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從乘載運具到移動生活 百年巨變下汽車產業未來新風貌(下)
2019-04-08
2019 年──新智能汽車元年
泛汽車業的歷史,已把2019年註記為新智能汽車世代的元年。全球汽車大國早已繃緊神經,或許這不是大家關切的競逐焦點,那就看看今年的台灣車市,先撇開豪華車不談,NISSAN LEAF、HYUNDAI KONA或IONIQ等純電動車已宣佈導入國內市場,TESLA平價車款MODEL 3也決定登陸台灣,這些大眾化純電車款加上PHEV,以及滿街跑的各品牌HYBRID,則足可宣告「後燃油引擎時代」正式來臨。
2月20日也是台灣車業的重要里程碑,全新大改款的第四代FORD FOCUS,售價不到90萬元的頂規車款,率同級車之先搭載符合美國SAE Level 2的自駕輔助系統,代表自駕輔助裝置已非高級車禁臠,而各種主、被動安全輔助系統更落實在眾多品牌,VW今年導入的IQ.DRIVE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則極具代表性。商業競賽只要有人鳴槍,就會有許多競爭對手跟著起跑,五級全自駕車雖還相當遙遠,但二級甚至三級自駕系統卻已近在咫尺。
越來越多的汽修同業,意識到百年巨變來得比預期快,獨立車廠將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請車主回原廠保修,有更多買不完與買不到的機具儀器,有學不停及無處學的新智能科技,也會有車位利用率越來越低的煩惱,其實此刻若還不替將來盤算,那未來肯定不堪設想。向來很難捉摸的TESLA,繼拋出超高幅度大降價後,又奇兵式的廢除其已夠簡化的「車輛保養計畫」,要用車人自己去查閱車主手冊;該公司更以線上更新、線上修理及移動服務車,去虛化保養廠的存在需求,您說車市變得陌不陌生?這些巨大扭轉又該如何因應!
可怕的崩解,還未到而非不會到
時代演化可貴但卻無情,當看清趨勢已不可逆,就該明白終將遭到崩解,除積極把握傳統引擎的賺錢機會,也應捕捉新世代的可能商機,以避免成為退場的先發梯隊,若能成為三國歸一統的產業終結者,當下生意則有可能持盈保泰二十年,重點是您要夠強,眼光也要夠銳,舊產業終結者雖非只有一人,卻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且不能只有消失中的生意,也要有永續性的產品,就像傳統造車廠若要存活,就須打造聯網科技、自動駕駛、共享服務、泛電動車等競爭力。
崩解當然不是瞬間發生,但不會等到業績歸零,只要持續虧損不見轉機就會崩解,可怕的是日侵月蝕往往失之敏感。在母廠總控下,代理商與經銷商縱使逃得過非戰之罪的崩解,也難以避免巨幅縮減規模,而新車業代、引鈑噴技師與行政人員恐將多數離開現職。新舊世代轉換幾年內勢必明朗,產品被淘汰的零件製造商、遍佈全台的材料行、潤滑油商、再生翻修廠、汽柴油加油站、燃油引擎設備商等都在浪頭上,而能順應趨勢發展者,則有機會轉型成功,且成為實質受惠的產業終結者。
趨勢判斷,當下不會有正確與否的答案,且一定有不同的理解或看法,筆者只期望讀友們能關注百年巨變的秒變動態,對於觀點的認不認同倒不很在乎,但提醒大家留意2021年自駕車、2023年電動車的可能衝擊。汽修業景氣低迷總是事實,業友們在理性看待百年巨變的同時,設法增加獲利應該不會有爭議,逐步改善廠域環境也屬必要,提升車主滿意度則刻不容緩,誰能想通把疑難雜症還給品牌車廠,誰就更有時間氣力去設想未來。
活水在哪裡,新世代等您
新智能汽車世代終會來臨,我們將會喪失太多保修生意,也會減少絕大部份的同業,但並不表示獨立車廠未來沒有機會,也非只有改行換業的命運。筆者認為新世代保養廠須具備「5位6字」之基礎條件,意即需要5個以上修車位,包括平面車位在內;而6字指的是乾淨、整齊、明亮等廠域要件,收益來源則由保修、充電、通路(商品)三者共構,同業們須加強英文、電腦、資訊、電學等運用能力,並積極往大品牌靠攏。
受到母廠總控影響,加上傳統品牌存在既有服務網,當然限縮了獨立車廠的發展空間,因此只能寄望新興車廠(即沒有生產燃油車的整車廠)。純電動車因底盤共用與模組化生產等因素,將會有許多小品牌出現,而這些新興車廠一旦來台開賣,當需要一定數量的服務據點,預料不會採取逐家建構方式,而是尋求夠水準、符合時趨之獨立保修聯盟合作,筆者認為能滿足新智能汽車世代需求的保修聯盟,屆時將有幾個體系並存,獨立廠店則應爭取結盟機會。
全球各大車廠均以鉅資投入共享服務事業,在此風潮下將出現許多類型的車隊,個人買車比例則會明顯下降,且不論叫車、租車或共乘型態,共享車輛之使用率都將大幅攀高,具清潔、維護、停放等功能之出車整備中心勢必搶手,而車內空氣品質與健康維護商機,則成兵家必爭之標榜與熱議,其中非新車公司的共享車隊,極有可能尋求獨立車廠合作,並將健康維護重任一併委託施作,這是挺進新世代業友們的大好機會。
筆者在車界服務逾四十年,對百年巨變一直存在情感上的排斥,因為引擎聲浪已是生命組曲中相當熟悉的旋律,但衡諸國內外造車廠爭先恐後之趨勢爭霸,並探索購併、結盟、關廠、裁員等全球風潮,更推研泛汽車業將遭遇何等慘烈的衝擊,以及水淹及胸還要多少時間,起自2016年的密集警示,正是我理智的勇敢直言,兩、三年過去了,趨勢演進一如當初研判,而今緊急警報已經大響,究竟還有多少同業不知、不解、不理百年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