,總有一股莫名憂慮與當烏鴉的傻勁,此時我寧可只是杞人憂天。當製造廠深陷傳統商機流失、龐大資遣費、海砸研發支出、電動車不易損壞、競爭對手巨人化等自顧不暇的挑戰時,還能兼顧得了多少下游夥伴?目前已有製造廠要求代理體系變更合約,直接把手伸向購車大眾,而延燒炙烈的母廠總控風潮,更將嚴重侵奪下游夥伴的賣車與修車利基。

百年巨變即將狂飆肆虐,保修廠店看命或創命的機會均等,當前優勢並不保證未來繁榮,誰能快速因勢利導,誰能理性因應變局、誰能積極創造利潤、誰能擴大車源分母、誰能抓住永續商機、誰能優化經營體質、誰能掌握外擴市場,誰就能在驚濤駭浪中,起造新世代的繁榮。《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