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樞學堂-努力與認真的分水嶺 風平浪靜的前奏,暗潮洶湧已形成
2020-07-06
2020 年上半年,汽修業在疫情起伏中,以相對其他產業平穩度過,綜合市場多方反應,雖有略低於 15% 的年衰退率,但在社會活動大幅收斂的不利環境下,堪稱難能可貴。全球疫情依然險峻,中國再傳二度感染警訊,我國防疫表現能否持續傑出,期望固然但無法預測,倒是百年巨變的衝擊更加迫近,一場腥風血雨終難避免,只是時間早晚而已,而面對新智能汽車世代的來臨,應變時間需要超過既往的漫長,且傷害將無聲無息擴大。
輸贏選邊,太陽與月亮的對話
汽修業的努力與刻苦耐勞,從來不需要太多懷疑,但問題也在埋頭苦幹的努力,反而忽略產品與業態丕變的認真,市場依然呈現太陽與月亮對話之分庭抗禮。認為C.A.S.E. 言之過早的同業佔絕大多數,對聯網科技帶來的母廠總控威脅理解有限,對自動駕駛的半自駕與全自駕尚且分不清楚,對車輛共享之「擁有」及「享有」消長漠不關心,對泛電動車引發的商機崩落和移轉多所錯解。當移動生活已成汽車產業新註解的此際,還質疑電動車充電設施不足、最大續航力不夠,其實就是沒看清未來的可怕風險。太陽與月亮只在黎明、黃昏才有短暫交集,判斷永遠是保修廠店的最大挑戰,誰屬太陽誰是月亮並不重要,判斷的結果形同為自己造命,要緊的是曾否認真求證資訊,是否理性面對趨勢?大家的交集是C.A.S.E.(聯網、自駕、共享、電動 ) 遲早都會來臨,但何時來臨的認知卻差距達十年甚至更久。台灣今年可購與預購的純電動車已有 16 款,且尚未包括更多的 PHEV( 插電式油電複合車 ),至於聯網、自駕、共享也都浮上檯面,籲請讀友們切勿站在事實的反向。
趨勢並非多數決,存活不能仰賴天
筆者在汽修業超過 40 年,深刻了解取暖式的多數決普遍存在,並且引以為憂。趨勢發展醞釀與研發初期都屬極機密,參與者僅為專家學者的極少數菁英,當新產品或新商模訊息一經曝光,常可發現群體競賽早已鴨子划水,而此種各顯神通的共識,將匯集成百家爭鳴之產業洪流。革命性的趨勢發展始終由少數人所導引,目前泛電動車已穿梭國內大街小巷,各車廠則全面加快上市時間,各種自駕技術無不推陳出新,車輛共享服務持續加溫,包含母廠總控的聯網科技更連番登場。
獨立車廠的業友們,絕大多數認為C.A.S.E. 的普及至少還要十年以上,此說法並不離譜,但普及率未加定義卻恐成誤導,筆者特依現況提出兩項呼籲。第一,若C.A.S.E. 造成營收減損二成,將有多少保修廠店撐不下去?大家切勿聯想到燃油車何時消失,因真正困境是持續賠錢且看不到未來,極有可能發生在 2023 年;第二,為追求永續經營,請提早轉型準備與經濟存糧,C.A.S.E. 形同產業革命,此全然陌生的巨大改變,備戰時間起碼要 2 年以上,存活真的不能仰賴天,而我們已沒有太多時間。
擁擠的汽修業,潰堤般的休業潮
「原來這樣做,也行!」,這是創意世界的價值驚嘆號,許多我們不曾想到過的或從不認為可以成功的事,卻在困頓煎熬裡華麗轉身,或於偶發感觸中締造風潮。當業友們還忙碌於日復一日的修車工藝時,汽修世界其實已默默燃起顛覆之火,為避免未來世代措手不及的後悔,唯一正解就是探索驚嘆號與問號之背後意義,然而遺憾的卻是一直沒發現改變的事實。和泰為什麼積極推廣iRent、啟動市區店的目的是什麼,某新車品牌破天荒跨界保修特定品牌之外車,而多元多客戶的風潮,又將造成何等牽動?
數十年來的汽修業不曾有過巨變,我們不僅沒有應變經驗,甚至已失去想像力與警戒心,千萬不要以不可能或還早得很來看待C.A.S.E. 百年巨變,產品不一樣、商機不一樣、技術不一樣、生態不一樣、設備不一樣、廠店貌不一樣、需才不一樣、資金不一樣、零配件不一樣、規模也不一樣。這 10 個不一樣的陌生挑戰,將空襲以不變應萬變的業友,並提供大約 20% 存活席位給與時俱進之
廠店,已然擁擠的汽修業,即使不忍出現潰堤般的休業潮,但誰也檔不住趨勢。
大家都為賺錢,獲利各憑本事
不論為百年巨變預做準備,還是想改變微利化的營運,設法賺錢應是當前最主要的課題,其決勝關鍵在於顧客滿意,包括環境、服務、品質、準時、價格、責任等 6 大滿意,畢竟保修車口數增加,獲利才可能提升,其中預約作業、接待應對、問診及建議、報價技巧、儘快派工、追加報價、交車說明、待修建議、修後服務等,則是車主們決定是否再度光臨的 9 大感受。前述 15 要件的提升,
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改善沒有必然的優先順序,請從自己不滿意或被詬病的項目先著手。
把疑難雜症還給原廠,是筆者長期對獨立車廠的建議,但晚近二年出現明顯怪現象,品牌車廠施力於保養、清潔、潤滑等高利潤商機,獨立車廠反朝疑難雜症等複雜化工作挺進,此等情形正是「品牌車廠認真、獨立車廠努力」的寫照,獨立車廠其實已超越了功能性的價值範疇,對獲利是憂不是喜。品牌車廠有優秀的服務企畫人才,其新增品項的展業手法,頗值得獨立車廠借鏡,保養、清潔、潤滑還有一片天,既不易出現客戶抱怨,更是高利潤池塘。
沒有對策、不知未來的流汗苦幹是努力,為願景與市場的想方設法突破才算認真,兩者真的缺一不可。現階段筆者不反對抱持技術第一的思維,卻不能忽視前述的 15 要件,百年巨變來臨,掌握趨勢與學習新技術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