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悶經濟,不當悶世代_汽修業經營教父陳熙樞顧問專訪(上)

2015-11-05



前 言

近幾年來,非品牌車廠不僅普遍感嘆悶經濟壓力,也憂心春燕是否還會返巢,而新動力綠能車又呈現百家爭鳴態勢,傳統引擎何時會被邊緣化,更是業者們掛慮的焦點,汽修業顯然陰霾層層。本刊特別走訪汽修業公認最後ㄟ一口灶 ── 陳熙樞顧問。這位汽修業經營教父,曾於 2006 年預言汽修業此去將一路下坡,如今看來彷若一部趨勢劇本。這次專訪應本刊要求,陳老師提出「拒絕悶經濟,不當悶世代」的專業見解,相信能帶給讀友們再見曙光的啟發與契機。

 

本刊記者 ( 以下簡稱記 )汽修業普遍很悶,請問悶經濟是否有解?

陳老師 ( 以下簡稱陳 )突破悶經濟,先要改變觀念,拋開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框架,並放眼未來十年、二十年之可能發展與轉變,且須有「拒絕悶經濟,不當悶世代」的決心及勇氣, 始能從當下與長期的興革中揮別悶經濟,我始終堅信汽修業是一個不落日產業,大家要有信心。

 

記:大家很想知道,汽修業有無較大的潛在商機?

陳:幾年來的課堂上,我多次提出「汽修業打敗汽美業」的呼籲。汽車美容業目前粗估約有八千多家,單店月平均營收接近 26 萬元,全年總產值約達 250 億台幣,幾乎是汽修業的三分之一,應足夠解除業友們的悶警報。過去汽美業以減法美容的研磨打蠟為主,這些年已逐漸發展為加法美容之車體鍍膜,不但大大減輕對人體與環境的傷害,其收費標準又遠高於打蠟,年總產值持續提升當指日可待。

 

記:這塊餅的確夠大,也十分吸引人,但汽修業憑什麼能打敗汽美業?

陳:可從三個主要層面來看,第一汽修業的技術門檻遠高於汽美業,我們具有高度侵略性,汽美業卻無力跨足汽修業,而車體鍍膜的難度不高,約十天即可上手;第二汽修業可利用閒置場地及人力,取得租金與人工成本之絕對優勢,汽美業將喪失競爭力;第三汽修業已有固定客群,客戶關係也相對緊密,我們可運用「1+1 小於 2」之行銷手法來擴大利潤,汽美業將束手無策。

 

記:您的分析很有道理,是否意味著汽美業未來可能消失,而目前汽修業進軍汽美業的情況又是如何?

陳:汽美業未來不會全部消失,但我預料將減少九成左右,取得車體鍍膜卓越品牌授權的汽美店,應該還能擁有一片天。目前已有不少品牌車廠已跨足汽車美容事業,甚至海外母廠還販售其品牌之鍍膜產品給台灣,可見鍍膜商機已備受矚目,且成為新車銷售之標準服務配套。至於獨立車廠部份,只有少數業者開始推廣汽美服務,主要原因包括仍無法接受跨業發展、廠店規模受限、崇尚技術第一的觀念根深蒂固,以及缺乏創新之勇氣及挑戰等,但我相信陸續投入的業友將越來越多,而後悔失去良機的廠店也會不少。

 

記:除了汽美商機外,本業有沒有漏網生意?

陳:漏網商機相當多但不一致,最明顯的就是化學品,清洗積碳與冷氣風箱清洗都是高利潤生意,水箱精及汽油精銷售量也不夠,更換變速箱油和方向機油則常被忽略。我發現單價較低的項目,業友們似乎不太熱衷,如雨刷片、雨刷精等,大家應有積少成多的想法,這也是不容疏忽的服務。

 

記:您曾寫過「別讓牆壁鬧寂寞」的專文,能否再跟讀者們分享?

陳:不論廠店是租用還是自有,大家通常只注重平面之規劃運用,卻忽略內牆也是租金支出的一部份,而內牆具有提高營收及利潤的功能。你可以在牆上懸貼商品、活動或促銷海報, 也可以張貼用車小常識、保固條款、車主佳評、車險代保、中古車資訊及活動預告等文宣。若積極點還能購置合宜的櫥櫃,銷售較熱門之汽車百貨、模型車或使用頻度高的生活用品。這些都是附加利益及商機創造,也可代售車主自家的適當產品或協助宣傳,對車源鞏固與開發都有所裨益。

我由衷建議業友們,請把保修廠店視為通路,且是一個相對好停車的商品通路。或許有人會認為不務正業,但這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也是另一桶金的來源,我必須提醒從 0 開始的生意成長最可觀。

 

記:的確有許多商店很會善用牆壁,但汽修業似乎還不太能認同。另外大家很關心新動力綠能車何時普及化?現在該有哪些因應準備?

陳:新動力綠能車發展相當多元,主要為油電複合動力車、氫燃料電池車、電動車、氫氣車與水燃料車等,雖然已經或即將量產,但普及化暫估還需十年左右,應視科技突破與動力成本降低的速度來調整。

新動力車款的保修設備與技術,將嚴重衝擊獨立車廠的未來生意。我建議業友們應儘快開始強化不會消失的商機,諸如車體鈑噴、車體鍍膜、輪胎、鋼圈、雨刷系統及底盤類等業務,同時也請關注車險、驗車、玻璃、車身彩繪、通路商品等委外或衍生性商機。然而最重要的是,須趕快提升企業體質、員工素質、車源開發、客群經營等工作,並全力招攬定期保養業務。《待續》